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集镇文化功能建设的对策研究

2017-01-27汤帮耀周清明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年6期
关键词:集镇集市农村

汤帮耀,邓 菲,周清明

(1.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 410128; 2.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 410128; 3.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长沙 410128)



·三农问题·

强化集镇文化功能建设的对策研究

汤帮耀1,邓 菲2,周清明3※

(1.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 410128; 2.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 410128; 3.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长沙 410128)

[目的]集镇由农村集市发展而来,它除了具备传统的物品交易功能,还对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该研究旨在探寻发挥集镇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功能的有效途径,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在形式和内容上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要求保持一致。[方法]文章对集镇与农村文化建设的概念及相互联系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集镇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系列功能以及其在农村文化建设功能发挥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结果]集镇是农村文化的酝酿平台、融合平台和拓展平台,能有效地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为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重要支持,但当前集镇在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些问题,如不能主动引导文化建设的方向,不能及时完善文化基础设施,不能有效实施文化活动管理等,给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序推进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结论]只有强化集镇文化功能建设,把握集镇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优化集镇文化基础设施,规范集镇文化活动管理,才能有效发挥集镇的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功能,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农村 集镇 文化功能 文化建设 文化生活

0 引言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例大, 2014年,中国大陆城镇人口比例虽然突破性地超过了农村,但至2015年底,农村比例依然高达43.90%,总数超过6.03亿[1],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人口数量依然会保持一个较大的基数,他们生活在广阔的农村为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默默奉献,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状况应该得到社会更好的关注,由此可见,农村文化建设始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农村虽然人口总量大,但却存在人口密度小,人均收入水平低,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基础设施落后、交通运输体系不完善等诸多不利因素,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是广大农村工作研究者必需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集镇作为农村特有的物质文化交流场所,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充分拓展集镇的文化建设功能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文章拟就如何发挥集镇的平台作用以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出自己的粗浅想法,以期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者提供有益启示。

1 集镇与农村文化建设概述

1.1 集镇

集镇既包括农村的集市,也包括在农村集市基础上成长起来的集镇。集市在我国上古时代被称为“廛”,是用来进行物品交换的场所,最早可追溯至原始社会,以农产品交易为主。许檀通过史料研究认为,集市起源于秦汉时期,并在明清时期得到大规模发展[2]。集市最初的含义是供农民出售草料的场所,草市是一种粗俗的“市”,它是临时性的商品交换场所,承担着城市以外的农村地区进行商品交易的职能[3]。黄东风则将集市定义为“农村社会定期进行产品交换和交易的市场”[4]。国外也有用于商品交换的市场,并根据地点的不同分为街道集市和露天市场集市,根据经营时间分,还可分为固定集市和周期性集市[5],交易内容涉及日用品、农用品、食品及各类创意物品等。由此可见,世界各地的集市运行模式及作用是大体相似的。农村集市具有周期性和稳定性等特点,所谓周期性是指农村集市开放时间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每个集市开市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时间,如日期逢“1, 3, 9”或“2, 5, 8”开市等; 而稳定性则是指开市的地点相对固定,商品交易场所各个摊位的位置基本固定,并有同类商品摊位聚集的现象,同时交易的物品来源和种类也基本相同,基本以农户自给自足外的农产品及周边的商品供应商经营的为主,主要包括粮食、蔬菜、日常用品、农用器械、种子、肥料等。

由于农村集市具有周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农村集市的功能也在逐步延伸。在集市出现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集市的功能变化不大,主要是进行商品交换。但随着集市的发展,集市的文化功能逐渐显现并得到拓展。首先,集市成了赶集者重要的情感交流场所,他们会利用赶集的机会走访亲友,拜会乡邻,加强与亲朋好友的联络,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其次,集市也成为赶集者重要的信息交换场所,他们会在赶集时与相关人员互相交换信息,使自己掌握更多需要的信息,用以指导自己的生产生活决策; 再次,集市变成了赶集者重要的生产技术交流场所,他们利用赶集的机会跟同行相互交流生产技术与经验,或向专业人士求教,使自己的生产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总之,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多,以至于发展到后面,集市开始成为政治家进行政治宣传的场所。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曹操起兵伐董卓》:“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便是其中重要例证,曹操就是通过在集市张贴布告的方式告诉天下百姓,他讨伐董卓是合理、合法、合乎情理的,是正义的战争,以此寻求老百姓的支持。时至今日,集市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部分集市已经发展成为现在的城市,而更多的集市则发展成为了现在的乡镇或村镇,是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尽管如此,很多地方依然还保留着“赶集”的传统。该文所探讨的集镇主要是还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乡镇和村镇,他们的文化建设水平与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却不得不承担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的重任,由此可见,集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

