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宁古塔文化一瞥
——黑龙江省宁安市元宵节习俗探究

2017-01-27孙欣欣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宁古塔秧歌满族

孙欣欣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091)

当代宁古塔文化一瞥
——黑龙江省宁安市元宵节习俗探究

孙欣欣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091)

黑龙江省宁安市历史悠久、民族多元。当代宁安元宵节庆活动受其历史、社会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主要体现在秧歌赛、花灯展等几个方面。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宁安是古代肃慎人聚集地,后因渤海国地域广阔而富有多民族文化,加之清朝流人带来的中原文化,塑造了宁安具有中原汉族与本土多元民族交融的文化传统;从功能的角度来分析,宁安元宵节有其自身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娱乐功能。在当前形势下,处于国境交界处并日渐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地方文化在复杂文化生态环境中得到保护和传承。

宁安;宁古塔;元宵节;满族

在祖国最东端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中,波涛汹涌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孕育出黑龙江这块肥沃的土地。在黑龙江省东南部,坐落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塞外小城——宁安。如今的宁安市,人们对它的了解也许仅限于中国最大的高山堰塞湖——镜泊湖。然而,纵观历史,这座安宁的塞北小城历经数千年,孕育了极具地方特色的莺歌岭文化、渤海文化、流人文化、近代革命历史文化以及当代特色新貌的宁古塔文化。本文所讨论的当代宁古塔元宵节文化,则是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当地集体性节庆活动,因其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1 宁安市历史文化概略

如前文所述,据现有考古成果,宁安市现存已发掘的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为莺歌岭遗址。早在20世纪30年代,俄罗斯人B.B.包诺索夫及日本人奥田直荣对宁安市镜泊湖南湖头东岸的部分遗址进行过走访调查和小规模发掘。1958—1959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经过初步发掘和科考工作,断定此处遗存器物应属新石器时代①吕遵禄,孙秀仁.镜泊湖附近莺歌岭等地考古调查报告[J].北方文物,1991(3):26。作者在文末说此文根据30年前,即60年代当时的考古调查报告写出。。1963年起,黑龙江省博物馆开始进一步科考发掘,逐渐将莺歌岭遗址文化的概貌展示给世人。专家们发现,莺歌岭遗址文化堆积层分为上下两层。经碳十四年代测试分析,上层文化距今3 000年左右,对应中原地区的商周时期;而下层由学者推算为公元前3 800至前3 200年左右,距今有5 000多年的历史②赵宾福.牡丹江流域新石器文化序列与编年[J].华夏考古,2011(1)。。考古工作者结合出土的“楉矢石驽”及同期史料分析,推断出此处应为肃慎人居住地。肃慎,即现代满族祖先,是古代的东北民族,相传舜、禹时期已与中原有联系,西周时期已臣服于中原王朝。后经进一步考古发掘,发现了以莺歌岭遗址为中心的100多处肃慎及其后人生活的原始部落遗址。此次发掘论证了“古肃慎国王城”曾在这一区域存在的可能性,也侧面印证了宁安市为满族历史文化发祥地之一[1]。

在对莺歌岭遗址进行初步探索和发掘时,前文所提俄罗斯人、日本学者及我国的考古工作人员均发现该地区除新石器时代的遗迹外,还有后期渤海国文化的遗迹。据史料显示,肃慎族后裔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东牟(今吉林敦化)建立渤海国,大钦茂于755年迁都至上京忽汗城(今宁安市渤海镇),建立了上京龙泉府[2]。渤海国盛极一时,地域广阔,包含东北部分地区及日、朝、韩等国的部分区域。历史上的上京是仅次于长安的东亚第二大城市。705年,渤海国受唐朝招抚,中原文化加速渗透至此,使其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加之当地多民族共居的社会文化情况,因此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渤海文明。926年,渤海国为契丹所灭。由于地域广,民族多,宗教信仰亦种类繁多。萨满教始终为该地区的原始宗教,在宁安地区流传至今。

