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习: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效果
2017-01-26王志梅龚青李骏婷骆南峰程延园葛晓蕾
● 王志梅 龚青 李骏婷 骆南峰 程延园 葛晓蕾
大学生实习: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效果
● 王志梅 龚青 李骏婷 骆南峰 程延园 葛晓蕾
大学生实习是一个长期被讨论的话题。大学生实习能够为学生提供与自己的专业学习或者职业兴趣相关的实践经验,是一种体验式学习。研究主要从大学生实习的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实施效果、作用机制等五个方面对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实习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评析。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未来研究应注意从实习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测量及有效性等方面展开努力。
大学生实习 实习经历 实习结果 职业发展
一、引言
职业发展和生涯管理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议题。而职业生涯是一个多阶段的长期过程,在个体正式进入职场之前,实习是衔接接受教育阶段和实际工作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大学生完成职业生涯发展中从学生到工作者的角色转变有着重要意义(Super,1980)。在现实中,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青年就业成为研究领域一个新的关注重点(王霆、曾湘泉,2009)。为了给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大学教育普遍希望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此同时,学校教育如何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如何让学生摆脱纸上谈兵,更好地为真实职场做准备,也是一个长期被讨论的话题(Ashkanasy,2006;D’abate et al.,2009)。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实习具有可以使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知识技能转化到工作实践中、感受到真实的职场和商业环境及更好地进行职业探索和职业决策等优势(Deci & Ryan,2000;Mihail,2006),正成为一种被高校学生越来越广泛采用的参与职场的主要方式。李军凯(2012)对全国范围内2570名高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86%的大学生有实习经历,并且愿意进入行业声望较高的企业进行3个月以上的实习。而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都专门设计实习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然而,与实习这种现象的兴起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对于实习的研究的相对匮乏。Narayanan等(2010)只找到了22篇实习相关的文章。尽管近年来开始有一些文章对实习进行研究(如Beenen,2014;Liu et al.,2014;Zhao & Liden,2011), 但 总体而言,我们对于实习的研究更多停留在一个描述性的层面,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国外有关实习的研究主要聚焦医学(如Stansbie & Nash,2016)、旅游(如Koc et al.,2014)、商业领域(如会计、市场营销;Albu et al.,2016;Lohman et al.,2015),少部分文章涉及体育领域(Lu & Kuo,2016),研究内容主要涵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Walmsley et al.,2012)、海外实习经历(Ruhanen et al.,2013)、感知与期望(Fong et al.,2014)、教师实习(Lohman et al.,2015)、学生退出实习(Aggett & Busby,2011)、学术绩效改善(Blair & Millea,2004)、实习设计(Stansbie & Nash,2016)以及实习与学生发展(Robinson et al.,2014)等。国内现有对实习的实证研究大多集中在特定类型的院校(如高职高专)或特定类型的专业(如师范、农业技术、医学等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领域),而整体上对本科生这一高等教育重要群体的实习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朱红等,2012)。总体而言,国内外对于大学生实习的测量、影响因素和实施效果等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缺乏一个全面的了解,更缺少对现有文献的系统整合。我们对于实习的理解还多停留在较为零碎、片面的经验观察之上,对实习所产生的影响更缺乏深入的认识。
