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者缘何立范
——《移植与再造:近代中国大学教师制度之演进》评析

2017-01-27廖大伟

中国出版 2017年13期
关键词:中国大学学术大学

□文│廖大伟

(作者单位:《近代中国》编辑部)

回顾中国大学在近代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出中国大学应乎“西学东渐”之风尚,顺乎启蒙救亡之潮流,秉执不做西方学术附庸的民族主义立场,抱持学术自主独立和在吸收西方学术的基础上创造能贡献于人类的学术成果之情怀,砥砺奋斗、风雨兼程,为国家培养人才,为社会奉献思想,由此锻造了中国大学运行发展的制度体系及魂魄精神。《移植与再造:近代中国大学教师制度之演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系统梳理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成长的轨迹,深度思考了近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和办学原则,以一种深切的问题意识和大任于斯的教育家情怀,从多个层面和视角,展现了中国近代大学教师制度演进的立体画面。

就研究的内容而言,该书一方面以考据功夫钩沉近代大学教师制度的发展演变,重新触摸近代教育家追求学术独立与学术自由的艰难历程。另一方面运用理论思维诠释制度背后的思想渊源,对中西教育思想的制度化路径进行了有益探索。其一,不同于一般论著对近代大学追求学术独立的表述,该书以“用民族的学术力量来复兴中华学术”立基,展开学术独立精神“是在国家主义或民族主义语境下形成”的历史叙事。其二,该书对形成近代大学教师制度文化理路的研究,不是仅仅停留于从移植到创造的客观描述,而是梳理中有思考,注重制度资源的“国产化”分析。其三,作者不满足于一般性铺陈,悉心爬梳制度建设与思想主张的逻辑链,条分缕析近代大学教师制度演进的内在动力与外部动因,理性审视“校长负责”与“教授治校”的近代经验,厘辨人文精神与制度形式之间由分离到结合乃至融合的复杂关系,探寻并回答师者何以立范、缘何立范的基因密码。

就研究的样本意义而言,中国大学教师制度的研究,至今仍是十分薄弱的环节。以往研究多注重教育思想的介绍论述,对思想付诸于制度和具体制度实践的论述并不多。该书视野聚焦于大学教师制度的移植与再造层面,以与民族独立相呼应之学术自主独立问题为总纲,先探新教育的萌芽与近代大学制度的孕育,次论近代大学的诞生与教师制度的雏形,再考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大学教师制度的形成。如此纲举目张,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将我国近代大学教师制度的整体概貌和基本经验予以系统的总结。作者以近30万言架构近代大学教师制度从思想主张到实践演进的轨迹,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现实关照。一如作者所告白的那样:“对近代大学教师制度从孕育与萌芽,至确立与发展,直至成熟与完善这一长长的演进过程进行梳理与评价,一个强烈的动机是想给当代中国大学人事制度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份历史的参照。”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近代中国大学的开办者多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传统教育而后又浸淫西学的读书人。因此近代中国大学追求民族独立的学术自立主张背后是否有赖以支持的传统理据便值得思考。换言之,是否有积久弥深的道统意识的影响和作用?或者说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所铸就的中国传统知识人的道统意识,在近代“冲击—反应”的挑战刺激下,是否有内蕴、转化为近代知识分子所钟情的学术独立现代价值观之可能?更进一步地拷问,在近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创建过程中,是否预设了传统获得复苏的制度路径?凡此都是览读《移植与再造:近代中国大学教师制度之演进》一书所获得的启思。

猜你喜欢

中国大学学术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银幕内外中的“慕课”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中国大学英语考试能力构念三十年之嬗变
论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
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