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戚继光的将帅思想
——兼论其对孙子将帅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017-01-27梁娟娟

孙子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士卒将帅戚继光

梁娟娟

论戚继光的将帅思想
——兼论其对孙子将帅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梁娟娟

戚继光和孙子都非常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孙子认为将帅应该智、信、仁、勇、严五德具备,戚继光认为将帅应该忠、智、仁、严、勤、艺六能并举。从本质上看,戚继光继承了孙子的将帅思想,其将帅思想的大部分内容在孙子的思想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依据。但从具体内容分析,戚继光不仅继承了孙子的将帅思想,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如对“忠”的侧重、对“艺”的提倡等。另外,不同于孙子从宏观上提出的具有全局性和指导性的将领素质,戚继光在具体层面上提出了为将的具体标准、为何要达到这些标准以及达到这些标准的具体方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将帅养成理论。

戚继光 孙子 将帅思想 练将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置将不善,一败涂地”①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50页。。作为战争的直接指挥者,将领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有时也左右了国家的命运。所以,孙子曰:“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谋攻篇》)并且,他还提出了“将具五德”“将戒五危”等对将领素质的具体要求。

明朝嘉靖中期以后,外患加剧,朝廷用兵屡屡受挫,将领的重要性凸显,将领的培养与选拔遂成为时人关注的焦点。戚继光认为:“为将之道,疆场之安危、三军之死生系焉。”②戚继光撰,邱心田校释:《练兵实纪》卷九《练将·勤职业》,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80页。他结合自己的用兵实践,提出了练兵与练将的主张,并认为“练兵之要在练将”,“练将譬如治本,本乱而末治者,未之有也”。③戚继光撰,范中义校释:十四卷本《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篇》,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31页。以下注释若无具体说明,即出自此十四卷本《纪效新书》,不再详注。也就是说,只有合格的将领才能带出合格的军队,才能战无不胜。

戚继光的将帅思想是他的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将这一思想总结为:德、才、识、艺四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以德为首,德才兼备”④赵海军评注:《戚继光兵法》,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256页。。具体而言,戚继光在《纪效新书·练将篇》中提出的26条为将标准几乎囊括了良将所必备的所有条件,较之以往兵家的将帅思想更为具体和全面。分析这26条标准可以发现,戚继光将帅思想的具体内容应包括忠、智、仁、严、勤、艺六个方面。

一、忠——忠君、卫国、保民的忠孝思想

“忠”是发自本心的情感体验,是将领奋勇杀敌的内在驱动力,是为将之根本。“将有本,心术是也”,“正心术”才能“光明正大,以实心行实事,纯忠纯孝,思思念念在于忠君、敬友、爱军、恶敌、强兵、任难上做去,尽其在我,不以死生患难易其志”,不因爱惜己身而临阵脱逃,“此为将之根本,建功立业,光前裕后的一道通天符契也”。①《练兵实纪》卷九《练将·正心术》,第155~157页。有了忠君、卫国的“忠孝”意识,将领就会自觉以此为指导。“凡古之忠臣义士,今之一切为国为民,……凡耳目所闻见,……奋迅而起,不顾死生利害,期与之齐”。②《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篇·立志向》,第335页。以忠臣义士为楷模,立下为国为民的志向,“不必计死生,但求做得忠臣义士”③《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篇·明死生》,第336页。。

戚继光认为,做忠臣义士就必须以安民、保民为己任,这是将领职能的应有之义。“盖尝思之,朝廷设官分职,外而百里之令,五百里之守,上而旬宣之司,激扬之任,皆所以保民也。”同时,他也清楚地看到了民众对军队和国家的重要性:“凡我将士,跃马食肉,握符当关,其所统军卒,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征农商之税课为之供养,毋问风雨宴安,坐糜饷饩,无非用其力于一朝,除乱定暴则民生遂,民生遂则国本安,亦所以保民也。”然而,当时的现实却是,将领“返其道”,“于保民之意漠然不省,……每到地方纵容骚扰,及有生事相讦,又辄右兵而左民,以致军士纵恣,百姓失望”。更有甚者,“至临阵时,不惟无以戡定患乱,且杀平民以献馘,劫避寇之家以充食,奸淫被难妇女,矫诬掩败,设诈冒功”,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失去民心、动摇“国本”的严重后果。所以,戚继光要求“为将者,须视兵马为安国保民之具,……一心从民社上起念” 。④《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篇·辨职守》,第355~356页。