实习是否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积极作用?能否在学生求职过程中对他们发挥积极作用,带来更好的求职结果?实习的方式、策略、效果不同是否会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缺少对于已有文献清晰的回顾和系统的梳理,我们无法明确回答这些重要的问题,更难以继续深入探讨实习的作用机制。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实习的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效果的文献,对其中的研究内容进行比较,并总结了不同的研究视角。通过这一文献回顾,我们希望描摹出目前大学生实习研究的现状,提出可能的研究方向,使得实习这一重要但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话题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建议和参考。
二、大学生实习的概念
“实习”一词源于西方的大学教育和学术研究,国外的学者更多地将实习纳入教学项目,因此对实习的定义也建立在这一前提之上。学者们普遍界定,实习是一项经过计划的教育活动,由大学相关部门批准,能够为学生提供与自己的专业学习或者职业兴趣相关的实践工作经验,是学生花一段时间在真实工作场所学习的一种形式,是连接课堂学习和真实工作环境的一种方式,是一种体验式学习(D’abate et al.,2009;Liu et al.,2011)。此外,实习通常由大学主导,通过大学与企业建立合作来开展实习项目,支持学生到企业中实习,学生也可通过实习获得一定学分,因此实习也常常与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联系在一起,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Garavan & Murphy,2001; Hynie et al.,2011;Mihail,2006)。但合作教育与实习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工作场所的介入程度不同,合作教育通常是全职而实习通常是兼职(袁庆宏、范冠华,2012)。而在国内,实习是大学生自主地、分散地进行的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获得实践工作经验,增强工作能力,解决就业为目的的一种理论联系实践的职业经验学习过程,需要在真实工作场所实现(毛燕,2014)。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在校学生通过在企业中实践,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不断地学习、提升自我(舒媛,2012)。实习的相关概念包括实习策略、实习质量、实习经历和实习结果等。虽然在不同的高等教育传统和社会现实背景下,在不同的专业、行业,实习的内涵和形式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典型的实习主要具备如下特征:(1)有一定的实习时间。实习通常是兼职,并且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在三个月左右);(2)在工作场所中进行。实习可以由学校主导,也可由组织与学生直接联系。但实习都在企业、社会组织、机关单位等实际工作场所进行;(3)不以取得报酬为主要目的。尽管实习可以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但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应用专业知识技能,并积累职场经验。
三、大学生实习的测量
大学生实习的测量内容主要包括实习策略、实习质量、实习经历、实习结果等方面。其中实习策略包括实习的寻找、筛选和巩固战略(Verner,2004);在实习经历的测量方面,除了简单将实习经历分为有无两类(朱生玉,2010)外,也有部分学者对实习经历的维度进行拓展,比如,钱瑶(2008)在Quinones(1995)对工作经历的三维度(数量、时间、类型)划分基础上,将实习经历划分为实习数量、实习时间、实习类型(实习内容的难易与复杂程度)、实习单位声誉以及实习与应聘岗位相关度等五个维度,也有学者考虑了实习生对其在实习单位的工作表现评价(李军凯,2013);在实习结果的测量方面,学者是从实习次数、实习时间长短、实习单位声望和实习工作强度、实习与应聘职位相关性五个方面衡量实习结果的好坏(毛燕,2014),也有学者从组织社会化理论的角度出发,将实习结果划分为任务掌握、社会整合、满意度和职业选择等四个维度(周桐,2010)。Gamboa(2013)开发了实习质量评价表(The Internship Quality Inventory,IQI),将实习质量分为工作自主性、同侪反馈、社会支持、学习机会、上级指导、上级支持等六个维度,以测量实习生对实习质量的感受。
