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高考核心问题 探讨改革价值取向
——《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多视域考察》读后

2017-01-27顾之川

中国考试 2017年12期
关键词:公平改革评价

顾之川

(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00081)

201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才,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我是1977年参加高考的,正是高考成就了今天的自己,因而我对高考一直心存感激。我现在从事的语文教育研究、语文教材编写也与高考有着密切关系,也曾主持过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考语文阅读能力考查研究”。作为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内容改革专家委员会”成员,自然对高考研究动态十分关注,对高考的研究者、推动者与实践者充满敬意。经朋友推荐边新灿先生的新著《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多视域考察》,使我得以全面了解我国高考改革的来龙去脉,尤其是浙江省近年来高考改革的新进展。

苏东坡曾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浙江省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首批试点两省市之一,阅读边新灿先生这部专著,不仅让我看到高考改革的“真面目”,而且颇有登高望远、豁然开朗之感,正所谓“在此山而识此山,个中人道个中语”,足以发人心智,启人深思。我认为,本书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 聚焦改革,研究视野开阔

本书分上、下篇,上篇是“高考改革的多视角考察”,下篇是“浙江高考改革理论和实践探索”。显然,作者试图通过本书建立考察和研究高考制度、高考改革的立体框架,可谓高屋建瓴,研究视野开阔。这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把高考招生制度放在教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上,从不同的视角考察高考招生制度与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二是从高考改革的驱动因素、价值取向主线、利益相关者、评价要素以及公平与科学的两难矛盾等角度,研究揭示高考改革的内部运动规律;三是揭示了近年来特别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目标和突破口;四是运用关联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揭示了高考改革与高中课改、大学专业建设和育人模式之间的关系,并对我国大陆地区高考改革与美国、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高校招生制度进行比较。显然,作者已经跳出高考的范畴,跳出浙江省的地域,从教育、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很广的领域、境外省外很宽的视野来考察和研究高考。

2 深入透彻,聚焦核心问题

本书聚焦高考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和研究的触角深入到文化层面。文化有多种层次,有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精神)文化,心态(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本书第五章“高考改革的文化视角”,深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探究科举和高考的文化功能,揭示高考改革的文化动因,很有深度,引人思考。二是从公平和效益、从真善美的角度,深入探讨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我们从第一章链接材料“平等与效益:教育决策的两难选择”可以看到,作者早在1998年就关注教育公平与效益问题,提出“教育是一种社会福利、政治权利,教育具有政治功能,由此产生教育的平等问题”“教育是一种社会投资,教育具有经济功能,由此产生教育的效益问题”,讨论了“有限的教育资源是集中配置,还是分散平均配置”和“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分配依据”问题,并提出“在纵向层次结构上,针对不同的教育层次,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在横向形式结构上,在以学校教育形式为主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化的教育形式,构建学校教育和社会化教育相互配合、英才教育模式与大众教育模式并存的大教育体系”的建议。本书第一章第二节与此相呼应,提出“深层理解的高校招生选拔的公平和效益的关系,实质就是公平选才和科学选才的关系”,并对高考这一核心问题——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进行深入剖析,指出“对有限的教育机会采用什么样的标准分配,既是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公平选拔和科学选拔的分歧点,也是两者实现统一的结合点”。这是具有相当深度的研究结论。

众所周知,公平是统一高考最为社会肯定的品质,高考的公平一定意义上是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象征。但是单一的统考统招形式特别是单一的笔试选拔形式确实出现了种种弊端,最突出的就是“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在坚持考试公平的同时,围绕科学选才,针对“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等弊端,提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等措施。推进这些改革举措难度很大,其中如何处理好科学性和公平性的关系是一项艰难的工作,除了在实践上必须通过严密的管理措施,确保高考的起点公平、程序公平、信息公开外,在观念上也必须把形式公平升华到实质公平。本书充分讨论了这一问题,揭示了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作者还进一步深入到哲学层面,从真善美的角度来考察高考招生的科学性、公平性问题。他提出的“对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探寻,对科学的评价选拔方式的探寻,实际上就是‘求真’的过程”“对评价选拔活动公平正义原则的倡导要求和相关制度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实际上是‘求善’的过程”“如何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根据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和现实条件,恰当地协调两者的关系,求得动态的和谐统一,实际上也是达到了‘美’的境界”。这也是很有见地的观点。

3 视角新颖,立论平实独到

作者长期沉浸于高考,研究深入,故能立论平实,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使得本书胜义纷呈。比如对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制度改革完善的历史阶段的划分,作者认为可以根据高考改革的驱动因素,划分为3个阶段:1)政治(经济)驱动阶段——政治、经济动因发挥主要作用,着重解决“谁来考?谁投入?”(恢复高考制度—20世纪80年代中期);2)教育与考试自身驱动阶段——教育与考试自身的动因发挥主要作用,着重解决“考什么?”(20世纪80年代中期—21世纪初);3)文化驱动阶段——文化动因在教育改革中发挥主要作用,着重解决“怎么考?”“怎么选?”(2000年至今)。在此基础上,作者预测高考改革的第四阶段将是“技术驱动阶段”。作者关于高考改革历史分期的这一观点,着眼于驱动因素,令人耳目一新,很有启发意义。又如对评价要素的分析。从考试到评价是高考改革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升华与飞跃。高考招生作为一个过程,包括评价和录取两个环节。随着高考评价模式的多样化,高考评价体系已经形成,体系总是由要素构成的。要对高考进行深入分析,必须深入分析其构成要素。作者率先引进了评价要素的概念,这对高考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价值。再如把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和两难抉择概括为“一体四面两翼”,其中,“一体”指以学生为本体,“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面”是围绕这个本体在4个方面的改革目标,包括文理融通、综合评价、过程评价、扩大选择;“两翼”则指要确保改革平稳推进,必须处理好种种两难关系。作者从诸多两难问题中提炼出“科学性”“公平性”和“可行性”3个基本要素、4对基本范畴,认为最基本的两难关系是“科学性和公平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这样的概括既高度凝练,又理性辩证。

4 扎实朴厚,理论联系实际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扎实朴厚,理论联系实际。作者把高考理论阐述和高考实践总结紧密结合,相得益彰。高考改革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高考研究是一种行动研究,如果脱离实际只在书斋里研究,那只能是纸上谈兵,不接地气;反之,如果只是低头走路,就高考谈高考,不是把高考放到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的大背景上去考察,不是把考试评价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结合起来考察,也会迷失方向。正如刘海峰先生在序言中所说,本书作者作为高考改革的亲历者,所作探索既有具体而微的细节,也有顶层设计的宏观思考,其理论研究切中肯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明显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公平改革评价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笨柴兄弟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