在将领的才能和心术之间,戚继光认为后者更重要,因为一个徒具才能却心术不正的将领是经不起环境考验的。“(其)或巧为身谋,或明习祸福,用之自私,虽良平之智,孔明之术,我何所赖?”任用这种人为将,贻害无穷。“无将心斯无将德,将德靡而用其才,此世之所以有骄将,有逆臣,有矜怠之行,有盈满之祸,有怏怏之色,不能立功全名,卫国保家,为始终完器矣。”所以,只有材艺兼美,才会“以不二之心,发于事业,昼夜在公,即有一尺之材,必尽一尺之用”。⑤《练兵实纪·杂集》卷一《储练通论上·储将》,第205~206页。

将心、将德如此重要,所以戚继光明确提出练将须以练心为首,须“先教心,次之以理法艺术”。“教心”就是教以忠心、大义,教以舍己为民的大局观念:“首教以立身行己,捍其外诱,明其忠义,足以塞于天地之间,而声色、货利为人害者,悉去之。”因此,他要求将领仔细研读《孝经》《忠经》《论语》《孟子》,而“毋牵意解,不专句读,每一章务要身体神会,拟而研之,研而拟之”⑥《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或问》,第362、365~366页。,心领神会书中的传统道德观念,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自觉。

戚继所以将“教心”作为练将的首要任务,是由当时的现实所决定的。明朝中后期,军政窳败,问题重重,明初所立卫所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以沿海为例,“迨承平久,船敝伍虚。及遇警,乃募渔船以资哨守。兵非素练,船非专业,见寇舶至,辄望风逃匿,而上又无统率御之。以故贼帆所指,无不残破”。将领素质低下,只为身谋,为满足一己之私利,肆意克扣粮饷、役使士兵,军队久不训练,战斗力低下,常常一战即溃。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一股不过六七十人的倭寇,自杭州北上岸,一路劫掠,竟能“经行数千里,杀戮战伤者几四千人,历八十余日始灭”。①张廷玉:《明史》卷三二二《外国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352、8353页。

果倭寇之战斗力无人能敌?实官军战斗力低下所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一些将领毫无忠君、保民的观念,不能实心任事,遇敌即望风而逃。更有甚者,一些将领不但不整饬行伍,反而聚众为乱。例如,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饶平库役张琏“因拒追捕,聚众为乱”;嘉靖四十三年,潮州“柘林防守海兵谭允传等以缺饷称乱”;隆庆三年(1569年)正月,“叛逆把总周云翔杀将,投倭作乱”。“总哨、捕役有不肯用心经理,甚至狡猾者假借哨逻出洋,将船私卖,妄称遭风覆没,通同哨捕互相隐护,竟难究诘,及有别取旧坏器具抵换原给铳器转卖者,为弊百端。”②应槚辑,凌云翼、刘尧诲重修,赵克生、李燃标点:《苍梧总督军门志》卷二十二,岳麓书社2015年版,第219、220、221、251页。

军队的种种问题早已积重难返,浸淫其中的官兵难以改造,戚继光浙江抗倭时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从义乌招募矿徒和农民组建军队,进行训练。他认为,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有两大端:练兵和练将,而“练兵之要在练将”;练将的基础,则是要让其从本心上树立杀敌卫国的忠孝意识,是以“忠”为将领必备的首要素质。

孙子并没有明确提及将领的忠心问题,只是在《计篇》中提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上位者能获得民心,足以说明国君或将领所作所为合民心。在明代,随着新问题的出现,戚继光明确提出将领的忠心问题,将其作为练将的基础和中心,盖由当时的环境和具体情况决定的。因为,只有将领心中有这层道德底线,才不会出现监守自盗、临阵溃逃等种种乱象。

二、智——知兵、善谋、通变的用兵才能

孙子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计篇》)以“智”为首,显见孙子对将领智慧的看重。诚然,将领只有具备足够的智慧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战场形势,才能权机宜、知进退,“践墨随敌,以决战事”(《九地篇》)。戚继光强调将领应该材艺兼美,既要有忠心又要有将才。他指出,将领良好指挥才能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平时就应下苦功:“夫不蓄于平时,期取用于一旦,则无惑乎临时多乏才之叹。”所以,他认为,一名合格的将领必须知兵、善谋,若不懂兵法,“韬钤不谙,终非全材”③《练兵实纪·杂集》卷一《储练通论上》,第201、200页。;并且,又能灵活运用兵法,实战指挥,“师其意”而“不泥其迹”。