从测量方式上看,已有研究多采用学生自我报告的方式对其实习效果进行评价(如Beenen,2014;Liu et al.,2011)。即使在评价中采用了一定的行为锚定,或者结合实习生最终是否拿到实习企业正式录用通知来确保测量的效度(Beenen,2014),自我评价也不免带有较强的主观性 ,尤其是对于工作绩效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而一部分研究采用上级评价来反映实习效果(如Liu et al.,2014;Rose et al .,2013),但由于缺乏客观的指标和行为锚定,这种评价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上级对实习生个人偏好的影响(Liu et al.,2014),因而与客观的实习效果之间仍存在一定出入。并且,在不同的研究中,实习效果缺乏一个较为一致的衡量口径,测量的内容也较为零散,这也使得不同的研究之间缺乏必要的可比性。由此可见,目前对于实习效果的衡量缺少一个较为一致的标准,对于实习中实际的学习收获、工作表现也缺少较为系统、客观的测量方式。
四、大学生实习效果的影响因素
实习是一种以学习为主要目的的工作体验,但是由于实习环境、工作性质和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学生在实习中学习知识、运用技能、适应环境、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情况不尽相同,因而不同的实习经历最终的总体效果也不尽相同。实习效果即对实习经历的总体评价,实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习作用的发挥。已有文献显示,实习效果影响因素主要是指影响实习工作绩效和学习效果以及影响实习生实习满意度、实习有效性等方面的因素。
(一)影响实习绩效和学习效果的因素
从匹配理论的视角看,实习效果受到实习生自身及其上级认知因素的共同影响。实习生的学习目标导向和上级对学习的关注都对实习的工作绩效和学习效果产生正向影响,而学习效果在对最终实习工作绩效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实习生的积极绩效目标导向(prove-performance goal orientation)和上级对绩效的关注程度对于实习工作绩效有直接的正向影响,而实习生的消极绩效目标导向(avoid-performance goal orientation)对实习工作绩效有直接的负向影响(Beenen,2014)。此外,在交互作用影响方面,实习生的目标导向与上级的关注点(学习或绩效)匹配会对工作绩效产生正向影响,而不匹配则会产生负向影响(Beenen,2014);也有学者研究证实实习生—上级的交换关系质量对实习工作绩效及学习机会有显著的正向关系(Rose et al.,2013);Liu等(2014)研究发现,实习生的逢迎行为对实习生的工作绩效评价有间接影响,这种影响受到政治技巧的调节,而上级对实习生的喜好在逢迎行为对实习工作绩效评价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因此,影响实习工作绩效及学习效果的研究既关注实习生个人的态度、动机,也关注实习生与上级的互动关系,这种研究思路基本与对正式员工工作绩效的研究相一致,事实上是将已有的工作绩效研究结论放入实习的情境中进行检验(Jokisaari,2013; Morrison et al.,2005)。但同时,这些研究也关注到了实习生的特殊性,比如临时性缺乏长期承诺、组织地位相对较低、对上级有更强依赖性等,并据此选择研究的侧重点。
(二)影响实习满意度和实习有效性的因素
实习满意度也常常被作为实习效果的一个综合评价指标,而影响实习满意度的因素更为多样。D’abate等(2009)将影响实习满意度的因素归纳为工作性质(如技能多样性、任务重要性、自主性、工作反馈等)、工作环境特征(如学习机会、上级/同事支持、组织满意度等)和情境因素(如弹性工作时间、工作地点、薪酬满意度等),其中工作特征中的任务重要性和工作反馈,以及工作环境特征中的学习机会、上级支持和组织满意度是预测实习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这一结论反映了实习生最为看重工作环境特征,也揭示了上级与实习生的关系对实习满意度的重要影响。此后的研究多在D'abate等(2009)的框架之下进行,重点研究了工作环境方面的因素,尤其是上下级关系对于实习满意度的影响。如,Sobral和Islam(2015)研究证明上级积极的幽默方式(如通过幽默感缓解压力、消除冲突)对实习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而上级消极的幽默方式(如在工作场所嘲笑他人令人尴尬)则对实习满意度产生负向影响。尽管承认上级的支持与指导对实习满意度的重要影响,Liu等(2011)却认为实习生自身的角色更为重要,他们指出实习生在工作场所情绪的分享以及社交活动对实习生能够获得上级指导以及获得学习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最终影响实习满意度。Lu和Kuo(2016)还运用主动性行为理论,验证了自我效能感中介主动性人格和实习绩效、实习满意度的关系。这些研究仍然是以研究工作满意度的方法来研究实习满意度,因而缺少了对于实习特有的影响机制的探讨。在实习有效性的相关研究中,Narayanan等(2010)构建了一个从前因变量(如企业情况、学生知识转换能力、大学实习计划准备等)到过程变量(如企业管理、实习生动机、大学干预等)再到结果变量(如企业项目生产率、实习生满意度、大学生安置情况等)的三阶段模型。研究结论表明,所有前因变量都需要通过过程变量对实习结果产生影响,实习满意度受到三个过程变量的影响:项目进程反馈反映了企业实习计划的设计和反馈情况,教师辅导建议强调了大学在实习中的作用,学生学习则强调了实习生自身的学习动机,因此实习满意度受到过程中三方的共同影响。类似的,Vélez和Giner(2015)指出,导师指导的质量、挑战性的任务、持续的反馈、更大的自主性、积极的态度是实习有效性的重要预测因素。导师指导的重要作用在Wan 等(2013)有关实习有效性的纵向研究中也得到了验证。
