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摆手舞的嬗变与传承研究

2017-01-27郗玉松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永顺土司土家族

郗玉松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摆手舞的嬗变与传承研究

郗玉松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民族舞。土司统治时期,土民通过跳摆手舞祭祀已故的土司王。摆手舞还有拔除不祥、鼓舞土兵士气等功能。改土归流后,为了肃清土司的影响,流官禁止土民跳摆手舞。当土民在跳摆手舞前不再祭祀已故土司王,流官对土民跳摆手舞也就听之任之了。摆手舞的功能发生了变迁,成为土家村寨间的竞赛舞,土家族的摆手舞得以传承。摆手舞的传承是国权与民俗双向互动、制约的结果。

改土归流;摆手舞;嬗变;传承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它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考证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当今是以祭祀祖先、土王喜淫好舞、战争等三种观点较为流行。”[1]尽管摆手舞起源有多种说法,但从摆手舞表达的内容和动作特征上看,摆手舞应起源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摆手舞有祭祀的功能,土司统治时期,土民跳摆手舞前,必先祭祀已故土王。除此之外,摆手舞还有拔除不祥、鼓舞士气、为青年男女提供恋爱机会等功能。改土归流后,流官取代了土司的统治,流官以男女翩翩起舞“有伤风化”为名,禁止土民跳摆手舞。流官禁止土民跳摆手舞的本意是肃清土司影响,清除土司余威,以树立流官自身权威。改土归流不仅是一场政治变革,还涉及土民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改土归流不仅仅只是王朝权威的渗透与制度的更迭。它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地域社会的演变与历史建构过程,对土民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改土归流后,土民在跳摆手舞前不再祭祀土王,流官对土民跳摆手舞也就听之任之了,土家族的摆手舞得到传承。

一、摆手舞的起源与发展

摆手舞是土家族代表性的民族舞,土家语称其为“舍日巴”,流行于土家族地区,有关摆手舞的文献记载散见于清代地方志与碑文中。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与祭祀相关,摆手舞祭祀神祇有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经历了不断整合、不断演变的过程,“最初祭祀树神,后为虎神,之后祭祀八部大神,再以后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土司统治时期祭祀土司王,同时也祭祀土家族认同的英雄。”[3]摆手舞祭祀神祇,经历了从祭祀动植物、祖先、天地五谷到土司王和民族英雄的过程。从清代地方志的资料来看,摆手舞发源于湘西,之后不断向外传播,盛行于湘鄂川(今渝)黔四省交界的土家族地区。

湘西地区土家族的摆手舞活动与老蛮头吴着冲有关①《(乾隆)永顺府志》卷12。吴着冲是土家族的首领,湘西土家族祭祀吴着冲的原因,乾隆《永顺县志》记载:“后着送(着冲)阴灵作祟,彭氏惧,乃建祠以祀,今祠尚存旧司城。土人报赛,亦必及之云。信如斯言,是永顺始于彭,又实始于吴也。”②《(乾隆)永顺县志》卷1江西来的彭士愁打败了土家族土著首领老蛮头吴着冲,征服了湘西土家族地区,但吴着冲在土家族地区的影响力非常大。征服之初,吴着冲的势力没有尽为彭氏所用,吴着冲虽被打败,他的影响力依旧存在。彭氏为吴着冲建立吴着祠,让土民拜祭吴着冲,实则为了拉拢吴着冲的部下,为彭氏所用。

在湘西,永顺府所辖四县龙山、永顺、保靖、桑植都有摆手舞的记载,摆手舞盛行于湘西各县。雍正五年(1727),永顺改土归流,流官取代了土司的统治,他们把土家族的摆手舞作为重要的风俗习惯记载下来。同治《永顺府志》记载:“摆手堂,又名鬼堂。谓是已故土官阴署,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聚集,跳舞长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③《(同治)永顺府志》卷10同治《永顺府志》修于同治十二年(1873),永顺府于雍正五年改土归流,到同治十二年,即改土归流后近一百五十年,土王在当地社会中依然有较强的影响,摆手堂是“已故土官阴署”。同一时期的《永顺县志》亦有记载:“土俗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初五六之夜,鸣锣击鼓,男女聚集,揺摆发喊,名曰摆手盖祓除不祥也。”④《(乾隆)永顺县志》卷4《保靖县志》记载:“正月初间,男女齐集歌舞,袚除不祥,名曰摆手。又谓之调年,立秋日并春秋社日亦如之。”⑤《(同治)保靖县志》卷2根据以上资料的记载,摆手堂是土司的阴署,摆手舞为祭祀土王而兴,摆手舞的时间为每年正月初三开始至正月十六七结束。

