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子兵法》的思想维度与当代中国军事创新

2017-01-27赵鲁杰

孙子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非对称孙子

赵鲁杰

《孙子兵法》的思想维度与当代中国军事创新

赵鲁杰

本文紧密联系当代中国的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践,从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非对称思维、法治思维等六个方面,系统阐述《孙子兵法》的思想维度及其对当代军事创新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孙子兵法》 思想维度 当代中国 军事创新

19世纪西方著名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写道:“重要的不是给予思想,而是给予思维。”《孙子兵法》这部不朽的名著,具有多种思想维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维精神,也包含着思维创新的历史命脉和精妙缜密的思维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当代重大国防、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一、朴素高远的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思维的制高点,始于强烈的国家观念和对本民族强盛的执着追求,强调政治性、全局性、预见性、对抗性。《孙子兵法》具有朴素高远的战略思维,强调强军胜敌,庙算先行,知彼知己,料敌在先,“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的战略思维,至少包含以下三种思维意识:

一是主动进取意识。《孙子兵法》包含着明确的积极主动战略思想,强调要“先为不可胜”,掌握战略主动权,做最大的胜算,它不仅参与了我们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塑造,也为中华民族提供了积极奋进的朝气和革新进步的灵魂。实际上,在中华民族战略文化传统中,具有早熟、发达的积极进取的战略思维。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特别是秦嬴政,之后的汉武帝、唐太宗等等,都是以其宏伟气魄和非凡胆略,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文武并用,积极开疆拓土,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强盛,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当前,中国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对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首先要正确创制宏大战略,具有大的情怀。但在大战略选择上,既不能像美国那样采取扩张战略、战争崛起,也不能一味韬光养晦,处处取守势,而要适应国家实力的增强,在“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大原则下,渐增主动作为、积极进取的分量,增强军事战略指导的进取性和主动性。在积极防御战略方针里添加更多的积极主动成分,不断推动军事战略创新发展,更加注重运用军事力量和军事手段营造有利战略态势,最大限度预防危机,积极化解和控制危机,遏制武装冲突和战争爆发,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标。

二是前瞻意识。战略运筹的核心是前瞻和预筹,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知未来之变,谋长远之策。前瞻性的存在,决定战略不可能完全正确, 总是存在较大的风险。但更多时候,不做判断就是最大的风险。因此,制定战略必须面对不完全的信息迅速决策。《孙子兵法》的前瞻意识,体现在孙子研究战争中的深谋远虑和战略预见思想, 所谓“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孙子·形》),强调“超越”现实去思考问题,不断地进行战略预见——战略实践——再战略预见——再战略实践。具备前瞻性思维,才能对惯性和传统进行超越,才不会囿于已取得的理论成果而故步自封,无所作为。在21世纪世界军事变革的宏伟大潮中,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各军事强国的军事实践突飞猛进,导致战争形态、作战样式、武器装备、指挥控制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目前,我军在军事领域的许多方面与西方强国还有一定的代差,必须瞄准世界前沿,以前瞻性的眼光分析新形势,研究新问题,提出新理论,进行新开拓。从设计未来战争开始设计如何建设世界一流的强大军队;要用战略思维处理战役战术问题,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用前瞻性的思路处理解决当下的矛盾和问题。

三是对手意识。孙子讲:“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谋攻》),“多算胜,少算不胜”(《孙子·计》)。这都是讲要有对手意识。在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搞好战争、作战筹划更需要深算细算,深耕细作,搞透对手。不懂时代,便不识时务;不知对手,就没有对策。时代的变迁、对手的改变,是军队建设必须找准的时空坐标。当今时代,国际战略格局深刻调整,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世界新军事革命向纵深发展,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复杂严峻,必须紧跟时代、紧盯对手,牢固树立时代意识、对手意识,密切关注国际战略格局变化,积极跟踪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动向,深入掌握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的官兵,对现代战争是个什么样子、怎么打、怎么指挥,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有的头脑里面战争观念不强,心思也没有用在钻研打仗上,既不掌握实战的情况,又不按实战要求来训练。必须在战略上知敌之本,战役上知敌之新,战术上知敌之变,指挥上知敌之将,平时有预筹,战时才能有胜算。

