APP下载

心理问题与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的“标”与“本”

2017-01-27刘翠翠

心理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素质心理健康

刘翠翠 高 良 郑 雪

(1山东工商学院,烟台 264005;2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州 510631)

心理问题与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的“标”与“本”

刘翠翠1高 良1郑 雪2

(1山东工商学院,烟台 264005;2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州 510631)

通过分析心理问题与心理素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辩证关系,表明心理问题是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只有通过提升心理素质才能从根本上防治心理问题。因此,提升心理素质而非防治心理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文章还分析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四种典型表现,并指出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考虑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建立心理素质培养机制和完善心理健康评估体系三个方面。

心理问题;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1]樊富珉和李卓宝则强调“心理素质是其他各种素质的基础”[2]。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强调预防与解决心理问题的背景下,明确心理问题与心理素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辩证关系,对工作的进一步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辨析

从原则上讲,我们都赞成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采取“教育”的模式,而不是“治疗”的模式,但现实中,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倾向却始终存在[3]。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防治心理问题还是提升心理素质 (包括适应能力、心理潜能和健全人格),这取决于我们持有什么样的健康观。

1.1 心理教育目标与健康观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性上健全安好的状态[4]。即只有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良好状态才是真正的健康。积极心理学更是强调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而非消极地预防、矫正心理问题。显然,以防治心理问题为目标实际是将“没有心理问题”等同于心理健康,这正是陈旧、落后的健康观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反映。

1.2 心理问题与心理素质

尽管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现源于防治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需求,但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完全是为了防治心理问题,若仅仅为了解决心理问题只需称其为“心理咨询”即可。“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概念不仅是学术上的慎重选择,更是对学校教育实践的准确反映[5,6]。《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也强调:“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为了减少和避免心理障碍的发生,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促其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及心理疾病的防治[7],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只能是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升。需要说明的是,把提升心理素质作为根本目标没有取消心理健康教育防治心理问题的任务,相反,只有通过提升心理素质才能从根本上防治心理问题。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就是“本”与“标”的关系,心理素质是心理活动之本,而心理健康是一定心理素质的反映(标)[8,9]。心理素质高的人,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心理素质低的人较易产生心理问题。

1.3 心理健康教育的“成人”与“成才”

在理论和实践领域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另一种比较普遍的误解就是区分基本目标与最终目标,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学生的顺利发展,最终目标是素质的提升”,这种观点本质上还是混淆了心理问题与心理素质。

这种目标划分其实已假定“顺利发展”不等同于“素质提升”。如果将“顺利发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那么它在实际工作中必然表现为:学生在发展中不出现心理问题或不出现发展性心理问题。实际上,将顺利发展还原为“不出现心理问题”也就是只强调心理适应,而相对忽略了心理发展。石国兴也认为[10],心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不应“仅仅满足于受教育者心理上的适应”,而应该“优化全体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促进受教育者心理健康发展”。显然,基本与最终目标的划分不仅反映出教育者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观念,还表明其没有意识到问题解决与素质提升之间的内在联系。

此外,以顺利发展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强调学生“在当前阶段”顺利发展,实际上,学生在小学顺利发展并不必然表明其进入中学不出现心理问题,或者学生在大学阶段顺利发展并不必然表明其进入社会后也能顺利发展。也就是说,当前顺利发展不等于学生的心理素质良好,而直接以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为目标实际上就是着力于学生的自立,为了学生今后更好地发展。刘宣文也认为[11],学校心理辅导应重视发展性,不仅要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现时的生存,更要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如果说促进学生的顺利发展是一种“成人”的教育,那么以心理素质提升为目标则是一种“成才”的教育,它不仅确保学生当前顺利发展,更为其今后的顺利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是一种将心理健康教育过分扩大化的观点。尽管心理素质是其他各种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只能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而不能作为其直接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我国(整体性)教育的目标,每一种具体的教育(如思想政治教育、语文教育、数学教育等)都是为这一总目标服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只是其中之一。

2 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表现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工作中,存在以下四种主要的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表现:突出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以抬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身价”,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维持学校稳定的手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心理问题为中心和用心理咨询代替心理健康教育。

2.1 突出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以抬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身价”。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普遍难题就是学生的误解。很多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治疗心理问题,“我没有心理问题就不需要上心理健康课”。不少学者认为其原因是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不到位。然而,这一问题实际是部分教育者以突出心理问题的严重性来抬高心理健康教育“身价”的必然结果。

