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子官德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7-01-27桑东辉

枣庄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官德墨子思想

桑东辉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

墨子官德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桑东辉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

墨子的官德思想主要集中在尚同天志、维护正义的为官原则,兴利除害、造福万民的仁政取向,尚贤使能、人尽其才的用人导向,天鬼赏罚、扬善惩恶的考评机制,清正廉洁、节约尚俭的廉政要求等方面。其当代启示突出体现在对执政为民宗旨、选拔任用干部、考核奖惩机制等方面的借鉴意义。

墨子;官德;启示①

墨子作为先秦时期平民思想家,其对于官德建设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墨子关于官德建设的论述即便今天对于我们加强廉政建设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墨子官德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尚同天志、维护正义的为官原则

墨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强调的是天下同义,反对的是一人一义、人各是其义的分崩离析状态,因此其官德思想也表现为要求层层为官者要统一思想认识。墨子认为国家、政权的产生就是建立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的。他指出上古时候,“天下之人异义”,因此造成了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乃至“人是其义,而非人之义,相交非也”(《墨子·尚同中》,以下所引《墨子》一书内容均只列篇名)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因人各是其义而无正长的“天下乱”现象,“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尚同中》)那么,天子、三公、诸侯国君等所同的“天下之义”具体是什么呢?那就是“天志”。何为天志?“天之志者,义之经也”。(《天志下》)具体而言,天是主张兼爱,反对国家之间、家庭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相攻互害。如“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天志中》)“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也。”(《天志中》)归根结底,天之志在于义,“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是以知义之为善政也”。(《天志中》)无疑,这个“义”是出自于天的。墨子除了主张“义政”,更强调“义正”。“且夫义者,政也。”(《天志上》)这里的“政”通“正”。如“顺天意者,义正也;反天意者,力政也”。(《天志上》)墨子的“正”指的就是社会正义。墨子认为“天欲义恶不义”就在于天志维护社会正义,反对以强凌弱、以大欺小,反对国家之间的侵略战争。但对于那些违背社会正义的行为,墨子也主张要加以制止和清除,必要时也可采用战争等暴力手段,但这种征伐就不是非正义的“攻”,而是代表维护正义的“诛”。如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在墨子眼里都是诛而非攻。因此,墨子的官德极其重视维护社会正义,同时也十分强调要将思想统一到“天志”上来,统一到“义”的高度上来。当然,这种统一思想认识的尚同观在春秋战国的宗法社会中有思想钳制作用。这个统一的“义”是否真正能成为代表天下万民利益的社会正义也是值得怀疑的。概言之,墨子的官德思想除了强调当官要维护社会正义,更强调“义政”。这个义政所凸显的是兴利除害、爱利万民的仁德之治。

(二)兴利除害、造福万民的仁政取向

在先秦时期,仁政并非儒家专利,墨家也有类似的主张。如墨子认为:“仁之事者,必务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非乐上》)墨子“非乐”就是针对为政者过度享乐、奢侈糜烂、不恤民力而发的。墨子认为那种“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的享乐是不恤“民之三患”(即“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的不仁行为。“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非乐上》)墨子的义政观离不开兼爱思想。在他看来,天下之乱“起不相爱”。如果“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则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并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兼爱上》)墨子的兼爱体现在为政者治国理政上主要就是爱民、恤民、利民。他反对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战争导致人民流离失所、转徙死亡。具体而言,战端一开,“今唯毋废一时,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途道之修远,粮食辍绝而不继,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也”;“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饥饱之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概言之,“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为政若此,非国之务者也!”(《非攻中》)墨子爱民、恤民、利民的义政思想是建立在春秋战国时期人口、财富极度匮乏基础上的。当时的国家强盛与否主要在于人口多寡和国家财力厚薄。“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且大人惟毋兴师以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节用上》)墨子的爱民义政观也是出于天志重义的尚同观。“且吾所以知天之爱民之厚者,有矣。曰:以磨为日月星辰,以昭道之。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雷降雪霜雨露,以长遂五谷麻丝,使民得而财利之。”(《天志中》)墨子是出自民间的平民思想家,其思想中的平民性特点非常突出。墨子认为统治者要长治久安,必须做到“富国家,美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且以义为宝,因为“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耕柱》)墨子义政的最高境界是“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暖衣饱食,便宁无忧。”(《天志中》)