二、高深精妙的辩证思维

所谓辩证思维,就是在思维中充分贯彻和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原则。恩格斯指出:“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孙子兵法》通过对军事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性揭示,形成了战争和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具有了一般的哲学思维底蕴。在《孙子兵法》六千字上下的文本中,提出的具有哲学意义的对立和矛盾的范畴,就有260对,可以说,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了辩证法,充满辩证思维。它注重从矛盾中求“变”,分析战争和军队建设中的彼己、众寡、强弱、攻守、进退、速久、虚实、利害、势节、常变、安危、分合、劳逸等一系列对立统一和转化关系,通过主观努力,于相反中求相成,奇正演化无穷尽,依据规律加以转化运用,从而谋求“全胜”。一是强调以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来全面认识和宏观把握军事问题。比如,提出的基本范畴,无不以相互依存、互为关系的形式而存在;“五事”将各种制胜因素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考虑;强调要“杂于利害”(《孙子·九变》),“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孙子·军争》)。二是在事物转化上强调“节”与“度”关系的理解和把握。用兵打仗讲求变化,变化越多越好,越神鬼莫测越高明巧妙,所以要“九变”“不拘常法”、随机应变。但这种灵活机动、屈伸自如不是毫无规律、杂乱无章、随心所欲的“变化多端”,而是有分寸感、有大局观,恰到好处的“权宜机变”。三是用事物发展普遍属性的立场、观点,来看待军事斗争变化发展现象,并加以正确指导,“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孙子·虚实》)。

孙子的辩证思维,突出实践论、矛盾论、全面论、重点论,强调什么事物都要辩证地看,不要孤立地看;要发展地看,不要僵化地看,从分析范畴、矛盾入手,揭示本质,解决矛盾。这一思维方法运用于指导当代的军事实践,制定方针原则时,必须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把握好世情、国情与军情。当前部队建设中,偏离辩证思维的现象大量存在,比如在处理武器装备发展与战斗精神培育的关系上,时有认识和行为的偏差。兵法讲:“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前些年,存在只强调强化战斗精神,而忽视发展武器装备的倾向,当前又出现了强调武器装备,而忽视战斗精神培育和纪律建设的倾向。武器装备改善需要下苦功夫、长功夫,要大投入,战斗精神的培育,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前些年,腐败之风盛行、优抚政策滞后和独生子女兵员居多都有消极影响,一些战士,既怕苦,更怕死。所以,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要高度重视战斗精神培育。

三、完整缜密的系统思维

《孙子兵法》体现出中国先秦时期早熟的系统思想和系统思维。孙子看问题,总是从全局上看,系统地看。如讲全胜战略,是从全局上看谋胜等,每一个思想观点都有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观点做支撑。他注重对战争系统与社会、自然环境及对战争系统自身的分析、认识,把战争置于其产生的社会环境内考虑。提出“五事”“七计”,“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孙子·形》),论证了战争与政治、经济、民众的关系。提出了他那个时代慑敌制敌胜敌的机理和逻辑链:“分数”“形名”“奇正”“虚实”等四大要素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组成了战斗力的内生系统或者说体系。讲将帅的培育、选拔,强调“智、信、仁、勇、严”(《孙子·计》)五大要素组成的系统、全面标准。可以说,整个兵法十三篇,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思想观点前后呼应,浑然一体,通篇体现着系统思维特点,注重整体观,着眼体系,关注效能。

