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文献研究探析
2017-01-27和丽东张爱谷
和丽东,张爱谷
(1. 大理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2. 大理大学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火把节文献研究探析
和丽东1,张爱谷2
(1. 大理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2. 大理大学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文章通过对历年来西南少数民族火把节的研究论文进行梳理,阐述了研究者对火把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起源、文化内涵和功能、节日开发现状及对策、传统体育项目等方面,并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入。
火把节;研究进展;起源;文化内涵;节日旅游
火把节是西南少数民族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等彝语支民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到二十六日举行。各民族以独有的方式通过祭祀、娱乐、体育、旅游等活动来庆祝火把节,表达他们对火、祖先、神灵、英雄等超自然力量的崇拜。纵观学者历年来对火把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火把节的起源、文化内涵及功能、节日开发以及火把节中传统体育的研究等方面。
1 火把节起源研究
古文献对火把节描述最早的就是元代李京《云南志略》:“每岁以腊月二十四日祀祖,如中州之上家礼。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竿缚火炬照天,小儿各持松明之,相烧为戏,谓之驱禳”[1-3]。 清代,乾隆《开化府志》卷九记载,倮倮在“六月二四日夜,村寨田宅,悉燃火炬,名曰火把节,脍生肉食之,以此为献岁”[4]。 可见,对火把节的记载历史悠久。
1.1 火把节与星回节
火把节是否就是星回节,学者们阐述了他们的观点。方国瑜《玉溪编事.驃信诗概说》据元明史料和地方志记载认为:“此二节均称星回节。”刘尧汉等《彝族天文学史》中认为星回节就是火把节,按照传统的方法,彝族的新年译为星回节是合理的,过节的时候耍火把是一项重要的活动,所以火把节变成一个通俗的称呼,然而知道内情的人仍然称之为星回节[5]。王小盾通过对古文献的分析,论证了火把节来源于南诏时期的星回节。星回节是为确定新年日期进行星象观测而得名的。星回节为彝族的年或岁首,由于彝族对火的崇拜,在新年为了逐疫驱邪,祈求丰年所以就有耍火把的习俗,所以也称为火把节[6]。
而另外的研究者则认为星回节跟火把节不是一个节日。梁永佳通过比较南诏跟元朝的星回节的不同,认为大理在明初遭到文化灭绝,原来的火把节就销声匿迹,明代的学者对大理历史屡造伪书,附会旧说。“星回”由于在白语中“新火”之意,所以最终使星回节等同于火把节[2]。
星回节是否是火把节有待天文学、历史学等专家的进一步考证。
1.2 火把节的起源传说
火把节起源传说存在地区、民族的差异。黄宜凤认为火把节起源传说有5种:纪念阿南夫人说;火烧松明楼,纪念慈善夫人说;欢迎孔明平南回辙说;梁王擒杀段功说;吊忠臣王忠文说[7]。王小盾将火把节传说按民族归类成8种:白族为了颂扬邓赕昭王之妻慈善夫人的贞节;蒙古族为了对情死者的追悼;白族为了迎接和感谢五谷神跋达;彝族撒尼人为了祭祀始祖神;纳西族为了纪念反抗天上权势的神灵;彝族阿细人为了纪念反抗世间权势的英雄;彝族撒尼人为了火烧害虫;拉祜族为了庆祝征服恶魔的胜利[6]。日本的伊藤清司对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火把节起源传说进行整理,分成3类:征服类、反抗类及祭祀类,并对每个类别进行细化,共计10种说法[8]。
慈善夫人故事在白族地区广为流传,慈善夫人的聪明、能干,一直受到人们的怀念,至今火把节期间白族女孩用凤仙花染指甲,表示对慈善夫人用双手刨寻夫君的遗体,使双手鲜血淋漓的纪念[9]。这背后还有祈求健康之意,染指甲能祛病消灾。在大理北门村和南门村的祠堂里供奉的本主就是白姐(慈善夫人),每年六月二十四日被认为是本主的生日,这一天以本主庙为中心来举行庆祝活动[10]。
可以看出,大部分火把节的来源传说都跟超自然力量的神或者英雄有关系,在生产力不发达时期,人们往往要依托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困难,从而产生了在火把节为了祭祀神或者纪念英雄的传说。而火把节来源于祭祀谷神,用火烧害虫,祈求来年丰收的说法更有普遍性。如今在大理白族地区,火把节期间,大火把上都挂有一个写有“五谷丰登”等字样的斗,白族人认为这样的斗会给人们带来好运,抢到斗的人都被认为来年必定丰收,并在下一年的火把节准备村里的大火把。这个习俗不仅仅存在于白族地区,其他彝语支的民族也有耍火把烧害虫、祈求丰收的习俗。而对于白族慈善夫人及阿南的传说跟孟姜女的故事如出一辙,这明显是一种文化的移植。所以说火把节是来源于少数民族对超自然力量及英雄的祭祀。
1.3 火把节起源——对火崇拜
少数民族对火的崇拜是火把节的另一个起源。朱文旭等通过列举彝族对火的重要性及禁忌,认为火崇拜是火把节的来源[5],并且朱文旭进一步论证了以黑自称的黑彝尚黑尚水,以白自称的白彝尚白尚火,所以黑彝不过火把节[11]。郭连锋等对比大理洱海地区白族与其他民族之间古老“食生”习俗研究,并对火把节与寒食节做比较,认为这些节日起源于原始初民求生意识下对火崇拜之习俗[12]。陈自升对彝族丧葬、火把节、酒文化及虎崇拜的分析研究,认为这些与彝族的火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提出彝族火把节是受到火葬习俗的影响而产生的[13]。杨世华认为由于人们对火的崇拜而产生了祭地母山神的火节,在火节期间人们用火把来消灭害虫、祈求五谷丰登。火节通过民族的迁徙与分化、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历史战争等因素,逐渐演变成西南少数民族的一个综合性节日,也就是形成了“火把节文化圈”[14]。
2 火把节文化内涵及功能探讨
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对民族节日涵义及功能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对于实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及构建和谐社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建波等通过对禄丰县高峰乡彝族火把节详细地调查发现,在火把节期间的火崇拜、祖先崇拜、驱鬼逐役及歌舞娱乐等活动,具有促进民族传统教育、商贸交流等现实意义[15]。梁永佳通过对大理喜洲的白族火把节进行调查,并分析了其象征意义,认为火把节的象征意义在于男性垄断生育[2]。谢沫华通过把火把节与华夏文化中相对应的现象做比较,认为火把节是一个农耕祭祀节日。人们通过火把人与天联系起来,并把火作为人间的太阳进行祭拜。以太阳神为中心构筑祭天、祭祖、祭旱蝗之神、驱疫、祈年等意象的整体结构是以华夏时空人伦系统为主体,传入云南后与云南的旱蝗之灾、民族文化相融合,从而产生的新文化[16]。
