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瑶医药教材建设的思考※

2017-01-27李彤马建泽冯秋瑜马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医药学瑶族医药

李彤马 建泽冯秋瑜马艳

关于瑶医药教材建设的思考※

李彤马 建泽冯秋瑜马艳

(广西中医药大学瑶医药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瑶医药教材的建设对培养瑶医药人才、继承和发展瑶医药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回顾了瑶医药教材的建设,从教材建设的背景、必要性、教材体系建设目标等方面展开论述,给出了进一步完善瑶医药教材建设的建议,明确了瑶医药教材建设的趋势─应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结合,不断适应新医改背景下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特色教材。

民族医学瑶医药学;教材建设;教学法

我国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学都是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的与疾病作斗争、治疗和预防疾病,保持生命健康的经验总结,维护了少数民族的生存繁衍与健康。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卫生服务模式与体系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医学模式的转变、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不断加重,人民卫生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同时,疾病谱的改变、环境恶化、西药不可避免的毒副作用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使得人们的保健需求、健康观念也随之转变,面对疾病人们更倾向于绿色安全、无毒副作用的疗法,而传统医学等民族医药学也随之越来越受到重视。

瑶医药学同中医学一样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传统医学中的魂宝,而瑶医是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民族医学更是祖国传统医学中的一朵奇葩。随着瑶医药理论体系的确立和不断完善,瑶医诊疗技术不断得到推广以及相关书籍的出版,瑶药质量标准的形成,但基于多方面的因素,面对滞后的瑶医药人才培养必要保证的教材建设,由此,我们应进一步探讨。

1 瑶医药教材建设的背景

1.1 政府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当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医药专业的建设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各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努力发掘、整理、总结、提高,充分发挥其保护各族人民健康的作用。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了支持民族医药发展的具体措施。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确定了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1]中明确提出,加强民族医药传承保护、理论研究和文献的抢救和整理;鼓励有条件的民族地区和高等院校开办民族医药专业,开展民族医药研究生教育。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大力支持壮瑶医药的发展。广西卫生厅已于2012年2月发布了颁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继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实施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以下简称《工作安排》)。《工作安排》提出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以整合资源、繁荣事业、做强产业、弘扬文化为主线,以发掘整理传承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遵循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规律,围绕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十大重点工程,进一步实施壮瑶医药振兴计划,重点在临床医疗、学科科研和人才培养三大体系取得新的突破。目前“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已经形成国际间的民族医药学术交流机制,国家级的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瑶医药分会亦已组建成立,建议在政府的主导和进一步重视、支持下,瑶族自治地区应不失时机充分地借助和利用这些些平台,主动、积极、有效地把瑶医药的开发、建设工作做大做强,为培育、打造和发展瑶文化事业这个“软实力”,实现瑶族自治地区的振兴与富强作出贡献。

1.2 强大的师资力量和宝贵的经验支持广西中医药大学瑶医药学院于2010年正式挂牌成立,形成了以高校平台为支撑,聚集了一批层次差异少、水平高的师资队伍作为参编的编委,于此同时,多方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吸收省市、地区著名的民族医药专家及经验丰富的民间瑶医师进入教材创编工作,加强和充实我们的编创力量,保证了教材的合理性、内容的覆盖性及高质量性。当前,我国传统民族医药教育中的藏、蒙、维医药在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发展改革已经趋向完善,并为国家培养出了一大批的民族医药人才,壮医药学高等教育也列入教育部本科医学教育专业目录并在广西开展壮医药高等教育近10年。我们编委中很多专家都参与了壮医药系列教材的编写,这都为瑶医药教材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创编经验。

1.3 丰富独特的瑶医药学理论支持瑶药理论是瑶族先民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汇有中国传统医药学理论,同时又具备独特的瑶族医药特色。解放前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瑶族医药以师传徒,父传子,母传女的口传方式代代相传,后经过瑶医药工作者的不懈挖掘整理而形成了基本的瑶医药理论。瑶族医学民族特色浓郁,医学理论独特,实践证明它是有效的。