相对于历史上的战争,信息化战争的系统特性更为明显,系统性成了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之一。信息化战争形成了陆、海、空、天、电、水几大方面组合的战争运动大系统,是现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因素的综合较量,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整体运动,更加强调全面性、整体性,强调各个方面、各个阶段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讲究联合作战、合同作战、协同作战、合成作战,讲究时间上配合、制约和空间超立体上的作战系统、保障系统的有效协调一致。现代系统科学也非常发达,认为包括军事领域在内的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并不是由毫无联系的东西机械凑合和偶然地堆积而成,而是由各因素以一定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各组成部分所不具备的整体新性质、新功能和新规律。现代系统思维理论、系统论、体系论等也非常发达,强调把认识、研究、处理的对象作为各个部分、要素构成的系统整体来对待,要求从整体上、全局上考虑和处理问题。在领导决策、指导工作、战备训练等实际工作中,用系统思维指导实践还比较欠缺。比如,前些年分析美军在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的军事胜利,许多人只是单纯看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如何如何,没有系统全面地看待这些新式武器是在什么条件下发挥作用,看不到美军的训练有素和官兵的高超技艺,看不到美军的信息指挥与控制手段、正确的战争指导。军事科技领先只能算是美军一个方面的优势,只有在政治地位、经济力量、军事战略、武器装备、作战指导、指挥控制、联盟合作、人员素质等因素的综合方面占据优势,才是全面的具有决定性的优势,才是胜利的基础,达到孙子所说的“以镒称铢”的绝对优势。片面地看问题,孤立地就事论事,难以形成正确的认识。必须坚持从系统角度,用全面、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原则,观察和研究当代战争和战略运筹,通观当代战争全局,全面分析、全面考察战争领域中的诸因素,全面地看待战争内部各个要素、各个部分,全面认识军事领域的变革,全面评价高新技术在当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单纯强调高新技术武器装备这一方面,还要看到高新技术对作战方法、编制体制、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必须全面地看待军事运动的整个过程,从过程论的角度各个方向审视信息化的军事运动。

四、确保全胜的底线思维

《孙子兵法》有丰富的底线思维,在对待战争问题上,既慎战,又重战。“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计》)《孙子兵法》的底线思维至少包含这样几个思维意识:

一是忧患意识。底线思维,说到底就是忧患意识、危机意识、风险意识。今天,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也是治党治国治军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汤因比说:“挑战与反应是民族发展的历史机制。”殷鉴不远,在伊战之世。近年来中国国家核心利益的战略底线屡遭冲击,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面临重大挑战。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不要搞丢了,老前辈确立的正确政治制度不要搞坏了,老祖宗留下来的地盘不要搞小了。这是国家统一、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政治底线,也是人民军队必须捍卫的战略底线。发展不等于安全,繁荣不等于强大。“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司马法·仁本第一》)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同志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态度、思想意识,地方百姓的尚武精神、爱军意识薄弱,军人的社会地位堪忧,官兵中存在着危机意识淡薄、思想和精神懈怠,甚至有仗打不起来、打仗也轮不上我的心态。中国在国防力量建设和国防精神的培育上,必须有紧迫感。

二是实力保底意识。底线思维的一个重要含义是军事手段是保底手段。《孙子兵法》强调:“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自保而全胜。”“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孙子·形》)要先胜,必须有绝对的实力,所谓坚守战略底线,首先要凭实力说话。界定国家利益需要有实力,维护国家利益更需要凭实力。我们反对在国际事务中搞实力主义政策,但同时我们又必须有强大的实力。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今天,我们要确保国家建设有一个长久的和平环境,和平崛起,战略上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武止戈,前提条件必须是,你的国防和军队必须强大,全国军民齐心一致。把军队搞得更强大,底气才足,腰杆才硬。孙子的思想警示我们,历史经验也充分表明,和平必须以强大实力特别是军力为后盾,能打赢才能有力遏制战争,才能确保和平。大国崛起,不管是战争崛起,还是和平崛起,都要有强大的军力、国防力量做后盾。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在国际斗争中,政治运筹很重要,但关键时刻也必须有军事实力为后盾。现在国家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逐步增加投入,战斗力有大幅度提高,但是也不能说中国的国防力量就已经很强大。在军队自身,两个“能力不够”的问题仍然存在。习近平主席曾警示全军:从这些年军事斗争准备的实践来看,要说有短板弱项,能打仗、打胜仗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是最大的短板、最大的弱项。

