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非遗教育在艺术院校的优势与开展

2017-01-27崔丽丽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文化遗产物质

崔丽丽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济南 250014)

探析非遗教育在艺术院校的优势与开展

崔丽丽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济南 2500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代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DNA、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文化事项。在当前形势下,我国非遗发展迅速,其抢救与保护工作也非常紧迫。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关键在正确理念指导下的宣传教育。高等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发挥作用有限,探讨高等院校,特别是具备天然优势的艺术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责任与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主要探讨了艺术院校开展非遗教育的优势以及如何有效开展非遗教育,以期为艺术院校发挥自身优势,实现高校教育与非遗传承的对接,更好地保护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非遗教育;保护;传承;艺术院校

所谓非遗,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文学艺术类、工艺技术类与节日仪式类的传统文化事项[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之下,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遭受变异或消亡。非遗的种类在日益减少,老艺人在默默故去,与之相关的优秀文化也随之悄然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边缘化、被破坏甚至消失的严重威胁。而作为一种活态的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消失带给我们的损失是永远的,是无法挽回和弥补的。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

1 艺术院校开展非遗教育的优势

高校学术资源丰富,不仅拥有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梯队,而且配备充足的学术科研机构、重点研究中心等作为重要实验基地和保障。高校非遗教育作为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途径之一,应肩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保护、传承的历史使命,尤其是艺术院校,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环境优势,理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教育传承和发展方面担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艺术院校的非遗教育,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和传承教育。艺术院校应充分发挥其学科资源优势、理论研究优势和传承发展优势,大力促进非遗教育的发展。

1.1 学科资源优势

艺术院校在学科建构和专业设置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其专业设置,像中国书法、篆刻、现代手工艺、造型艺术、服装、建筑、家具、曲艺等课程的设置,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院校的非遗教育,可以结合当地非遗资源与学校实际,鼓励教师与传承人、民间艺人、大师等相互配合,编写具有地方特色、高质量的教材,进一步规范教学内容,富有成效地开展非遗教育,培养非遗保护与传承人才[2]。

1.2 理论研究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需要理论支持,而进行理论研究正是高校的优势。艺术院校有着众多的学术研究机构,有着素质过硬的艺术研究专业人才和师资力量,具备民俗学、民艺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力量,同时可方便地请到许多工艺美术大师以及非遗专家,定期为师生举办讲座。

高校图书馆作为专业的文献收藏与整理中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学科做出比较科学而具体的分类,并总结成为翔实的文字记录下来;高校博物馆和美术馆把蕴藏在民间的各种技艺绝活与珍贵民俗文化整理成为丰富多样并具有典型性的实物保存下来。这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的保护与研究提供有益的保障。因此,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配置,艺术院校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都有着综合院校无法比拟的优势[3]。

1.3 教育传承优势

在中国民间,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主要局限于师徒传承,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通过耳濡目染、口传心授、亲身体验来进行。而艺术院校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体系、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制度、系统化的专业训练机制和比较丰富完善的软硬件资源,这些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的规范培养提供了有力保证。

2 艺术院校非遗教育开展现状分析

2.1 非遗理论研究不足

非遗并不是一门纯理论学科,它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从非遗的概念、特点、分类、保护、传承以及普查申报,这些基础性理论问题的认识,到实践中遇到的诸如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开发与经营的关系的处理,都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系统的理论研究。

近年来,伴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工作的有力开展,国人逐渐意识到了非遗的价值及其重要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迅速,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做出了不少的工作,出版了不少著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作出很大贡献。然而,相比较于西方国家而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领域,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均起步较晚,从总体上来看,仍显滞后和不足。尤其在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理念方面,更多地注重创新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对其原真性保护认识不足。目前高校在非遗保护方面发挥的作用亦非常有限,绝大部分高校尚未将非遗纳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而学生也对非遗了解甚少。

