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增强价值观自信与保持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性
2017-01-27陈一收
陈一收
论增强价值观自信与保持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性
陈一收
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增强价值观自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提出了保持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性的重大命题,清晰地展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思想主线。从其内在的深刻思想逻辑上厘析,保持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性,要以增强价值观自信为根本前提,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突破口和着力点,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继中华民族精神命脉为基本要求。
习近平;精神独立性;价值观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阐明并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固本培元的基础工程抓紧抓好。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有一个十分突出鲜明的思想观点值得深入思考,即保持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传承精神命脉,增强国家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维系民族的精神纽带,增强人民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精神”字眼的不断凸显,突出地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谋远虑,也十分清晰地展现了“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思想主线。深刻领悟这一重大命题的战略意涵,必须厘清从增强价值观自信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思想逻辑。
一、保持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性以增强价值观自信为根本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1]。“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2](P88)这就十分明确地阐明坚定对国家和民族独特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的自信,对于涵养中国人独特精神世界,维持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保持国家和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根本作用,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战略意义。
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思想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安身立命,引以为豪的精神支柱。价值观之所以发挥重要作用,根本原因在于它是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内在而深层的精神信仰系统,一方面,它确立评判是非对错、美丑善恶的根本价值尺度和价值准则,影响社会成员价值评判能力和价值抉择取向,决定国家和民族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确立。另一方面,它凝结国家和民族的价值理念和价值目标,影响社会成员的价值立场和价值追求,决定着国家和民族共同理想信念的确立。
价值观念的独特性赋予并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性。保持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性,最根本、最关键、最核心的是要确立价值观自信。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及其核心范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都是基于国家利益和民族立场而做出的价值主张和价值阐释。坚守价值观念,就是坚守精神家园、精神追求,就是捍卫国家利益、民族立场。对于独特价值观念的自信,是广大社会成员情感上一体认同、精神上向心聚力的根基和源泉所在,进而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接续前行中知所趋赴、有所坚守的定力和耐力所在。
所谓价值观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对于生长于自身优秀文化传统中的独特价值观念所蕴含的真理力量和道义力量的自信。增强价值观自信,实质是要增强全民族的价值判断力、道德责任感,强化广大社会成员对民族独特价值观念的自我认知认同和自主尊奉践行,使国家和民族具有自主自立的精神追求和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判断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具有精神独立性,不仅要看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能够立足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用自身独特的价值观念去涵养人民的精神世界、引领道德风尚、强化思想共识、凝聚精神力量,排除外来价值观念的干扰和误导,不为其所祸乱心智、搞乱思想;更重要的是要看,在事关自身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国家和民族是否有着自己独立的价值立场、价值标准和价值遵循,能否根据民族发展过程中不断传承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作出独立判断和分析,自主选择和坚持适合本国国情和实际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把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点放在自己的力量上。在全球化的历史境遇和时代际遇中,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交融交锋日益激烈,一个国家和民族一旦在价值观上陷入“自我否定的虚无主义”,失去了对现存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社会形态做出客观分析、正确判断的根本价值标准,国体政体赖以支撑的价值灵魂无所依托、无所附归,就很容易在精神迷失、思想动荡中引发政治变革,甚至“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犯下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放眼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种道路是所有国家都能走得通的,没有任何一种制度是普遍适用的,也没有一个民族在沦为他国精神奴隶和思想俘虏之后,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天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这雄辩地证明,也深刻地警醒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能是自主、自我的复兴,中华民族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的精神力量,也只能在对中华民族的独特价值观念具有高度自信的基础上迸发出来、凝聚起来。
“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3]有了高度的价值观自信,才会有深刻的价值认同、坚定的价值立场,才能坚持正确评判的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做出清醒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绝不能在思想上西化,在精神上自我矮化,丧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地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跟在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背后亦步亦趋,唯有进一步增强价值观自信,解决好思想灵魂的“总开关”问题,彻底克服面对西方价值输理怯场的不自信心理,从根本的价值底蕴和精神内核上增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性,才不会在多样的价值冲突中忘却本性、迷失自我、自乱阵脚,才能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干扰,保持独立自主的政治清醒和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一以贯之地“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二、保持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性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突破口和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4](P168)。
从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保持国家和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层面上看,核心价值观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导向作用。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观念可以是多元多样的,核心价值观只能是唯一的。核心价值观之所以是“核心”,一是因为它是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思想灵魂的中枢,二是因为它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中处于中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作为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思想灵魂的中枢,意味着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最根本体现,是从价值体系中凝练出来的最为精华且最具统摄性的价值观念,集中反映具有特定经济关系、社会政治内容、阶级立场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从最深层次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及其对发展前途和时代潮流的把握。处于中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表明了核心价值观对多元的价值观念起整合作用,引领其发展方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统一思想意志、凝聚精神力量的主心骨,是一定的发展模式和政治制度赖以形成和确立的精神支柱,也是一定的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秩序得以运转和维持的思想基础。这也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的意义所在。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念自信,首先来源于对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也主要体现在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上,体现在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上。任何一种核心价值观念及其自信的确立,都不可能完全自发地产生,更大程度上要依靠国家和民族自觉地宣传灌输、培育引导来实现。所谓的“普世价值”之所以能够赢得西方社会的认同,在全球范围有影响,主要就是因为西方发达国家以“看不见的宣传”进行无孔不入的渗透,他们的价值取向、价值主张和价值标准,不仅在所有的文化活动及其产品中体现,还贯穿到内政外交的各个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当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的竞争与较量,追根究底就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之间的竞争与较量。