三是做好两手准备,锻造斗争精神。运用“底线思维”运筹未来国家安全和军事斗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立足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瞄准强敌,做好应对未来战争威胁的充分准备。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是我们党指导战争和建设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强调着眼最坏情况、最低目标的“底线思维”,是这一方法在新形势下的具体体现。战略筹划、计划、准备要立足最坏的可能性。无论国际国内问题都要估计到两种可能性,同时准备两手,这样才能对付突然事变,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总的策略还是以两手对两手,既要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又要策略灵活、善于斗争,采取文攻武备的态度。坚守战略底线要敢于斗争、善于博弈,有为维护国家核心利益而斗争到底的决心和意志,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面对强手时兑现承诺手段的不足。现在,一些国家不断挑衅我国领土主权的战略底线,误判我国为了和平、发展、合作会在原则问题上妥协退让。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新兴大国,在政治立场和基本原则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底线清晰,坚决避免给国际社会留下我领土主权可谈判、可让步的想象空间。斗争中讲“底线”,合作中也要讲“底线”,理直气壮地维护我国在周边地区的正当权益和战略利益。要有以斗争求稳定、促合作、保和平的战略指导新思路,因利制权,顺势而为,敢于在必要时与相关国家实行武装共处,夺取和控制斗争的主动权。

五、出奇制胜的非对称思维

非对称战争思维,是指在作战时间、空间、力量、技术水平和手段等方面采取和敌人不对等的方式与其作战,以己之强、之长击敌之弱、之短或者避敌之强、之长击敌之弱、之短,依靠非对称优势夺取战争主动权以赢得战争胜利。《孙子兵法》包含着非常丰富的非对称思维,强调面对强敌,积极调动和发挥人的能动性,充分运用智谋,灵活用兵,以诡谲多变的手段迷惑、调动敌人,争取和赢得战争主动权,从而赢得胜利;因敌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以正合,以奇胜”(《孙子·势》),在优势情况下确保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在劣势情况下确保以劣胜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强调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利用对手的弱点和失误,使用非常规手段、采用非常规方法进行作战,避强击弱,出奇制胜。强调在充分发挥己方绝对优势、“以镒称铢”的基础上,抓住敌方弱点,有效形成以多击少、以强胜弱、以优制劣的非对称态势,实施针对性打击。尤其是“兵者,诡道也”(《孙子·计》)、“兵以诈立”(《孙子·军争》)的思想,堪称是非对称的战略命题。注重通过研究双方在作战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非对称,找出它和对称在质和量上的差别,并通过对差别的分析,预想了战场态势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采取非对称谋略,将双方的差异加以充分放大并合理利用。“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孙子·计》)的诡道十二法,则是非对称反常逻辑在作战原则中的高度浓缩、淋漓尽致的发挥。非对称是一种把对立面集中到一起的反常逻辑思维,折射着变化无穷的思辨光辉。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劣胜优的战争奇观,大都是非对称思维的创造。军事家孙膑在赛马时,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以下马对上马的运筹,化总体劣势为局部优势,以2∶1获胜,是非对称战略的典型运用。兵无常形,水无常势,战胜不复。战争是博弈,千古无同局。跟在敌人后面亦步亦趋的对称思维,是没有出路的。以此指导战争,没有不失败的。

