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的奉献感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心理学视角

2017-01-27虞亚君

社会心理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马利翁皮格上海师范大学

虞亚君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1309)

大学生的奉献感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心理学视角

虞亚君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1309)

奉献感指的是为社会付出,不求回报的情感,培养大学生的奉献感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通过文献计量现状、研究现状和调查现状分析大学生奉献感的培养,提出以下培养路径:以榜样作用,激发学生奉献感;以皮格马利翁效应,增强学生奉献感;以认知深化与情绪体验积累原理,提高学生奉献感。

大学生 奉献感 培养路径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指出“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2016年9月20日,习近平主席对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总结表彰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我们不仅要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而且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广大干部群众表现出来的主人翁意识、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使之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些足以说明奉献感是我国公民的情感素质之一,更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情感素质之一。

所谓奉献感指的是为社会付出,不求回报的情感(虞亚君,2015)。许多研究者,如赵东阜,姜洁等人(2008)认为奉献精神是一种无私的大爱;朱芳红(2013)认为奉献精神是个体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因此,从情感角度看,奉献精神即奉献感,一种复杂的情感。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奉献感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现状分析

本文通过文献计量现状、文献研究现状和调查现状分析大学生奉献感培养,现将结果呈现如下:

1.1 文献计量现状

文献计量学指的是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定量地分析知识载体的方法,研究对象主要是:文献量、作者数、关键词数量等,其本质在于输出是“量”。本文以“奉献”为关键字,以CNKI为平台,检索在2016年9月21日之前发表的内容中有“奉献”的期刊论文98,235篇。以“奉献”为关键字,以人民网为平台,检索在2016年9月21日之前发表的有关文章480,904篇,其中标题中带有“奉献”的文章10,732篇,更有专题报道31篇,如“奉献篇”、“特别奉献”、“无私奉献”等。然而,以“奉献感或奉献精神的培养”为内容的文章屈指可数,由此可见,对于大学生奉献感的培养研究亟待深入。

1.2 研究现状

文献研究法指的是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本文收集大量有关奉献感或奉献精神的文章,发现有关奉献感的研究还处于零星阶段,国内大多数研究主要从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方面提出策略,如爱心服务团,通过生活实践提高奉献精神,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开展有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宣传教育活动,树立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献爱心活动(黄月,2013;高林,2013;刘二巧,2011;朱芳红,2013)。这些研究并未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提供相关依据,策略的实效性有待商榷。

1.3 调查现状

调查法是指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

现实生活中缺乏奉献感的事例比比皆是,如与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逃课,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校园暴力频频发生,无偿献血无人问津等,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大学生功利思想较为严重,奉献感不足,本研究采用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从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电机学院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三所学校抽取被试,共获得有效被试617名,有研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奉献感总体呈现积极正向,但亟需提升(虞亚君,2015)。

综上所述,对于大学生进行奉献感亟待提高,培养问题亟待解决。

2.大学生奉献感的培养

尽管情感具有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但是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加以改变(卢家楣,1992;孙卉,2012;胡丰峰,2012;徐京卫,2012;张萍,2012;张文渊,2012)。刘二巧(2011)也指出奉献感具有待教育性。因此,奉献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培养方法不可穷尽,本研究对能够有效培养奉献感的方法进行一一阐述:

2.1 以榜样作用,激发学生奉献感

俗话说:“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教师和朋辈是大学生身边极其重要的两个群体。第一,发挥教师榜样作用,教师的言传身教有利于激发学生奉献感,例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现,教师带头参加无偿献血,会激发学生积极踊跃报名参加无偿献血。第二,发挥朋辈榜样的作用,朋辈指的是具有相同背景,相似经历和年龄的伙伴和群体,即学长、学姐、同学和朋友等,他们之间没有容易沟通,建立信任关系,并具有时空优势,基于此,应当在朋辈中树立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感染学生,激发奉献感。

2.2 以皮格马利翁效应,增强学生奉献感

在心理学上,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可称为“教师期望效应”,它是种积极的心理现象,(明月,2009),其实质是心理暗示的积极作用,国内研究表明通过暗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教师可以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通过暗示的方法使学生产生奉献感,另一方面,学生接受暗示而发生符合于教师所要求的行为,增强学生奉献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发现教师一直鼓励并期望学生无私帮助班级同学,同学之间相互帮助,该班具有良好的班级氛围。该方法在长期的实践中证实有效。

2.3 以认知深化与情绪体验积累原理,提高学生奉献感

卢家楣(2000)《情感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提到认知深化和情感性体验的积累是情感形成的两个重要的心理因素。该理论的有效性在多项有关青少年和大学生的情感培养的干预研究中获得证实(孙卉,2012;胡丰峰,2012;徐京卫,2012;张萍,2012)。本研究采用了电影赏析、诗歌朗诵、角色扮演、歌曲学唱、团辅活动等丰富的形式,选择两个平行班级进行实验,两个班级的前测分数不存在显著差异,确保了班级的同质性,为此次干预提供了必要的保障。通过8周的干预后,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后测分数进行分析,发现后测成绩存在显著的差异,实验班的奉献感后测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班奉献感后测成绩。将前、后测成绩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班的后测数据显著高于前测数据,控制班的前后测数据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见,通过干预实验班的奉献感有所提高,但控制班的奉献感没有显著变化。这一结果说明通过调整认知和情感性体验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奉献感。

[1]虞亚君.大学生奉献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的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3]赵东阜,姜洁等.(2008).辽宁人民抗震救灾的奉献精神.沈阳干部学刊,5,29-33.

[4]朱芳红.(2013).大学生的奉献精神现状与教育探析.中国校外教育,30,43.

[5]黄月.(2013).当代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经济研究导刊,10,273.

[6]高林.(2013).当代大学生践行雷锋奉献精神的调查.中国统计,10.

[7]刘二巧.(2011).大学生奉献精神培育探析—基于雷锋奉献精神视野的解读.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1,68-70.

[8]卢家楣.(1992).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60.

[9]张萍.(2012).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10]胡丰峰.(2012).青少年自强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的实证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11]孙卉.(2012).青少年合作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的实证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12]徐京卫.(2011).青少年正直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的实证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13]明月.论皮格马利翁效应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中的作用与应用 [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6:72-74.

[14]郭颖.皮格马利翁效应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03:88-90.

[15]高长太.“皮格马利翁”效应在中学思想教育中运用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虞亚君,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助教。

猜你喜欢

马利翁皮格上海师范大学
苗语典型存在动词初探
发展教育,让每一位师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幽灵叙事的反叛:弗农·李《奥克赫斯庄园的奥克》中的皮格玛利翁神话
上海师范大学学生篆刻作品入选全国大展
Pygmalion Effect
咏春社团推动武术“非遗”进校园上海师范大学咏春社团成立
论皮格马利翁效应对盖茨比成败的影响
像侦探一样解读名画
小猪皮格
拥有大爱之心的小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