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所记载文臣武将对《孙子兵法》的运用
2017-01-27阎盛国
阎盛国
《后汉书》所记载文臣武将对《孙子兵法》的运用
阎盛国
《后汉书》对东汉文臣武将运用《孙子兵法》的重要信息有所披露。研习《孙子兵法》者有文臣冯衍,武将有马武、冯异、皇甫规。《孙子兵法》理论运用者,文臣有申屠刚、刘陶、朱勃、高彪、班固、沮授、郭图和审配。《孙子兵法》战术实践者,文臣有田丰、荀彧,武将有冯异、董卓、皇甫嵩。总体而言,东汉文臣武将运用《孙子兵法》的场合多种多样,既有政治斗争中的使用,也有各种战争中的使用,还有文学创作中的使用。东汉文赋、箴言、碑铭的创作中显现出《孙子兵法》元素。
东汉 《后汉书》 文臣武将 《孙子兵法》
范晔(398 ~ 445年),字蔚宗,是南朝宋时知名的史学家。他杰出的史学成就在于创作了《后汉书》,其书结构严谨、文采斐然。《后汉书》不仅为了解东汉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而且对文臣武将应用《孙子兵法》的重要信息有所披露。考察东汉文臣运用《孙子兵法》的种种现象,对进一步认识东汉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发展变化有着重要意义。考察东汉武将运用《孙子兵法》的种种情形,对进一步了解东汉军事决策和行动有着重要意义。时至今日,尚未见到学界综合探讨东汉时期文臣武将对《孙子兵法》的运用。本文主要以《后汉书》和《后汉书》李贤注作为基本核心资料,从中分析东汉时期文臣武将运用《孙子兵法》的方方面面,借以管窥《孙子兵法》对东汉多个领域所产生的影响。
一、文臣武将对《孙子兵法》的研习
光武帝刘秀(前5 ~ 57年)是否研习过《孙子兵法》,现无具体的史料,故此不敢轻易断言。但《后汉书》对研习《孙子兵法》者多有披露,主要有文臣冯衍(?~?年),武将马武(?~ 61年)、冯异(?~ 34年)、皇甫规(104~ 174年)、曹操(155 ~ 220年)。
一是冯衍对《孙子兵法》的研习。《后汉书》记载,冯衍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鲍永对抗刘秀。具体而论,冯衍一则是表现出对鲍永用兵懈怠和并州不能防守的忧虑:“用兵长久则气力屈,人愁则变乱生。今邯郸之贼未灭,真定之地骚扰不安,而大将军所统领区域不过百里,守城不能休息,军队作战不停,战争不断,百姓震动,为何对自己的懈怠,不感到深深忧虑?”他还说:“并州之地,东连名关,北近强胡,年谷丰熟,百姓多家资,这是四战之地,攻守的战场。如果不加防备,如何应对?”二则是冯衍指出并州防守必须依靠优秀的人才:“仁德平时不积累,人就不为其所用。平时未有预备,难以应付突然发生的事情。百姓生命,悬于将军之手,将军所依靠的,必须是优秀人才,应更换那些不适合的人,选举贤能之人。十家之邑,必有忠信之人。虽是山泽之人,无不感恩戴德,乐为使用。”三则是冯衍建议鲍永以屯田之策加强防卫:“选精锐之兵,发屯守之士,三军严整,兵器已备,观察丰饶土地,观察有利泉水,制定屯田之策,教习战射,威风远扬,人安其业。若镇守太原,安抚上党,收百姓之心,树名贤之佐,天下无变,足以显其声誉,一朝有事,则可建大功。”四则是冯衍激励鲍永从历史典籍中汲取智慧,创立不朽功业:“大将军开日月之明,发深渊之虑,监《六经》之论,观孙、吴之策。”《后汉书》李贤注对冯衍所言“观孙、吴之策”作了注解:“孙武,吴王阖庐将;吴起,魏文侯将;并著兵书也。”①《后汉书》卷二八上《冯衍列传上》李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969页。李贤这一注解不仅介绍了孙子的身份,而且介绍了吴起的身份。孙子和吴起都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李贤重点突出了孙子和吴起在兵学上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冯衍劝说鲍永,一方面直接提到“观孙、吴之策”;另一方面,还间接引用了《孙子兵法》,那就是所说的“用兵长久则气力屈”,原本出自《孙子兵法·作战篇》“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②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0页。。由此可知,冯衍对《孙子兵法》有所研习,能够综其大意,灵活用之。