五、大学生实习的实施效果
学生通过实习进入真实的工作场所,在工作中运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积累经验,同时在上级或组织其他成员的指导下进一步获得职场相关的知识,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顺利过渡。作为学生对于职场和职业最初的体验,实习强化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Stansbie et al., 2016),是建立课堂知识与工作世界之间联系的有效学习工具(Templeton et al., 2012),对学生的职业探索、就业能力、就业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实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学术表现。
(一)实习与职业探索
实习经历可以帮助学生探索个体及其角色的特点,形成更加清晰的职业自我概念,增加自我效能感和职业期待(Binder et al.,2015),减少对各种职业相关的因素的消极认知(Kim&Park, 2013)。此外,实习对职业自我概念有着积极的影响,学生对以前工作经历的反思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实现人职匹配(Dreweryet al., 2016)。同时,实习经历和获得的技能也会对他们今后的职业探索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新的实习环境中所获得的信息和学习的经历会逐步推动职业探索过程,实习质量的多个维度皆是职业探索的重要预测因素(Gamboa et al., 2013)。但是职业探索的效果一方面与个体的态度和能力相关,另一方面与实习的条件和背景相关(如任务的多样性、自主性、社会关系等)(Ryan & Deci, 2000)。通过职业探索,个体可以提升自己的职业适应力(Roessler et al., 2009)、角色转换过程(Saariluoma & Kalakoski,1998;Taveira & Moreno, 2003)以及职业决策的能力(Thomas & Daniel, 2007)。也有学者对职业探索中的职业决策困难进行了研究。职业决策困难包括认知方面的因素,如缺乏职业生涯目标,缺乏职业、环境和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以及情感方面的因素,如焦虑以及现实工作机会与理想职业预期的差距导致的挫败感等(Thomas& Daniel, 2007)。而实习生这一群体通过实习这一工作经验首次经历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对自己的能力和技能认识比较模糊,对劳动力市场的信息较为匮乏,并且可能会对某一职业生涯的确定性较低,使他们难以确立其职业生涯目标。实习这一经历可以激发个体更多的探索性活动(Gamboa et al., 2013),降低他们的职业决策困难,优化求职行为(Thomas & Daniel, 2007)。
另外,大量的研究表明实习质量会影响职业探索结果,特别是在实习中所得到的支持程度和实习中的学习内容。在社会关系中的支持方面,一般实习生进入新的工作岗位会产生焦虑、不安全感、不确定感等情感,但这些情感可以通过来自上级或同事的支持减轻或消除(Kenny &Bledsoe, 2005)。得到实习工作中的支持不仅会减少压力和焦虑,也会增加员工自信并能更好地与同事分享自己的经历(Kenny &Bledsoe, 2005)。在实习内容方面,研究表明如果实习内容具有挑战性、重视自主性,并能习得新的技能,会为员工的职业探索带来更好的结果(Deci & Ryan, 2000;Gamboa et al., 2013;Luyckx et al., 2005)。除了职业探索因素之外,实习经历也与其他职业变量存在相关关系。包括,实习经历会带来招聘者更多的关注(Taylor,1988)、更多的工作机会(Knouse & Fontenot,2008)以及更高的薪资水平和更高的满意度(Gault et al.,2000)。此外,经过实习,学生会降低焦虑,而实习焦虑负向影响职业承诺,实习结果正向影响职业承诺(Wang et al.,2014)。