2.2 非遗教材建设缺乏系统性

在新课标标准颁布以后,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直观精简,体现数学教学的本质。数学教学课堂要生动有趣,换璞归真,教学方法要灵活创新,并且恰到好处,这是新时代下的新要求。另外,如果要设计出符合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就要认真分析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总结来说,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一共有三个,第一是学习内容的抽象性和形象化相结合,第二是学习过程的系统性和渐进性相结合,第三是学习方式的探索性和和实践性相结合。在研究这些特点的过程中,对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再找出符合小学学习特点的教学对策。

目前,在高校,非遗教育的教材建设和学科教育方面,并没有形成系统。各相关学科的学者往往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出发,而很少以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和方法体系为目的,从整体角度对非遗进行系统的研究,这就使得非遗教育在高校的课程设置方面缺乏有效的依据,缺乏系统、综合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作为支撑,再加上艺术院校对于专业教材建设的水平相对不高,这也为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阻碍[2],难以开展非遗研究学科化建设。

2002年中山大学正式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06年1月,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随后进行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非遗专业课程的设置。然而,2016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并没有设立非遗学科和专业。真正的大学非遗学科尚未建立,非遗专业设置尚不成熟。在实践教学中,非遗教材缺乏、学科文献资料不足、课堂教授形式单一、效果不明显,不少院校的非遗教育往往包含在旅游专业、美术专业、音乐专业或某些跨学科专业中。建立非遗学科和完善非遗专业,任重而道远。

2.3 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生源不足

非遗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师徒制的培养传承模式,这种传承模式有利于非遗技艺的精确传承。然而非遗传承人的保守观念及理论知识的欠缺,导致其授课的顾虑和阻碍;由于我国非遗研究起步较晚以及学科体系的不完善,非遗专业本科、硕博士点不足,招生人数极其有限,相关专业人才难免缺乏,能高质量承担非遗教学任务的教师和研究者更是极其稀少。因为缺乏了解,报考非遗专业的学生也寥寥无几,生源严重不足,非遗教育在包括艺术院校在内的高校内难以真正有效开展。

3 艺术院校开展非遗教育的有效路径

艺术院校在非遗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针对上述现状和问题,探讨非遗教育在艺术院校的开展,对于推进非遗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要。

3.1 加强理论研究,促进非遗学科化建设

艺术院校应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现有资源,加强校际之间文献资料的交流与共享,发挥艺术院校人才资源优势,做好非遗教育的理论研究,逐步将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优秀而富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非遗教材,积极开展相关的教学和研究活动[2]。

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艺术院校,要充分利用好教学这一中心环节。一方面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融入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和释放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潜在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施和手段,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专门人才,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总之,艺术院校的非遗教育一是应该结合学校实际和办学特色,二要明确课程目标,从开设民俗文化选修课等相关专业课程做起,逐步扩大课程的涉及面和深度,制定一个非遗课程建设的长期规划,并注意把非遗理论融入教学实践中[4],如手工艺专业学生可以与当地的非遗传承人交流,学习剪纸、风筝制作技艺等;陶瓷工业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陶瓷装饰工艺和土陶传统制作等非遗专业技艺等。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非遗专业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离不开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精湛的教师队伍,除具备教师的基本职业素质外,还需要具备较丰富的非遗项目及理论知识,了解并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5]。就艺术院校而言,应制定相应的师资队伍培养方案,培养一批专业的非遗教师。比如,邀请非遗专家学者以及民间文艺工作者,有计划地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及组织非遗教育实践活动等;与政府部门和非遗中心等单位配合,举办非遗保护专职工作人员、非遗项目传承人和高校非遗教师系列培训班和研讨班,在互相探讨交流中培养和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培养一批集保护、科研和传承为一体的专业教师队伍。

在教学方面,可以聘请非遗专家学者、相关研究人员以及当地有名气的代表性传承人为学校的名誉教授,承担部分实践教学或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学习非遗正确理念,向学生现场表演绝活,传授相关技艺,让学生亲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兴趣[5],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还可以在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实践培训基地,从中挑选一些有潜质的学生收为徒弟,培养成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人。