二是马武对《孙子兵法》的研习。《后汉书》记载,刘秀经营黄河以北,手下诸将商议给他上尊号,劝其称帝:马武曾劝刘秀,“天下无主,如有圣人承敝而起,虽仲尼为相,孙子为将,犹恐无能有益。”马武这番言语,提及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仲尼”,即孔子;另一个是“孙子”。马武从《孙子兵法》中汲取养分,成为东汉初年一位杰出将领。马武把“孔子”与“孙子”两者相提并论,说明他对孙子的推崇,当然对其兵书《孙子兵法》一定不会视而不见,最有可能是研习《孙子兵法》后的个人评定。在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马武能有这样的见识,实属难能可贵。
三是冯异对《孙子兵法》的研习。《后汉书》记载,冯异有“大树将军”的雅号,“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这应该是冯异研习《孙子兵法》的铁证。
四是皇甫规对《孙子兵法》的研习。《后汉书》记载,东汉后期羌族叛乱,是政府不得不面对的祸患。众多先零羌部落攻陷了汉军的营寨和坞壁。熟悉羌族事务的皇甫规,立志报效国家。他向朝廷上书说:“为臣受任以来,用尽志气,虽个性愚钝,仰赖兖州刺史牵颢的清猛,中郎将宗资的信义,得以指挥。为臣平时有病,恐怕年老体弱,不能报效国家,希望能有一个冗官之职,备单车之使,抚慰三辅之地,宣扬国家威德,以所了解的地形和用兵之势,佐助诸军作战。”皇甫规还提出解决羌族叛乱问题的一个重要方略:“力求猛敌,不如清平;勤明吴、孙,未若奉法。”《后汉书》李贤注对皇甫规之言作出解释:与其寻求猛将,不如以清平之政来治理国家;与其通晓兵法,不如地方郡守奉公守法,不使其造反。李贤这一注解使我们了解到皇甫规本人具有《孙子兵法》素养。还说明皇甫规本人既了解《吴子兵法》,也了解《孙子兵法》。
二、文臣武将对《孙子兵法》的理论运用
《后汉书》和《后汉书》李贤注,对文臣运用《孙子兵法》理论有所揭示。文臣运用《孙子兵法》者,主要有申屠刚(?~ ?年)、刘陶(?~ 约185年)、朱勃(前11 ~?年)、高彪(?~ 184年)、班固(32 ~ 92年)。这些实例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孙子兵法》宝贵的理论价值。
一是申屠刚运用《孙子兵法》理论。《后汉书》记载,建武七年(31年),刘秀下诏书,征召申屠刚。申屠刚借此写信劝说隗嚣归顺刘秀:信己者孤立,拒谏者闭塞,孤立闭塞的政治作风,必是亡国之风。顺人者昌,逆人者亡,这是古今不易之理。将军以布衣之身为乡里所推,“廊庙之计,既不豫定,动军发众,又不深料”。隗嚣最终未听从申屠刚之劝。李贤对申屠刚所言的“廊庙之计”作了注解:“廊,殿下屋也;庙,太庙也。国事必先谋于廊庙之所也。”①《后汉书》卷二九《申屠刚列传》李贤注,第1016页。李贤这一注解,虽未明确指出申屠刚“廊庙之计”乃孙子“庙算”理论,但却指明谋划国家大事须在廊庙之中进行。再如班勇赞扬汉明帝长于“庙策”:“孝明皇帝深惟庙策。乃命虎臣,出征西域,故匈奴远遁,边境得宁。”李贤注对“庙策”作了注解:“古者谋事必就祖,故言‘庙策’也。”②《后汉书》卷四七《班超列传》李贤注,第1588页。解释了“庙策”的由来,实际是《孙子兵法》“庙算”之策的翻版。
二是刘陶运用《孙子兵法》理论。《后汉书》记载,东汉末年,张角借助宗教宣传,天下百姓归之如流水。司徒杨赐召集掾属刘陶讨论:“张角虽遇赦免,却不改悔,他手下部众不断发展,假若下令州郡讨捕,恐怕更是骚动不安,势必招致祸患。我打算责令地方官员拣择流民,护送回归本地州郡,借以孤立、削弱张角的势力,然后借机诛杀其首要人物,不烦用兵而定祸患,你看此计策如何?”刘陶回答说:“此孙子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庙胜之术也。”杨赐上书建议朝廷实施此策,正赶上其被免官,此事不了了之。李贤注对刘陶所谓“庙胜之术”作了注解:“孙子曰:‘未战而庙胜,得算多也。未战而庙不胜,得算少也。’”③《后汉书》卷五四《杨震列传》李贤注,第1784页。从不同称谓和文化内涵上作了注解,表明孙子“庙算”理论在谋划国家大事时所体现出的慎重性、保密性、前瞻性。
