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考古发掘及博物馆保管中的文物保护

2017-01-27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器物文物保护温湿度

周 畅

(辽宁省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 116000)

简析考古发掘及博物馆保管中的文物保护

周 畅

(辽宁省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 116000)

文物保护是文物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文章分别从考古发掘中的文物保护和博物馆保管的文物保护两个方面入手,介绍了考古发掘过程中常见的文物保护问题和解决方法,提出了博物馆的文物保护技术及文物保护措施。

文物保护;考古发掘;数字化博物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章总则 .第四条》规定:文物工作的十六字方针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十三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物保护工作的指示中又着重提出了这一工作方针,保护文化遗产并传承下去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与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息息相关;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承载着这个国家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就是守护这个民族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以及未来的希望。在十六字方针中,“保护为主”永远是重中之重,保护是文物工作中首先面对的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但从文物的发掘到博物馆的保管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利于文物保护的问题,本文将对考古发掘及博物馆保管中遇到的问题作深入地探讨。

1 考古发掘中的文物保护

以往对于出土文物的保护工作大部分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近年来,为配合地区的基础建设,各种抢救性考古发掘数量逐渐增加,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的保护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2015年,张忠培先生在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召开的学术报告会上进行了《考古学与文物保护》的演讲[1],标志着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考古界及文物保护届专家的重视。

1.1 考古发掘中遇到的文物保护问题

1.1.1 微生物及病虫害

出土器物的变色主要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出土器物与空气中的真菌、细菌等微生物接触后,微生物的色素与有色化合物相互作用而导致器物变色。同时由于保存环境中的温湿度与地下潮湿的环境不同,极易滋生各种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微生物能将细胞壁侵蚀成洞,进而加速器物的降解和变色。例如,漆器和丝织品就很容易受到微生物的影响,如果不经过特殊处理,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后极易发生脱漆和变色。

虫害是另一种严重影响出土文物寿命的病变。出土文物中携带有大量的有机质,这就为害虫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特别是幼虫时期的害虫对文物的蛀蚀尤为严重。文物保护工作者对虫害的防治问题尤其重视,但由于野外考古工作的特殊性,出土的文物若不能得到良好的处置,往往会滋生虫害。

1.1.2 地理环境因素

物理学中有一种平衡状态,即物体在某一特定空间时间中的静止状态。同样,器物也有一种平衡状态,当器物置于埋藏状态时,这个状态与之前的使用状态完全不同,构成文物的各种材质就必须适合埋藏环境。文物经过长期的腐化,其物理性能和结构将会变得极其脆弱,同时迫使自己接受环境的腐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腐蚀性逐渐降低,文物就会处在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之下。在不发生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文物会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物理特性,体积和状态不再发生明显改变。例如,在大多数腐蚀性较低的土壤中,青铜器平均腐蚀速率为0.05~4 nm/a。而当埋藏时间大于20 年后,这个腐蚀率就会逐渐降低,最终趋于停止[2]。然而,在人们把文物从地下环境拿出来的一刻,由于接触空气、水汽、人体触碰等各种各样的情况,这种腐蚀作用会继续发生并且逐渐加快。特别是对于丝织品,这种侵蚀极快速,如果不加以保护的话,往往在几个小时之内就会断裂变硬。而对于一些特征稳定的器物,这种腐蚀速度则会比较缓慢,器物损毁几率较小。

1.1.3 温湿度变化

温湿度对有机材料的影响尤为严重,有机材料内部含有一定量的水分,当空气温湿度升高时会产生膨涨、增重等反应;当空气温湿度降低时,内部水分流失就造成器物变形、开裂、变脆、变色等。例如竹木漆器等含水量较高的文物材料,体内一般含有12%~15%的水分,由于干燥而使这类材料组成的文物失水并低于此值时,就会翘曲、开裂[3]。针对这一情况,当有特别珍贵或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而考古发掘现场的环境条件并不能满足保存文物的要求时,就需要将文物整体搬迁到实验室去做进一步的处理,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例如在西汉海昏侯墓的发掘中,为保护丝织品及一些重要文物,防止纤维老化,考古专家就将主棺整体打包,运至低氧实验室处理,有效地减少了温湿度对文物的损害。

1.2 考古发掘中的文物保护措施

1.2.1 建立临时实验室

为了更好地保存出土文物,应该在考古工作站附近建立临时实验室。临时实验室的建设并不是为了文物研究的目的,而是为了做一些临时和简单的文物处理工作,防止文物有更严重的损毁。因此,只需要配备一些简单的温湿度计、常用保护材料等就完全可以满足需要。

1.2.2 现场保护、整体提取

现场保护、整体提取技术的重点在于:保证待提取文物整体性、稳定性及提取的安全性。现场保护是一种简单的抢救性处理技术,因此所用的材料不应该对后期实验室的处理产生影响。材料的选择要满足简单安全、无色透明、可再处理以及与文物相容性好这些要求。常用材料有石膏、环十二烷、聚氨酯泡沫等。