肖军等的研究表明随着火把节的变迁,加上旅游的介入,其社会功能发生了质的改变,即社会教化功能、娱乐功能、经济功能的扩大。实现传统与现实之间的文化嫁接,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是节日文化在现代背景下得以生存的必然之路[17]。刘建波调查了禄丰县的大小箐村的傩祭仪式,包括祭祖、开光、祭天、耍火把、驱鬼、送火把,剖析了傩祭的特色以及内涵,并对傩文化现状的担忧提出了的建议,以实现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18]。而王勒美则对傩祭中大刀舞进行了调查,从民族学的视野解读了大刀舞,分析了大刀舞的多重文化功能[19]。周红等对彝族火把节的内涵及功能进行探讨,认为火把节具有崇拜火的内涵及社会教育等功能,近年来由于依托旅游业,火把节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19-20]。
3 火把节开发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许多实践证明:旅游是一条弘扬民族文化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较好的路径。传统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节庆与旅游的结合已成为节日发展的一种新的发展形式。在1994年首届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上,首次把火把节由民间节日推向社会舞台,凉山彝族火把节的成功举办使更多地方纷纷效仿。怎样实现文化与经济的有机地结合,从而使文化和经济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这也是许多学者所关注的问题。
戴瑞敏、吴贵方等的研究表明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火把节旅游开发模式在凉山彝族地区、六盘水水城县玉舍海坪彝族地区成功实施,已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1-22]。格坡铁支提出了凉山火把节旅游的开发,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还更好地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创新,同时针对凉山彝族火把节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3,23-24]。
李玉臻研究了凉山彝族火把节发展及转型的过程,论证了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产生的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为节庆旅游指明了方向,节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转型的旅游产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新的探索[1]。节庆旅游如何实现文化与游客的有机结合,同时确保民族文化在当地社区实现文化生产及再生产已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李玉臻对游客的期望和感知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游客对文化探求、休闲娱乐、参与体验等方面的需求居多,建议民族节庆旅游需要由展示型旅游向集文化性、娱乐性及参与性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转变[25]。
杨丽琼等人提出在政府指导下过度商业化会使传统文化弱化、曲解。为达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及旅游开发的双赢,必须在政府指导下鼓励本民族人民发挥民族主体性,积极参与到弘扬民族文化的队伍中来,实现节日文化官办和民办相结合[26]。李春霞等研究以凉山彝族火把节为例,注意到少数民族的节庆旅游出现了“度日如年”即只要有游客来就表演节目来取悦游客的现象,将圣神的火把节世俗化。这样势必会削弱彝族的文化认同,损害传统文化的根基,所以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27]。
4 火把节中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
对火把节中传统体育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对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的探讨上。花家涛等人分析了远古时期、汉唐时期及明清时期火把节期间的摔跤,这些活动分别有彝族的生殖崇拜、除秽禳灾及占卜农业丰歉等社会功能。彝族摔跤通过与其宗教、经济政治等的关联而得以传承,也在火-祖-摔文化复合体中得以发展[28]。王亚男通过对大理白族民族民俗节日中传统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发现,在赛马、赛龙舟及火把节举行的“打歌”“跳火把”等体育活动体现了宗教性、民俗性及娱乐性等特点[29]。韩勇等介绍了彝族火把节3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些体育活动的功能,即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健身娱乐及传承教育功能[30]。康厚良等对丽江传统火把节与现代的火把节中体育项目的变化作了比较,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开发火把节体育项目等相关对策[31]。可见,火把节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5 总结
综上所述,历年来的研究者对火把节的起源、文化内涵和功能、节日开发现状和对策以及传统体育项目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但目前的研究还有一定的不足。第一,缺乏考证依据。虽然对于火把节的起源的研究很多,但众说纷纭,并没有真正考证火把节与星回节的关系。第二,研究范围小。西南的彝、白、拉祜、纳西、傈僳等民族中都流传着火把节,但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凉山的彝族及云南大理的白族地区,涉及的范围小。第三,缺乏火把节变迁的研究。对火把节时空变迁的研究可能会对火把节起源的考证有一定的帮助。目前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使有些民族节日在形式上和功能上出现不同程度地削弱现象,因此深入研究火把节的变迁、文化内涵和功能、节日与传统体育项目开发等问题,无疑会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1]李玉臻.从边缘到中心:旅游背景下民族传统节日转型研究:以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为例[J].学术论坛,2009(2):90-93.