三是朱勃运用《孙子兵法》理论。《后汉书》记载,朱勃上书为马援将军申冤,他述说马援战功卓著,曾经奉命出使敌国,抚慰边防守军,招纳豪杰,晓喻羌戎,计谋如涌泉之多,“势如转规,救倒悬之急,存几亡之城”,兵全师进,“因粮于敌”,甘陇、冀州之地略为平定,而独守穷空之郡,出兵有功,举师则胜。李贤引用孙子之言对朱勃所言“势如转规”作了注解:“规,员也。孙子曰:‘战如转员石于万仞之山者,势也。’”④《后汉书》卷二四《马援列传》李贤注,第848页。孙子曾以此比喻作战时所创造出的强大态势,犹如在高山之巅转动圆石一般,势不可挡。李贤注凸显出马援在作战时善于“造势”。从《后汉书》和《后汉书》李贤注来看,朱勃也是东汉时期一位通晓《孙子兵法》的重要人士。
四是高彪运用《孙子兵法》理论。《后汉书》记载,东汉有的文学作品渗透了《孙子兵法》元素。京兆人第五永出任督军御史,奉命督察幽州地区。朝内百官集会,到长乐观为其饯行。议郎蔡邕等人为之赋诗,高彪独自创作《箴言》(古代一种文体,以告诫、规劝为主):“文武将坠,乃俾俊臣。整我皇纲,董此不虔。古之君子,即戎忘身。明其果毅,尚其桓桓。吕尚七十,气冠三军,诗人作歌,如鹰如鹯。天有太一,五将三门;地有九变,丘陵山川;人有计策,六奇五间。总兹三事,谋则咨询。无曰己能,务在求贤,淮阴之勇,广野是尊。周公大圣,石碏纯臣,以威克爱,以义灭亲。勿谓时险,不正其身。勿谓无人,莫识己真。忘富遗贵,福禄乃存。枉道依合,复无所观。先公高节,越可永遵。佩藏斯戒,以厉终身。” 清晰地揭示出高彪熟谙《孙子兵法》,能把孙子的文意高度提炼概括、灵活应用到《箴言》创作当中。蔡邕等人赞美其文,认为无人可及。《后汉书》李贤注对高彪《箴言》中“地有九变”作了详细注解:“《孙子·九变篇》曰:‘用兵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汜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众,为衢地。入人地深,倍城邑多,为重地。行山林、阻沮泽,难行之道,为汜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少,彼寡可以击吾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为死地。通九变之利,知用兵矣。’”①《后汉书》卷八〇下《文苑列传·高彪列传》李贤注,第2651页。李贤注通过大篇幅引用《孙子兵法》诠释有关孙子“九地”的兵学理论思想,同时指出只有精通孙子“九变”之术,才算得上真正懂得用兵打仗。另外,李贤还对高彪《箴言》中的“六奇五间”作出详细的注解:“陈平凡六出奇策。孙子曰:‘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也。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也。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也。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得于敌者也。生间者,反报者也。’”李贤这一注解,重在对“五间”作出解释,指明了间谍的种类,强调间谍使用的重要性,从中阐述了孙子的“用间”理论,并分别解释了这些间谍的使用特点。
五是班固在碑铭中运用《孙子兵法》理论。《后汉书》记载,班固《燕然山勒功铭》云:“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绛天。”《后汉书》李贤注对“八阵”作了注解:“兵法有八阵图。”②《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李贤注,第816页。