(三)尚贤使能、人尽其才的用人导向

墨子的政治人才观集中体现在尚贤思想中。在墨子看来,天下事纷繁复杂,天子一人不能独治,必须广纳贤才,君臣共治。“今王公大人有一衣裳不能制也,必藉良工。有一牛羊不能杀也,必藉良宰。”(《尚贤中》)对于如何定义贤才,墨子将德与能作为重要标准。对于德,墨子主张“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也就是说,德行厚是成为国家大臣的必要条件。对于这样的贤才,墨子主张要予以高官厚爵,高薪养廉。所谓“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尚贤上》)有学者认为墨子尚贤思想重能不重德,将贤者定位为“有一能一技之长,能给民众带来物质上的实利者”。[1](P117)这种说法不甚符合墨子的思想。举例说明,墨子认为禹、稷、皋陶之所以得天鬼之赏主要因为他们“谨其言,慎其行,精其思虑,索天下之隐事遗利,以上事天,则天乡其德。下施之万民,万民被其利,终身无已。”(《尚贤中》)也就是说这三圣人的德行受到上天的充分肯定。当然,圣贤的德与能是紧紧合于其一身的,有德无能或有能无德都不算是真正的贤者。所谓能也必以德为基础。“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尚贤中》),换句话说,“列德而尚贤”(《尚贤上》)才是古者圣王为政治国的圭臬。除了重视德能,墨子的尚贤思想还体现在不拘一格的选用人才上。在血缘宗法社会中,世卿世禄的等级制度是官员选用的主要方式。作为平民思想家,墨子主张选贤任能要不问出身和贫富贵贱,“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尚贤上》)也就是说“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尚贤上》)完全是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这种干部选拔机制破除了任人唯亲、贵族世袭的弊端。“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尚贤中》)

(四)天鬼赏罚、扬善惩恶的考评机制

墨子的官德思想较为完备。他较早提出了对为政者的监督考核和奖惩机制。他认为为政者要有为政宗旨和行为依据,并要有工作实效和业绩。这体现了他将功利主义原则引入到官德建设中的努力。墨子的“三表法”集中体现这种绩效考核方式。所谓“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非命上》)。在《鲁问》中,鲁国国君问墨子:“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学,一人者好分人财。孰以为太子可?”墨子回答说:“未可知也。或所为赏与为是也。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墨子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首先提出志与功这对范畴。其对动机和效果关系的论述是对中国伦理思想的一大重要贡献,[2](P62)更是对官德建设中绩效考评的一大发挥。除了重视志功合观,墨子更强调在进行综合考核的基础上,对为政善恶、能否的奖惩,并将奖罚权归之于上天和鬼神,以增强奖罚的权威性。如墨子认为“以鬼神为明,能为祸福,为善者赏之,为不善者罚之”(《公孟》)。也就是说,如果人特别是统治者为善,上天、鬼神会赏赐他,就像古之圣王尧舜禹汤、周文王等都是因施善政,而“天鬼富之,诸侯与之,百姓亲之,贤士归之”(《非命上》)。反之,古之暴王如桀纣则以暴政而受上天鬼神之诛罚,“是以政乱而国危也”(《公孟》)。

