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战略伦理学的建构

2017-01-27任俊华

伦理学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伦理学伦理建构

任俊华

马克思主义战略伦理学的建构

任俊华

建构马克思主义战略伦理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建构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注重效率、合作共赢。以建构能够进行自我筹划并为之负责的“战略人”为研究对象,以梳理中国战略伦理思想史为突破点。

马克思主义战略伦理;战略人;建构原则;建构路径

马克思主义战略伦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理论,可以为战略学、战略哲学、实践中的战略应用奠定学科基础。虽然各种各样的探索已经出现,但是至今为止,这门学科在世界上尚未确立。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战略伦理学学科建构的重要性、起点以及主要原则与路径,初步探索和揭示学科建构的逻辑基础。

一、建构马克思战略伦理学的必要性

战略学、战略哲学的理论核心主要包含有战略价值论、战略决策论以及战略驾驭论三个方面。战略学、战略哲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战略价值问题,价值问题不明确,不知道战略为谁服务,战略就失去其存在的前提。搞不清楚战略为谁服务的问题,制定的“战略”决策就是混乱的,就驾驭不了现实生活中纷繁复杂的局面。现实中,无论是国家、组织、个人等战略主体在对外部环境、内部资源等做出战略判断,确定战略愿景、使命与目标,进行战略决策,实施并驾驭战略发展方向时,必然与战略主体秉持的立场和既定的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因此,清晰而明确的战略价值观对于战略主体的决策和驾驭事物发展方向,增强“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战略决策实际上也就是人们外显或内隐的伦理价值观选择的结果。”[1]“伦理价值观是‘战略’和‘大战略’谋断的出发前提,而‘战略’和‘大战略’则是伦理价值观在不同层面的思维路径展示。”[2](P38)一般说来,伦理和价值意义近似而经常连用。然而,从严格意义来讲,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伦理是对价值的评估、反思与确立的思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价值观。实际上,任何战略主体都或多或少地拥有战略价值导向,然而,并非每个战略主体的战略价值观都是经过战略伦理的评估和反思。更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伦理学建构中,已经出现了科技伦理学、宗教伦理学、管理伦理学、政治伦理学、经济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甚至网络伦理学,这些应用伦理学不仅能够把握具体学科正确的发展方向,而且对于丰富伦理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对于战略学、战略哲学而言,战略伦理建构却付之阙如。因此,无论是从明确战略价值导向还是从学科建设角度而言,构建战略伦理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从战略伦理建构而言,坚持马克思主义是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追求社会公平公正的理想,是人类最为基本的价值取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来进行,对于战略伦理学科建构而言,在战略价值为人民服务问题上,更是要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坚持以全人类解放为己任的战略价值导向下,马克思主义不仅“解释”世界,更在于积极“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战略价值取向,进行战略决策,驾驭了纷繁复杂的局面,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成就。因此,对于建构战略伦理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建构马克思主义战略伦理既是必要的事项,也是必然的选择。

二、人性论假设与战略伦理的建构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人”的地位是很高的。中国传统经典著作《周易》把人与天、地并列,《周易·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道家经典《老子》也讲“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把人看作是与道、天、地相并列的“大”者。儒家经典《礼记·礼运》更是将“人”的价值、尊严和责任置于天地万物的核心位置来论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在宇宙间,人之所以占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与天地协作,化育万物。从伦理角度而言,“人”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战略角度而言,战略主体是“人”站在相应的立场之上,进行战略决策,驾驭事物的发展方向;伦理与战略都与“人”密切相关。因此,构建马克思主义战略伦理必须重视“人”本身的研究。

社会科学建构往往以相应的人性论假设作为出发点。人性论假设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性恶,所谓人性恶,主要指人本性中都有欲望的存在,如果顺应人的欲望,就会引起社会混乱。因此,为了应对人性恶产生的社会问题,必须要有相应的礼治、法治等制度建设来约束人性。二是人性善,所谓人性善,主要指人本性中都有良知存在,只不过被欲望遮蔽了。因此,人只有恢复本来存在的良知之本心,才可以治理好社会。从现代西方学科建构而言,其中有两个著名的人性论假设,即经济人假设和社会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承认人性本恶,充满欲望,喜好追逐利益,又好逸恶劳。社会人假设承认人性本善,渴望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尊重、友谊、安全和归宿等。西方微观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等都利用了人性存在的两个方面进行学科建构。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学科建构都是从主客体两方面进行而更偏重于“客体”方面。如对于管理学学科而言,如果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就会假设员工是自利而懒惰的,那么,就可以利用金钱、地位去激励他,同时,用制度去约束他;如果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就是假设员工是自尊而负责的,那么,就要用情感去激励他,使其发挥潜力,自我控制,以达到管理的目的。

然而,作为战略伦理的建构,“人”主要是作为与“天”、“地”并列的“战略主体”而存在的。因此,传统的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都不适用于战略伦理建构。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指出人的生存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异化”的存在;一是“自由”的存在。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而“异化”则是人受奴役的生存状态。马克思指出:“自由确实是人的本质,因此,就连自由的反对者在反对自由的现实的同时也实现着自由。”[3](P167)“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本质。”[3](P171)“在自由的系统中,它的每个领域也是一面自转,同时又围绕着自由这一太阳中心运转。”[3](P191)“异化”的人受必然性制约,就无战略思维和决策可言了。战略主体首先是自由的,有能力对自身的存在状态进行选择,并为之负责。马克思描述人类的社会理想时指出:“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P422)由此可见,马克思的自由即是人存在的前提(人的本质论),也是人存在的目的(人的类本质)。从战略伦理角度而言,自由人能够自我把握命运,并为自我与人类的命运而筹划和奋斗。我们将这种能够进行自我筹划并为之负责的战略主体称之为“战略人”,并将其作为战略伦理建构的起点。

