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2017-01-27文丨王旌扬
文丨王旌扬
回家
文丨王旌扬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回老家变成了一件并非十分愉快的事情,虽然它曾经是。
那个地方变得熟悉又陌生。
我依然清楚地记得在爷爷奶奶身体还算健康的时候,家里养了一只京巴狗,一只血统并不纯正的中华田园犬,几十只鸡,几只鸭,以及一只神出鬼没的猫。那时家门前的几块菜地上生产的白菜和辣椒一年四季都吃不完,奶奶就把它们做成酸菜和酱辣椒。爷爷照顾着那几亩地,每年国庆我回去,都能看见未脱壳的谷粒堆在门前的平地上,金黄的,是一片傍晚时分的海。那是毫无疑问的美好的日子。可惜当时还小,不知时间轻之又轻,却能在毫无知觉之中将家乡悄悄地冲走。
后来,爷爷奶奶到了被病痛折磨的年纪。他们的身体在很短的时间里垮了下来,像推翻的多米诺骨牌,一场小病引起一场大病,一场大病引起无数后遗症和慢性病。过了一年再回去,爷爷的身体就已经垮到不能种田了,那几亩农田长起了杂草。再过一年回去,鸡少了不少,鸭没了,狗少了一只,听闻是被几个孩子捆住脚扔进池塘给淹死了。后来再回去,家里烧柴的灶被废弃了,冬日里取暖的炭盆没了,家门前的柚子树不结柚子了,另一只狗也不见了……今年春节再回老家,我想,这次消失的该是那几块菜地了吧。果然,曾经用来防止鸡偷吃菜的篱笆倒了,鸡放肆地在里头跳舞也无妨,反正也没有菜。
过年变得极端无趣。饭桌上,几个长辈喝了点酒,说话声音大如响雷,女人们依然“自觉”地站在一边吃饭不肯上桌。电视机坏了,我们甚至不能守着春晚打发时间。小时候,我们会在家门前生柴火,或者在火盆里生起炭火,然后烤肉、蛋、鱿鱼、鸡,以及一切能在厨房里搜到的食材,和哥哥姐姐一起吃到满嘴辣椒和油。
但现在,我们兄妹几个连人都凑不齐。
我很怀念以前赤脚走在田埂上的日子。天气很热,泥土很凉,天空明净而深远,风吹稻穗的声音很好听。我也很怀念以前坐在池塘边大樟树上的日子,树冠如伞盖的比喻用在它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我坐在它粗壮的枝上,树皮虬结着,叶子掉在水面上像小舟一样,在水的张力的作用下胡乱行驶。
如今田间长满杂草,樟树倾斜着倒向池塘的角度日益夸张,不出十几年,它就要一头栽进水里了吧。
离开的那天,我忽然意识到,如果有一天爷爷奶奶不在了,那片土地也不能再称之为家。
对很多人来说或许就是这样。小小一个村子,方圆好几里,常住人口不过二三十。青壮年都是鸟,翅膀硬了就纷纷飞离生长的地方去谋生觅食。小孩子是雏鸟,如今还在巢里待哺,但终归会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去到远方。
只有老者是树。他们生在这,长在这,死后变成一截枯木也注定长留于此。如果有一天这里不再有树,也就不会有鸟儿归巢。
这一片并不富饶,甚至可以说得上贫瘠的土地如一位营养不良的母亲,用干瘪的身躯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今她几乎可以看到自己的终点了。
其实所谓乡愁,也不尽相同,而是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种:一是身处异地而无法回乡的游子之愁,一是无乡可归的无根者之愁。而我们,注定都愁如后者。
车开动了。这里是典型的平原丘陵地区,小山上的树长得参差不齐,颜色杂乱;农田里架起高压电线,一座座铁塔像一头头野兽,俯瞰大地。远处的白房子是我的老家,白房子旁的一团绿是那棵大樟树,爷爷奶奶是树下看不清的两个黑点。
点评
“回家”,十分平易而亲切的字眼,在作者的笔下却显得极为辛酸:家所给人的熟悉感,因为爷爷奶奶一天一天的老去而变得陌生,曾经过年的乐趣也荡然无存;而这个看似熟悉却让人深感陌生、毫无趣味的地方,也难以称之为家了。这就是作者内心的慨叹,充满着失落,也饱含着无奈,所传递的伤感极为真切动人。但更让人动容的是“如果有一天爷爷奶奶不在了,那片土地也不能再称之为家”一句,将“家”与“人”联系在一起,揭示先前伤感情绪的深层次的原因,同时进一步作喻,将老者比作树,将家比作巢,有树便有巢,便有了归家的可能,没有了树,人们便成了无乡可归的无根者。这样,在对家的感受的基础上,生发出对家的思考,感性与理性交织,一边是对过去的缅怀,一边是对现在的珍惜,亲情与故土之情交融,让读者深有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