瑶医的核心病机是盈亏平衡理论。瑶医认为人体肉身系统与灵魂系统之间,既对立又统一,从而维持相对盈亏平衡和正常的生理活动[2]。当这种动态盈亏平衡因外界或人体内部某些原因遭到破坏而又不能完全自行调节得以恢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盈亏平衡则健康,盈亏失衡则为疾病。瑶医审症治病的方法是根据机体不平衡之所在,采用各种药物或非药物的治疗方法,调整或促使肉身与灵魂及肉身系统各脏腑之间盈亏达到平衡,从而使病体恢复正常[4]。

瑶医药学教材的建设,大体上以瑶医药理论为基础,突显其民族特色,并借鉴中医药理论。瑶药有五性和八味,其中五性为寒、热、温、凉、平,八味为甘、苦、酸、咸、涩、辣、淡、锥。瑶药具有独特的分类方法,根据药性将药物分为分类药、打类药和风打相兼类药。风类药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散瘀、补气补血、健脾胃、益肝肾的作用;打类药具有散瘀消肿止痛作用;“风打相兼药”既具风类药的功能,又具打类药的特性[6]。在临床用药上遵循“风亏打盈”的治疗原则,对于盈症的治疗,用打药为主;治疗亏症,则以风药为主[6]。临床具体运用时还根据不同脏腑的盈亏,选用不同的打药、风药或风打相兼药,有时是几种药合理配伍,使药力更专更宏。瑶药的命名颇具特色,瑶医将一些传统常用药物根据其形态、性味功能及临床应用特点归纳为“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这些传统瑶药(共104味)被后人称为“老班药”(即祖上传下的药物之意)。

2 瑶医药教材建设的重要性

瑶医药是几千年来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数千年与疾病斗争的宝贵经验总结,是民族文化的瑰宝。瑶药是瑶族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用于防病治病的药物,具有显著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区域性。瑶医医师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防病疾病和认识药物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对疾病认识和诊病治病的理论以及药物理论,为瑶医药专业教材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俗话说“无山不成瑶”,由于历史原因,绝大多数瑶族同胞世代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瑶药资源丰富,瑶族人民在长期与生存环境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大瑶山盛产的动植物药资源,积累了利用动植物药防治疾病的丰富经验,创造了独具一格的瑶族医药,并逐步形成盈亏平衡论、症同疾异论、三元和谐论、气一万化论等瑶医药基础理论[2]。在疑难杂症治疗方面效果显著,随着人们对瑶医瑶药的不断认识,希望瑶医瑶药服务于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这些瑶医师由于本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而缺乏相应专业的学习工具,比如瑶医专业的教材等,从而使得这些治病方道理论难以说清楚,这对于瑶医这一传统医药的传承是相当不利的,也使得瑶医药专业教材的编写迫在眉睫。瑶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高级人才,瑶医药高等教育则是培育瑶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力量。强化瑶医专业教材建设,使之成为瑶医药学习的最基本工具,成为传播和传授知识的权威工具书,让后人代代传承和更新。大力培养专业师资力量,创新瑶医药学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办法,推动瑶医药科学研究,这必将引领瑶医药事业的大发展。同时,势必推动整个民族医药卫生事业的振兴。

3 瑶医药教材建设的目标

瑶医药教材建设基础工作薄弱,另外由于地方等因素人员使用范围小、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可供借鉴的标准和要求,在界定瑶医药学专业教育科目的内涵、设置课程、课时及人才培养目标等还存有一些问题。瑶医药教材建设摆脱了既往的一些“闭门造车”的改革编创模式,在我校原有的壮医药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扬我校民族医药教育的优势,利用我校的教学资源进行改革,引进其他科学的方法和思路,才取多学科合作,继承和发展相结合。建设瑶医药系列教材,以培养面向21世纪,适应社会医疗卫生事业需求的、有较扎实和宽泛的基础知识、适应性强、素质较高的瑶医药人才,是我们不断努力追求的目标。