1.2 农村文化建设

什么是农村文化建设呢?马永强等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是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为基础,以培育和激发农民的文化自觉为主体,包括设施、内容、服务、产业等在内的全方位、立体的、有内容、有主体的乡村文化形态的建设[6]。综合中央精神和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个人以为:农村文化建设就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相符合的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文明建设的总和,它既包括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农村文化产业和农村文化市场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可以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促进农村多方面工作协调有序发展,同时,它还能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农村文化建设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农村地区扫盲,具体通过出版发行面向农村的报刊图书、普及农村有线广播网、利用电影宣传、加强农村文化站的建设、创办农村俱乐部和农民图书室及扶持、发展地方戏剧和剧团这6个方面进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6]。随着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及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全面落实,农村整体文化素质有了进一步提升,农村文化建设形式也有了相应的改变。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的文件,以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形式主要有科技特派员下乡、农村图书阅览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及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信息化进村入户等,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掌握一定科技资源的专家、学者或乡土科技人员或团队进行科技技能推广服务[7],如科技特派员下乡; 另一类则是以媒体为主要工具和手段,用文字、影视、网络等途径进行科学技术传播。

农村文化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农村文化建设不再局限于农民知识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是要全面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正确的思想指导,更需要构建有效的工作平台。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另一方面则要充分拓展农村集市的文化建设功能,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实效。

2 集镇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集镇是农村社会关系的主要载体,它既是村民物资交换的重要场所,也是村民沟通交流的重要场所,它在农村较为封闭的生活中为村民提供了相对开放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空间,在农村文化建中发挥着重要平台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集镇是农村文化酝酿平台

传统农村生活格局主要是以民族或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大散居、小聚居,同一地域的人在社会认同感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同质性较强,而农村文化形态的形成又离不开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及乡风民俗等因素的长期酝酿,并在此基础之上演变发展,因此,农村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酝酿这种文化形态的平台就是集镇。以赶集为例,赶集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农村文化形态,它既丰富了农民的物质生活,同时也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通过赶集,农民可以进行物资交换,获取自己生活所需; 通过赶集,农民可以相互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赶集这种活动本身就源于集市,没有集市就不存在赶集这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而没有赶集就更没有集市之说了。“集”的本意就是聚在一起的意思,因聚在一起而有了交流,有了交流才出现的下一次的“集”、更多人的“集”、有时间规律的“集”,便形成了赶集,而“集”必须要有约定的场所,约定的场所就是集镇,由此可知,集镇是赶集这种特殊文化形态的酝酿平台,同时也为其他各种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形态的产生提供了孵化基地。

2.2 集镇是农村文化融合平台

农村文化通过一定程度的酝酿后就会形成某种特定的文化形式,这种文化形式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呈现场所,其初期呈现场所主要是当地集镇,农村文化形式通过在当地集镇的呈现而逐步得到认同和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然后开始向外流传。集镇上呈现的文化形式不仅具有本土特色,也会有其他地域文化,不同的文化形式就会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交汇融合,这样,各种农村文化形式就会在保留自己的特色的同时,在形式和内容上得到更进一步的完善和丰富,甚至实现多种文化形态的融合,衍生出新的文化形态。如东北的“二人转”,它就是河北“莲花落”和东北“大秧歌”等民间艺术的融合。河北“莲花落”流行于唐山与承德一带,是饥民乞食行讨而唱的民歌,后被民间艺人用以在市井或庙会上表演以娱群众,在民间越来越流行,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莲花落”流传到东北后,与东北的市井上流行的民间歌舞“大秧歌”开始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最后衍生出了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这就是“二人转”,可见,如果不是集镇就没有“莲花落”和“大秧歌”的同台表演,没有它们的同台表演就不会出现两种民间艺术的融合,“二人转”这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就不可能横空出世,所以说集镇是农村文化的融合平台。