查阅清代的鄂西府州县志,竟然未发现关于摆手舞的记载。1949年后,从在该区域进行的田野调查资料看,这些地区亦有跳摆手舞的习俗。据此可以推测,土家族的摆手舞起源于湘西,后逐渐推广到土家族的其他区域。与湖南桑植一衣带水的湖北来凤卯洞土家族有跳摆手舞的习俗,“土家信奉土王,立有土王庙,全公社有六个土王庙,内供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4]来凤崇拜的土王神与湘西地区一致,也是“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宣恩县解放前也跳摆手舞,“在中沟梁子上有摆手堂,土改时拆毁。解放前跳摆手舞风气很盛,解放后在五四年还跳过。手上拿毛巾,手舞足蹈,尖嗓效女声”。[4]

改土归流后,土司多被异地安置,土王的势力几乎扫除殆尽。各府州县城选址重建,昔日繁盛的土司王城日渐没落,变为废墟。流官以儒家的思想对土家族民众实施教化,推行儒家的“仁”、“孝”观。为了肃清土司的影响,流官不允许民众再祭祀土王,多次发出告示禁止民众跳摆手舞。

二、摆手舞的功能

摆手舞的首要功能为祭祀已故土司。如乾隆《永顺府志》载:“土人度岁,先于屋正面供已故土司神位,荐以鱼肉。其本家祖先神位设于门后。家下鸡犬俱藏匿,言王鬼在堂,不敢凌犯惊动。此即各寨皆设鬼堂,谓是已故土官阴魂衙署。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男女齐集,鸣锣击鼓,跳舞长歌,名曰摆手”⑥《(乾隆)永顺府志》卷12。根据《永顺府志》记载,摆手舞的重要功能为祭祀已故土司,土民堂屋正面供奉已故土司神位,将本家祖先神位设在门后,反映了土司对土民的思想控制。各村寨设有摆手堂,为土官“阴魂衙署”。据光绪《龙山县志》记载,龙山县土民跳摆手舞不仅限于正月,三月、五月都有。以上资料都证实了摆手舞的主要功能是祭祀已故土司。

其次,摆手舞还有拔除不祥之意。光绪《古丈厅志》载:“土俗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初五六夜,鸣锣击鼓,男女聚集,摇摆发喊,名曰摆手,以祓不祥。”①《(光绪)古丈坪厅志》卷10摆手舞具有拔除不祥之意,每年正月,土民集中跳摆手舞,希望为土家族村寨带来好运。

再次,摆手舞还有战地军舞的功能。在战斗的第一线,摆手舞配以摆手歌,可以鼓舞军队士气,还可以消散敌人的注意力,从而获得战争胜利。关于摆手舞的起源,《龙山县志》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土民赛故土司神,旧有堂曰摆手,堂供土司某神位,陈牲醴。至期既夕,群男女并入。酬毕,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鸣钲,跳舞歌唱,竞数夕乃止。其期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不等。歌时,男女相携,蹁跹进退,故谓之摆手。相传某土司于前明时征调广西某县城,守坚屡攻不下。时某军营城南门外,乃令其士卒半(扮)女妆,连臂喧唱,为靡靡之音,于是守城者竞集观之,并动于歌,流荡无坚志。某则以精兵潜逼他门,跃而入,遂克城。归后,演为舞节,盖亦蹈咏武功之意。然桑濮风行,或至淫沫忘返。”②《(光绪)龙山县志》卷11此说认为摆手舞起源于战争,在战斗的第一线诞生了土家族的民族舞蹈,是土家族人民智慧的象征,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但从摆手舞的动作来看,摆手舞的动作多与生产生活相关,似应产生在土家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之中。不管哪一种说法,土家族的摆手舞的起源无疑是多源的。把生产劳动的一些动作和日常生活的动作编练为摆手舞的动作,是土家族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表现。