非对称思维作为一种战略,是一种伸缩自如的弹性战略运筹思维,是使整个系统协调一致运转的润滑剂,它能使国家最高当局和战略指挥官灵活采取多种非对称方式指挥控制战争,更好地协调国家各种力量的关系,协调各军兵种在联合作战中的支援与被支援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各军兵种在不同时机、阶段及领域中的独特作战能力,选择各自适当的非对称作战样式,在动态中确保在时间空间和目标上的一致,形成最大联合作战能力,集中攻击敌人。在当代,突破传统战略空间限制的非对称作战,成为军事强国遂行战争的主要样式。“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非对称战略原则在高技术优势下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群催动下,传统的空对空、陆对陆、海对海的战略空间对搏形式被打破,以空间俯瞰陆海空,以空对陆、以陆对海、以海对陆,成为经常性的选择。以先进的作战理念贯穿于谋略运用和战法设计的整个过程,根据自身的特点针对战场和对手进行非对称设计,不但可以让己方牢牢地掌握作战的主动权,还可以让敌人找不着感觉,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非对称作战是我军长期武装斗争的优良传统,信息化条件下的非对称作战依然是我军战胜敌人的战略选择。我军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总结出丰富的非对称作战的经验,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对敌人的优与劣仅仅体现在人员数量及武器装备的质量上,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代差。要瞄准敌人技术优势中的软肋和弱点,以非对称作战思维为指导,以需求为牵引,立足现实,发展我军的非对称作战装备和非对称战法,实施非对称作战,积极探索既符合我国国情,又有效可行地应对强敌的非对称作战的取胜之道。

非对称思维是当代捍卫国家利益、维护本土安全稳定的必然选择。国家综合实力强大,武器装备优越,并不等于能完全抵御外部世界的侵犯。导弹、网络、化学、生物、放射、核反应和增强高爆炸药武器技术的迅速扩散,增加了敌对势力使用这类武器发动攻击的可能性,这是非对称攻击的特殊样式。国家、国家集团,特别是非国家主体,将更多地采用非对称作战来达成它们的目的。敌对势力的非对称攻击像黑色幽灵一样,飘忽不定,随时随地危及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南北经济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使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力量、恐怖主义更加有了滋生的土壤和气候。另外,诸如领土争端、资源纠纷、自然环境恶化等也容易引起非对称攻击。要从我国国情军情出发,走非对称发展之路,通过重点突破实现整体提高,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当今世界面临的威胁是具有高技术背景的多样化非对称冲突和战争。非对称作战的特点在于,作战对象不确定,作战时间不确定,作战地点不确定,作战手段不确定,要求国防力量由基于威胁模式向基于能力模式转变,要求以高技术武装的非对称作战应付多样式的冲突和战争。军队的武器装备、人员、体制编制、战勤保障、作战理论等必须适合应付各种类型的冲突和战争,既能打赢各种类型的局部战争,又能慑止各种恐怖袭击;既能捍卫国家的海外利益,又能保证本土的安全与稳定。构建在能力型国防力量基础上的非对称作战,以其主动、灵活、多变的特性,成为应对各种类型战争和冲突的必然选择。

六、致力打造常胜之师的法治思维

《孙子兵法》首次在历史上从战略上对战争与法治、军队建设与法治的关系进行全面阐述,把“法”列入兵者“五事”之一,“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孙子·计》)。将“法令孰行”“赏罚孰明”作为决定战争胜负“七计”中的两计,强调“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孙子·形》)。他将军队的官兵管理、军用物资供应都纳入法的轨道,并用严明的赏罚保证法令必行,认为法包括军事上的曲制、官道和主用,这里的法是指人定法。强调战争指导者通过“法”把战争系统内部诸要素组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使之发挥功能。可以说这是最早的依法治军的思想,也标志着中国古代具有早熟的军事法治理论思维。法治思想、法治思维,孙子那个时代已经十分发达,有许多精辟深刻论述,军事法治、战争法治思维、思想深入军心。孙子斩吴王宫女,也不是胡乱斩的,而是依法行事。习主席强调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提高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就是要求强调法治思维,提高依法治军、依法带兵的能力和水平。

军无法不立,法无严不威。通观中外治军,厉行法治、严肃军纪,是治军带兵的铁律,也是建设强大军队的基本规律。我军具有依法治军的光荣传统,也形成了很多好的理论总结。但在当前,依法治军有些方面显得相对滞后、法治化水平不高,成为制约军队建设发展的一个短板。我们一些军官,包括将领,有法不知法、不守法、不执法,法治思维不发达,缺乏法治信仰。习主席在全军政治会议上剖析所举出的十个方面突出问题时指出:“哪一个不是违反法律法规和党纪军纪的表现。”法治思维,需要理念、习惯、制度攥指成拳,要求在处理问题时有一种法律规则意识,坚持法律至上,坚持法律规则的运用。