六是沮授、郭图和审配运用《孙子兵法》理论。《后汉书》记载,袁绍兼并四州之地,拥众数十万,骄傲之心日长,选择精兵十万,骑兵万人,出攻许昌,以审配、逢纪总管军务,以田丰、荀谌、许攸为谋士,颜良、文丑为将帅。沮授进谏说,近来讨伐公孙瓒,师出多年,百姓疲弊,仓库空虚,赋役不断,此国之深忧。应当先遣使向天子献捷,发展农业,使百姓安逸。若不能通达,则告天下,曹操阻隔朝拜君王之路,然后进军黎阳,逐步经营黄河以南,制造更多船只,修缮器械,派精锐骑兵,抢掠其边境,令其不得安宁,我则安逸。三年之内,事情就可坐着完成。郭图、审配说,“兵书之法,十围五攻”,两军相敌则能战。今以明公之神武,联合河朔地区的强兵,讨伐曹操,势如翻手一般。如不及时攻取,后则难以图谋。沮授反驳说,救乱诛暴,称之为义兵。恃众凭强,称之为骄兵。义者无敌,骄者先灭。曹操奉迎天子,建都许昌。现今举兵南向,于义则违。况且庙胜之策,不在强弱之兵。曹操行法令,士卒精练,不似公孙瓒坐受围困。今放弃万全之策,而兴无名之师,私下为袁公担忧。郭图等人却说,周武王伐纣,不算不义。何况加兵于曹操,怎么说是师出无名!况且袁绍兵精将勇,不早早奠定基业,所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这就是越国之所以称霸,吴国之所以灭亡的原因。沮监军的计策,过于保守,未注意到时机的变化。袁绍最后采纳了郭图、审配的建议。郭图、审配用《孙子兵法》理论支持袁绍出兵曹操,而从袁绍失败的结局来看,这种分析方法显然不足取。观察一支军队,不应只看其数量,更要看其质量。从表面上看,袁军数量占绝对优势,而曹操最终却是应用智慧与谋略弥补了自身劣势。由此可见,《孙子兵法》的理论运用不能等闲视之。郭图、审配所谓对《孙子兵法》的理论应用,显然是十足的教条主义者。
三、文臣武将对《孙子兵法》的战术运用
《后汉书》和《后汉书》李贤注,对东汉武将实践运用《孙子兵法》的战术给予多方呈现。运用《孙子兵法》战术者,文臣有田丰(?~ 200年)、荀彧(163 ~ 212年),武将有冯异、董卓(?~ 192年)、皇甫嵩(?~ 195年)等。读史者可以从中认识《孙子兵法》对东汉军事将领用兵之道的影响。
一是田丰对《孙子兵法》战术运用。《后汉书》记载,曹操担心袁绍渡过黄河,于是率兵急击刘备。刘备奔逃袁绍,袁绍进军许昌。田丰认为,袁军既已失去大好时机,不应此时进军。他劝谏袁绍说:曹操既已打败刘备,那么许昌不再空虚。况且曹操善于用兵,变化无穷,人数虽少,但不可轻视。现今不如持久等待时机。将军占据山河之险,拥有四州之民,外结英雄,内修农战,选择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骚扰黄河以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百姓不得安业,我未疲劳而敌已困穷,不到三年,坐可制胜敌人。现今不用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愿,后悔不及。袁绍就是不听。李贤注对田丰所说“奇兵”作了注解:“《孙子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也。’注云:‘正者当敌,奇者击其不备。’”①《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列传》李贤注,第2393页。这一注解,既点明了“奇兵”之说源自《孙子兵法》,同时借鉴了曹操注解《孙子兵法》的成果。因为所谓“正者当敌,奇者击其不备”,实际来源于曹操对《孙子兵法》的注解。
二是荀彧对《孙子兵法》战术运用。《后汉书》记载,曹操与袁绍官渡激战之际,曹操保有官渡,虽然即将取得胜利,但军粮就要用尽,曹操写信给荀彧商议,“欲还许以致绍师”。当时荀彧回信认为,目前粮食虽少,但不比楚汉相争时荥阳、成皋之战。那时刘邦与项羽不肯先退,认为先退则是势屈。如今以十分之一的军队,“画地而守之”,扼住袁军咽喉不使其前进已半年了,“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计之时,不可失也”。曹操听了荀彧的建议,于是坚壁防守而获得胜利。《后汉书》李贤注对曹操“欲还许以致绍师”作出注解:“致犹至也。《兵法》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②《后汉书》卷七〇《荀彧列传》李贤注,第2286页。李贤这一注解,虽未点明曹操借用《孙子兵法》,但实际是以《孙子兵法》用兵之道解释曹操的作战构想。