提到历史上的宁安,还有一个近年来因电视媒体传播而逐渐被世人所知的名字,即“宁古塔”。该词原为满语,后音译而来。关于“宁古塔”的汉译,目前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主要区别在“塔”字所表的含义上。其中,“宁古”二字普遍认为是“六”或“六个”,而对于“塔”字,学者有不同的见解[3]。据新编《宁安县志》称:“‘塔’是满语‘特’的讹音,汉译为‘居址’,合译‘六居址’,是指当时宁古塔地面上的6个大部落而言”③宁安县志[M],成文出版社,1924。。本文对其他不同汉译暂不展开讨论。1666 年,为防御之需,宁古塔由旧城(今海林市)迁至新城(今宁安市)内。宁古塔是清朝东北地区的军事要塞之一,亦是当时的政治、经济重镇。

然而宁古塔远为苦寒边陲,是令清人闻风丧胆的流放之地。古时的宁安,对于中原地区生活的人们来讲是天寒地冻的荒蛮之地。明清时期因战争掳掠的奴隶、镇压的叛乱者、作奸犯科的匪盗、“反清复明”分子或因文字而触罪的文人及其家人等等皆被流放至宁古塔。这些流人中的幸运儿历经无尽磨难抵达宁古塔后,于此繁衍生息,驻守边陲。流人的到来构成了复杂的宁古塔社会阶层,奠定了宁古塔文化多样性基础。而流放至此的诗人、思想家、文人才子等,在此著书立说,传播中原、江南文化。他们的书作记录且丰富着宁古塔文化,为记述宁古塔历史和传播宁古塔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④清朝诗人吴兆骞,吴江人,因文字狱流放宁古塔,曾著诗词长篇集《秋笳集》和书信集《归来草堂尺牍》,后者为黑龙江现存第一部书信集。清四品官员方拱乾,安徽人,因其子被涉犯有科场舞弊之罪而流放宁古塔,著《宁古塔志》,文字畅达,言简意赅。。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宁安就是国防重镇。至近现代时期,这里是“五四”青年运动领袖之一,马骏的故乡,更是东北抗联的诞生地和主要战场之一。

综上,宁安是一座历史悠久、以肃慎即满族文化为基础、多民族文化并存、融合多层次的流人文化的多元文化古城。

2 宁安元宵节风俗概况

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直是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研究的对象。大众所熟知的节日有传统节日、历法节日、宗教节日、西方“舶来”节日等。本文所选取的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即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等。元宵节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比较有影响的说法有三家:太一神祭祀起源说、道教节日起源说、佛教节日起源说[4]。将元宵节记入节日的历史可追溯至司马迁的《太初历》。元宵节自古流传至今,一直是我国民众乐于参与的传统节日之一。本文则主要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宁安市元宵节习俗进行分析和讨论。

宁安市是一座历史悠久,受满族文化、流人文化影响颇深的东北小城。30余年以来,元宵节逐渐成为该地区居民集体参与的最重要的节庆活动之一。元宵节当天除比较常见的猜灯谜、食元宵、舞龙舞狮外,该地区的特色活动主要有3个:秧歌赛、花灯展、烟火表演。

2.1 特色之一:秧歌赛

秧歌是我国北方比较常见的民间舞蹈。宁安市渤海镇有着中国秧歌之乡的美誉。元宵节是宁安人过年期间最重要的节庆活动之一。一年一度的全市范围内的秧歌大赛在这一天举行。参赛队伍由宁安辖区的各镇、乡、村、事业单位等部门选送,少则20多则50余支队伍,参演人员数以千计。表演队伍从宁安市通江大街的最南端开始,一直扭到北部会场,广大民众也随着演出队伍一起“踩街”。到达会场后,各队依次表演,一决胜负。与其他地区秧歌不同的是,这里有独具特色的满族鞑子秧歌。