3.1 课程设置与教材分类瑶医药教材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应培养适应新医改和社会需求的合格的瑶医药专门人才,因此,参照借签中医及其他民族医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经验,瑶医药教材为让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基本可以确定为基础理论学科和临床应用学科两大类[5],具体包括瑶医医道纲纪、瑶医诊道、瑶医病道、瑶医治道、瑶医方道、瑶医治道、瑶药学概论、瑶医药道、瑶医生道、瑶医打道、瑶医医学史等11门。

3.2 明确人才培养层次当前,我国医疗环境西医仍然占领主流地位,民族医学因其特殊性而受到中医和西医的双重冲击,面临着被边缘化的趋势,瑶医药学高级人才奇缺,存在着大衰退和后继无人的危机。瑶医药教材建设的定位在本科五年制,层次上又可分本科教育、师承教育以及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显然,通过瑶医药学不同层次的教育来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瑶医药学人才,已成为抢救和发展瑶医药学的当务之急[7]。

4 瑶医药教材建设的建议

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掌握解决临床问题的实践技能,专业精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是医学本科生培养的目标[4],2l世纪医学不断迅猛发展,对医学生要求也不断提高,要掌握现代专业的临床技能,了解日新月异的医学前沿动态。因此,对瑶医药教材的建设提以下几点建议:①教材的建设一定要符合本学科的特点,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具有较强的思维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才能适应21世纪对人才要求极高的社会;②教材建设应以能够培养满足我国新医改方案及新标准提出的新要求的瑶医药人才为目标。“5+3”医学模式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主流,因此瑶医药教材的建设与层次都要以医改为先导;③我国医学教育改革要适应国家执业资格要求,因此教材建设应能够为家执业资格考试服务;④必须明确瑶医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培养的模式。医学教材为专门培养医学生而用,只有明确了培养的定位才能做到“依才建材”“依才用材”,即依据人才培养定位来建设教材、依据不同的人才培养层次采用不同层次的教材。

5 结束语

瑶医药理论体系目前尚需要不断完善,因此教材的建设所涉及的内容应以中医或其他民族医学理论为借签对象多运用瑶医药理论来阐述而不是套用其他理论。同时,瑶医药教材的建设也应充分尊重本民族医药学科体系、特色优势,既不能用现代医学教者的模式,也不能把中医药教育模式套用到瑶医药教育,教材建设在课程设置和编写要求上要充分体现本民族医药教学特色。瑶医药教材建设要不断分析总结遇到的相关问题,并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做出完善和提升,以培养大规模的瑶医药人才,促进瑶医药学的不断向前发展。

[1]衣晓峰.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N].中国中医药报,2016-02-29(3).[2]李彤.瑶医“盈亏平衡理论”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9):3-4.

[3]覃迅云,李彤.中国瑶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姜梦婕,蒋小云,庄思齐,等.高等医学本科教材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4):647-648.

[5]庞宇舟.对壮医药教材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9(4):103-105.

[6]白燕远,李彤,李耀燕,等.瑶医方剂学本科教材体系框架构建刍议[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19):14-15.

[7]刁维红.关于民族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12-114.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Yao Medical Textbooks

LI Tong*,MA Jianze,FENG Qiuyu,MA Yan
(Yao Medical College,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530001,China)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Yao medical talents,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Yao medicine culture.This paper reviewed the construction of Yao medicine textbooks,discussed the teaching materials construction background,necessity,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goal,further improved the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textbooks,clearly gave the construction of pharmaceutical materials Yao trend of medical and health system reform which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personnel training needs to adapt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xtbook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cal reform.

ethnomedicine Yao medicine;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teaching reform

10.3969/j.issn.1672-2779.2017.12.002

1672-2779(2017)-12-0004-03

:李海燕本文校对:谢阳姣

2017-04-18)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2014GXNSFAA118180】;广西科技攻关项目【No.桂科攻1598012-49】;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基金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No.2015JGA252】;广西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No.2014B05;No.2013B05】

猜你喜欢

医药学瑶族医药
瑶族织锦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浅述葛洪及其医药学
传统医药类非遗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医药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