三是冯异对《孙子兵法》战术运用。《后汉书》记载,隗嚣乘胜派遣将领王元率二万多人从甘陇之地而下,派行巡夺取栒邑。冯异想占据栒邑,手下诸将一致认为,敌人军力强大又处于胜利之机,不可与之争锋。应在便利之地驻军,认真思考打败敌人的策略。冯异说:“敌人入境,贪于小利,想要深入。敌若获得栒邑,三辅地区人心就会动摇,这令他担忧。夫‘攻者不足,守者有余’。现今先占据栒邑,以逸待劳,不和敌人争强。”于是悄悄前往栒邑,关闭城门,放下旗鼓。行巡不知实情,快速进军栒邑。冯异乘其不意,突然击鼓,建帅旗而出。行巡军队惊慌奔逃,被追击几十里,大破敌军。李贤对冯异所言“攻者不足,守者有余”作出注解:“《孙子兵法》之文。”①《后汉书》卷一七《冯异列传》李贤注,第651页。李贤这一注解点明了孙子一个重要的用兵之道:在进攻时,常常感到自身兵力不足;在防守时,常常显示出兵力绰绰有余。李贤注解表明冯异在战胜对手时成功地运用了《孙子兵法》的攻守之术。
四是董卓对《孙子兵法》战术运用。《后汉书》记载,凉州贼人王国围攻陈仓,左将军皇甫嵩督领前将军董卓,各率二万人抵御。董卓想快速进军陈仓,皇甫嵩却不同意他的行动。董卓说,智者不错过时机,勇者不犹豫寡断。速救则城能保全,不救则城必灭亡,保全、灭亡之势,关键在此。皇甫嵩却说:“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我,可胜在彼。彼守不足,我攻有余。”又说:“有余者动于九天之上,不足者陷于九地之下。”现今陈仓虽小,然而防守坚固,非九地之陷。王国虽然强大,却攻我所不救,不是九天之势。势非九天,攻者受害;陷非九地,守者不拔。王国今已陷于受害之地,而陈仓保有不拔之城,我可不烦兵动众,而取全胜之功,为何要救!皇甫嵩坚决不听董卓的建议。王国围困陈仓,从冬到春,八十多日,城池守备坚固,竟然不能攻下。敌人疲弊,果然撤退。皇甫嵩率兵击之。董卓说,这样用兵不行,“兵法,穷寇勿(迫)[追],归众勿(追)[迫]”。现今追赶王国,是逼迫回归的敌人,是追击穷途末路的贼寇。困兽犹斗,蜂蛇有毒,何况大敌乎!皇甫嵩说,不是你所说的那样。先前不进攻敌人,是因为避敌精锐。现今攻击敌人,是等敌人士气衰落。攻击的是疲惫的敌人,而不是回归之敌。王国部众逃亡,没有斗志。以严整之军击衰乱之兵,这不是攻击穷寇。于是独自进军攻敌,让董卓在后防御。皇甫嵩连续作战,大破敌人,斩首一万多级,王国最终败亡而身死。上述史实主要记述董卓与皇甫嵩激烈辩驳“救与不救陈仓”以及“追与不追撤退敌人”的两个问题。对于皇甫嵩所言“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我,可胜在彼。彼守不足,我攻有余”,李贤注曰:“孙子之文。”②《后汉书》卷七一《皇甫嵩列传》李贤注,第2305页。另外,李贤还对“有余者动于九天之上,不足者陷于九地之下”作出注解:“《孙子兵法》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③《后汉书》卷七一《皇甫嵩列传》李贤注,第2306页。由此可见,皇甫嵩用兵之道是《孙子兵法》的灵活应用。其实,上述史实远远不止两处征引《孙子兵法》,董卓所说“兵法,穷寇勿(迫)[追],归众勿(追)[迫]”,亦是征引《孙子兵法》,董卓所说的“兵法”,就是指的是《孙子兵法》。皇甫嵩采用的是《孙子兵法》用兵之道,董卓也是用的《孙子兵法》用兵之道。实践证明,同样运用《孙子兵法》作战,其效果却是天壤之别。董卓根本无法与皇甫嵩媲美。
五是皇甫嵩对《孙子兵法》战术运用。《后汉书》记载,朱儁与黄巾军首领杜波才交战,结果战败,皇甫嵩进军保卫长社。杜波才率大军围城,皇甫嵩兵力不足,部下因此非常恐惧。皇甫嵩召集部下说:“兵有奇变,不在众寡。”现今敌人结草安营,利于顺风放火。夜间纵火烧敌,敌人必定惊乱。出兵攻之,四面包围,可立田单火攻敌人一样的功劳。那天夜晚,正刮大风,皇甫嵩指令军士束苣守城,让精锐战士悄悄突围,放火大呼,城上举火响应。皇甫嵩击鼓攻击敌人,敌人惊惶逃走。这里皇甫嵩善用《孙子兵法》“奇正”用兵之道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后汉书》隐含了东汉文臣武将运用《孙子兵法》的信息,《后汉书》李贤注对之进一步加以揭示。从中可见,东汉一些著名的文臣与《孙子兵法》发生了联系,主要有冯衍、申屠刚、刘陶、朱勃、高彪、班固、田丰和荀彧。东汉一些重要军事将领与《孙子兵法》也发生了联系,主要有马武、冯异、皇甫规、董卓、皇甫嵩。其中,曹操作为双重角色,更是鹤立鸡群,不仅在《孙子兵法》研习上富有杰出成就,而且在《孙子兵法》的战术运用上卓有成效。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后汉书》还记载了一些文臣武将对《孙子兵法》的拙劣运用,其中文臣如郭图和审配,军事将领如董卓。东汉中兴,文臣武将运用《孙子兵法》的场合,多种多样,既有政治斗争的使用,比如劝说他人接受自己的建议;也有各种战争的使用,如统一战争、民族战争、平叛战争、割据战争中多有使用。东汉文臣武将既关注《孙子兵法》的理论应用,又关注《孙子兵法》的军事实践运用,《孙子兵法》不时显露峥嵘。不可忽视的是,《孙子兵法》在东汉文学领域开始渗透,集中表现为在赋文、箴言和碑铭的创作中,使用了《孙子兵法》文化元素。
