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问政长效机制建构研究

2017-01-27

南都学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问政网络新闻网民

张 彦

(南阳师范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61)

网络问政长效机制建构研究

张 彦

(南阳师范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61)

网络问政是指以互联网为技术平台,以参政议政、政务沟通为根本目的,以平等、民主、互动、及时为重要特征的政治参与活动。2008年以来,全国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各项政策,强化措施,形成政府主导的门户网站、留言板、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元化网络问政平台,开启了网络问政行为由萌芽、起步到被广泛认可的不断深化的历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3成网民使用网络平台办事,通过网络来表达政治意愿和利益诉求。为保持网络问政的长久活力,实现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更好地交流,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加强政策解读

2016年10月31日,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表示“政务公开是政府必须依法履行的职责”,但在笔者的实际调研中发现,各级政府部门基本上能把当日工作信息及时更新到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但也有少部分单位的门户网站信息发布零散,专栏及子栏目内容的链接和及时更新工作不到位,网友咨询相关的政策、法规时,无法链接到相关信息,还需要重新登录网站自行查阅;各级单位建立了留言板和论坛,开通了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但是都有信息发布时间不固定现象发生,或者一天连发数条,或者一连数天一条不发,节假日期间甚至还有停止发布现象出现。在已发布的相关信息里,大部分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例行转发上级部门的微博、微信内容,辅以转发的美容、美食、心灵鸡汤的小短文,信息内容原创较少,对于网络上爆发出的舆情、反应也不够及时和有效,对涉及本机构的相关信息,解读不够充分。

网络问政作为政府公共管理的创新手段,应该依据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及时全面推进决策、执行、结果、管理、服务在网络问政平台“五公开”。不但要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依法依规及时全面发布关于政府重要会议、重要活动、重要决策部署等方面的权威信息,对涉及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快速反应;还要加强政策解读,在重要政策法规出台后,相关部门组建政策解读专家队伍,提高政策解读的针对性、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性。从而使政府信息公开、事务办理电子化,成为政府与民众共同进行社会管理的一项制度化、常规化的必需程序。

二、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管理机制,实现舆情引导

网络新闻发言人是指由政府指定的,对外发布相关新闻和政务信息,并就网络媒体和公众关心的相关问题进行答复的人员。政府部门在选拔人才时需着重考查网络新闻发言人的政治素养、业务知识水平、表达沟通能力、公关和服务意识等,也可通过培训,培养一批具备相关专业素质的专业人才,并实现网络新闻发言人设置的常态化,对其编制、经费和岗位职责进行明确界定,同时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和问责制度。

网络新闻发言人在网络问政的实践过程中,在把握网络传播规律的基础上,运用鲜活生动的“网络语言”,增强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的有效性,并设置各个平台链接途径,负责整合传统新闻发布会的信息资源,集中以视频、文字、图片、语音等多种形式在网上发布,还要收集其他问政平台的热点议题,以及媒体、网站的焦点和公众的舆情表达,加强与网络媒体的联系与协调,关注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控人员、论坛版主、网络评论员、资深网民、微博大V、自媒体运营人员等,研究分析网络舆情与网络事件,与他们进行交流;同时对于部分网民散布、传播的虚假信息和煽动性、侮辱性或攻击性的言论,要以“网络新闻发言人”名义,采取发帖、跟帖的形式进行回复,以开放态度,及时、主动、准确地在核心平台发布权威信息,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认同度的意见领袖,正确引导网络舆论,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三、改进议题设置机制,提升理政能力

网络问政是政府和公众双方的互动活动,需要提高双方的问政水平,实现网络理政。本质上,网络问政的过程应该是双向的,即群众“问事于政府”和政府“问计于人民”。不仅公众个体或群体通过网络向党政部门及其领导人,提出或表达各类诉求和意见,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而且党政部门及其领导人通过网络问政于民、汇聚民智,实现科学民主决策、解决实际问题、接受群众监督。政府也应针对地方治理过程中的一些政府行为寻求公民意见,使政府行为更具合理化、科学化。目前网络问政平台留言大致分为三类:对社会的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反映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反映党和政府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80%左右的网民留言属于前两类,要求解决某类涉及自身利益问题;很少有政府主动问政于民的内容,显示出政府在主动设置议题,推动公共政策的完善和出台方面的作用缺失。在网络问政的平台上,还有机构对网络留言毫无回复,部分回复流于形式,缺乏人本情怀。如“网友:您好!您所反映的问题我局已关注,请记清您的留言编号,以便随时关注调查结果”、“您好!我们已将您的留言转交相关部门,感谢您对书记留言板的关心和关注!”此类留言回复很快,只停留在有问必答的层面上,并不能够解决具体问题。为真正实现网络问政的互动性,避免民意分散带来的政府决策上的短视效应,政府需要主动设置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并组织协调相关单位,形成工作合力,解决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增加网民对网络问政的认同感、平等感和参与感,引导网民的网络行为走向,并提升网民自身的参与素质 ,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对政府行为产生政策性的影响。

四、加强媒体联动机制,实现网络内外互动

网络问政的最终目的是了解民意,维护公众参政议政的权利,推进民主建设,优化地方治理。实际调查中,笔者发现政府主导的网络问政平台,尤其是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内容阅读量不大,评论不足百,转发数量也只有数十,与博主的互动也不是很热烈。这样的网络问政平台数量虽多,但影响力有限,难以及时澄清虚假不实的信息,传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网络问政平台的运行一方面应加强与广播、报纸、电视、手机的多媒体联动,借势于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对公共性、社会性问题进行联合报道,建立跨平台讨论区, 实现网络内外、线上线下的互动,拓展网络问政的信息边界,在政府的门户网站和留言板以及论坛设置互动栏目,开通QQ 群、微信群等;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其他的媒体资源,随时联系,核实相关资讯,以快速对网民的留言帖子进行处理,通过各种社会活动的开展提高影响力,可以开展政府信息公开网上评议活动,设计论坛评议网址二维码,鼓励市民扫描二维码,直接登录评议或跟帖讨论,并奖励有价值回帖者。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各个问政平台要步调一致,统一行动,同时对外发布信息和引导舆论,有效形成合力。 (2015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河南省政务微博长效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5B910002;2016年度南阳师范学院STP项目“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研究”,项目编号:STP2016023。)

猜你喜欢

问政网络新闻网民
做好人大代表问政需要三个条件
网络新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影响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采写网络新闻要成为“多面手”
网络新闻的交互性应用
如何写好网络新闻
『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
人大代表电视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