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上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2017-01-27张璐
张璐
(广州市越秀区净慧体校,广东 广州 510180)
信息技术课堂上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张璐
(广州市越秀区净慧体校,广东 广州 510180)
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通过看书、尝试操作等方式掌握技能,已有了很好的实践经验和方法;但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仍然停留在习得技能层面,对学生思考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十分欠缺。本文力图总结一些方法,希望能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思维的点拨,提高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
技能;思维能力;培养
近几年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断改革,过去教师讲一个步骤、学生跟着做一个步骤的“演示—操练”的单向式教学方式几乎绝迹于课堂。如今应用广泛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教师将教学目标分层融入到任务中去,学生通过看书、讨论、探究等方法,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把任务引入课堂,学生在基本技能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初步形成了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今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比较强,很多学生能通过看书、尝试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掌握技能,可以说已具备了初步的自学条件。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知识性与技能性的融合是信息技术课的重要特质,而其中技能性,也就是操作性,则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决定了教师必须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作为该课程的主要任务。这里的操作性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操作,还必须让其学会“实施”。实施是指学生选择和使用一个程序去完成不熟悉的任务,由于要选择程序,学生必须理解遇到的问题类型以及可获得程序的范围。由于面临的是不熟悉的问题,学生不能马上知道需要使用哪一个现有程序。此外,也许并不存在一个“完全适合”该问题的程序,也许还需要对程序进行某些修改。学生必须具备分析问题、任务和选择适当的程序并加以修正的能力。技术和方法被称之为程序性知识,这种知识是“条件化的”,并不只是一个固定的序列,需要操作者根据具体问题和任务选择适当的“决策点”。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学会“看书—操作—习得技能”,还要能够理解各种技能、方法、各步骤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在看书习得技能的同时,理解技能各步骤之间、技能与技能之间的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当今的课堂不仅是学生,连教师也缺乏思考。有时虽然整个课堂呈现出很热闹、活跃的状态,但是学生掌握的技能不扎实。要想真正获得知识,要靠学生自己探索、比较、筛选及应用,要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细心体会和揣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忽略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只是让学生简单地学会操作。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果学生未能形成思考的习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学的知识往往掌握不牢固。学生只有对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认真思考、分析和研究,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才能使知识真正为自己所掌握。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关注学生技能形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的思考习惯和方式方法的养成。
一、引导学生关注操作原理
目前,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操作技能的传授,对信息技术操作的原理挖掘不够充分,这里的原理是指与操作相关的知识及知识之间的联系。弄懂操作原理,可以帮助学生将零散、孤立的操作技能,转换成一种有意识的、自动化的认知系统,其具体表现是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笔者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比较注重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建立起有机联系,让学生将当前的学习建立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变通。例如:利用画图软件《橡皮擦工具》中橡皮擦与图像颜色的关系,《图像的移动》中图像移动时图像背景与背景色的关系,Word软件《插入图片》中图片的环绕设置与图片、文字排列的关系,《资料的搜索与整理》中关键字的选取和排列对于搜索结果的影响,《数据的排序与筛选》中排序关键字的选取对于排序数据的影响,等等。这些信息技术运用得当,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兴趣。
二、直观呈现操作背后的原理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将知识点间的联系用直观方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效促进学生将知识结构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知识掌握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坚持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有效地展开思考。信息技术手段包括声、形、图、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元素将学生的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例如:学习“图像的移动”一课时,背景色的改变对移动操作甚为重要。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明白其中的原理,是笔者设计这节课时着重考虑的一方面。在讲授这节课时,笔者未采用语言描述或者让学生看书自学的方式,而是在学生遇到图像背景时,在课件上呈现“任务一”和“任务二”的窗口界面。通过左右对比的方式,让学生观察为什么“任务一”图像移动背景变透明而“任务二”不行。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在“任务一”图像背景时呈白色,而“任务二”图像背景时呈红色。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在两个不同任务场景中,画图软件的背景色。此时学生已经抓住关键点——图像移动的透明设置跟背景色的设置有关系,但是什么关系还不能具体总结出来。此时可再用一个表格对两个场景的图像背景和背景色作对比,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明白:只有在图像背景和背景色一致的情况下,移动的透明样式才能生效。简洁的问题配以最直观的图片、动画,可使学生明白图像背景与背景色的关系会对移动操作产生影响。
三、培养学生主动寻找原理的意识
很多教师认为技术比较简单就不必讲授,学生只看教师操作或者看书、探究、交流就会明白,教师只简单小结即可。而笔者认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只有在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只有养成究其所以然的习惯,学习才能成为终生的宝藏。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笔者注重指引学生对知识进行疏理、总结,建立知识间的内部联系,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分解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在讲授“图像的移动”一课时,很多教师的处理方式都是提示学生改变背景色,让学生探究、尝试,经过反复尝试操作,在当前的情境下成功率很高。但为什么要改变背景色?改变颜色的依据学生不理解,遗憾的是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此问题匆匆带过,未予深究。笔者在设计这一课时参考了很多课例和教案,针对各种背景颜色下的透明处理技巧,巧妙地设置认知冲突——用刚才所学知识不能将移动图像作透明处理,引导学生看书完成操作。在学生已基本掌握这个操作后,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将背景色改成红色?”在学生思考过程中,再不时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对比,让其体会到背景色要与图像背景相同这一原理。将隐含在操作中的逻辑联系提炼出来,层层剖析,培养学生对操作内在本质关系的追问意识,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不应只停留在技能教学层面,训练学生的思维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关注的地方,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并将这一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1] 安德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 周恒.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信息技术教育,2007(2).
(责任编辑:陈 静)
张璐,女,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净慧体校,小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