(责任编辑:孟祥才)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rt of Warby the Civilian Officials and Military Officers Recorded byThe History of Latter Han
Yan Shengguo
The History of Latter Hanreveals the important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civilian officials and military generals applyingThe Art of Warduring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mong those who studiedThe Art of War, there were civilian official Feng Yan as well as military generals Ma Wu, Feng Yi and Huangfu Gui. Among those who applied the theories ofThe Art of War, there were the civilian officials Shen Tugang, Liu Tao, Zhu Bo, Gao Biao, Ban Gu, Ju Shou, Guo Pu and Shen Pei. Among those who practiced the strategic tactics ofThe Art of War, there were civilian officials Tian Feng and Xun Yu as well as military generals Feng Yi, Dong Zhuo, and Huangfu Song. In general, the civilian officials and military officers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made diversified applications ofThe Art of War, among which there were applications in the political struggles, applications in various kinds of wars and applications in the literature creation.The Art of Warconstantly showed its prominence in the creation of prose, proverbs and tablet inscriptions during Eastern Han dynasty.
B22
A
2095-9176(2017)03-0047-07
2017-02-06
阎盛国,历史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016BLS010)、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7-ZZJH-248)。
Kew Words:Eastern Han;The History of Latter Han; Civilian Officials and Military Officers;The Art of 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