(二)实习与就业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参与实习为他们在工作环境中学习提供了机会,有助于他们了解真实组织的运行,并把握企业对大学生求职者的需求,进而正确评估自己,提高有利于就业的能力素质(Crebert et al.,2004)。在了解真实组织方面,研究者认为通过实习可以了解真实的组织环境,获得真实信息(Pedro,1984),而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所得到的学习经验与获得的信息成为进一步职业发展的依据和动力。不少研究显示,实习对学生的技能提升和能力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包括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专业技术能力和个人软技能(团队合作、人际沟通和时间管理能力)(Albu et al.,2016;Maelah et al.,2012;Vélez &Giner,2015;Warinda,2013)。Neill等(2004)发现,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就业能力中的关键技能主要通过实习来提升,实习对就业能力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王振源、孙珊珊,2013),还有助于帮助毕业生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Mason et al.,2009)。此外,实习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沟通技能、写作技能以及实践操作能力(Binder et al.,2015; Cook et al.,2004),但这些能力的提升程度与他们所接触到的工作的质量(如,支持和学习的机会)相关。也有研究显示,实习项目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敏感度和专业精神(Shoenfelt et al.,2012)。学生们通过发展这些技能,增强胜任力和雇佣技能(Jackson,2013),进一步澄清和完善求职意向和职业目标(Walmsley et al.,2012)。另外,还有学者研究了国际实习在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包括跨文化的交流技能、跨文化的工作经验和跨文化的理解等三个方面)等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Vélez & Giner,2015)。
(三)实习与就业结果
部分研究认为,实习经历对求职结果,如面试机会、起薪、就业机会、工作满意度等显著正相关(曾宏,2014)。有实习经历的大学毕业生比没有实习经历的大学毕业生获得面试机会的比率高14% (Nunley et al.,2016)。有实习经历的毕业生能够获得更高的起薪(岳昌君等,2004),实习时间越长,起薪越高(王振源、孙姗姗,2013),尤其是有实习经验的学生相比没有实习经验的学生,毕业后第一份工作获得起薪高出10%,入职后的适应期也更短(Gault et al.,2000),且学生从其实习中所获得的工作经历所提供的的工资在其毕业五年后提升了大约6%,完成实习的毕业生在其职业生涯的第一年中面临着更低的失业风险(Saniter &Siedler,2014)。此外,实习经历对毕业生落实就业有显著影响(陈成文、谭日辉,2004;黄敬宝,2007)。实习经历正向影响求职结果,与求职结果满意度和获得录取通知数量正相关,职业认同部分中介实习经历与求职结果(李军凯,2013;刘艳华、乔志宏,2011)。也有研究将实习细分为是否与专业相关,并指出与专业相关的实习经历有利于提高就业能力,对毕业生就业和起薪存在显著影响,而与专业无关的实习则没有影响(卿石松、曾湘泉,2009)。在实习与就业满意度关系的研究方面,研究发现有实习经历的学生最终找到的工作满意度较高(叶梅娇,2013),并在未来的工作中获得更大的工作满意度(Gault et al.,2000)。但也有研究指出,实习经历与起薪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Dowlatshahi,1994;Fang et al.,2004),还有部分研究表明有实习经历的毕业生起薪水平反而低于没有实习经历的毕业生(岳昌君、杨中超,2012)。
(四)实习与学术表现
虽然很多研究更多地关注实习经历的实践价值,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实习的学术价值。Narayanan 等(2010)针对实习的有效性建立了整合模型,将学术的准备程度作为前因变量之一,但她并没有讨论通过实习,学生的学术变量是否发生变化。大部分的研究将学生的最终成绩作为学术价值的体现,并表明,实习经历会对学生的最终成绩产生直接的影响(Jackson, 2013)。与放弃实习的学生相比,参加实习的学生获得更高的绩点(Parker et al., 2016)。也有学者对实习带来的学术价值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指出实习经历与学术价值之间的影响是交互的(Binder et al., 2015)。一方面,优秀的学生更可能得到实习经历(Knouse & Fontenot,2008;Taylor,1988);另一方面,因实习而提升的学术价值会增加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值,即学术表现(成绩)与起薪正相关(Roth &Clarke,1998)。
六、大学生实习的作用机制
从现有文献来看,研究者们主要从学习视角、社会化视角、职业生涯发展视角和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对实习效果及实习价值进行探讨。
(一)学习视角
实习最早作为一种特殊的课程引入学校教育。早在19世纪80年代,英国就出现了“三明治课程”(Sandwich course),即学生半年在工厂从事技术实习,这种课程可以被看作实习行为的起源(袁庆宏、范冠华,2012)。因此对于实习价值的研究也常从学习的视角展开。一些学者基于情境学习、经验学习的理论对实习的本质和意义进行探讨;一些学者将学习作为衡量实习效果的重要指标(如Beenen,2014)。因此,现有研究主要通过学习视角对实习行为进行理解和评价。
