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去:中国出版走出去新篇章
2017-01-27张纪臣
│ 张纪臣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走出去工作,要求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出台了成体系、大力度的走出去政策,构建起了内容建设、项目扶持、对外贸易、出版交流、海外布局、渠道拓展等为一体的国际传播体系。据统计,5年来全国版权输出总数超过2万种,年均增长率超20%;2015年全国出口金额1.05亿美元,5年增长1.66倍;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作为家门口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在规模和量化指标上,已跃居世界第二大书展。
走出去内容的体量增长和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形成了中国出版走进去的新势能,我们已经迎来以走进去为核心的新篇章。但目前,中国出版走进去仍存在3个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数字化发育不足,制约了新势能的释放。我国出版数字化的数据标准还未与国际接轨,电子书纸电同号,翻译质量不高等,均制约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出版的发现、获取、阅读。二是中国价值、国际价格的商业模式缺失,制约了市场动能性的发挥。2015年,我国进口出版物均价为10.87美元/册份,而出口均价仅为3.76美元/册份。中国出版“黄金价值、白菜价格”的出口局面,造成出口企业整体亏损、依赖政策、补贴,制约市场动能释放和可持续发展。三是产业集中度不足,制约了海外主流市场的拓展。我国出版发行企业已在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近400家分支机构,但多是各自为战,渠道分散,尚未真正进入海外主流市场。
针对上述制约因素,中国出版该如何走进去?
第一,以“四个自信”为引领,加强中国内容的国际表达,突破内容传播瓶颈,提高国际话语权。走出去不应只满足于将中国内容推广向世界,更应当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领中国内容走进去。这需要突破“英文语言、中国表达”模式,系统构建中国文化、世界语言、国际表达的对外话语体系。加强与国际出版企业的合作,深入分析国际社会对中国关注的热点,实现由自我翻译推广向共同策划传播转型,以与国际接轨的价格体现中国文化、中国学术、中国理论和中国科技的价值。
第二,加强数字化基础能力建设,突破技术传播瓶颈,打造走进去高速通道,实现弯道超车。从国家和行业层面大力推动数字化基础能力建设。加强标准建设,建立推广统一的数字格式,夯实走进去的数字化基础。完善元数据和分类法,解决国内电子书纸电同号问题,实现与“亚马逊”等国际主流数字营销平台对接,使中国出版直接深入海外主流市场“毛细血管”。加强数字创新,利用移动互联、按需印刷等技术,开拓更高效、更便捷的走进去新模式,助推中国出版国际化发展实现弯道超车。
第三,深化融合发展,打造“中央厨房”,突破渠道传播瓶颈,助推走进去新势能的发挥。针对资源分散、力量单薄、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集中打造走进去的“中央厨房”,构建权威的数字传播中盘,以丰富的内容、统一的标准、集约化的经营,打通、整合纸本与电子、实物出口与翻译出版、实体与网络渠道,带动形成良性发展的商业模式,培育有利于内容生产、技术提供和渠道营销的走进去全产业链生态圈。
第四,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文化地标,突破本地运营瓶颈,提升走进去的综合实力。中国出版走出去体量的增长、内容的丰富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形成了中国文化走进去的新势能。中国出版可以借鉴国际成功案例的运作方式,有资本、有必要以文化综合体的形式,以市场的方式在国外中心城市繁华地段,逐一打造具有地标性意义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心,为中国文化在海外的本土出版、本地营销和持续深耕提供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