之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因为许多学生心理不健康,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最大误区[12]。很多研究者在谈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时,往往通过列举令人咋舌的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率,以突出心理问题严重性。这一做法的潜在逻辑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很严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即可解决心理问题。以此观念来指导工作,必然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正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这种做法,导致学生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就表明自己心理不健康,继而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采取回避态度,最终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尽管强调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对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会产生消极影响,但它却能引起尚未开展心理工作的学校的充分重视,促进其尽快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说,对未开展心理工作的学校来说,强调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具有积极意义,一旦开展起心理工作就需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层面上。

2.2 心理健康教育是维持学校稳定的手段

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一些领导单纯从“不出问题”的角度来理解和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误解为维持学校稳定的重要手段。这种观念必然导致领导者把“不出问题”作为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的唯一标准。尽管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能有效预防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减少“问题”的发生,但心理素质的提升并不等同于心理问题的杜绝。反过来说,心理素质低也不一定会立刻表现出心理问题。较低的心理素质加上某些外在环境刺激的诱发,才可能使心理问题外显出来。

以“不出问题”作为衡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唯一标准会产生两种消极影响。一方面,很容易因为极少数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而抹杀一些学校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简单否定了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辛苦劳动。另一方面,迫于上级的压力与评估标准,心理工作者不得不优先关注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解决,而心理素质的培养则受到持续的忽视。

2.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心理问题为中心

有学者认为,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角度来说,仅传授知识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因而主张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存在问题为出发点”[13]。正是在这种急功近利的认识下,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大多是以 “心理问题”为专题,首先摆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其次,举例说明并分析这一“心理问题”;最后,给出消解此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讨论[14]。

我们赞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但若据此认定心理问题为教学的主体内容,则偏离了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这一根本目标。我们认为,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心理健康课程的实际效果也值得怀疑。首先,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课程假设所面对的学生都是有 (或可能发生)心理问题的,但大多数是没有心理问题的正常的学生,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很容易使心理正常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反感。其次,对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言,这种做法实际上混淆了心理健康课与心理咨询的功能。举例来说,尽管都是情感困扰这类心理问题,不同学生的具体原因和表现方式可能截然不同,因而各自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也会大不相同。考虑到心理问题的特殊性,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言,课堂传授心理知识远不如个体或团体心理咨询。因此,心理健康课侧重一般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咨询通过具体心理素质的提升来解决心理问题,似乎是相对合理的定位。

2.4 以心理咨询代替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心理问题为中心,试图指导学生解决具体心理问题,有代替心理咨询的倾向。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更为常见的误区是以心理咨询代替心理健康课。

教育部思政司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总人数仅为3453人;而2007年,教育部统计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已达到18 848 954人,每万名学生仅有专职人员1.8人[15]。在目前专业心理学工作者极为缺乏的条件下,优先开设心理咨询室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每个学校必须抉择的实际问题。全国范围内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在20~30%之间[16],也就是说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如果选择心理咨询室而放弃心理健康教育课,必然要牺牲70~80%学生的正常心理发展的需要。鉴于此,优先开设心理健康课似乎是理论上的最佳选择,然而不论从历史发展还是当前的现状来看,绝大多数学校都是以心理咨询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发展来看,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初是从心理咨询工作开始的,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17]。从现状来看,不论是心理健康课还是心理咨询都更强调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解决,而不是心理素质的优化和提升。

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用心理咨询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坐等学生心理问题的激化,这样,心理咨询总是在做事后的补救工作。相反,如果以心理素质为中心,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不仅缓解了师生比例的矛盾,而且学生可以学习解决常见发展性心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减少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发生。

3 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建立心理素质培养机制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

3.1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在当前没有对心理素质进行明确考核的情况下,学校能否正确开展(甚至是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取决于教育领导者个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北京市教委的调查表明,凡是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开展得好的学校,学校领导都非常重视此项工作,在经费、人员、机构、场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18]。李小鲁对广东省77所高等院校的调查发现,许多学校虽然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基本上将其作为学校其他教育行政机构的附设。他认为主要原因是“一些学校主管领导重视不够,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19]。可见,教育领导者的高度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提升各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使其深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自觉将这些规律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又能为学生建立一个全方位的、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3.2 建立心理素质培养机制

