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孙子兵法》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2017-01-27韩东珍
韩东珍
试论《孙子兵法》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韩东珍
随着全球国际交往的愈发密切、孙子兵学文化在西方世界广泛传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越来越受到关注。许多学者投身于文化负载词的研究并且积累了许多翻译经验。林戊荪英译《孙子兵法》的译本,综合运用了异化、归化、音译、加注等多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在传统文化的异域传播上取得较大功效。
《孙子兵法》 文化负载词 翻译策略 林戊荪
如今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以及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互动已经越来越频繁,作为异质文化交流的桥梁,翻译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来,在中国古代典籍如《论语》《孙子兵法》等书的翻译过程中涉及的文化因素越来越引起学者的重视。自然而然,作为特定文化的承载——文化负载词这一文化现象吸引了较多学者的关注。文化负载词是民族语言的特殊表现,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灵魂,能够体现出一种语言多蕴包含的特点。文化负载词是受一个国家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包括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状况以及社会习俗等因素。受这些因素特殊性的影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会遇到许多困难。翻译不仅包括字面意义同时也要考虑暗含意义。为了得到满意的翻译,译者必须具备敏锐的文化意识、广泛的跨文化背景知识,并且了解文化间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外国文化的引入处于主导地位,而中国文化的传播也有待加强。文化负载词的恰当翻译对传播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促进跨文化交流以及抵制西方文化霸权,有着积极意义。同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具有一定难度,特定的文化负载词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学等特定文化的信息和社会习俗,对译者的综合素养有较高的要求。《孙子兵法》展现了中国古代兵学的博大精深,句子短小精悍而又富含哲理和文化韵味,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本文特以林戊荪英译《孙子兵法》为例探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一、文化负载词的内涵及形成
语言既是交流的媒介也是文化的承载,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宗教因素、思维模式等都深深烙印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之中。作为语言的基本元素,词语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文化负载词正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文化负载词是指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独特文化的词语。它们是文化差异的词汇反映,不同文化的边界也体现在文化负载词上。
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来表达文化负载词的内涵是非常困难的,文化负载词的表达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关键。学者们给出了文化负载词不同的定义。莫娜·贝克认为当某一概念仅存在于源语言中,而不在目标语言中,通常称之为特定文化词①郑侠、宋娇:《孙子兵法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以贾尔斯英译本为例》,《疯狂英语》(教师版),2015年第3期,第130~132页。,即是文化负载词。廖七一认为:“文化负载词汇(cultureloaded words)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②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据统计,仅有约40%的汉语词语在英语中有对等词。如《孙子兵法》中的“形”“势”“庙算”等这些文化负载词就很难找到对等词。翻译文化负载词非常棘手,且容易产生文化流失。文化流失对源语言和目标语都是遗憾,并且还会导致文化冲突和沟通障碍。
语言是客观世界的直接反映,影响文化负载词最明显的因素是地理环境。中国处于亚洲大陆,大部分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从而产生了“骄阳似火”“炎炎夏日”这样的词语。英国是温和的海洋性气候,夏日气候温和舒适,因此就没有“骄阳似火”的说法和对应词。宗教文化信仰对各民族语言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中西文化中有许多源自宗教文化的鲜明话语。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孝道”“太极”“阴阳”“九天”“九地”等词在中国尤其在中国古代是非常常见的,然而西方社会却很难理解这类词汇。同样,受基督教的影响,西方经常使用的上帝、三位一体、天使等词语在中国也很难找到一一对应的概念。
语言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不同习俗在不同语言中得到了体现。英国四周环海,航海业和渔业曾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所以许多习语同水产品有关系,如 an odd fish(古怪的人)。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国人民必须从事体力劳动,因此许多词语都与劳动有关,比如“力壮如牛”“老黄牛”等。还有其他关于动物的例子,中国和西方文化中都喜欢用狗来形容人,中国常常用之表示贬义,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等,而西方人则常常用狗来表示对他人的赞誉,例如top dog表示重量级的人物。这也是由社会习俗造成的。在中国,狗是低等动物,主要用来看门;而西方则把狗看作是忠诚、聪明的朋友。历史的发展也会给语言留下烙印。一定的历史时期会孕育出一些独特的话语,历史的特殊性推动了文化负载词的发展。例如,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就是一个时代意义颇强的概念。