夫兵之有法,如医之有方,必须诵习而后得。颖敏之人因而推之,师其意,不泥其迹,乃能百战百胜,率为名将。盖未有不习一法,不识一字,不经一事,而辄能开阖变化、运用无穷者。即有之,必当经历战阵,闻见日久,否则,吾知其必不能也。④《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篇·精兵法》,第344~345页。

可见,将领掌握用兵方法和规律的途径之一是通过“诵习”古今兵法。“兵事须求实际,可无效法之辨乎?”在学习过程中,不独学兵法本身,还要品评人物,学习其长处,避免其短处。“有不二之心、纯忠之行者,则师其德;长于兵机,短于持险者,则师其术;某致败属之自取,则鉴而戒之;某忠廉智勇,无愧于己而顾得祸,则师其行……”也就是说,要博采众长:“凡古今子、史、类书,所载古今兵法,选将、教士之类,摘取观览,以广诚见,其中能自得师。”①《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篇·辨效法》,第344页。要反复钻研,领会其旨意:“某何如而胜?某何如而败?孰为诈力?孰为仁义?”②《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或问》,第366页。凡此种种,都要好好探究一番,不断学习,日以精进:“识字者,于冬月夜长之时,宜将兵法、将传,每夕餐毕,定看数叶以为常,寝则于枕上玩味,间有不省者,次日复质于先知之人,自当有得;不识字者,端坐澄心,令书识辈或通文之士,为之朗诵数叶,省其大概,复令讲说,归枕亦在玩味,自然有得。”③《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篇·精兵法》,第345~346页。

“兵凶战危。”所以,只会纸上谈兵不行,必须“练真将”,即培养将领的实战能力。也就是说,将领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实践。“或令之赴边,使习知山川之势、夷虏之情”,“或暂随在营,使熟识旌麾金鼓之节” 。④《练兵实纪杂集》卷一《储练通论上》,第201页。“必也无论南北,但于用兵处,将所储材士分布行间,出则置诸战阵之后,将实境以试之;试之既久,小委以尝之;尝之无疑,然后可用。”⑤《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或问》,第369页。“实事中造其知识,衡于己而通变。推而进之,于具武直取上乘。”⑥《练兵实纪杂集》卷一《储练通论上》,第221页。如此,兵法理论与战争实践相结合,指挥作战才能“开阖变化,运用无穷”⑦《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篇·精兵法》,第345页。。

将领是一种特殊职业,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才能。要“识士伍之情,山川之形,侦敌动静”⑧《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篇·精兵法》,第345页。;要掌握选兵、束伍、激励士气之法;要清楚将、兵的优劣长短,量才器使,使“各适其宜”⑨《练兵实纪·杂集》卷二《储练通论下》,第245页。;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适应形势的变化,应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例如,在武器选用上,针对边患就不能用中原之地防盗贼的长枪,“惟有双手长刀藤牌,……以牌蔽身,牌内单刀滚去,只是低头砍马足,此步兵最利者也”⑩《练兵实纪·杂集》卷二《储练通论下》,第243页。

孙子亦认为,将领应具备多种才能。要知彼知己、知天知地;要掌握用兵的规律,践墨随敌;要懂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要掌握令文齐武的军队管理之道和恩威并施的治兵方法,等等。但是,他并未指出如何获取这些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戚继光则不仅提出了将领应具备的才智,还分析了获取这些才智的具体方法,所以更为深刻和细致。

三、仁——爱卒、善士、恤兵的仁爱思想

战争是一项集团活动,能否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将士上下齐心尤为重要。如何才能做到官兵同心?《孙子兵法·地形篇》曰:“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赴死。”吴起“吮士之疽”,越王勾践“投醪于河以共滋味”,如此“爱行恩结,力齐气奋,万人一心,何敌不克”!⑪⑪《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篇·爱士卒》,第350~351页。