(二)社会化视角
学者们通过社会化视角研究实习生初入职场的适应过程。对实习的社会化视角研究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研究实习生进入组织后的具体社会化过程(如 Garavan & Murphy, 2001);第二,研究实习生社会化的方式对实习生实习效果的影响(如 Liu et al.,2014);第三,实习生社会化对企业和实习生双方带来的价值(如 Tovey,2001)。
(三)职业生涯发展视角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组织结构和个人思想的变化,人们对于职业生涯的看法更加宽泛。Sullivan和Baruch(2009)总结了近二十年对于职业生涯的研究,得出职业生涯已经由传统的组织内部、序列式上升路径发展得更加灵活和多样化,他们进一步将职业生涯定义为“个人与工作相关的经历,这些经历构成个人独特的人生路径”。因此,基于目前的职业生涯发展研究理论,旨在应用知识、积累经验,实现课堂与工作场所衔接的实习应当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者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视角出发,一方面研究实习带来的职业相关信息以及技能的积累,使得实习生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有着更强的适应力;另一方面研究实习生的职业探索对实习生职业有所裨益(如Gamboa et al.,2013)。
(四)人力资源管理视角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看,一部分研究认为实习生与长期员工存在许多共性,因此用来研究长期员工的理论也同样适用于对实习生的研究(如 D’abate et al.,2009),同样的研究范式用于研究实习生的工作满意度、绩效等。而一些研究认为实习生与正式员工最大的差异在于其短期工作的特质,因此与临时工或合同工更加类似,如缺乏长期的组织承诺,也更容易被看作边缘人物,因此相比正式员工可能会获得更少的关注、支持和指导(Cuyper et al.,2008)。但是对于实习生特质的探讨和研究还十分有限。
总之,学习视角为理解实习的本质和价值提供了依据,表明了实习行为最本质的目的,使得实习区别于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社会化视角和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则关注实习的过程以及其带来的效果,关注实习生与实习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对于实习效果的影响;职业生涯发展视角则从个人角度阐述了实习对于个人发展的价值,将实习放入职业生涯发展历程中而非作为简单经历与现象的描述,体现出实习衔接学校教育与职业生涯的重要作用。
七、评价和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以上对现有研究实习的文献梳理,我们总结出目前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四点不足,而这些方面也为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
(一)概念界定
已有研究对于实习本身没有一个较为具体的、公认的定义。特别是在国际情境下,由于各个国家实习传统、制度、惯例等不尽相同,“实习”一词的含义在不同的研究中存在一定的差异。统一的定义的缺失导致同样关注实习的研究之间缺少了可比性,未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研究体系,也不利于实习相关研究的国际交流。因此,未来关于实习的研究应当充分基于对已有研究的理解,在关键概念方面对实习进行条件界定,以确保与已有研究进行对比和补充,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创新。如果由于制度和文化的差异,未能对实习的定义获得国际性共识,那么在一个国家学术界内部(比如,中国)应该尽力在基础定义方面获得共识。
(二)理论视角
已有研究尚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对于实习有效性的研究多是从各个“点”出发,研究之间缺乏一定的理论联系。未来研究需要将已有零散的研究发现用内在统一的逻辑链条整合起来。本文的综述可以看作这方面的一个尝试。在开发实习相关研究的理论视角时,尤其需要关注和挖掘实习的特点。现有对于实习的研究还较多借用正式员工相关的概念、理论和逻辑,然而,实习并不完全等同正式工作。比如,实习生刚刚接触职场,并在实习中以学习为主要目标,因此可能更依赖于直接上级或同事的支持和指导,但与正式员工相比,实习生存在短期工作的特征,因此又更容易被看作边缘人物,相比正式员工可能获得更少的关注和支持(Cuyper et al.,2008)。对于实习的特殊性,现有研究中的探讨还不够深入,导致不少研究多囿于对正式员工研究的体系之中,难以产生实质性的突破。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详细地探讨实习与正式工作的区别,尤其是实习生的“学生”和“工作者”双重身份以及其短期性等特征,形成理论视角的创新和突破。
