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2017-01-26徐姗姗王登星

法制博览 2017年9期
关键词:出版社犯罪青少年

徐姗姗 王登星

辽宁大学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徐姗姗 王登星

辽宁大学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而近年来,随着媒体和网络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也不断摆在眼前,青少年犯罪率也一直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我国目前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犯罪原因;预防措施

青少年犯罪不仅危害本人、家庭和周围的社会环境,更主要是对整个社会未来的影响。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随着网络发展和媒体曝光,已然成为一个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对青少年作出积极的引导,远离犯罪的道路,国家和社会必须做出相应的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自身、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影响较大。而这四个方面稍有偏差,就会影响正在成长的青少年。

自身方面,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青少年在生活和心理上都处于发育成长阶段,可塑性大,分辨是非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较差,自我的控制能力较差,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同时法治观念又相对淡薄,很容易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实施犯罪。

学校方面,素质教育的普及不能抹盖追求升学率的现实,学生有了优劣之分,教育缺少了对孩子的尊重,目前我国教育对法律知识的普及相对淡薄,青少年也缺乏了解途道,同时繁多的课业及辅导,压抑青少年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空间,使青少年更容易接受社会的诱惑。

家庭方面,家庭是生活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给孩子的成长烙上深刻的烙印,对孩子过分宠溺或者言行粗暴,都会使孩子在离开家庭的成长过程中难以适应或者过度自卑,使孩子的成长变得畸形,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繁荣的文化生活与思想的满足以不成正比,社会弥漫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金钱气息,使人们幻想着不劳而获,青少年极易养成一种贪图享乐的思想;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青少年能够接触的各种信息满天飞,色情、暴力等信息充斥在眼前,青少年易受外界诱惑,走上犯罪道路。

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青少年犯罪目前全世界都面临的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依靠全社会的力量综合治理。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3条)明确指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实行综合治理。”

社会方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完善目前的法律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必要基础。我国虽在《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刑法》中都有针对青少年犯罪的条令,但部分规定不明确。比如,我国《刑法》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人或监护人加以管教。而事实发生犯罪后,管教难以跟上。完善法律同时加强普法教育,加强社会治安,政法部门要加大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力度,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的各种场所及各种影视、网吧,让青少年远离暴力淫秽,给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除此之外,加大补贴,保障贫困儿童有最基本的生活基础。

学校方面,学校是青少年的第二个家,是走向社会的前提,学校应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学术氛围的环境,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校要针对青少年特殊的时期,针对其心里、思想和自我认知方面循序渐进,增强青少年抵制诱惑、明辨是非的能力。加强普法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治观念。在学习同时积极组织各项社会活动和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经验。积极沟通学生家长,对生活困难的青少年予以更多关注。

家庭方面,一个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尊重自己的孩子,对孩子多鼓励,给孩子信心,对孩子不要过度宠溺或者过度严厉,给孩子自己的生活空间。

自身方面,青少年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增加辨别是非的能力,严于律己,对社会的各种诱惑说不,加强自身的法治观念,做事前三思而后行。

青少年就是初升的太阳,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健康的成长是我们共同的希望。少年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平等情况,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给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国家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位公民尽自己应尽的义务。

[1]张友渔.青少年法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2]莫洪宪.犯罪学概论(修订本)[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2.

[3]皮艺军.犯罪学研究论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5.

[4]肖建国.发展中的少年司法制度[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7.6.

[5]王雪梅.少年诉讼权利的保护与完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6.

[6]徐卫东.试析刑事责任中的青少年[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3.11.

C

A

2095-4379-(2017)09-0277-01

徐姗姗(1991-),女,山东滨州人,辽宁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出版社犯罪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我等待……
Televisions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什么是犯罪?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石油工业出版社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犯罪”种种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