要高度警惕长期执政与和平环境所导致的懈怠。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每个朝代开创之初,军队都较重视军事法治,保持了较强的战斗力和强烈的积极进取精神。但随着国家统一,承平日久,统治阶层逐渐松懈乃至废弛武备。一支军队的衰败,往往是从滋生和平积习开始的,清朝“八旗铁骑”的蜕变过程就是一本极好的反面教材,由此可见和平积习对于军事法治危害之深。由于长期不打仗,军队的战备意识逐渐淡化,打仗思想弱化,安享太平思想日益浓厚,和平积习由此产生并蔓延。当前我军建设,由于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习惯于以命令代替法律,官兵法治观念相对薄弱。必须警钟长鸣,高度警惕长期执政与和平环境所导致的懈怠,让法治成为全体官兵的真正信仰和习惯,使其法治信仰建立在“守法者得利,违法者受罚”的司法、执法过程中,建立在管用有效、已定必行的军事法治体系上,从一般遵纪守法的实践行为上升为理性自觉境界,使之内化于心,才能锻造出一支意志统一、令行禁止、所向披靡的强大军队。

加强法治教育,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当前,“人治”化管理模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甚至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治军不按照法律法规进行,而是针对形势随机进行计划和部署的倾向时常发生。这与现代法治理念下追求平等的价值取向截然相反,对平等意识的树立构成极大威胁,也成了构建现代法治的一大阻力。但“法治优于人治”,法治最终会取代人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强化法治精神、法治思维,才能以法的权威性、强制力保障转型发展。确立法治思维,按照法治观念和逻辑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将法治精神、法治理念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养成在法规制度框架内履行职责、行使权力的良好习惯,做到时时敬畏法度,事事依法实施,处处令行禁止,切实发挥好法治的良好作用,增强依法治理和建设部队的能力。必须确立军法之外无权的理念,建立依法严明治军的长效机制,克服来自君权和将领个人意志的人治干扰,确保法治的实施,坚决维护军事法治威严。

要紧紧抓住将帅这一实施军事法治的中坚。将帅是管理和指挥军队的直接实施者,治军之法是运用法治方式管理军队事务和指挥军队行动据以遵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将帅必须遵守治军之法。必须抓住将帅这个关键少数,治法先治帅,强化对领导权力的监督,避免首长“一言堂”现象,使决策权、管理权、指挥权等军事权力合法合理运用,保证国防和军队建设不因领导者能力的强弱和领导者的更替出现反复,用法律和规章制度对权力的执行者进行长效监督。“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韩非子·有度》)。为官之道在于明法。领导干部和立法者、司法者和执法者最忌惮私心作祟,必须秉持公心,摒弃好人主义和私心杂念,贯彻法治思维,做到知行合一、铁面无私,使法律法规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既最大限度地发挥领导者的能力,又要把这种能力约束在依法治军的正途,而不能在制度之外不受约束地肆意行事或以权谋私,从而带头形成遵法守纪的良好风尚,使重法、尊法、奉法、守法成为习惯自觉,军事法治体系落地生根。

(责任编辑:王 珏)

The Thinking Dimension ofThe Art of Warand China’s Military Innovations of the Day

Zhao Lujie

In the light of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national defense and military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day, from six aspects—strategic thinking, dialectical thinking, systematic thinking, underline thinking, unsymmetrical thinking and legal thinking, this article mak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thinking dimension ofThe Art of War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the present-day military innovations, whic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e value.

B22

A

2095-9176(2017)03-0017-08

2017-03-13

赵鲁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中国历代军事历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Kew Words:The Art of War; Thinking Dimension ; China of the Day ; Military Innovations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非对称孙子
《孙子兵法》组歌
非对称Orlicz差体
孙子壵
孙子垚
孙子垚
点数不超过20的旗传递非对称2-设计
孙子
非对称负载下矩阵变换器改进型PI重复控制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非对称作战”的提出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