(五)清正廉洁、节约尚俭的廉政要求

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堂之侧边曰廉”。所谓“边谓之廉,角谓之隅”(见《九章算术》)。也就是说廉字最早的意思是厅堂的侧边,带有棱角的意思,后来这一意思衍生为人的风骨。应该说,早在先秦时期,廉就已经上升为一种政治道德,如《管子》将廉与礼、义、耻三者合在一起,称为“国之四维”。墨子对廉也很重视。《墨子·修身》云:“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官员的清贫状况可以反映出其廉洁自律的作风。在《墨子》一书中还有几处提到官员廉洁问题。如《号令篇》有“举吏贞廉,忠信,无害。可任事者,其饮食酒肉勿禁,钱金、布帛、财物各自守之,慎勿相盗。”在《杂守篇》中亦有云:“吏侍守所者,财足,廉信。”前者将廉洁、不贪财物、不监守自盗作为为官的基本条件;后者进一步将高薪养廉的思想引入到吏治建设中,认为有足够的财产和廉洁自律观念,则足为官守。应该说,墨子的廉政观念与其节用思想紧密相连。墨子所谓古代圣王的节用之法,体现的就是节用爱民观念。“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节用中》)正是基于这种节俭爱民的为政观念,墨子强调无论是饮食、衣服、宫室、丧葬,都要以养民、利民为本。凡是“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都是为政者要绝对避免的。墨子较早就提出了“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辞过》)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除了对贵族在衣、食、住、行,包括礼乐制度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奢侈靡费提出批评,基于当时物质的极度匮乏,墨子还特别对当时丧葬制度提出了严厉抨击。他从爱惜人民的角度,坚决反对厚葬久丧。墨子十分推崇上古的“棺三寸”、“衣三领”的简朴葬仪。他认为厚葬久丧会导致“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节葬下》)的恶果。总之,墨子是主张廉政爱民,认为“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节用上》)

二、墨子官德思想的当代启示

诚如有的学者所论,“任何国家或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廉洁状态,即使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是多么的完备,假如没有表征着社会正能量的优秀文化的有力支撑,那么这样的目标也只是海市蜃楼般的传说。立足于借鉴和弘扬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许多国家有效开展反腐廉政建设的重要路径”[3](P21)。作为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墨子政治伦理思想特别是其官德思想对今天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建设也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对执政为民宗旨的启示

当前新形势下搞好廉政建设首先要打牢宗旨意识,牢固树立公仆意识。要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明白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道理。而早在先秦时期,墨子在其政治伦理思想中就高扬起爱民利民的大纛,极力主张兼爱,提倡爱民利民。墨子强调“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其目的也是在于利万民的“公利”。从这点上,今天我们的党政干部要借鉴墨子的爱利天下、爱民利民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从思想源头上打牢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廉洁从政的自律意识。

(二)对选拔任用干部的启示

选人用人是当前廉政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在选拔任用干部上的导向对廉政文化和廉政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对于用人问题,墨子早有明确观点。墨子的尚贤主张明确提出统治者在选拔各级管理人才时,要选贤任能。所谓“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尚贤上》)在墨子看来,只要是有才有德之士,即便是“农与工肆之人”也要“有能则举之”,而不囿于出身和资历。这点就从根本上杜绝了看重出身门第、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建设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

(三)对考核奖惩机制的启示

解决了选人用人问题只是干部队伍建设的第一步。对于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士在实际为政实践中是否能充分发挥其才干、收到实际效果,还需建立完备的考核奖惩机制。对于这一点,墨子也有明确的认识。在墨子看来,要检验为政效果就是以“志功合观”的方式。具体说就是用符合本、原、用的“三表法”,即“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非命上》)墨子检验政绩的“三表法”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用是否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做到实事求是,是否体察民情,是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否有利于国家人民利益等,来考察干部的实绩。并根据实际业绩而予以奖惩。当然囿于时代和阶级所限,墨子的奖惩内容还停留在“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尚贤上》)的层面。此外,在奖惩的权利主体上,墨子为了给其政治伦理主张提供一个道德主体行为的监督者,提出了“明鬼”的思想,[4](P68)并赋予上天、鬼神以奖善惩恶的权利主体职能。但抛开墨子的历史局限,其对干部的考核奖惩思想对今天的干部队伍建设仍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1]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朱贻庭主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第4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吴菁.孝廉文化的内在耦合及其当代弘扬[J].廉政文化研究,2014,(5).

[4]杨建兵.先秦平民阶层的道德理想——墨家伦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张昌林]

2017-03-0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传统人伦观的价值合理性及其现代审视研究”(项目编号:13BZX071)阶段性成果;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当代官德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5KSB09)。

桑东辉(196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

B223.1

A

1004-7077(2017)04-0025-04

猜你喜欢

官德墨子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孟子的官德思想及当代启示
思想与“剑”
墨子破云梯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大唐宰相狄仁杰的官德
墨子教诲青年
全面从严治党需加强官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