2.3 集镇是农村文化拓展平台

集镇除了具有文化酝酿和文化融合功能外,还具有重要的文化拓展功能,就是说农村文化建设可以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人文需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依托集镇这个平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先进的农村文化形式,来影响和推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浙江省临海市的“文化赶集”活动就是集市发挥文化拓展功能的良好示范。临海市根据当地的人文地理、乡村民俗和生态特点,充分发掘当地的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等特色资源,积极推动“一月一节,一镇一品”乡村旅游文化活动,通过有意识的组织策划,打造了“百花文化节”、“瓜果文化节”“山海文化节”等多个系列文化品牌,每年吸引了200多万人到农村参与“文化赶集”活动,既促进了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又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8]。如果说“一月一节”是当地文化的表现形式,那么,“一镇一品”就是当地文化的建设基础,文化建设离不开集镇这个文化拓展平台。临海市也正是在收集各镇地方文化素材的基础上,通过润色、包装、推送等拓展方式,打造出了系列文化品牌,实现了临海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华丽转身,凸显了城乡对接,雅俗共赏,旅游发展与自身文化发展交融等功效,创新了农村文化建设多元发展模式。类似的还有“农(浓)情苏州”,也是在依托苏州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风景资源,充分吸收苏州湿地、花卉、瓜果、饮食、手工艺“农”情等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打造出来的深邃、悠远和婉约的江南文化品牌[9]。

3 集镇功能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集镇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承担了文化融合、文化酝酿和文化拓展等方面重要功能,但因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管理方式及生活群体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功能发挥不到位的情况,主要问题如下。

3.1 不能主动引导文化建设方向

集镇作为农村人员汇集、物资交流和信息传递的场所,是为满足农村传统农耕生活需求形成的,它只有扎根农村,才能为满足农村生产生活需求提供便利,所以其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与外界的信息交流相对滞后,受外界信息干扰也相对较小,更不用说引进先进的文化理念了,这样就导致集镇在开展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没有先进的文化理念作指导,没法发挥文化建设主导功能; 同时,尽管近年的信息渠道相对以前更加畅通,集镇能接收到一些国家关于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新信息,但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内涵本身就很非常丰富,绝非常人可以完全领会,更不用说地处边远偏僻地区的集镇的农民了,他们对文化建设的理解往往限于上传下达过程中了解到的字面上的只言片语。由于不能准确理解,所以就无法在行动中真正落实,导致集镇在开展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扛着新旗帜,唱着旧戏曲”的情况,不能做到形神兼备,有时甚至跑偏方向。如现在农村地区出现的庙宇建造乱象便是其中典型。国家允许农村地区有规划地建造庙宇以保障有需要的信徒供奉拜谒神灵英灵,以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但现实情况是现在农村地区的庙、寺、院、观到处都是,还有规模大小不等的土地庙,现在不管到什么地方看不到类似的场所似乎已经不太正常,这难道不是拿满足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借口乱建乱造,浪费国家财力吗?需要建这么多庙宇吗?这会给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何种影响?更有甚者,有些庙宇还打着宗教的幌子,大搞封建迷信、非法敛财以及残害百姓的非法活动,这些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3.2 不能及时完善文化基础设施

文化基础设施是农村文化活动的保障,是实施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但集镇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更新却很难得到保障,如在全国受到高度重视的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在落到实处时,很多农家书屋便定格在了一房一桌一椅上,书籍数量有限,管理也无法保证,其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辐射功能可想而知,更不用说其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了。究其原因,一是集镇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说过:“哪里有文化,哪里早晚就会出现经济繁荣”,集镇领导如能认真领会托夫勒的观点,就一定能把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提高到繁荣地方经济的高度,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繁荣地方文化; 二是集镇能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的财力有限,有的小集镇甚至根本就没有财政能力,只能依靠政府投入或是社会投资,保障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可想而知; 三是集镇文化多元化特点越来越突出。由于从集镇走出去的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外出务工人员长期生活在经济相对发达、文化生活相对丰富的都市,他们回家后对文化的需求变得多元化趋,文化需求层次也相对提高,无疑给集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导致集镇的文化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新型的更高的文化需求。