最后,摆手舞还为青年男女提供了恋爱的机会。乾隆年间,永顺土家族诗人彭勇功的一首竹枝词写了摆手舞的功能,土民跳摆手舞不仅敬奉土司王,也为青年男女提供了恋爱的机会,“彭公祠畔赛神歌,火树银花照眼姣。侬识踏歌郎识曲,今宵相约闹元宵”。[5]改土归流后,流官屡次发布告示,禁止土民跳摆手舞,其理由之一就是跳摆手舞男女混杂,违背了儒家伦理道德。

除跳摆手舞外,有的地方修建了土王祠敬奉土司,“土司祠,阖县皆有,以祀历代土司,俗称土王庙”。③《(民国)永顺县志》卷11这种视土司为神的祭祀行为,进一步强化了土民忠于土王的观念。

三、流官的禁令:严禁土民跳摆手舞

改土归流后,进入土家族地区的流官迅速发布檄示,严禁土民跳摆手舞。雍正七年(1729),清廷设置永顺府,第一任知府袁承宠到任的第二年,即发布了大量的告示,以《详革土司积弊略》的名义,革除土家族地区的“陋俗”,“摇手摆项”的摆手舞赫然在列:“土司恶俗之宜急禁也。查土司向年每逢岁时节令及委官舍把下乡,俱令民间妇女摇手摆项、歌舞侑觞,甚至酒酣兴豪,有不可名言之事。切思民间妇女均属赤子,乃以歌舞取乐,风化尚堪问乎?应请严禁,以正风化。”④《(同治)永顺府志》卷11流官以革除“陋俗”的名义禁止土民跳摆手舞。

流官发布檄示,禁止土民跳摆手舞,主要目的是“以正风化”,摆手舞舞蹈过程中男女混杂,与儒家伦理道德的“男女授受不亲”相悖,流官因而发布文告严禁摆手舞。流官借助《详革土司积弊略》,把导致土家族区域的所有“陋俗”全部归罪为土司。文告的内容针对已经失去了统治地位的土司,从而避免了流官和土民的正面冲突。流官所禁止的摆手舞,是为土官、舍把等所跳的摆手舞,即“摇手摆项”、“歌舞侑觞”的摆手舞,并未提及民众在正月大型集合时所跳摆手舞。

流官禁止土民跳摆手舞,除“以正风化”的原因外,消除土司统治的影响是最重要原因。土民祭拜土司已经成为民族风俗,土民把土司神位设于正堂祭拜,并以鱼肉为祭品,而本家祖先神位则放于门后,以凸显土司神的地位。摆手舞在土家族地区非常普遍,每个村寨都设有“鬼堂”,是为已故土官的“阴魂衙署”,每年男女齐集,鸣锣击鼓,跳摆手舞。“土人度岁,先于屋正面供已故土司神位,荐以鱼肉。其本家祖先神位设于门后。家下鸡犬俱藏匿,言:王鬼在堂,不敢凌犯惊动。此即各寨设鬼堂,谓是已故土官阴魂衙署。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男女齐集,鸣锣击鼓,跳舞长歌,名曰摆手”。①《(乾隆)永顺府志》卷12

改土归流后,土司在地方上仍有较强的势力。土司统治时期,土司与土民之间、土司大姓豪强之间、土司与中央王朝之间都存在矛盾。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土司的权威,消解各种矛盾,是土司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土司们充分认识到民间祭仪对土民的奴化与凝聚作用,利用一次远征的胜利机遇,对各类祭典进行了整合。”[6]土司把一次远征胜利及时整合到摆手舞的摆手祭中,有效地说明了土司权力来源的正统性,凸显了土司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土司作为中央王朝控制地方的代表,牢牢掌握了对土司区的控制权。