爱护士兵是将领品质中的重要内容。对士卒施以仁爱之心,士兵就会回报以舍生忘死、奋勇杀敌之举。然而,明朝中期的将领,“不惟不如此推恩,且使之肩舆,使之供爨,使之充厮役,死亡不恤,冻馁不问,甚至科敛资财,剋减月饷,到处先择好宅舍安处,将领甘寝,而士卒尚有啼饥号寒于通衢者,或终夜枵腹,处人檐下而宿者”。在此情况下,“而欲人共性命,谁与哉”?有鉴于此,戚继光重申将领爱护士兵的重要性,指出:“夫将者,腹心也,士卒者,手足也。将诚勇,以力相敌,不过数人极矣。数十万之众,非一人可当,必赖士卒,誓同生死,奋勇当锋。”①《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篇·爱士卒》,第350~351页。

戚继光认为,爱护士兵要做好的几项工作:

一是体察士情,关心士卒的日常生活。他说:“善将者不待其心之发而先为之所,不待其口之出而预为之谋。”②《纪效新书》卷十一《胆气篇·胆气解》,第213页。将领要关心士卒的日常所需是否得到满足:“主将常察士卒饥饱、劳逸、强弱、勇怯、材技、动静之情。”③《纪效新书》卷十一《胆气篇·循士欲》,第232页。遇有士兵生病,“同火房即报本管队长”,立即上报,延医诊治,“凡报病者,不论大小衙门,启闭冗暇,即时投入”,切不可耽误病情。“凡病兵,队总则日日视,旗总则两日视,百总则三日视,把总则五日视,营将每十日视。主将、大将惟视病重者,先褁药资面授之。”④《纪效新书》卷十一《胆气篇·恤病伤》,第234~235页。只要将领真心关爱士兵,不必惠及所有人,就能得到士兵的爱戴:“第士卒之众,岂能人施其惠,惟真有是心,自然观感,固不必其人人及之,而后谓之爱,而后得其心耳。”⑤《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篇·爱士卒》,第351页。

此外,将领还要善于倾听士兵的声音:“军士若有公事、私事,紧急欲诉本管者,先于旗、队总言之,径赴该把总、哨官处。门上即时放入,不许拦阻执辱。”⑥《纪效新书》卷十一《胆气篇·达士情》,第231~232页。将领还应主动去了解士情:“或猝入士卒群中,或暮夜经行部内,或多设耳目”,“一事必稽,动静皆知之,预为调停,务使太阿之柄在我,则威可永行,恩知所自,任我张弛,而无意外之虞”。⑦《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或问》,第372页。将领若不体察士情,“一有自用之心,士情不问,人人解体,敌情不得,耳目矒聩,忘身败家,可立而待矣”⑧《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篇·忌刚愎》,第358页。。

二是身先士卒,做好表率作用。“所谓身先士卒,非独临阵而言,一切苦处亦当以身先之;所谓同滋味者,非独患难之时,平居亦不可不同。”⑨《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篇·习武艺》,第347页。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俗话亦说,身教重于言传。将领的感召、表率作用对于凝聚军心士气、取得战争胜利至关重要。

诚于平居之时,实心爱之,真如父子一家,谆谆以忠义感召之……出征之日,身先士卒;临财之际,均分义让。如此则无欲,无欲则刚明正直,足以使人。下卒虽愚,昕夕得于观感,积渍之久,感于爱,则爱君、爱将而身非所爱;感于义,则不忍后君、后将而先其所私;感于祸福之辨,则患难不足恐而亲上之志坚;感于修短死生之数,则水火存亡不足以夺其心。故恩爱蓄于平时,奋气发于临用。……故万人一心,心一而气齐,气齐而万人为一死夫。是吾以一心之万力而敌万力之各心,以一死夫而拒彼万生命。……非得心而一其气,何以致此于民哉!①《纪效新书》卷十一《胆气篇·原感召》,第215~216页。

夫制胜之妙,如珠转圜,将何有秘?盖有不可以言喻而可以意受者,感召之道也。忠诚恻怛,实心实行,艰苦居士之先,便利居士之后。知我士情,使众由之而不觉;知敌虚实,使众蹈之而忘危。驱万人以意,而不在于威刑之宽猛;悦万人以心,而不在于财货之重轻。材有大小,各适其宜,佐之惟断惟信,无适莫方体,谓非秘哉?②《练兵实纪·杂集》卷二《储练通论下》,第245页。