1.2.3 缺氧保存和氮气保护

一些刚出土时色彩艳丽、有明显装饰图案的文物与空气接触很容易受到氧化。所以在考古挖掘现场要提前准备一些器物盒,文物出土后,迅速将其放入盒中,并抽空空气,进行简易的真空保护处理。

此外,还可以利用氮气对文物进行保护。为了在考古现场对文物采用氮气保护,一些研究机构发明了适用于野外的袖珍制氮设备,可以利用空气分离氮气,在考古现场就可以将文物充氮保存,以便于最大限度地保持文物原貌。

2 博物馆中的文物保护

博物馆是考古文物的最终也是最重要的归属地,因此,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及难点。1930年,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国际文物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预防性保护”的概念[4],这次会议在国际范围内达成了文物保护的共识,“预防性保护”也就成为了文物保护的新趋势,针对这一保护趋势,笔者认为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应该“防患于未然”,利用新科技及新理念加强文物保护。

2.1 新科技下的文物保护技术

文物领域的无损分析指一切不给测定文物带来任何潜在危害的分析检测技术,目的是为了获取与文物产地、制作年代、制作工艺等相关的物理化学信息。它并不是泛指一种简单的、有特征的分析方法,而是使用各种不同分析方法的综合技术的集合。目前,无损检测在考古领域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例如,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XRD)、声波CT层析成像技术等已经应用在金属文物的腐蚀机理及保护研究,壁画制作材料及保护研究,石质文物的风化产物及保护研究,文物的产地判断和文物防伪等许多文物工作领域[5]。

2.1.1 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XRD)

文物病害的分析是文物保护的重要一环,不同材质文物的病害种类各有不同,即使相同材质的文物也会因为保存环境、保存条件的不同出现不同的病害特征。发现病害、分析病害和防治病害是文物保护工作者日常工作的重点。而有些用眼睛无法发现和分析的病害就需要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来完成。

2.1.2 声波CT技术

声波CT技术可以对被测物体进行断层扫描,通过提供缺陷文物的完整二维图像或三维图像,描绘出缺陷部位的三维状态,可更直观地观察到物体局部的缺陷。并且不受物体大小和体积的限制,对例如石刻、壁画等也能完整的呈现文物缺陷,有利于文物修复工作的开展。

2.2 博物馆的文物保护措施

2.2.1 配备必要的文物保护设备

我国大型博物馆一般装备有空调系统和恒温恒湿调控系统,能从整体上控制文物所需的温湿度条件。国外的一些博物馆,更是把文物所处的环境与观众所处的环境分别加以控制,这样既使观众感到舒适,同时也保证了文物存放和陈列的安全温湿度指标。而一些中小型博物馆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则可以适当添置一些温湿度记录装置或指针式温湿度表,更好地对文物保存和陈列环境进行温湿度监测。

2.2.2 数字化博物馆建设

数字化博物馆已经成为博物馆建设的大趋势,无论何种类型的博物馆首先都要建立信息数据库,对文物信息进行采集,然后将文物逐一进行扫描、摄影,通过建模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等全方位立体化记录其真实原貌并妥善保存。然后,利用现代化手段,比如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对馆内的文物资源进行整理,使参观者首先通过网络平台对馆藏文物有一个总体了解,对一些不能公开展出的珍贵文物则可以在网络平台上通过三维立体技术展示,让参观者仔细欣赏,一方面达到了博物馆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近距离参观可能会对文物造成破坏的风险。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物从考古发掘开始到博物馆保管中要经历各种复杂的自然损耗或人为损坏,考古学家由于时代特征的局限,并不能完全揭示一件文物包含的信息,必须把文物健康的现状保存下去,以待后人研究。如果改变了文物现状,则就不是文物而是一个“半现代”的制品了。因此,文物保护和研究任重而道远。

[1]张忠培.考古学和文物保护:在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召开的学术报告会上的演讲[J].故宫博物馆院刊,2015(3):6-22.

[2]ROBBIOLA L,BLENGION J M,FIAUD C. Morphology and mechanisms of formation of natural patinas on archaeological Cu-Sn alloys[J]. Corrosion Science,1998,40(12):2083-2111.

[3]郭宏,黄槐武.文物保护中的水害问题[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2(5):56 62.

[4]加瑞.汤姆森.博物馆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范雄主.X射线金属学[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

Instruction of the Historic Preservation Work in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and Museum

ZHOU Chang
(Dalian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Dalian 116000,China)

The Historic Preservation work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in archaeology. Based on historic preservation in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and in museum,this article makes a simple instruction about the usual problems and resolutions of 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as well as the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and methods in museum.

historic preservation;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digital museum

G112

:A

周畅(1983-),女,馆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与考古。E-mail:zc_1010@163.com.

猜你喜欢

器物文物保护温湿度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温湿度控制器在回收砂冷却系统中的应用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文物保护工作的方法创新初探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基于DSP的多路温湿度监测系统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基于温湿度控制的天气预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