中西方在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上的不同,决定了价值观念上的不同。如果用根植于西方文化土壤的所谓“普世价值”来分析、评判中国问题,得不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客观结论,也难以做出符合历史发展要求、顺应人民意愿的抉择,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共识。就国内社会而言,多种价值体系、多样价值标准的相互汇聚、碰撞、交锋,也绝不是通过机械拼装、简单组合,就能达成价值共识,要在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多变中定方向、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就必须有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和时代特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制度性质、发展模式相适应、相匹配,相对于“普世价值”更具有真理力量和道义力量的高势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发挥“主心骨”的统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5]中国共产党提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目标就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和价值主张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上彰显,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上树立,在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上确立,明确回答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全民族提供基本的价值遵循,为全社会提供根本的精神支柱,充分体现了高度的价值观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符合“中国人独特精神世界”的自信表达,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的价值体系”的自主凝练,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价值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精髓和精神魂魄,是当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既与抽象的“普世价值”有着本质区别和根本不同的,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着更加科学的内涵,又契合中华民族思想道德情感,符合大众化、通俗化要求,有着很强的规范性和实践性,便于宣传阐发、遵循践行,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引领作用也是抽象的“普世价值”所不可比拟、不可替代的。只有用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来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作为正确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才能廓清“普世价值”的思想迷雾,使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深刻的价值认同,从根本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而这‘三个自信’需要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用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观来涵养和引领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坚持具有思想灵魂引领、主导价值支撑的精神独立性,赋予广大人民群众明辨大是大非的根本价值标准,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就能形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培育和弘扬的力度,就找准了保持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三、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5],“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6]。这一重要论断,从根本上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也指明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传承精神命脉、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基本遵循。将优秀传统文化定位为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站稳脚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命脉,这是一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的战略判断,其战略意义十分深远深刻。
命脉是生命所系的血脉。文化作为民族精神上的血脉、基因、家园,是一个民族确认精神自我、维系民族生存、强化民族认同、树立民族自尊的思想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根基。立足自身优秀传统文化,还是以外来文化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精神独立性的保持。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以虚无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历史传统,割断了联系发展历史的精神命脉,毁损了独特的文化基因,就会在精神上失魂落魄,在价值追求上无所依托、无所适从,无法抵御外来的文化渗透和精神侵蚀,从而走向为他国所主宰和奴役的灾难深渊。这不但会误国,还会亡国。
以文化人,是文化的固有功能与特有使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实质是以文化人的过程。以文化人,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以文化中的价值内核来化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同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相契合,才能赢得最广泛、最深刻的认知与认同,构筑起防御外来思想文化渗透的精神之盾。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意义生成和价值实践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独特价值体系和精神命脉、保持国家和民族精神独立性的过程。
承前才能启后,返本才能开新。人类发展的历史都是在以往历史继承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中华民族才具有自主面向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主体性资格,才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选择、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弘扬具有独特思想内涵的核心价值观念的能力。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和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而形成的,清晰地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也是体现中国人骨气和底气的宝贵精神品格。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是确立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思想宝库和精神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4]“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7]。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分析、鉴别,但若以虚无主义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笼统地加以否定与舍弃,盲目地产生一些文化恐慌、文化自卑,“唯西是从”地切割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间血脉般、本根性的联系,无异于自乱文化阵脚,自毁精神防线,只能陷入西方国家精心构造的“普世价值”的精神陷阱,走向“去民族化”、“去中国化”的歧路。中华民族有勇气选择性、包容性、批判性地吸纳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也有信心以更加自觉、更加负责任的态度来汲取传统优秀文化中的有益养分,坚守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经过历史检验和实践淬炼的价值体系。
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绵延五千年而不绝,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被中断过的文化,它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一直被传承着,也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一直浸润、滋养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中国特色、体现感召力和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要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接受,在全国形成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赋予其以科学性、先进性和时代性,使其展现真理力量;也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有扬弃地继承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彰显道义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遵循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价值观传承的思想逻辑和精神脉络,理直气壮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价值精义,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充分地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才能引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价值共识和心理共振,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切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性。
“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8]一个保持精神独立性,拥有强大精神力量的国家和民族,才能真正地自立自强。增强价值观自信,坚守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体系,用中华文化滋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承继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提振全民族的精气神,引领13亿人民形成共同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产生万众一心的强烈民族认同感和勠力同心的使命感,就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1]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2(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2).
[6]“习近平谈核心价值观”——民族的根与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7-31(5).
[7]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1).
[8]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2).
陈一收,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