鞑子秧歌起源于明清时期,是满族舞蹈受汉族歌舞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民间舞蹈。众所周知,历史上的满族人是以游牧、渔猎为生的民族,极具尚武精神又喜好歌舞[5]。因而其歌舞也多源于狩猎、战斗生活。据史料记载,早在靺鞨人于长安拜见隋文帝时,使节及随从曾于宴前起舞,其舞姿形态皆具战斗之风。满族人亦以歌舞形式进行祭祀活动。后逐渐发展为舞台表演形式,包括我们所提及的鞑子秧歌。据载,东北地区在元宵节时进行秧歌表演可追溯至康熙年间。

与一般秧歌不同的是,鞑子秧歌有3组队伍(花棍、女贞、鞑子队)⑤薛瑾.黑龙江满族鞑子秧歌与汉族秧歌的比较研究[J],艺术教育,2016(1)。,常见七种队形。表演时三队分别有各自的角色。鞑子秧歌常以歌舞来表述历史故事。宁安鞑子秧歌讲述的是辽金时期的宁古塔女真族在“穆昆达”(酋长)的带领下反抗辽使节侮辱妇女的行为,由于他们杀死了银牌天使,招致辽人屠杀整个部落的悲惨故事。表演时,由女性演员组成的花棍队手持花扇走在队伍最前面;女贞队紧随其后,动作多以“熊步”“虎步”“鹰步”为主,借此展示男性尚武之风、阳刚之美;最后的鞑子官(官员形象)表演诙谐,欲上前撩逗花棍演员;而老妈子形象的“穆昆达”则前后串场,保护姑娘。鞑子秧歌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再现了辽代统治者在宁古塔地区压迫女真族的历史和社会文化。

宁安的满族秧歌不仅在每年的元宵节走上街头,为广大民众表演,还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的比赛,广获佳绩,并于2007年收录于第一批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宁古塔文化在现代文化生活中传承的一个媒介,更是我国民间歌舞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

自2012年以来,宁安市将元宵节庆祝活动转型为“宁古塔文化节”,从地方行政层面加大对该地区的节日民俗及民间文化的宣传和发展。自此,每届的元宵节秧歌赛上,不仅有以鞑子秧歌为代表的秧歌,还可以看到当地回族龙灯、八旗阵鼓舞等多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这也是当地多元的民族文化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剪影。

2.2 特色之二:花灯展

首先从花灯的构成上讲,宁安元宵节花灯有两种:冰灯与纸扎灯彩。因宁安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正月十五元宵节之时,这里正是数九寒冬之日。因而这里特有冰制花灯。所用之冰从城南的牡丹江上采来,由工匠做成造型各异的冰灯。黑龙江地区的冰灯历史可追溯到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另一种是纸扎灯彩。纸扎灯彩起源于古代民间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装饰艺术品用于文娱活动[6]。源于用“火”文明的元宵节挂花灯、赏花灯的习俗,始于汉代宫廷,后泛于民间,唐宋时期更是达到顶峰,有诸多名人诗句表现节庆之时满城灯彩的绚烂景象,比如:欧阳修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7]。可见纸扎灯彩应为中原汉族的工艺。

宁安马氏灯彩的传承人马积瑞,将汉族传统工艺与宁古塔文化相结合,以宁安独有的历史及少数民族文化为创作源泉,匠心独运,通过色彩搭配及高超的透光技艺,展现出一个个宁安人民喜闻乐见的花灯作品:如“游龙戏珠”图案的多面体彩灯,可爱的旗人小女孩,考虑到当地以农业、畜牧业为主而制成的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反映农民期盼的彩灯,鼓励学生读书学习、前程似锦的彩灯等等。马积瑞做的彩灯自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在元宵节时向民众展示,已逐渐成为元宵节灯展上不可缺少的一笔。如今,宁古塔马氏灯彩已收入牡丹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安的冰灯及纸扎灯彩艺术因其背后所隐含的特有的地域文化及历史文化背景而与众不同。