二、《孙子兵法》林戊荪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孙子兵法》林戊荪译本初版于1994年,后多次重印,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林戊荪的英译不同于西方学者过于注重军事理论的做法,而是更注重保持原作的文化韵味。林戊荪使用异化、归化、音译和注释来传达文化负载词是比较成功的。他的语言简洁干练,晓畅易懂,极少用专业词汇,译者的风格和价值观也塑造了作品的风格。20世纪70年代晚期,苏珊·班内特提出文化翻译理论,她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翻译经历了文化的转变。她坚信翻译不仅包括语言层面,还有一系列超越语言的范畴。她认为翻译研究中,文化因素是至关重要的,翻译研究就是文化互动研究。她也提出了文化壁垒这一概念,并且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根据苏珊·班内特的理论,原作者通过文本传达思想,而译者的使命就是理解这些文本。翻译就是文化的吸收和表达,而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翻译的过程是要理解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总结起来,文化翻译理论就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互动。①Susan Bassnett.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 [M].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Ltd.1998.归化和异化出自劳伦斯·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一书。②Lawrence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Routledge.2004.他指出异化应该是文化翻译的主要策略,译作应该保留文化差异以便于读者了解外国文化。韦努蒂在1995年提出抗阻式翻译,抗阻式翻译承认语言学和文化层面的差异,认为译者应该保留这些差异,同时还要抵抗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的入侵。在《不光彩的翻译》中,韦努蒂将归化和异化的范围扩张到了语言学、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等方面。③Lawrence Venuti.Scandals of Translation-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 [M]. London:Routledge.1998.韦努蒂指出翻译的质量应该根据目标读者的反应来评判而不是翻译批评家们的批评。林戊荪不仅深悉古代军事理论,而且对翻译理论、中英语言文化差异的把握十分地道。在翻译之前,他研究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翻译中,他极其重视作品的古典性、历史性和原创性,从而尽可能地还原出原作的韵味。
(一)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异化策略
中国人从国外学来的域外文化较多,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这就需要作品的译介讲求翻译的艺术,恰当的异化策略是译者必须要掌握的。具体地讲,译者在翻译作品时,应能传达出异质文化、语言形式以及写作技巧。异化的翻译策略保留了原作形式和文化特色,有利于文化交流和融合。林戊荪多次使用异化策略来保留《孙子兵法》的文化气息,例如:“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在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孙子兵法·火攻篇》)林氏译为:
The days when the moon passes through the constellations of the Winnowing Basket,the Wall,the Wings and the Chariot Platform are the best for launching a fire attack because those are generally the days when the winds rise.④孙子著、林戊荪译:《孙子兵法》,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年版。
所谓有利的日期,指月亮运行到箕、壁、翼、轸四个星宿的位置,凡是月亮运行到这四个星宿位置时,就是起风的日子。箕、壁、翼、轸指的是四个星座。但是译者并没有直接翻译出星座而是将汉语名称直接译出。这样处理展现了中国文化特色,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使西方读者固有的文化思维方式受到东方文化的冲击,感受到截然不同的东方传统文化和异域特色,能够满足目标读者学习中国特色文化的审美要求。如果将箕、壁、翼、轸四星宿翻译为人马座、飞马座、巨爵座、乌鸦座,虽然有利于西方读者理解,但是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气韵和色彩。异化翻译能够做到在保留源语言文化色彩的同时,让读者体会到原汁原味的异国文化,不受目标语言文化特征的干扰。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强,异化翻译策略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凸显。
(二)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归化策略
归化策略的应用是为了更加忠实和完整地传达原文本,它更注重神似而非形似。译者会利用一些具有不同字面意义的特定文化词,以实现功能对等。奈达曾指出,翻译中完全注重相同形式会导致原文文化内涵的流失,这是原文本的沟通功能之一。翻译作为一种交际活动是为了方便人们相互交流,清晰地表达原文意义。目标读者所获得的信息应该尽量与原读者从原文本获得的信息相同。根据这一点,译者应该确保不歪曲时间和空间,优先考虑目标读者的需求,不打折扣地传达出原文本信息。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部分语义改变或者流失。在跨文化交际中,两种语言的特色差异注定了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偏离。大多数目标读者由于不了解源语言文化,一时难以理解某些特定文化概念,这就需要译者考虑目标读者的接受能力,恰当地利用归化策略,使目标读者能够接收到原文所传达的信息。例如“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孙子兵法·计篇》)林戊荪译为:
By “heaven”, I mean the effects of night and day, of good and bad weather, of winter’s cold and summer’s heat; in short, the conduct of military oper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nges of natural forces.①孙子著、林戊荪译:《孙子兵法》,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年版。
“阴阳”是出现在中国哲学、传统医学中特有的文化负载词。阴和阳是自然界中对立的两个方面,阴表示阴柔、消极的一面,阳表示阳刚、积极的一面。阴阳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可以用来描述整个自然、社会以及细分的万事万物。如果译者用音译来翻译,那么目标读者会觉得非常晦涩,难以理解其内涵。在英语中,没有任何一个对应词有如此广泛的含义。因此为了目标读者能够理解原文本意涵,此处“阴阳”的翻译即采取归化策略处理。将“阴阳”译为“The effects of night and day,of good and bad weather”,正是原文中“阴阳”强调的方面。这样翻译既没有丢失原文意义,又方便目标读者理解,是归化策略的恰当应用。无独有偶,在罗志野英译本中,对“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孙子兵法·形篇》)的翻译也采用了归化策略处理之:
The former has an obvious advantage over the latter.A general who will certainly win commands his men to fight with a force like the bursting of pentup waters pouring down from a stream ten thousand feet high.This is the disposition of actual military strength.②孙子著、罗志野译:《孙子兵法:英汉对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年版。
军事实力强大的胜利者指挥部队作战就像于万丈悬崖之上决开积水一样,一泻千里,所向披靡,这就是军事实力的“形”。“仞”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今天的1.8米。在原文中孙子将胜利的趋势比作汹涌的激流。译者将汉语中的长度单位转换成英语的单位,表面上会出现一点儿差异,但是对激流力量的描写使得目标读者获得同原文化区读者相同的感受。可见利用归化策略可以呈现给目标读者一个简单易懂的译本。但是这种完全没有文化障碍的翻译,使用不当既会造成文化内涵流失,也会使目标读者感到疑惑,时间空间感被扭曲。因此归化策略的应用应该根据语境谨慎选择,避免过度使用。
(三)文化负载词翻译的音译和加注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更为全面地表达原文的文化信息,译者会给某些信息增加注释,以便在处理文化差异时目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一方面,直接保留文化差异不易于理解;另一方面,有必要保留原文本的文化气息。因此,译者会采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林戊荪将“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孙子兵法·作战篇》)译作:
Therefore, a wise general does his best to feed his troops on the enemy’s grain, for one zhong (tr.:1,000litres) of grain obtained from enemy territory is equivalent to 20 zhong shipped from country, and one dan (tr.: 60 kilos) of fodder from enemy territory to 20 dan from home.③孙子著、林戊荪译:《孙子兵法》,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年版。
即在正文中加注说明之。在罗志野译本中则加页下注说明之。《孙子兵法·形篇》:“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孙子兵法·形篇》)罗志野译作:
A victorious army is like one yi balanced against one zhu,while a defeated army is like one zhu balanced against one yi.
Yi:an ancient Chinese unit of weight,one yi is 24 liang.(1 liang=50 grammes);zhu:an ancient Chinese unit of weight, one zhu is equal to 1/24 liang.①孙子著、罗志野译:《孙子兵法:英汉对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年版。
“镒”“铢”“钟”“石”是中国古代的计量单位,如果译者直接省略或者直接照字面翻译,这样会造成翻译的不完整,或者不能够体现中国古代存在的如此丰富的计量单位。在这种情况下,林戊荪等译本在音译同时以加注的方式对之进行了解释。采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可以提高译文的接受性,同时将文化信息流失降到最低。在跨文化交际中,增加注释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翻译策略。同时也要注意过多的注释会造成译文过于烦琐的问题,以致影响文本的流畅度。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孙子兵法》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更加广泛。翻译在孙子文化的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负载词是翻译的障碍之一,应引起更多的关注。
(责任编辑:曹永孚)
A Review of the Translation Tactic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The Art of War
Han Dongzhen
With the frequent development of global communications, Sun Zi’s military culture has been extensively spread in the western world. As a result,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s receiv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Many scholars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studie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and have accumulated much translation experience. The English version ofThe Art of Wartranslated by Lin Wusun comprehensively utilized the many tactics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ulture-loaded words, such as foreignization, naturalization, transliteration and annotation, which turns out great effects in spread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e foreign countries.
B22
A
2095-9176(2017)03-0064-05
2017-02-23
韩东珍,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口译及《孙子兵法》英译研究。
Kew Words:The Art of War; Culture-loaded Words; Translation Tactics; Lin Wus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