改土归流之初,土家族土司或因罪被裁撤,或主动献土被赐高官厚禄,但均被异地安置。清廷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土司在地方上纠集民众,影响流官的统治。土司虽被迁走,但土司在土民中的影响尚在,土司的残余势力仍在,民众对已故土司的祭拜也按部就班地进行。改土归流之初,永顺府爆发的“潘果事件”即震惊了朝廷,引起了雍正帝的暴怒。这起事件就是土舍田尔根等人发动土民的一场群体性事件,一百余人围攻衙署,围殴衙役。土舍发动土民围攻官衙的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如果土民对土司仍怀有感情,每年按时祭拜土司,流官的统治将难以开展,官府的权威难以渗透于土民。为此,流官发布文告,将所有的土家族“陋俗”归罪为土司,以消除土司在土民中的影响,从而为官府的权威渗透到土民中扫清障碍。

四、冲突后的传承:摆手舞功能的演变及其流传

摆手舞并未随着流官的示禁而淡出土民的生活,土民依然热衷于在每年新春时节跳摆手舞。从地方志的记载来看,改土归流后一百多年的咸丰时期,土民依然热衷于跳摆手舞。

咸丰年间陈秉钧在永顺任知县时,一首《题土王祠》②《(同治)永顺县志》卷6一诗中描述了老司城摆手舞的情景:

割据千秋意若何,雄图偏居仗岩阿。

天环万岭开关寨,地束重滩助甲戈。

五代兵残铜柱冷,百蛮风古峒民多。

而今野庙年年赛,里巷犹传摆手歌。

同治年间的《桑植县志》描述了土民摆手舞的情形,改土归流后,客民(汉民)云集,客民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土民,但并没有将土民跳摆手舞的习俗同化,而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春节过后,汉民赛灯,土民赛摆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止。“元日晨,肃衣冠,拜天祖毕,以次拜父母、尊长,谒亲朋邻里,互相款留,如是浃旬,汉民赛灯,土民赛神摆手,为秋千之戏,至十六止。”③《(同治)桑植县志》卷2客民、土民都保留了自己的风俗习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使土家族地区的客民与土民长期和睦共处。

从上述两段材料看,土民已经把摆手舞当成一种竞赛,不同村寨的土民齐集摆手坪跳摆手舞,成为土民重要的娱乐活动。“而今野庙年年赛”、“土民赛神摆手”而非“土民赛故土司神”了。新春之后,农闲时节,土家族各村寨比赛跳摆手舞,促进了不同村寨之间土民的交流。土民跳摆手、客民赛灯,强化了土民的民族认同。“汉民赛灯,土民赛神摆手”均为夜晚进行,潘棠《松坞棊声》诗:“芙蓉削翠乱峰围,拔地虬龙竞落晖。宏景坐忘风满耳,谢安对局草寝衣。细听剥啄寻三径,笑看纵横任一机。明月下林宜摆手,前村恐误鹤来归。”④《(乾隆)永顺县志》卷4汉民赛灯,比赛哪个村寨所做的灯更好看、更亮,土民赛摆手在“明月下林”之时,汉民所赛的灯为土民的摆手舞提供了光源,土民摆手舞为汉民赛灯烘托了气氛,其乐融融,民族之间友好共处。

摆手舞的功能发生了变迁,土民跳摆手舞的地点也并非在土王祠和各村寨“鬼堂”前了,各村寨都设有摆手坪。跳摆手舞的目的也不是祭祀土王了,摆手舞已经成为土民之间友好交流的平台,成为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标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流官就没有禁止土民跳摆手舞的必要了,摆手舞得以继续传承。摆手舞依然是男女混杂,一起唱歌跳舞,依然“有伤风化”,但不再对流官统治构成实质性的威胁,流官因而也听之任之了。摆手舞作为土家族特有的、独具魅力的文艺形式,在民族识别中也发挥了作用。上世纪五十年代,摆手舞作为土家族独特的文化艺术多次参与民族文艺展演,对土家族的宣传和民族认同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土民跳摆手舞的目的不再是祭祀土王。光绪年间,土家族诗人向晓甫的竹枝词描写了土家族摆手舞的盛况:“摆手堂前好赛歌,姑娘联袂舞婆娑。咚咚鼓杂喃喃语,袅袅余音嗬吔嗬。”“摆手堂中锣鼓鸣,翩跹儿女踏歌声。龙腾狮跃意风发,万点燎光耀日星。”[5]

