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与中国当代书院的复兴

2017-01-27戴美玲王维生

华夏文化 2017年2期
关键词:书院国学传统

□ 戴美玲 王维生

文化自信与中国当代书院的复兴

□ 戴美玲 王维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特别提出要提升文化自信,并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种场合强调中国文化精神的薪火相传,将中国的核心价值与文化自信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树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树立对中国文化的自尊和自信成为共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的载体之一——中国当代书院的复兴,值得我们关注。

一、文化自信是中国当代书院复兴的背景

国人恢复文化自信的最明显表征,就是对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充满了热情。面对世界文化的多元与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在中华民族与国家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许多优秀的价值观念与实践方式。所谓“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礼记·学记》)等,都揭示了中华民族重视教育的历史传统。无论是大到国家治理还是具体到社区治理中,文化、知识的教育、学习与研究都是重要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历来为国家与民族所重视。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场所与活动,日趋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虽然关于书院的定义与性质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可以认同的是,书院作为传统中国独特的学术、文化与教育机构,是中国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校书、修书、著书、刻书、读书、教书等各种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形式。从春秋战国时代的淇奥、洙泗到汉代精舍,发展至唐末书院,以至宋、元、明、清的兴盛与普及,历史上共计有7000多所书院。在中国古代文化史、教育史、思想史、学术史上均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不仅产生了当时世界范围内较为发达和完善的教育制度和思想,而且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大本营,在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书院承载了中国人的精神向往,承载着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使命。

近代以来,受到新学、西学的冲击,作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书院在1901年被改制为大中小学堂。当然,也不能否认新文化运动后书院仍然有新的发展,而且传统书院在其所具有的鲜明的文化性和民族性,以及以研究和传播经典文化为己任,教人以修齐治平之道、经世安邦之策等方面,依然成为后人精神瞻仰的指引性符号,仍然具有极强的号召力与向心力。

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起落落,书院的组织形式与传播形态到了20世纪80年代又开始萌芽。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学热”自民间兴起,书院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象征,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自信增强,以国学传播热潮为标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日益受到关注,中国当代书院开始了新一轮的复兴。我们以中国当代书院为切入点,可以看到中国当代书院建设成为传承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二、中国当代书院的文化自信基本立场

(一)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应是当代书院的道统

千年的书院受到中国传统社会思想文化的变迁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影响了中国文化思想教育乃至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张岂之先生2015年写给第七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的发言稿《中华文化与会通精神》中指出,中华文化精神的特征是“会通”,“在唐代,儒学遇到严重的挑战,儒学的代表人物想重新恢复儒学的正宗地位,他们在反对佛、道的同时,又吸取了佛、道的某些方面,加以会通,开启了后来宋代理学的先河。”中国书院也正是在这样文化的会通下,于唐朝末五代时期出现,从个人的读书处到开始有服务公众、传道授业的社会文化教育功能。

北宋时期,以理学家为代表的知识阶层为了重振儒家文化,有意识地兴办书院。在理学家的精心经营下,书院也成为传承儒家“道统”的场所。到了南宋,在朱熹等理学家的带动下,书院建设之风更盛。陈荣捷先生指出:“朱子及其门人,在推行书院制度上,在宋代较之任何其他学团,更为积极与活跃。”(陈荣捷:《朱子新探索》,台北:学生书局,1988年,第513页)查考朱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其自创的精舍、书院讲学,形成了人数众多的考亭学派。宋理宗以后,随着理学被官方正统化,各地官员纷纷仿效理学家建立书院。正是理学家与书院的密切关系,共同形成了富有区域特色又汇集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传统。当代各式新的“书院”多是作为传播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书院的宗旨、目的也多是为了传承和传播“国学”即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二)中西结合、和而不同应是当代书院的基本态度

处于中西文化交汇中的国人,常出现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在19世纪4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时代变革,书院引入“新学”、“西学”作为研究和教学的内容,以“改革”的姿态走向近现代化的历程。在改革还在进行时,清廷下达了激进的改制诏令,全国书院短时间内被责令改为大、中、小三级学堂。胡适认为书院之废是中国一大不幸。毛泽东在1921年《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中指出,书院后期作为科举的附庸,形式上存在坏处。但是,中国书院的师生关系、自由精神、课程研究等都要比西式的学校优胜,而在创办的自修大学中就是要“取古代书院的形式,纳入现代学校的内容”。