[2]梁永佳.白族火把节的生育象征[J].民族文学研究,2006(2):5-12.
[3]格坡铁支.非物质文化遗产“火把节”与凉山旅游开发互动作用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72-73.
[4]孟纹波.彝族火把节研究:以石林彝族撒尼族群为个案[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37.
[5]朱文旭,李智雄.关于彝族火把节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1):55-57.
[6]王小盾.论火把节的来源:兼及中国民族学的“高文化”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2012(2):5-16.
[7]黄宜凤.火把节来历考[J].中华文化论坛,2013(3):145-150.
[8]伊藤清司.传说与社会习俗:“火把节故事研究”[J].日本研究,1993(1):51- 58.
[9]王学义.白族火把节的起源与“宁妃的故事”[J].大理大学学报,1983(1):86- 87.
[10]张海超.火把节、捞尸会与被规训的女性:以大理白姐故事为例[J].民族文学研究,2008(1):80-86.
[11]朱安义.彝族火把节起源浅识[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3):86-87.
[12]郭连锋,张云霁.火把节与寒食节之比较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07(11):20-23
[13]陈自升.彝族生活习俗中的火信仰[J].宗教学研究,2008(1):214-216.
[14]杨世华.火把节与“火把节文化圈”的形成[J].云南社会科学,2003(3):75-79.
[15]刘建波,章世家.禄丰县高峰乡彝族火把节文化内涵及意义初探[J].红河学院学报,2013(1):28-30.
[16]谢沫华.火把节的文化含义研究[J].云南学术探索,1998(2):77-81.
[17]肖军,翁晓华.论火把节社会功能的演变:以丘北火把节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7):47-49.
[18]刘建波.高峰火把节中傩文化内涵初探:以禄丰县大小箐村傩祭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2):50-58..
[19]王勒美.民族学视野中的禄丰高峰乡彝族大刀舞[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4):32-38..
[20]周红.浅析彝族火把节及其文化内涵[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14-17.
[21]戴瑞敏.浅析节庆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以凉山州彝族火把节为例[J].实证分析,2010(19):271.
[22]吴贵方.浅谈“彝族火把节”促进县域的经济发展[J].大众文艺,2011(17) :169.
[23]格坡铁支.探讨火把节的开发对凉山旅游的推动作用[J].旅游管理研究,2012(7):42.
[24]格坡铁支.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彝族火把节为例[J].社会观察,2012(8):269.
[25]李玉臻.基于游客期望和感知的民族节庆旅游研究:以凉山火把节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1):74-79.
[26]杨丽琼,马平.从节食旅游论非遗保护:以彝族火把节为视角[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1(3):56-59.
[27]李春霞,彭兆荣.彝族“都则”(火把节)的仪式性与旅游开发[J].旅游学刊,2009(4):79-84.
[28]花家涛,戴国斌.彝族村寨火把节“火- 祖- 摔”的文化解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1):67-70.
[29]王亚男.云南大理白族民俗节日中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研究[J].体育时空,2011(4):20-23.
[30]韩勇,苏高.论彝族火把节中的传统体育活动[J].西昌学院学报,2007(3):104-107.
[31]康厚良,谷晓婷,李莉.丽江火把节中的体育项目及其开发[J].安康学院学报,2011(5) :104-106.
The Analysis of Literature Study on the Torch Festival
HE Lidong1,ZHANG Aigu2
(1. Sports Science Faculty of Dali University,Dali Yunnan 671003,China; 2. Agriculture and Biology Science Faculty of Dali University,Dali Yunnan 671003,China)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nd classifies the development of studies on ethnic minorities’Torch Festival in southwest China. The studies mainly focus on the Torch Festival’s origin,cultural connation and function,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estival tourism,traditional sports,etc,while pointing out the defect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workthat we need to study further.
the Torch Festival; research development; origin; cultural connation; festival tourism
C95
:A
和丽东(1981-),男,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E-mail:4682805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