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浅析中国文化发展
2017-01-27刘玥彤
刘玥彤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浅析中国文化发展
刘玥彤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世界历史是指各民族国家进入相互影响、制约,使整个世界一体化的历史。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理论最经典的表述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背景下,结合世界历史理论中弃故揽新,结合我国国情以及世界发展趋势,使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世界历史;中国文化发展
一、“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
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为自发地发展起来的个民族之坚定分工而消灭的愈来愈彻底,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1]由此其提出了经典论断---“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描叙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古老民族工业被消灭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来往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2]
二、文化全球化与文化中心
伴随世界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也随之快速发展,其将超越民族超越国家的界限,从而形成全球性的文化,而文化全球性也正是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的发展趋势。但全球化背景下的各国文化相互渗透交融,其不会出现一枝独秀或者日益趋同的情况。根据马克思交往的观点来看,旧时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是以原始的方式只在本国家和民族范围内延续,而从历史开始向着世界历史的转变,文化交流从受限向开放的势头发展,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相互来往、交流。因此世界文化体系是每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的交融。此前流行于学术界的西方中心论和中国中心主义,二者无一不违背了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的发展规律,对这种观点我们需要严格避之。首先,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是密不可分的。在文化全球化的条件下,个性借助共性才能得以体现。所以民族文化需要独立,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独立不是孤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可以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只有在世界文化中保持个性文化的独立性,才能在文化全球化竞争中取得较强的话语权。其次,国家民族的个性文化也只有在文化全球化的环境中,才可以被视为发展着的独立的个性文化,而不是闭关锁国作茧自缚的自我陶醉。
三、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文化产生的基础是人类生命和生存经验。不同环境的刺激与作用,造成了不同的感受、想法与经验,相同环境下,人类形成的感受、想法和经验也就趋于相似。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生活在村落的人类之间联系不断的增多,封闭落后的状态随之被打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要得一席之地不仅需要我们客观理性地看待我国的文化传统,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也需要我们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外来文化,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同时我们必须正视一些问题,那就是在中国的文化遭遇到的种种质疑。有人认为,中国之所以一直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羁绊,如果中国想快速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就不得不丢弃传统文化。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丢弃自己的历史,那么又何来学习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之说。况且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是极具深刻内涵,博大精深的悠久历史文化,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其他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历久弥新、去粗取精的发展过程。我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撑。世界是发展着的。所以我国的文化发展也是与时俱进的,在新的时代中发扬光大。
文化具有差异性和多元性,其在交流活动中冲突不可避免。亨廷顿认为:文化的差异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基本的;交往越多越频繁,冲突越剧烈。亨廷顿的观点值得我们注意。事实上,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多元文化之间交往频繁,其状态由封闭式向开放性逐步转变,在此过程中因地域或习俗的不同的文化冲突不断显现,因此文化的民族性和群体性住不形成。[4]
四、个体在文化多样性中的选择
不得不承认,世界历史发展到现在,生活在不同区域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类已经获得了空前的相互学习以及相互交流。面对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性,我们一定要以承认人类的共性为基础,在此前提下维护民族国家的个性,也就是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独立性。从全局看,绝不能把全球文化多样化只理解为国家化民族化。不但如此,还需要深刻反思在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共同体内部,及其相应的政治结构和其政治制度,是否有利于个性文化多样性的健康发育。全球化所造成的民族与文化界限的不断交叉、不断重构的现象,客观上为文化多样性提供了更大的宽容性前景和自由生长的空间。只要在一个自由的国度,人类的选择,不论是选择什么,都一定是多样化的。
五、中国文化在世界未来走向
正如有学者所论:“对抗全球经济和文化霸权的可能性在于一种真正为各国、各族人民所共享的文化的出现。这种文化超越边境,兼济各国;它人道而普遍,但也尊重差异;它立足于统一性,但也保护多样性;在承认个人、社区、国家、文化、阶级、种族和性别等各种同一性时它探寻一致性。”[5]全球化的高深莫测给全球经济文化发展的带来困扰,未来的世界扑朔迷离难以定论。但中国的发展毫无疑问是当今世界一个重大的闪亮点。在当前新条件下新的世界博弈中,自己的传统文化才是正餐,外来文化只是辅食,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不能湮没于悠悠历史长河中。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1-3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周忠华.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调适.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月第32卷第2期
[5]全球的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
刘玥彤(1992-),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