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要求下的曲艺保育与推广
——以粤曲为例
2017-01-27广东省佛山市文化馆528000
苏 隽 (广东省佛山市文化馆 528000)
浅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要求下的曲艺保育与推广
——以粤曲为例
苏 隽 (广东省佛山市文化馆 528000)
对于长期根植民间,具有坚实群众基础的曲艺艺术来说,如何适应《意见》提出的新要求,适应新形式,寻求新突破,将成为下一阶段保育与推广的关键问题。本文将结合《意见》的相关论述,结合广东粤曲的实例,探讨曲艺推广与保育如何适应公共文化服务新要求的话题。
均等化;标准化;社会化
对于长期根植民间,具有坚实群众基础的曲艺艺术来说,如何适应《意见》提出的新要求,适应新形式,寻求新突破,将成为下一阶段保育与推广的关键问题。
一、均等化、标准化——保障曲艺爱好者文化权利的目标与手段
《意见》提出:均等化主要是过程和机会的均等,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为群众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需求相适应的,公平均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保障好每一名公民的文化权益,让文化的阳光普照大众。推进均等化工作的重点是补齐短板、兜好底线。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加大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二是结合国家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实施精准的文化扶贫,推动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跨越式发展;三是保障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享有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
对于如何实现上述均等化目标,《意见》提出:标准化是实现均等化的有效手段。主要是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围绕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供给能力,制定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明确政府保障底线,做到保障基本,统一规范。各地要根据国家指导标准,制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标准,逐步形成既有基本共性又有特色个性的上下衔接的标准指标体系。标准以县为基本单位推进落实。同时还要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提高具体指标。
作为常态化文化项目的曲艺活动,同样需要通过强化硬件、软件的标准化建设,实现曲艺活动参与权利的均等化目标。
(一)通过文化硬件与曲艺活动参与机制的标准化,保障参与权利的均等化
粤曲爱好者参与曲艺活动的基础阵地是“私伙局”,这是一种能供群众聚集,共同奏唱粤曲的相对固定场所。尽管目前众多私伙局的规模设备水平参差,但私伙局仍有着最基本的硬件要求:一个相对固定的,可容纳十余人以上,可供唱奏的空间;一组基本伴奏乐队人员及乐器,其中,掌板、高胡和扬琴为必要配备;一套基本的音响设备。必须具备以上硬件条件,一个“私伙局”才能得以形成。
现时广东的私伙局,可分为公办单位组建(含文化馆站、社区、老干中心等我)、企业组建、景点及公园驻点、民宅内自发组织等几种方式。这些私伙局散布于城乡各处,成为民间粤曲发展的最基础细胞。尽管私伙局在粤曲保育和推广中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仍在着一些制约其均等化的因素。一是上述的私伙局基本配备难以实现,导致部份分曲艺爱好者难以组建起私伙局而无法参与曲艺活动。二是自发形成的私伙局地域分布上欠缺标准,导致私伙地域分布不均衡,导致私伙局密度与当地粤曲爱好者人数不匹配的问题,这方面问题在寸金尺土的城区中心犹为突出。
尽管自发形成的私伙局难以统计与调控,但公立私伙局的数量和分布是可调可控的。因此,对公办私伙局阵地的标准化设置,应该是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一方面,相关部问应通过普查登记的方式,了解各地域的公办私伙局的数量及分布状态,并制定出私伙局的基础配备标准,下拨资金促成所有公办私伙局达到相关标准。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该对私伙局的分布状况作量化统计,对私伙局数目低于粤曲爱好者需求基本值的地域,通过扶持政策,促成建立足量公办私伙局。此外,还应制定出与当地情况相适应的公办私伙局参与规范,以确保有需要的市民可就进便利地进入私伙局。通过标准化的点阵地配置,标准化的地域密度,标准化的参与活动机制,保证均等化参与的可能性。
(二)实现曲艺培训及考级平台的标准化,保证曲艺提升平台的均等化
广大粤曲爱好者,除了有参与日常粤曲私伙局活动的需求,还有提升自身粤曲水平的需求。因此,相关部门也应该保障他们的学习与提升的权利。
目前,培训和考级,是粤曲爱好者提升水平的平台。
在培训上,目前不少地方已建立成熟、成体系、成规模的培训点。但也有相对不成熟的培训点存在,粤曲培训良莠不齐的现像仍相当明显。因此,粤曲培训的标准化制度必须建立,才能保证群众接受培训教育权利的均等。
一方面,应出台专业粤曲培训资质审核机制,设立粤曲培训的准入门槛,以确保粤曲培训的质量。另一方面,应对培训成果作标准化评判,例如广东省曲协主办的曲艺考级,就为曲艺培训质量提供了标准化依据。必须强调的是,培训质量的标准化,不代表单一化与同质化,其强调的是要打下曲艺坚实基本功,以便为日后的个性化创作以及各种流派的传承作准备,因此,标准化与个性化、多样化,应该是相辅相承,相得益彰的关系。因此培与考级的标准化,更有利于基础好的曲艺爱好者获得均等的艺术提升机会。
二、社会化——撬动社会资源共谋粤曲事业发展的新趋势
《意见》提出,要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加强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要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加强对文化类行业协会、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引导、扶持和管理,促进规范有序发展。要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构建参与广泛、内容多样、形式丰富、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
过去,粤曲事业与社会资源的合作已有不少先例,由四洲集团支持的“四洲杯”粤港澳粤曲演唱大赛,已成粤曲赛事中的一个大品牌。而顺德新领域曲艺团、黄振龙粤艺沙龙等粤曲团队,亦成为具有实力的粤曲团队。
但是,单对单的模式,单纯的企业对项目、团队的支持,仍未能符合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必须在制度上出台有引领作用的举措,建造覆盖面广的企业与文化联姻的平台,才是“社会化”的长久之策。
在这方面,作为中国曲艺之乡之一的佛山市南海区的做法,值得借鉴。当地政府出台了文化消费十一项制度,这是作为首批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南海,最具特色的一项制度,该区,每年两千万补贴到区镇街的文化活动,也可撬动加大投入,从制度上保障了文化投入。
无论是任何文艺类别,要与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相适应,需要实践过程,更需要每一步细化总结,以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
苏隽(1979-),男,广东珠海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副高,研究方向:戏剧曲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