100多年来,时代多有变化,西化的社会大环境要比100多年前更为广泛。中国当代的书院虽然办院理念、经营方式,以及招收培养对象及定位都不完全一样,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照搬古代书院。只有以古为鉴,与西方文化相互取长补短,采用和而不同的基本态度,才能办好当代书院。

三、文化自信下中国当代书院建设与发展

近十年来在多种力量的参与推动下,当代书院呈现复兴之势,新式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5000多所机构被贯以书院之名,真正从事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新老书院总数已超过明代,达2000所以上。当代书院的新发展,对于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培育以及培养民众的文化归属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当代书院更具有现代意义。虽然当代书院已经不同于传统的书院,但是在核心内容、价值与文化精神上对中国传统有着一定的传承,是中国人文化自觉以及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教育意义。

综观当代书院的发展,因其历史背景、创院宗旨和定位不同,所选择的形式与特点也有诸多不同,对还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当代书院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与分类着实不易。

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在《中国书院史》(2011年增订版)的余论《柳暗花明:二起二落的书院命运》中将进入21世纪后新建的500所以上的书院大致分为:

1.体制内的大学书院,如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承担教学科研任务,而仿效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的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创办的书院实质为学生管理服务机构。2.民间各式各样的书院,包括面向作家类书院如西安白鹿书院,山东万松浦书院等作家系书院;主要面对青少年的读经学校类的如北京四海孔子书院;面对成人解经的台湾德简书院;主攻礼仪的武汉云深书院,供各类师生研习的大兴安岭长白书院。3.在官民二者之间的书院,如山东尼山圣源书院采取“民办公助,书院所有,独立运作,世代传承”的机制;厦门筼筜书院采取“政府支持,企业投资,公益运营”的方式,坚持“旧学商量,新知培养”的理念,定期开办海峡两岸国学论坛,长年开展国学经典教育。4.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国学书院以及儒佛相融的北京什刹海书院的兴起,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在台湾《国文天地》(2016年2月第31卷第9期)所发表的《大陆当前的国学热与书院热》中认为,就主办方而言,大体上有官办、商办、学者办、民办,或官学商或官学或商学或民学合办等多种。

1.汤一介、王守常教授的中国文化书院是学者办的典型。2.岳麓书院、筼筜书院是官学合办的两种不同的典型。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结合传统与现代,大学与文化事业,使千年书院获得新生,但岳麓书院经验对各家老书院来说,不可复制;厦门筼筜书院是厦门市政府指导下办的,该院与学界及厦大国学院紧密联系,独立办了闻名全国的系列讲座、高端论坛及青少年学习国学的活动,因地利与传统,又成为台湾海峡两岸人文学者联络的纽带。筼筜书院所以办得十分成功,与前述岳麓书院一样,与主办团队的热情、懂行、敬业、开拓有关。此外,地处曲阜的中国孔子研究院、地处贵阳的孔学堂是现代官办的文化机构,尚不属于书院,但多少带有一点书院的色彩。3.商办、民办的书院如河南省建业集团办的本源社区书院、武汉经心书院等。目前最让人担忧的也是商办、民办的一些民间书院。这些书院也分几种情况:从目的来说,有的是以盈利敛财为目的,有的是以公益为目的;从对象来说,有的对象是成年人(如企业家、企事业单位、机关),以办讲座、搞培训为主,有的对象则是儿童与青少年,搞课外教育或全天候教育。

目前我们也正在进行中国当代书院的统计工作,在统计工作中我们较为注意以下几个特点:

1.有常设的办公地点和工作人员;

2.主要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

3.一般要求有正式的注册和相关的社会影响。

目前统计工作正在进行中,据不完全统计,当代主要从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书院按照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进行划分,大致搜集到将近150所在运营的书院的基本情况。从中可以看到,当代书院复兴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性质上有公办、民办、公私合办,既有政府的文化品牌建设,也有企业以书院带动产业区域发展,不一而足。在统计工作中,我们发现,除了上述归类以外,随着越来越多的书院建立,还有以下几类书院值得关注:

1.官办书院的新类型

一些不叫书院之名,但是却以国学为载体同时承载书院文化精神的组织不断出现。如由国务院参事室牵头的中国国学中心项目是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国家级、标志性、开放性公益文化设施。它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建设宗旨,致力于研究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智慧、审美的丰富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目前的中国国学中心主体建筑已经完成,包括国学展示区、国学体验区、国学研究中心等七个部分,建成后将成为国家级新型公益文化设施。

在全国范围内,官方对国学与书院类机构的投入呈增强的趋势。一是人员的编制可以解决,二是持续的经费投入,三是与研究机构广泛合作,也可谓迈向快步发展的阶段。以2012年9月建成的贵阳孔学堂为例,投资近15亿元,每年度5000万财政拨款经费,是贵阳市委、市政府推崇孔学、弘扬国学、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基地。

2.官民结合书院的新类型

所谓的官民结合意味着既有官方的支持,又有民间学者或者企业家的参与,既有政府的支持,又有企业、企业家以及学者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大学中的书院更多的属于这一类。2016年9月10日,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开学。苏世民是美国黑石集团主席,苏世民书院作为其学者项目的组成部分,依托清华大学,广纳世界青年才俊,以书院的形式将知识学习、文化熏陶和实践历练融为一体,打造培养青年领军人才的国际平台,这种“企业家+大学书院”的新形式可以吸引更多向学之人。苏世民书院秉承的“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原则,也为大学中建设书院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式。无独有偶,2015年由美国著名免疫学家和遗传学家、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布鲁斯·博伊特勒(Bruce Beutler)教授倡导在厦门大学设立了博伊特勒书院,致力于培养中国内地生命科学研究精英。这也是希望通过书院这一形式,汇集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顶级科学家,打造生命科学领域杰出人才培养的优秀平台。这种类型的书院有国际化的视野,将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2015年6月起,厦门市开始探索创建集学习教育、文体活动、组织孵化、群众议事于一体的社区书院。厦门社区书院功能定位之一是希望能够孵化出更多的社会公益组织,更好为居民服务。厦门社区书院按照“统筹规划、分级管理、注重实效”原则,采取“总部+教学点”架构、“总部与教学点联通共享的信息运行系统”的扁平化方式,建立市级书院总部与社区(村居)书院教学点两级服务管理体系。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1家市级社区书院总部、4个区级社区书院指导中心(湖里、集美两个区的指导中心正在创建中)、25家市级试点社区书院和34家区、街(镇)先行创建的社区书院,初步形成了一套课程体系、信息服务系统和运行管理模式,构建起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社区书院建设集合了多方力量,其中,民间公益力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打造“社区+公益组织”的社区书院模式,让民间公益力量参与社区书院,发挥其积极作用,解决书院运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值得继续探索。

3.民办书院的新类型

对于多数期待复兴国学的民间文化人士来说,延续传统书院精神仍是他们创办新书院时的重要基础。但因条件不同,开办书院需要土地、房舍、资金、人员等资源,前期投入较大,民间个人力量很难支撑起这些投入,所选择的发展方向也有所不同。

许多由民间人士自主创办的书院,因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功能难以齐全,因此,只能以私塾或培训班形式代替。一是面向青少年学习中国经典的延伸,包括各种私塾、学堂、讲堂和才艺班型的书院。二是向社会人士学习中国文化的延伸,包括各式国学讲座、培训班以及读书会、沙龙等,层出不穷,形式结合古今,课程兼含理论与实用,有大学院系举办的,也有民间文化传播公司、培训机构举办的,特别标举实用性方面。这些都是书院发展面向社会的新形态,这些新形态精神渊源很多还是出自书院。

民间书院的另一发展思路是将书院与当前地方的文化产业相结合。一类是以本地名人为名称的书院文化产业建设,如山东德州的“中国德州董子文化街”项目,该项目作为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齐鲁文化特色新地标,德州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由山东兆光集团出资6亿元,于2008年开工,2012年建成。项目的氛围是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中,构建文化与商业融合的一条街区,其经营以文化产业为核心,培育红木家具、古玩奇石、名人书画等重点市场,连续举办城市庙会、生活博览会等会展活动。街区以专门纪念董仲舒的董子园风景区为中心绵延围合成4A级风景区。公园中的主体建筑有柳湖书院、董子读书台、董子像等。这类书院是作为整体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内容,如何更好地发挥书院的功能作用还需要观察。