因此,我们要以战略管理为参照系统,以战略人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立足历史,面对时代发展问题,这样才能构建一门真正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战略伦理学。其中,战略决策人、战略驾驭人必须要有战略伦理学指导,懂得战略价值论,树立战略人生观和战略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与需求。

三、马克思主义战略伦理建构的主要原则与路径

1.建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战略人假设是构建马克思主义战略伦理学的起点也是终点。战略人假设的出发点是“人”本身是“自由”的,而非异化的;战略人假设的目标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P422)。因此,马克思主义战略伦理建构将个人发展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和改革开放的胜利与“以人为本”、重视民众的利益的价值导向密切相关。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说:“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为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强调:“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的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习近平始终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战略规划、战略决策的首位。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的价值导向就在于“以人为本”、“以人民为本”,如“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精准扶贫”的政策落实以及小康社会建设实践等,无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的战略价值取向。诚如习近平所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P3)因此,我们在建构马克思主义战略伦理学时,要始终将人民的利益、人的利益放在核心位置。

(2)公平正义原则:自古以来,“公平正义”作为人类社会核心价值理念之一,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6](P241)然而,历史上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展示的“公平正义”有着极大的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深刻批判资本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和价值理念,创立了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科学的“公平正义”观,其目标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从而实现了价值和真理的真正统一。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观放在治国理政的中心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锐意改革,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从战略高度进行制度建设,努力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习近平在2014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习近平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强调司法上的公平正义,“我们积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全力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战略伦理角度而言,“公平正义”既是伦理学探讨的核心理论,也是战略决策和驾驭不可不考虑的重要问题。因此,“公平正义”是战略伦理构建的重要原则之一。

(3)注重效率原则:马克思战略伦理不是抽象的道德原则,而是从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科学唯物主义角度进行深入地论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7](P110)“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7](P155)“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7](P225)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要兼顾效率和公平。”一般说来,公平偏重于分配蛋糕,效率偏重于做蛋糕。如果没有公平,蛋糕就会被少数人分走,最重要的是,公平失范的情况下,也没有人再去生产蛋糕;同样,如果没有效率,大家就会失去劳动热情,其结果就是所有人都没有蛋糕可分。因此,战略伦理建构必须要注重公平与效率平衡原则,战略决策设计必须要考虑效率因素与物质因素的重要作用。

(4)合作共赢原则:一般来说,战略主要从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视角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伦理主要指处理人与人、人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时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因此,战略伦理建构必然要从全球性、可持续发展和系统性的视角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巨额财富,而且使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前所未有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真正形成了“蝴蝶效应”,目前世界面临的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网络安全、能源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核危机等问题,都像那只亚马逊河流域的蝴蝶,只要扇动一下翅膀,就会给全球带来一场“龙卷风”。因此,那种零和博弈氏的冷战思维,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解决问题方式,已经失去战略正当性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8]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人类必须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非回到“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反全球化”的道路上去。因此,面对全球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中国提供的方案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8]。“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9]“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10]因此,从战略伦理建构而言,必须要坚持“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原则。

2.建构路径

(1)明确研究范围,建构学科理论范畴。目前,战略伦理学科建构还处于初始阶段,因此,学科建构的首要任务就是明确战略伦理研究的性质、对象、范围与方法等基础问题,以此为基础梳理各种基础概念的逻辑关系,初步建构学科的理论体系。

(2)建立学术队伍,寻求学术资源支持。在战略伦理学科基本框架搭建起来之后,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建立稳定的学术队伍,将战略伦理学科的各种学术方向进行细分,分配给学术队伍的相应的专业人员,对问题进行深入而全面地研究。同时,必要的学术研究资金和物质支持是学术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

(3)深化学科问题,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马克思主义战略伦理属于交叉性的人文学科,其内涵极其丰富。因此,一方面要吸收马克思主义思想、战略学、战略哲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战略伦理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战略伦理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当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梳理学科历史,展现中国话语风格。任何学

科构建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建立人类历史文明基础之上,特别是本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之上。中国战略思想发达,诸如《周易》、《道德经》、《武经七书》、《矛盾论》、《实践论》以及中国史书中表现出的“借古鉴今”思想等,都蕴藏着丰富的战略思想、战略伦理思想。对于学科建构而言,梳理中国自古以来丰富的战略伦理思想,就能够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我们期望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首要工作除了初步建立战略伦理基础理论之外,其次就是通过梳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战略伦理思想,来深化战略伦理基础理论的研究。并将中国战略伦理思想史作为学科建构的突破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将马克思主义战略伦理向前推进。并且采取以论文发表、给学员授课与讨论以及在学术研讨会上传播等方式,形成学术共同体,建立一种开放的、富于启发与创新性的、面向现实实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战略伦理学。

[1]项保华.战略决策的伦理准则[J].企业管理,2002(8).

[2]姚站军.“伦理大战略”理论建构及其实践透视[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20.

[9]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5-9-28(2).

[10]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任俊华,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战略哲学与伦理学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伦理学伦理建构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