五、结语

土家族摆手舞的习俗历史悠久,流官以革除“土司积弊”的名义禁止土民跳摆手舞,表面上看,流官禁止土民跳摆手舞的原因是摆手舞男女“翩跹进退”而“有伤风化”,实质上,流官禁止土民跳摆手舞的最重要原因是摆手舞有祭祀土司王的功能,流官为防止土司残余势力与官府对抗,急切要求摆脱土司的影响。因而发出禁示,禁止土民跳摆手舞。当土民在跳摆手舞时不再祭祀土司王,流官对于土民跳“有伤风化”的摆手舞也就听之任之了。摆手舞的功能发生了变迁,成为土家族各村寨的比赛舞蹈,摆手舞得到传承。

土司统治时期,土民跳摆手舞前要祭祀已故土司王,这成为摆手舞的重要功能之一,实际上也是土司权威的体现。摆手舞与土司制度相关,是土司文化的一部分,土司文化是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互动的结果,其内涵可理解为“土司制度存续期间在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阶层引起的变化、影响及反映的总和,它涵盖了该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非物质形态的。”[7]改土归流后,土司被裁撤,流官取代了土司的统治,禁止土民跳摆手舞,目的是消除土司的影响。土民跳摆手舞前不再祭祀已故土司王,流官对土民跳摆手舞也就听之任之了。摆手舞从土司时期的土司文化演变成土家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摆手舞得以演变、传承。摆手舞的传承过程,反映了改土归流后土民对土司权力的背离,对流官代表的中央政府的认同,增强了国家认同感,“改土归流后,随着各民族人民生产方式交流的加强与活动半径的扩大,各土司地区下层民众的国家认同感得到空前加强。”[8]

[1]熊晓辉.土家族摆手舞源流新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6,(3):7-9.

[2]陈文元.改土归流与土民身份转型——以鄂西南容美土司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7,(1):53-57.

[3]黄柏权.土家族摆手活动中祭祀神祇的历史考察[J].宗教学研究,2011,(2):182-185.

[4]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Z].恩施: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1986.

[5]彭南均.溪州土家族文人竹枝词注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6]柏贵喜.摆手祭:土家族社会结构的象征表达——土家族象征文化研究之一[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10-14.

[7]李世愉.试论“土司文化”的定义与内涵[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2):16-20.

[8]宋娜,陈季君.播州土司、永顺土司和唐崖土司文化中的国家认同观念[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1):15-19.

(责任编辑:魏登云)

Evolu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ujia Waving Dance after“Gai-Tu-Gui-Liu”Policy

XI Yu-song
(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 Management,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6,China)

Waving dance is the folk dance of Tujia.In Tusi period,the Tujia residents sacrificed the late king of Tusi through waving dance.On the other hand,waving dance was said to get rid of the ominous and encourage the soldier’s morale.In the beginning of“Gai-Tu-Gui-Liu”,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influence of Tusi,the Han nationality’s officers prohibited the Tujia residents from dancing waving dance.After“Gai-Tu-Gui-Liu”,the Tujia residents did not dance the waving dance when they sacrificed the late king of Tusi.The Han nationality’s officers allowed them dance again.After that,the function of waving dance changed.Waving dance became a kind of sports dance among Tujia villages and Tujia waving dance came down in Tujia areas.Therefore,waving dance was the result of interaction and restriction between state power and folk customs.

“Gai-Tu-Gui-Liu”;Waving Dance;evolution;inheritance

K249

A

1009-3583(2017)-0017-05

2017-04-15

遵义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改土归流后湖广土家族社会重构研究”(BS[2015]17号)

郗玉松,男,山东东营人,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史。

猜你喜欢

永顺土司土家族
Dancing for theDead
戒烟
土家族情歌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Fort Besieged
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永顺園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