第二类是以蕴含中国文化内涵的物品为载体的文化产业建设,如在同样是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福建漳州龙人古琴文化村项目中,主要是集古琴文化传承、文化艺术传播、教育及学术研究、文化旅游、影视演艺等于一体的基地。其中建有龙人书院,内设学堂、讲坛、藏书楼、音乐厅等,致力于开展以古琴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活动,包括读书会、名家讲座、学者论坛、艺术展、音乐会等。

总体而言,近十年来,中国当代书院的发展进入到“春秋时期”,其呈现的特点:一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当前社会各界,包括政府、学者、企业,民间各种力量都加入到当代书院的建设中来;二是书院发展呈现“会盟”的趋势,在发展过程中,起步比较早,有文化情怀的较有实力的书院都在积极推动书院联盟的成立,如中国书院学会、中国书院高峰论坛、名书院联盟等。我们应该看到当代书院发展的积极方面与光明前景。

四、国家文化自信战略对中国当代书院的推动

2017年新春期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意见》)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可以说两办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意见》是官方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肯定,可以期待中国当代书院在文化自信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意见》提出以后,对于中国当代书院复兴的转型提出新的要求。我们认为,中国当代书院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入探索并发挥积极作用:

(一)讲学论道:深入阐发文化精髓

书院自古就是讲学论道之地,840多年前的“鹅湖之会”,既为当时之学术盛事,也造就近千年之流风,所碰撞出来的思想火花和学术成果对当时及后世儒家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影响至今。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依然需要“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深刻阐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当代书院可以说是结合学术与社会的窗口,在其中进行学术争鸣,有利于更好的阐发文化精髓。

在当代书院建设中,有不少结合时事热点的高品质学术论坛,如厦门筼筜书院联合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台湾“中研院文哲所”等单位联合创办的“海峡两岸国学论坛”,论坛以两岸国学学术研讨会为主,重视阐发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举办面向公众的系列公益讲座及配套活动,扩大论坛影响力;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北京七宝阁书院等举办的“书院传统和未来发展论坛”,涉及“家教、家训、家风与当代家庭文化建设”等诸多当代教育话题……近年来,全国各地复兴的书院文化热潮中,多有高品质的文化论题阐发,这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着重要而独特的意义。

(二)培育君子:融入国民教育与生活

书院教育最为重要的还在于理想人格的培养,按照《实施意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书院教育应该注重塑造令人追求的“新君子”人格理想,注重传统价值的创造性转化,为国民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实践机会。

国民“新君子”教育可以依托书院与家庭、学校、社会等为载体,融入到国民的教育与生活中,在整个社会培养公民“新君子”的氛围。在当代书院的理念中,在开展富于时代性、创新性、应用型的现代教育新内容的同时,借鉴传统书院教育“学为君子”的教育理念和文脉传承,将优秀传统文化内蕴核心价值理念融入书院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当代书院广泛进行各阶段的国学普及教育,开展相关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举办面向市民的名家讲座、读书会等活动,在传统节日举办相关活动,探索着更适合中国国民“新君子之道”的现代公民自我修养提升的教育与互动模式,深入发掘儒家君子理想的当代价值。

(三)文化交流:增强文化交流互鉴

文化自信离不开文化的交流互鉴,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文化节展、文物展览、博览会、书展、电影节、体育活动、旅游推介和各类品牌活动,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中华典籍、中国文物、中国园林、中国节日等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以及戏曲、民乐、书法、国画等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应广泛在中国社会开花结果,带给民众以愉悦与魅力,才能更好地走出去。当代书院可以作为这些中国文化特色的载体,在普通中国百姓之中,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交流中,展现中华文化的格局与特色 。

(四)会通创新:参与当代文化主体性建构

会通精神是中华文化精神的特征,也是我国优良的学术传统,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必然途径。当代书院也同样应以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为道统,发挥中国书院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来促进新的时代思想与精神的发展。正如张岂之先生所言,在吸收外来文化方面,无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都是将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隔离开来,甚至是对立起来,与我国古代学术思想方面的会通精神不合。今天我们有必要克服这种体用关系的对立,真正实现“中西马”的会通创新,实现民族文化自信与全人类优秀文化的发展。

(作者: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厦门筼筜书院,邮编:361005)

猜你喜欢

书院国学传统
“垂”改成“掉”,好不好?
朵云书院黄岩店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江南书院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