3.3 积极组建社团,加大非遗宣传力度

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社团和各种相关兴趣小组,充分利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组织开展非遗教育与传承活动。在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有很多传统技艺,比如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风筝制作技艺、临沂柳编技艺、红花乡中国结手工艺、苍山小郭村泥塑等农村手工艺,还有淄博的陶瓷烧制技艺,都比较适合学生学习实践。

利用多种途径,开展非遗宣传活动。可以结合传统节庆和学校重大庆典活动,比如端午节开展包粽子比赛,中秋节举办灯展猜谜活动,重阳节开展登高比赛或郊游活动等,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非遗教育元素;还可以举办非遗知识有奖竞赛,手工艺品展览等,增强学生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意识。通过亲自参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进而增强对家乡本土文化的热爱。

在非遗宣传方面,还可以利用数字、网络资源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开拓多种宣传渠道。学校可以借助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技术优势,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建立一个比较完备的非遗数据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手段,详尽记录收集到的各种非遗资料以及教师的非遗研究成果等,并公布到网上,以拓宽非遗的宣传渠道。如果条件具备,可以建立富有特色的非遗特藏室,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非遗,同时方便研究人员查找资料。

通过以上各种形式的非遗宣传教育以及保护传承实践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增加学校办学特色,又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起学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

3.4 结合本地特色资源,开展非遗教育实践

要想更深入地了解非遗,还需要走出去,进行田野调查。组织学生调查了解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选择代表性非遗项目实地考察学习。应经常组织学生到非遗发源地、传承人工作室和相关文化基地等实地参观考察,走访非遗传承人并与非遗传承人共同交流探讨,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在参观考察学习中不断增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性思考,寻求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

3.5 与政府、企业合作,构建校内外非遗人才培养机制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需要实践参与的活动,而且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投入时间长,收效不能立竿见影。要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仅仅依靠艺术院校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支持以及与企业的共同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

首先,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艺术院校应该与地方政府加强沟通和联系,因为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政府所能发挥的最大作用不是资金,而是政策。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让人们意识到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并制定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把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从点点滴滴落到实处。

其次,艺术院校应与企业合作,主动寻求知名度高的企业,建立校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习基地,促进教育与科研、创作紧密结合[2]。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可以给予愿意从事民间非遗传承和开发的学生一定的经济补贴,调动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系统地开展非物质文化的调研、保护和传承,根据所学理论将民族特色文化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创作、设计中,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通过这一双赢的做法,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并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非遗校内外培养机制的建立,可以搭建起学生和社会沟通的桥梁,使大学生主动融入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土壤之中。

目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利用。作为人才集中、资源和环境优势突出的艺术院校理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艺术院校中开展非遗教育,可以从促进非遗学科化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非遗宣传教育、开展非遗教育实践以及与构建校内外非遗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开展。在高校开展非遗教育,一定要把握好非遗保护理念问题,把正确的理念传授给学生和传承人。总之,提高整个社会对于保护非遗的重视度,培养专业性非遗保护人才,才能使非遗教育工作顺利进行下去。

[1]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的几个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10(9):21.

[2]韦华昌.论非遗教育与高校图书馆工作创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4):117-118.

[3]余永霞.高等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的构建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3):139-140.

[4]陈思琦.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2015(5):101.

[5]靖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J].河北学刊,2009(7):231-232.

The Advantage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Art Colleges

CUI Lili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Jinan 250014,China)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raditional cultural item of great value,which represents the DNA of Chinese excellent culture.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thus, its rescue and protection work is very urgent.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epend on the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rrect ide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played limited roles in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explore the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specially the art colleges which have natural advantag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in developing the educ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how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effectively in art colleges, in order to exert its own advantages of art colleges, achieve the dock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to better protect and inheri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educ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protection;inheritance;art colleges

G122;G642

A

崔丽丽(1979-),女,馆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图书档案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E- mail:katty2007@163.com.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艺术院校参与社会服务反哺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效果——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院校音乐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常见问题与学习对策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