将领时时处处为人表率、身先士卒,“艰苦居士之先,便利居士之后”,就会得到士兵拥护,“上则爱之,下则戴之”③《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篇·尚谦虚》,第342页。。

三是善待士兵,不随意奴役、不克扣军饷。戚继光认为,凡士兵称为军士、战士、力士、勇士、义士、士卒,“必称曰‘士’者,所以贵之也”,“朝廷之命名贵士如此,望其出力疆场,卫国保民,其责非轻”。有些将领却将这些身负“卫国保民”职责的士兵肆意役使,“使之为轿夫、厮役,以厮役待士,而欲出其死力,捐命御寇,有是理哉”!戚继光强调,以后将领有“私情应迎送者,准于杂流内差拨”,所有“编定战兵”“除教阅外,务令休息,不得以无要紧事劳扰军士”;“副、参、游、守、把等官,除正额应用人役外,……一名不许擅行占用”;“凡各处公差人到,亦不许擅作威褔,强取跟用。”④《纪效新书》卷十一《胆气篇·戢滥差》,第233页。

孙子提出,将领对待士兵要如婴儿、爱子,戚继光亦认为要“爱行恩结”才能凝聚军心士气,发挥军队协同作战的效能。所以,在此问题上两者的看法是一致的。但是,孙子的思想中“愚兵”的色彩较为浓厚。他提出在特殊情况下要把士兵当作牛羊一样“驱而往,驱而来”(《九地篇》),就是让士兵在无知的情境下拼命。戚继光的思想中积极色彩要多一些,他要求将领通过宣扬忠义感召士兵奋勇杀敌,或通过严格的军法约束士兵有进无退。

四、严——重法、贵信、尚严的军法意识

军纪严明与否,事关一支军队的生死存亡。司马穰苴斩庄贾立威,孙子吴宫教战斩美姬,吴起称“军纪比勇士更重要”, 宋时流传的“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说法,无疑都鲜明地体现了军纪的重要作用。但是,明朝中期,“蓟边兵政废弛已久,一切营伍行阵、志趋识见,类皆延袭旧套,是以将不知兵,兵无节制,已非一日”⑤《练兵实纪·练兵实纪公移》,第4页。,军队组织涣散,纪律败坏,屡屡战败。在这样的情况下,惟有严节制,才能扭转乾坤,使军队万众一心,做到“强者不得独进,弱者不得独退,峙如山岳,不可撼摇,流如江河,不可阻遏,虽乱犹整,百战不殆,握定胜算,以全制敌”⑥《练兵实纪》卷九《练将·严节制》,第191页。。戚继光组建新军,“酷噬节制”,执行法纪贵信尚严。他说:“人无信不立,而军中之信,犹如冬之裘,夏之葛,不可一时缺者。”“兵中号令,更不可一字苟且。”也正是因为军纪严明,行伍整肃,戚家军才在对敌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为确保军队在训练、行军、作战中的组织纪律性,戚继光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和条例,如“赏罚号令、节制规矩、连坐之法”⑦《练兵实纪》卷二《练胆气·遵节制》,第65页。等等。《纪效新书·束伍篇》之“究冒顶”,即严禁士兵操练时冒名顶替;《耳目篇》之“禁喧哗”,即严禁行动中不顾旗帜金鼓,喧哗说话;《比校篇》之“察遗失”,即若火兵不带齐发火设备或火药不干,要受到惩处;《行营篇》之“申军令”,即军队行师中不得骚扰百姓,奸淫掳掠;《实战篇》之“惩虚铳”“申连坐”“禁私仇”等①《纪效新书》卷一、二、六、八、十,第6、46、138、189、200~204页。,从各个方面提出了将士要遵守的规范和纪律。

有法可循是保证军纪的一个方面,而制定军纪的目的就是要将士遵守,所以孔子有“不教而杀谓之虐”之说。戚继光也提出,在严格执行法纪之前,必须让士兵明确法纪条款,日后若知法犯法必定严惩不贷,并认为此即为“信”。