2.3 特色之三:烟花表演。

30年来,每年元宵节晚上的烟花表演是宁安人元宵节庆的重头戏。通江大街上人群簇拥,摩肩接踵。不仅是城镇居民,周围村镇的居民也早早赶来,白天随着演出队伍“踩街”,夜晚一边赏灯,一边等待烟花表演的开始。这已成为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宁安人对家乡元宵节的共同记忆。与古时相同,元宵节时街边商业兴隆,随处可见冰糖葫芦、雪糕、油炸元宵等传统零食及各式各样的年节小礼品摊铺。同时,元宵节亦是举家团圆的日子,住校的初高中生一般也都会有半天假日回家与家人团聚,年轻人则会在这天结伴相会。所以通常沿街商铺都会很晚闭店。整个城市在元宵节当天都是一片喜气祥和,热闹非凡。

从整体上看,宁安市元宵节的民俗活动与当地的满族历史与宁古塔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 试论宁安元宵节习俗的功能

宁安元宵节民俗将几百年前的文化习俗传承至今,已成为当地民众习以为常的年节庆祝活动之一。在传承的过程中,这一节日民俗的内容不断地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演变和整合,逐渐形成了与当地居民经济、生活、文化、社会关系等各方面密切相关的综合体现。借着元宵节庆活动的舞台,宁安市各族人民的文化特色得以展现,民族认同及民族心理得以充分的宣泄。

第一,宁安元宵节习俗具有一定的文化功能。节日本身即是一种文化符号。作为一种仪式,它是对历史、民族文化的回顾及崇拜[8]。宁安元宵节相关的民俗活动,无论满族歌舞、回族龙灯、秧歌竞赛等都有其特定的着装、内容、仪式性行为等,既反映了宁安的历史文化,又映射出参与者及民众的集体审美、价值观、心理认同等,这些是该民俗的文化功能的表征。尤其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满族歌舞、萨满祈福等活动,使同一民族的居民有很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9]。由此激起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及其他民族对此的认可,会进一步促进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宁安市总人口共44万左右,满、朝、回、蒙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9%,其中满族和朝鲜族分别占当地总人口的8.8%和7.8%⑥宁安市政府网.http://www.ningan.gov.cn/view.php?id=2559#viewtop.。宁安市元宵节节庆活动是多民族共同参与的民俗活动,是中华民族大融合、中华文明多元化的体现[10]。与此同时,宁安元宵节习俗在其特有活动的表面下,还蕴含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历史、宗教、民族、民俗、文学等相关领域,皆有大量的内容亟待探索和研究。这也是其文化功能的一个方面[11]。

第二,宁安元宵节习俗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节日习俗的参与者是人,活动内容是社会文化的产物[12]。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庆活动,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使各民族之间、群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当地居民中已形成多年固化的行为习惯[13]。因此而强化并优化了当地的家庭关系、亲缘关系、社会关系。劳动人民在生活中更加注重生产生活质量、安居乐业,重视道德修养、家庭和睦、团结友爱,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这是当地的元宵节民俗在传承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价值和功能[14]。

第三,具有较强的娱乐功能。元宵节在古时为春节的一部分,后来逐渐被人们当作是春节节庆活动结束、劳作时间即将开始的标志。因而元宵节在春节节庆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汉代起,元宵节就是帝王与庶民百姓齐天同乐的日子。自古以来元宵节的日子里,到处都洋溢着团圆和睦、喜乐安康的节日氛围,这样的氛围也带动了民众的娱乐心理和行为。因而元宵节的民俗活动伴随着各式各样的民间娱乐活动,如安徽凤阳有荡秋千、山东有杂耍、江西有唱船、广东有“偷”摘生菜等。中国地大物博,各式各样的民俗娱乐活动数不胜数。如此种种的游乐活动,无不体现着元宵节的娱乐功能。而宁安元宵节亦是如此。这一天的秧歌赛,是全市范围内的秧歌竞演,是所有演员和观众的节日。而踩街和观花灯,既能欣赏传统艺术,又能避除疾病。更别说一年一度的烟花表演,是几十年来男女老幼皆爱的元宵节庆内容了。所有这些民俗活动都大大满足了当地居民对于这一节日的娱乐需求,是其娱乐功能的体现。