既然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那么教育决策者就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教育教学体系中,建立并完善心理素质的培养机制。樊富珉等人认为,与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相比,我国大学长期忽视心理素质教育[20]。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因此她主张增设心理学课程,系统传授心理学知识,例如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适应”作为新生的必修课,使学生一进校就能接受系统的心理教育。

将心理健康课纳入教学体系中与当前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心理健康课有本质的区别。以问题为中心的心理健康课只关注心理问题的解决 (或避免出现心理问题),仅处于心理适应的层面;而将心理健康课纳入教学体系中则是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重视心理素质在全面发展和成才中的作用,真正达到心理发展的层面。钱铭怡认为[21],大学中可考虑设置以下两类与心理学有关的课程。第一类为心理学课程,目的是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学知识,加深其对自己、他人及各种心理现象的理解,如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这类课程可作为常年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第二类课程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类课程的设置旨在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3.3 完善心理健康评估体系

评价指标对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作用,它往往决定了工作的主要内容。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通常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身体素质,几乎完全忽略了心理素质。沈健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进行教学评估时,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升格为评估体系中一个独立的指标大项,才能使其得到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的真正重视[22]。

然而社会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是完全不评价,学生若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或由心理原因导致恶性事件,则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关注,领导的重视。可见学校和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是一种只见“问题”不见“素质”的评价。王晓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往往是长期的,难以立竿见影,因此不能以心理问题作为评价指标[23]。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或许是造成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为中心,心理素质培养机制不健全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当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只看重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室、学生心理档案以及专职心理工作者的数量,但这些“外在”评估指标不仅缺乏科学性和发展性,也难以发挥评价的导向和调节功能,还直接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功利化。可见,完善评估体系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走出各种误区。任其平认为,评估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有适应性指标更要有发展性指标;既要评价教育结果更要考察教育过程;既要注重暂时效果更要考虑长期影响[24]。因此,如何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转化为科学的评估指标,应该得到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重点关注。

心理健康是学生接受其他素质教育的基本条件。樊富珉认为人的素质是有层次的系统结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基础层次,而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都是心理素质的外化[25]。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基础,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更是现代社会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1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

2 樊富珉,李卓宝.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1996,(7):16-18.

3 石文山,陈家麟.维列鲁学派活动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启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3,(3):83-90.

4 林崇德,魏运华.试论学校心理学的未来趋势.教育研究,2001,(7):30-34.

5 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概念辨析.课程·教材·教法,2001,(6):64-68.

6 林崇德,李虹,冯瑞琴.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10-116.

7 樊富珉.心理健康教育:21世纪高等教育的新课题.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7:3-7.

8 樊富珉.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青年研究,1997,(10):28-30.

9 张大均.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整合研究.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2-28.

10 石国兴.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结构.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2):88-92.

11 刘宣文.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教育研究,1999,(3):42-46+57.

12 万增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错位透视.现代教育科学,2003,(4):115-116.

13 姚本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向.中国教育学刊,2000,(4):26-29.

14 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教师教育研究,2006,(3):65-69.

15 田德勇.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学校卫生,2010,(5):598-599.

16 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17 彭晓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思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21-25.

18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宣教处.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调研报告.思想教育研究,2005,(3):28-31.

19 李小鲁.从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看广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高教探索,2006,(2): 12-17.

20 樊富珉,李卓宝.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1996,(7):16-18.

21 钱铭怡.借鉴国外经验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国高等教育,2002,(8):18-20.

22 沈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教育与职业,2009,(26):68-70.

23 王晓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8,(30):118-119.

24 任其平.论中小学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中国教育学刊,2006,(9):13-16.

25 樊富珉.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青年研究,1997,(10):28-30.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The Phenomena and Root Cause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Liu Cuicui1,Gao Liang1,Zheng Xue2
(1 Shando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Yantai 264005;2 School of Psychology,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in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the present study proposed tha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reflected individual’s psychological quality.Promoting psychological quality wa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prev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Therefore it was a basic objective of school’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to enhance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but not to keep from treating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riented to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schools was mainly manifested in four ways.At last,this paper provided thre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schools,such as promoting awareness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establishing the mechanism of training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perfecting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valuation system.

psychological problems;psychological quality;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山东工商学院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4QN040)

刘翠翠,女,讲师。Email:liucuicui2014@126.com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心理素质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青少年皮艇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探讨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