军礼既正,在南则《纪效新书》,队各一本,挨次给习。每入教场,先令每队中识字者一人,读与众听。日限若干,抽兵考背大略,不必责以句读。……如此,人人知我之令矣,然未必人人行我之令也。于是再约以期,挨次查其行否,怠事者有罚。岁月之余,习久信立,人人知方,是之谓节制之师,是之谓人自为战。……操简驭繁,信于先而用于后。故“未战而庙算胜者”,此也。孙子以“信”居二,吴子以“果”居中,诚能着实用力于此二字,庶几节制之师。②《纪效新书》卷十一《胆气篇·原立信》,第217~218页。

此外,对待士兵,将领还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士兵明白遵守法纪的重要性。他说:“你若抗违哨、队长,比做百姓抗违里老的法度不同,不听教师将令习艺、操练,比做童蒙时,不听师训的法度与平日牧民的法度不同,捆打尚是小事,重便割去头,再可复长否?此谆谆真正化诲,你若不听,军法无情。慎之!慎之!”③《纪效新书》卷十一《胆气篇·申约束》,第224页。

知法是为了守法,若知法犯法,则必须严惩不贷。“恩不深不感,不积不深;威不重不警,不严不重。”④《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篇·练将或问》,第372页。“将道贵严,国是当守。……寮宷虽亲,法有必执,不执则挠变于中。若一概以宽容、含忍处之,所谓委靡,所谓罢软,即为一人之长,一家之长,亦且不堪,况驭三军而将将乎!……令果当行,何计寮宷,此为任事而非执拗也;法果当罪,何厌诛戮,此为威严而非残罔也。”⑤《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篇·宽度量》,第341页。戚继光明令:士兵“如犯军令,便是亲子侄,亦要依法施行。决不许报施恩仇。有此者,以其所报之罪坐之”⑥《练兵实纪》卷二《练胆气·公赏罚》,第54页。。所以,《明史》称:“(戚)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⑦张廷玉:《明史》卷二百十二《戚继光传》,第5613页。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备倭山东任都指挥佥事,“适有舅行者,在材官中,以长挟不用命”,戚继光“乃章罚以瘅不义,暮即脱冠罪己,尽家人之礼,伛偻而请之”。因情法兼顾,戚继光的舅舅心服口服。众人皆谓:“法不讳亲,公也;先国后己,让也。舅且不假,况在门墙为之属吏者乎?苟或不戢,秖自速罪戾耳。”⑧李克、郝教苏点校:《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一,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4页。

兵家历来特别重视军纪。孙子认为,将领应具备“严”的素质,但言简意赅而较为笼统。戚继光结合自己的带兵实践,不仅制定了详细的军纪,还提出了执行军纪的操作规程,具体而微,具备了很强的可操作性。

五、勤——勤政、务实、廉洁的职业操守

“兵中事,须勤苦在先”,“为将之道,疆场安危、三军生死系焉”①《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篇·勤职业》,第343页。,可见责任之重大,绝不可一日怠惰。将领的日常事务极为繁多,主要包括:一是视察疆域,了解情况:“为将者,须将所守疆域,时置于心。”二是体察士兵动向:“军士有疾病、患难、颠连无告之事,时用访询,傥有所闻,即与处分。”三是检查作战器材,及时修理、补充:“军器时用辨验,一有不堪,即与修饰。”四是检阅队伍,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行伍时用查核,一有紊乱,即与清编。”五是日常巡视:“烽火哨报、城池墙垣,稍暇即一巡行,随目所见,即与缮治。”六是处置公文:“文移案牍,时用检行,如一事未完,即忍饥劳,必为之理。”“不拘旦夜,必不使军机事务姑待来时。”②《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篇·勤职业》,第343页。总之,身为将领,“第一紧要在练兵杀贼”③《练兵实纪·杂集》卷三《将官到任宝鉴》,第262页。,不仅要督促士兵勤学苦练,而且要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纠正,做到孙子所说的“先为不可胜”(《形篇》)。

