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欺凌背后的法律思考

2017-01-27陈泽茜

法制博览 2017年27期
关键词:暴力犯罪校园

陈泽茜

大连第十六中学,辽宁 大连 116021

校园欺凌背后的法律思考

陈泽茜

大连第十六中学,辽宁 大连 116021

校园本该是一座文明的殿堂,但近期网络时常爆出校园内外发生的暴力事件。十六七岁的花季少年与暴力行为联系在一起,不得不引起的我们的深思。尽管许多专家学者已对学校、家庭和社会发出了不少呼吁,但是校园欺凌仍是屡屡发生,对学校、家庭、社会尤其是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可泯灭的阴影,因此校园欺凌必须引起相关阶层和个人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本文对校园暴力成因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找出当代社会中出现校园暴力行为的因素,从法律层面提出预防校园暴力的具体措施。

校园暴力;成因分析;预防措施;法律法规

一、校园欺凌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价值取向的错位以及性格的偏激

我们当代中小学生大部分都属于独生子女家庭,“4+2+1”的家庭模式使我们时刻都处在大人们的溺爱中。我们从记事起便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处于家庭唯我独尊的核心位置,一切欲望都会由家人帮助满足,价值观逐步陷入错觉的深渊,这种错觉,使我们难以承受任何轻视与挫败。同时,某些影视作品、网络游戏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使我们在面对自身的挫败与不满时往往用暴力的手段去寻求解决。

(二)学校惩戒作用的不断弱化

随着我国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教育民主自然而然也成为公众尤其是众多媒体聚焦的焦点,学校怕引发媒体曝光或其他后果而不敢对学生除以“开除”等严厉处罚,而对于这类学校的“小霸王”批评教育等温和的处理方式基本属于“罚酒三杯”式的敷衍了事。因此,惩戒功能的不断弱化和放任,最终使得这类学生的欺凌行为变得无所畏惧,甚至迫使一些校园欺凌事件的受害者加入其中,形成“被欺凌——加入欺凌团伙——欺凌别人”的恶性循环。

(三)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和局限性

中国现有的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刑法》等规定严重滞后,尤其是对14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显得束手无策。在网络媒体无比发达的今天,大部分青少年都很清楚地知道未满14岁未成年人无需承担刑事责任这一相关规定,使得他们在实施校园欺凌行为时缺少悬在头上威慑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二、完善校园欺凌问题的法律措施

(一)出台反校园欺凌法,健全我国校园欺凌法律体制

目前我们国家在对校园欺凌问题上,还没有出台明确的法律文件,为了让全社会对校园欺凌事件引起足够的认知并且确实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更加有效的预防甚至遏制这种现象的发生,有必要尽早地确定立法,为防范校园欺凌事件做依据。对于未成年学生的欺凌行为,未满14周岁的不负任何责任,已经满14周岁但不满16周岁的实施法律限定的严重犯罪以外的刑法中的其他危害行为,依法不受刑事责任。因此我认为国家应出台反校园欺凌法,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我们可以根据西方国家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经验,适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如果我们不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会导致部分刑事责任人形成法律真空的年龄,不受法律限制,因此刑事责任年龄应该有一个灵活的机制。反校园欺凌法对刑事责任年龄有弹性,既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又解决了部分未成年人利用最低刑事责任年龄逃避法律制裁的问题。

反校园欺凌法的推行不仅仅需要学校和公安机关,更重要的是第三方的司法鉴定部门,由它出具刑事责任人是否存在恶意行为、阴暗的心理状态和犯罪动机,这样可以为我们做出有价值、可借鉴的依据。如果第三方司法鉴定部门认定刑事责任人出于有意或者恶意的动机,那么我们就可以实施反校园欺凌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细化相关校园欺凌法律,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当前我国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有《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等,但是关于犯罪的界定、相关部门的干预及责任划分等一系列程序还不够规范,有些法律的制裁力度不强,这样就使得教育与法律制裁之间失去平衡,最后就出现很多校园欺凌事件的结果变得差强人意。比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有父母监管责任的条款,但是缺乏合理有效的责任追究的规定,这样就会使有些制度规定的落实结果变得没有意义。此外,与这些法律相配套的细节部分也需要我们去细化和完善。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建议出台一系列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司法解释,范围要涵盖学校上课区域、校外学生活动场所等方面;在防范校园欺凌事件的时间上,我们要掌握事件发生前的预防和观察、事件发生时的解决方案以及事件发生后的调查和处理。