宁安元宵节习俗展示着当地人的历史、文化烙印,是一种联结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是当地人企盼的喜乐祥和的节日。

4 结束语

一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会孕育出相应的文化传统。反之,文化传统亦影响着这片天地间的居民。宁安,这片弥久沧桑却又不失柔美的肥沃黑土地,孕育出受满族文化影响的多民族相互融合的宁古塔文化。而宁安元宵节习俗也无处不体现着这样的文化特征。

当前,全球化的影响已涉及地球上每个角落,覆盖地球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享受了全球化在经济、交通、科技等领域带来的便利,而传统文化却因受到西方文化入侵的影响,其作用和影响也逐渐遭受了冲击[15]。习近平主席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实现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我们应结合实际情况,与时俱进,积极有效地保护地方传统文化,加强对优良传统和习俗的宣扬,鼓励多元文化共同繁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王禹浪,树林娜.黑龙江流域渤海国历史遗迹遗物初步研究[J].哈尔滨学报,2008,29(9):1-23.

[2]吕雪冰.渤海国迁都与社会发展的关系[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1-7.

[3]韩卫平,张云霞.宁古塔的历史文化价值探析[J].兰台世界,2011(6):79-80.

[4]韩梅.元宵节起源新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93-102.

[5]吕丽辉.论满族文化在黑龙江省人文景观规划中的风俗优势[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2):121-123.

[6]梁川.彩灯艺术发展与节日文化创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3):122-126.

[7]向柏松.元宵灯节的起源及文化内涵新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32-35.

[8]王磊.挖掘我们的地域文化[J].中国报业,2011(1):54-55.

[9]丛彦博.浅析东北民俗文化的现代价值[J].大众文艺,2016(11):53.

[10]高丙中.对节日民俗复兴的文化自觉与社会再生产[J].江西社会科学,2006(2):7-11.

[11]张永慧.中国人对节日的认知表征和行为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4:9-10.

[12]朱志刚.多学科视域下传统节日的研究和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4(3):51-55.

[13]李佩云.王玉旺.地域文化的概念、作用及研究方法初探[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47-48.

[14]何星亮.略论21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J].民族研究,2000(2):11-20,108.

[15]徐志伟.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经济价值探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12):123-124,128.

Survey on the Contemporary Culture in NingGuta——Exploration of the Lantern Festival custom in Ning'a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SUN Xinxin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Beijing 100091,China)

There is a long history and ethnic diversity in Ning'an cit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fluenced by the history and society, the contemporary Lantern Festival of Ning'an has unique cultural traditions,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Yangko dance competitionand lantern show. 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Ning'an is a gathering place of the ancient Sushen people. After that, because of the vast territory and rich multinational culture of Bohai country, and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brought by the Qing Dynasty, the cultural traditions of Ning'an are formed by mixtureof central plains Han and native multi-racialism.From the functional point of view, the Lantern Festival of Ning'an has its own cultural function, social function and entertainment function. 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local culture which is at the border and increasingly influenced by the western culture is protected and inherited in the complex 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Ning'an; NingGuta; Lantern Festival; Manchu

K892.11

A

孙欣欣(1984-),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人类学。E- mail:sunxin_010@163.com.

猜你喜欢

宁古塔秧歌满族
传承满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宁古塔纪略》简介
——《龙江三纪》之三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宁古塔让清朝人闻风丧胆
清宫剧中的宁古塔竟是世外桃源
昌黎地秧歌
满族服饰元素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