此外,为妥善处理军中事务,将领还必须遵循清正廉明的职业操守。“《实纪》一部尽之,兹三言以蔽之,曰:勤、敬、廉。”④《练兵实纪·杂集》卷三《将官到任宝鉴》,第262页。具体说来,将领要戒“七害”:一是“惩声色”,即做到不为淫声美色所迷惑,戒“凡惑我目”者,专心一志“操习武艺,教练士卒”;二是“轻货利”,即要“知止知足”,“勿用心于货利,百计求积”,勿巧立名目科敛军饷,致使士卒离心;三是“忌刚愎”,即要善于听取各方意见,“广询博访,集众思,用群策”,切不可独断专行;四是“恶胜人”,即不嫉妒贤能,勿“至夫人有寸长必攘以为己有”,而应“见人好处,敏己以求之,极力以行之”;五是“戒逢迎”,即勿对上司阿谀谄媚、曲意奉承,“凡有疆场之责者,遇命令、咨询,必是曰是,非曰非,某事不宜行,某事力不能行,据实以对”;六是“忌委靡”,即不可贪生怕死、只为身谋;七是“薄功名”,不抢功、揽功,“人有功扬之,人欲取我之功让之”⑤《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篇》,第356~361页。。

孙子指出,将领应该避免性格上的五种缺陷: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强调“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九变篇》)。孙子的“五危”与戚继光的“七害”所论同理,将领只有避免这些缺陷,才能以饱满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履行自己的职责。

六、艺——专精一门、旁通数门的军事技艺

将领不仅要有灵活的头脑,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还要熟悉各种军事技能——“艺”。“艺”既指旗鼓、营阵等“群艺”,也指专精一二门、概知多门的武艺,同时还是对各种武器运用、辨别的“器艺”。“欲为全才之将,凡种种武艺,皆稍习之,在俱知而不必俱精。再须专习一二种,务使精绝,庶有实用,庶可练兵。”①明代战争形势复杂,武器进步显著,火器较大规模地运用到战争中,冷兵器不断改革、创新,舟师作战需要相关的武器和阵法配合,种种情况凸显了武器和武艺的作用。作为一线指挥的戚继光,对此给予了极大关注。

在戚继光看来,将领必须有将艺,目的有三:

一是壮胆气、考教士卒,以更好地适应形势、指挥作战。将领职在“相敌势,布营垒,决进止”等问题上,责任重大,“非身在前行,凭何举措”?“如欲向前,则身无精艺,己胆不壮,安能先众而往?”②《练兵实纪》卷九《练将·习武艺》,第186页。俗云:“艺高人胆大。”“将军者,将军于前,使无技艺在身,安得当前不惧?且身当前行,恃我之技,可当二三人,左右勇健,密密相随,人人胆壮,惟看将军气色”,而“气色系于胆,胆系于武艺,是所关非小小也”③《练兵实纪·杂集》卷一《储练通论上·练将艺》,第212页。。“非艺曷以作勇,非勇曷以前率?”是以,“为将者,不拘三军各色武艺,长短器具,必一一习之,即不能皆精,必精其一二技,而余技亦必习知其概”④《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篇·习武艺》,第346~347页。。弓马娴熟底气才足、胆气才壮,才敢身先士卒、一马当先。此外,将领精通武艺还能督促士兵勤学苦练:“士卒以艺胜敌,非有督责,愚人不知为防身立功之本,遂多怠逸”;亦可辨别士卒所习技艺高下,避免考核中徇私舞弊现象的出现:“如欲教阅,必凭左右教师,以定高下,教师便得低昂其间,为索诈计,士心不平,技学不真矣”;更能分清“诸艺正法眼”,遇有战事,如“山林险阻,敌寡我众,则人人得尽所艺之巧,进退转侧,各从其便”⑤《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篇·习武艺》,第347页。。

二是更好地辨识武器、安排阵形的需要。“分门习技者,士卒。所以杂其短长,随其形便,错而用之者,主将也。”⑥《练兵实纪》卷九《练将·习武艺》,第185页。作为三军统帅,将领“似不必以技艺为高”,“但士卒全以器械为爪牙,古人有言:‘器械不利,以卒予敌。’……欲用之利,必习之精”。⑦《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篇·习武艺》,第347~348页。将领“器技不精”,“焉能辨别某器可某用,某形用某器,以当前后,称干比戈,较敌制胜”?可见,器械为“三军性命所系,疆场安危所关”,将领“必一切服习”,“既习则必能辨,又须遍阅方可付士卒”。设若辨别不精,“设有一物欠精,一人先失,大众随之,害不訾矣”。也就是说,对于各种武器,将领都要熟识。“如火器之具,军中利用而品制多门,一器之用,什物数种,最难求精、求备,非为将者自信之真,自知之熟,弗能适用也。”“至于舟师之机宜,马匹之调习,皆将之事”;否则,“一事不知,则一事废”⑧《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篇·习武艺》,第347页。,将领就可能无法面对战场上随时出现的问题,导致战场失利。