3.3 不能有效实施文化活动管理

集镇的文化活动相对较少,而且大都具备活动组织主体不确定性和临时性的特点,常规性的文化活动虽然存在,但却不是集镇文化活动的主体,因此,集镇文化活动管理很容易出现纰漏,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对常规性以及公共性的文化平台的管理不够。常规性和公共性的文化平台是以政府许可为营运前提的,这些平台在获得许可前已经接受了必要的培训和教育,对自己的经营范围和行业管理规定非常了解,因此,集镇不会特别重视这些常规性和公共性文化平台的管理,而这些平台的经营者很容易在政府管理松懈时,在利益驱使下做出一些违反管理规定的事情,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从集镇一些影视厅放映涉黄、涉暴的影视作品的案例中便可看出; 二是由于集镇文化活动主体的个人素质存在偏差,其中一些经营主体在组织文化活动时过分强调自己经营的自由性,不顾及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给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困扰,破坏了邻里关系,影响了安定团结,违背了文化建设的初衷,如集镇歌厅深夜营业就是常见的扰民之举; 三是由于文化活动组织主体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识对承办方所提供的文化活动内容进行甄别,不知道活动内容的水平层次以及健康程度,导致一些文化活动承办方为了吸引眼球,在活动过程中掺杂一些低俗的节目,严重损害了这种临时性文化活动的形象,同时也给集镇如何农村文化活动管理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2015年4月23日文化部通报的2起在农村地区查办的“脱衣舞”案件[10]就是其中的典型。

4 强化集镇文化功能建设的对策

集镇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非比寻常,它能孵化新的农村文化形式,推动农村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打造特色农村文化品牌,是展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如何有效地发挥集镇在文化建设中的平台功能?如何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引导和支持?重点应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工作。

4.1 把握集镇文化建设方向

文化建设是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主题,党的十八提出了“中国梦”实践的伟大构想,中华民族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必须加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建设,而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思想文化建设。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紧扭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11]。这就是“中国梦”实践赋予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思想文化建设摆在头等重要位置,把握好文化建设的方向。由于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少,信息相对滞后; 加之农村人口受教育的平均水平相对较低,把握国家发展的重大形势的能力相对较弱,政治敏感性不够强,使得思想文化建设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当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要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者必需充分发挥集市的功能。集市是农村人口的集散场所,也是农民交流思想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政策宣传的重要阵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者以集市为平台,加强社会主义制度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观宣传,使广大农民的思想统一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上来,农民在酝酿文化和传播文化的时候就会自觉地服从国家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大局,同时也会自觉地利用一些有效的文化形式开展社会主义制度宣传、理论宣传和道路宣传,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在正确的思想轨道上运行。

4.2 优化集镇文化基础设施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多年的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特别是集镇的文化基础设施有了质的提升,农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文化站的建设也基本完成,目前正在推进农业信息化进村入户,为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集镇的文化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农村文化生活的需求,文化基础设施的水平亟待优化,文化基础设施的内容亟待丰富。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保障原有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农村许多文化基础设施建成后,因为后期投入不够或管理方面的原因,运行情况无法实现预定目标。在2012年对河北保定农家书屋建设情况的调研中, 70%的受访者认为,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中,村级书屋的硬件建设基本得到了保障,但政府重点追求的是农家书屋的覆盖率,而很少顾及农家书屋的环境、配套设施、图书资料品种、利用率以及管理人员的配备等问题[12]。可见,农村文化建设要认真考虑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性,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利用率,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因为业余生活方式会直接影响农民的文化素质[13]。二是根据农村文化活动需要增加新的基础设施。现在集镇对文化建设都非常重视,有的集镇还经常开展文化比武活动,如唱歌比赛、朗诵大赛、摄影比赛、舞蹈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必须要有相应的场所,所以集镇必需增建相应的场馆才能保障这些文化活动的常态运行。三是根据文化保护的需要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如长沙县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就特别重视,除了全面普查各种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外,还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2012年,长沙县就在对金井镇“长沙金茶制作工艺”、安沙镇“安沙腊八豆制作工艺”等文化遗产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后,修建了文化展示场所,并成功地为这两个项目申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通过这些建设有效地扩大了自己的文化影响力,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标[14]。