细化法律规则,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青少年刑事责任人基于法律处罚清或不处罚而逃避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受害人在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可以根据法律法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三)建立健全对校园欺凌的系统机制

首先,我们要重视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长要把好预防校园欺凌的第一关也是重要的一关。家长要加强自身法律常识,提升自身法律素质。在孩子学习的课余时间,家长可以根据自家孩子的性格特点,结合周围发生的事件给孩子讲解事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并且告诉孩子如果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发生这样的事情,他要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外,在发生欺凌问题后,孩子的言谈举止和思维情绪可能会表现出异常,这时家长需要对孩子引起高度重视,这样才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除此之外家长要学会和孩子做朋友,增加和孩子谈心的时间,耐心真诚地和孩子交流,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其次,学校要设立24小时举报求助热线,在欺凌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学校应该迅速启动防暴预案,派遣相关工作人员调查事故原因,明确欺凌事件责任人,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联系警方,经学校和警方共同对事件进行评估,对学生做出批评教育或开除学籍等等的处分。任何学校老师在接到举报求助电话时都应立即上报,否则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同时,学校要加大校园欺凌知识的培训与宣传,对学校的管理部门,老师以及家长做好教育培训,只有他们明确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危害,防范措施及解决办法,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在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吸收老师和家长给予的关怀。老师也可在班级举办主题班会,让学生都参与到预防和抵制校园欺凌事件当中,从源头上减少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概率。老师也应该摒弃把“分数优先”作为评判好学生的标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关心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教育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最后,曾经有学者提出,社会的约束力与刑事责任人犯罪是成反比关系的,也就是说社会对公民的约束力越大,公民犯错的几率越低,反之,如果社会对公民的约束力越来越高,那么公民犯错的几率就越低,这样有利于创建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诸如校园欺凌的事件也可以少发生一些。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与社会的人际关系冷漠、工作生活的快节奏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要积极弘扬和传播正能量精神,净化网络空间,防止社会不良风气以及暴力色情信息向校园渗透,最后,家庭、学校、社会要共同防治欺凌,相互联系、协调配合,家长发现孩子有异常要及时与学校联系,让孩子的各个老师时刻关注,必要时与舆论媒体保持沟通,事态就会得到控制,不会升级,从而大大降低校园暴力发生的概率。

学校是我们学习新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乐园,这里应该是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精神的聚集地,而不应该是孩子噩梦的开始,有效的预防和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是每个家长、老师、学生的责任。只有学校、社会、家庭这三方齐心协力,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力做好该做的事情,那么我相信孩子们的校园环境会更美,校园文化会更好,因此我们的国家和政府应加大干预和管理力度,健全法制,切实维护学生的利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为建设更好的校园环境努力奋斗!

[1]储殷.当代中国校园暴力的法律缺位与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6(1):23-25.

[2]盛长富,许春霞.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基于相关国际准则的分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储春平.刍议不满14周岁的人绝对不负刑事责任[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4):40-41.

[4]邵道生.中国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学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5]李婧.校园暴力的法律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53-157.

[6]何跃燕.谁来“喝止”校园暴力[J].浙江人大,2015(8):68-70.

[7]王鹰.校园暴力合作治理[J].中国教师,2007(11):15-18.

[8]刘韫暄.校园暴力问题的法律反思[J].法制博览,2016(29).

D912.1

:A

:2095-4379-(2017)27-0070-02

猜你喜欢

暴力犯罪校园
反性别暴力
“暴力”女
Televisions
暴力云与送子鹳
什么是犯罪?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向暴力宣战
“犯罪”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