三是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之必须。“为将之道,所谓身先士卒,非独临阵而言,一切苦处亦当以身先之……而况技艺岂宜使士卒独习,主将顾不屑乎?”可见,将领习武艺能体现与士兵甘苦与共之心意。其实,不仅如此,将领的倡导还能导正士人耻于习武的不良风气:

承平以来,纨绔之子间一戎装,面赤如頳,执锐则惭笑莫禁。主帅苟能服习,凡下一等者焉敢惭笑惶惑,赤面动心!则谁不曰:“位势如彼其尊者尚如此,又何疑而不屑乎!”跃然而兴,练士如林矣。孰谓一技一艺非主将事耶?⑨《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篇·习武艺》,第347页。

就“艺”而言,孙子只简略提到有关旌旗、金鼓的“群艺”,亦言及“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军争篇》),但其他如“器艺”“武艺”,孙子并未提及。

七、小结

戚继光认为,将帅应该具备忠、智、仁、严、勤、艺的素质;孙子认为将帅应该具有智、信、仁、勇、严等才能。从本质上讲,戚继光继承了孙子的思想,其将帅思想的大部分内容在孙子的思想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依据。但是,从具体内容上分析,戚继光并非单纯地继承了孙子的学说,而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了孙子的将帅思想。

首先,孙子侧重从宏观上提出了具有全局性和指导性的将领素质问题,如将须具五德、将须戒五危等,概括简洁;戚继光则在具体层面上提出了为将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如正心术、立志向、明生死等,分门别类达26条之多,更为具体和详尽。

其次,孙子提出了将领应具备的各种才能,但没有指出如何获得这些本领和技能;戚继光不仅总结了将帅应该具有的才能,还讲明了为什么应该具备这些才能,以及获取这些才能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形成了一整套将领养成的理论。

再次,戚继光在其将帅思想中加入了与明代现实息息相关的内容,如针对明代中后期将官不知忠君爱国、一战即溃的现实,特别强调了将领“忠”的道德品质,指出只有心术正才是为将之根本;针对明代武器进步、冷热兵器并用的新情况,指出将领应该通“艺”,具备综合运用各种武器、创造新战法、应对各种情况的才能等等。

(责任编辑:李兴斌)

A Review of Qi Jiguang’s Commander-in-chief Thinking—Concurrently Reviewing Hi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un Zi’s Commander-inchief Thinking

Liang Juanjuan

Both Qi Jiguang and Sun Zi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function of commanders-in-chief in wars. Sun Zi was of the opinion that a commander-in-chief should have five virtues—wisdom, credibility, benevolence, bravery, and strictness. Qi Jiguang was of the opinion that a commander-in-chief should have six virtues—loyalty, wisdom, benevolence, strictness, diligence and skills. Essentially, Qi Jiguang inherited Sun Zi’s commander-in-chief thinking. Most part of his commander-in-chief thinking can find dependencies in Sun Zi’s thinking. In terms of the concrete contents, Qi Jiguang not only inherited Sun Zi’s commander-in-chief thinking, but also greatly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inking and made it have th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such as the importance paid to “loyalty” and the advocate for “skills.” Moreover, different from Sun Zi’s idea concerning the overall and leadership quality for a commander-in-chief, Qi Jiguang put forward the concrete standards concerning a commander-in-chief, why a commander-in-chief should reach these standards and the methods to reach these standards, thus forming a complete theory concerning the training of a commander-in-chief.

B22

A

2095-9176(2017)03-0054-010

2017-02-16

梁娟娟,女,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副教授。本文是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明代孙子兵学研究”(14CLSJ02)的中期成果之一。

Kew Words:Qi Jiguang; Sun Zi; Commander-in-chief; Drill Generals

猜你喜欢

士卒将帅戚继光
望梅止渴 废寝忘食
吴起治军
唯美食不可辜负
一曲征歌写华章
戚继光开发的抗倭神器,让清朝受益二百年
与众不同的老鼠
姚渝永连环画选页 《戚继光御倭》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
《为将帅书写辉煌》出版
论戚继光的军事思想——纪念戚继光逝世四百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