4.3 规范集镇文化活动管理

农村集镇文化活动管理重点应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平台的管理,使农村公共文化平台规范经营,合法经营。公共文化平台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大,管理规范的公共平台在文化建设中能够发挥更多的作用,如农村的大多数影视厅能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些具有启迪或帮助作用的影视作品,能帮助广大农民提高艺术欣赏水平,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尽管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在实质上还是发挥了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平的功能; 二是加强农村文化经营主体的管理。当代农民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加之经济收入的增加,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一些思想活跃的人便在集镇都开起了歌厅、舞厅、棋牌室、茶楼等各种文化活动场所,如能加强这些经营主体的管理,使这些经营场所在经营时间、经营地点和活动内容方面科学合理,就能让合适的群体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参加正当的活动; 三是加强农村文化活动的管理。在当前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农村文化正在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农村文化活动的形式也在紧跟时代的步伐前进,如当前在城市流行的广场舞也在农村普遍流行,既丰富了农村妇女的精神生活,又有利于她们的身体健康,这样的文化形式应该多引进,多推广。但同时也要加强对临时性文化活动的管理,所有文化活动组织者应提前向当地管理部门报告举办文化活动的原因、时间、地点、承办主体、活动的具体内容等事项,以确保这些临时性文化活动的管理得到加强,避免出现任何不健康的表演,维护公序良俗,促进农村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

总之,集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只有把握集镇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加强集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范集镇文化活动的管理,集镇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的拓展,农村文化建设也就能得到健康有序地推进。

[1] 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02-29

[2] 黄火明. 传统与变革:乡村集市文化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和谐整合.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 27~32

[3] 黄东风. 近十年来农村集市研究述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2): 115~119

[4] 王克强, 周蕾,张欣.借鉴国外广场集市发展经验规范中国街道设摊.经济体制改革, 2008,(1): 155~158

[5] 马永强, 王正茂.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和视域.甘肃社会科学, 2008,(6): 75~78

[6] 夏英, 王震.农村科技特派员推广服务体系与传播机制分析.农业经济问题, 2011,(3): 31~34

[7] 林大岳.“文化赶集”模式推进新农村文化生态建设.中国乡镇企业, 2011,(7): 58~59

[8] 马洁, 朱宏斌.浅析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 67~72

[9] 杨大蓉. 基于地域文化的休闲性农业模式的探讨——以苏州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35(6): 65~69,74

[10]文化部通报葬礼上淫秽表演案 严查脱衣舞.http://ent.sina.com.cn/j/wudao/2015-04-23/doc-ichmifpy9437023.shtml,2015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课题组, 郭如才.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思想文化建设的新思想.党的文献, 2015,(4): 18~24

[12]邵艳, 邓尧.保定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改革与开放, 2012,(24): 193~194

[13]靳淑平. 新农村建设对北京郊区农民技术采用影响分析——以环境整治和文化建设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3,34(1): 65~70

[14]湖南省长沙县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http://www.mcprc.gov.cn/sjzz/shwhs_sjzz/shwhs_hdwcn/201207/t20120726_355202.htm,2012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FUNCTION CONSTRUCTION OF COUNTRY FAIRS

Tang Bangyao1,Deng Fei2,Zhou Qingming3※
(1.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2. College of Agriculture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3.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Law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Country fairs originate from rural markets, which have the traditional function of goods transaction and play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promotion of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This research aimed to explore effective ways to play positive role in the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make sure the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in 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concepts and mutual connection of the country fairs and the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eries of functions of country fairs in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ideas to solve the problem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untry fairs were the platforms for 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which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and als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enrichment of farmer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There we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such as the trouble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 cultural infrastructure,and the management of cultural activities.To strengthen cultural functions of country fairs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it should enhance the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optimize the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and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culture activity.

countryside; country fairs; cultural functi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cultural life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0631

2016-07-26

汤帮耀(1969—),男,湖南澧县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副院长。研究方向: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通讯作者:周清明(1958—),男,湖南衡阳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研究方向: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Email:zqm8051@hunau.edu.cn

F32; G249.2

A

1005-9121[2017]06219-07

猜你喜欢

集镇集市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构建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德州市雷集镇为例
热闹的集市
探访于山“相亲集市”
陈集镇乡镇财政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董集镇:守住文化的根脉
热闹的集市
地质灾害频发山区聚落安全性探索——以横断山系的集镇和村庄为例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