(三)实习测量
目前对于实习的测量缺少较为客观、完整的方式,使得研究难以从更具体的实习特征、实习经历去探究其影响程度与影响机制。相比较简单地将实习按照有无或者时间长短进行衡量,大学生实习的测量事实上可以存在多个维度,如实习策略的测量、实习质量的测量以及实习结果的测量。其中,实习策略是对于大学生在实习前或者实习中行为倾向及计划的测量,是对大学生个体主观的测量。它既可以包含大学生对于实习的意义及重要性的认知,以及对于实习时间、形式、专业相关度等的总体计划,也可以包含其在实习过程中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取的态度和行为。例如在学习、专业工作和社交方面,学生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态度和策略,而已有研究已经表明实习生在这些方面的不同行为表现可能会带来结果的差异(如Liu et al.,2011)。因此,为了了解实习生个人的行为态度是如何影响到实习结果,以及采取不同实习策略的原因,实习策略的测量是必需环节。而实习质量是指对实习经历的整体评价。基于已有的实习测量工具及理论研究(如D’abate et al., 2009),实习质量的测量可以包含工作任务特质(如重要性、自主性、工作多样性、技能相关度等),工作环境特征(如培训机会、上级指导、同事反馈、学习资源等),并反映在实习生的实习满意度上。实习结果测量是在实习结束之后对其效果的测量,可以包含对实习目标(如学习效果、技能增长程度、职业成熟程度等)实现程度的评价,并可以延伸至求职质量、职场成功等。具体测量方式可以采用由实习生、企业、学校三方共同评价。
(四)实习有效性讨论
已有研究对实习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不充分。现有实习的研究多是从有无实习经历去探讨实习的价值,而对于怎样的实习才是高质量的、有效的实习却少有讨论。对于实习的研究不应当按照简单的二分法。实习经历本身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应该采用更加具体详细的测量手段。例如,高质量的实习应当包含主观态度和客观条件两方面,个人采用积极的态度和合适的实习策略,企业提供有助于学生成长的工作内容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学校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反馈,这样的实习才可以被称为高质量的实习。而能够较好地实现实习目标,达到个人和企业较高满意度的实习才更有可能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职业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才能成为有效的实习。因此,更多的研究应当关注实习经历本身的复杂变量,探讨究竟怎样的实习才会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重点关注实习时间的长短、开始的时间、与专业的相关程度、实习经历的数量及不同实习的关联程度等等客观指标,将实习整体作为学生生涯发展的阶段进行衡量。这些因素也可能会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实习作为一种特殊的工作、教育形式,在研究上虽然已经获得一定成果,但还存在很多值得进一步深究之处。高质量的实习,不仅能使大学生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得到有效提升,增强其知识转化能力,还可以提升企业招聘效率,形成更为科学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对于高校而言有助于提升高校在企业雇主中的声望品牌,是对多方皆有益的一种行为。因此,未来更多的研究应当关注实习领域,探索其特殊的作用机制以及影响实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从而为实践中有效发挥作用提供一定的指导。
1.陈成文、谭日辉:《人力资本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系——基于2003、2004届大学毕业生的实证研究》,载《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25期,第31-35页。
2.黄敬宝:《自身因素与大学生就业结果的实证分析》,载《高教探索》,2007年第4期,第117-120页。
3.李军凯:《大学生实习、求职状况调查及对策思考》,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34期,第45-49页。
4.李军凯:《高校毕业生实习经历对求职结果的影响研究》,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第29-33页。
5.刘艳华、乔志宏:《大学生职业认同、实习经历与求职结果的关系研究》,载《北京教育:高教版》,2011年第6期,第67-68页。
6.毛燕:《大学生的实习策略、实习结果及就业结果的关系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7.钱瑶:《外资企业在招聘高校毕业生时对其实习经历的评估政策研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8.卿石松、曾湘泉:《就业能力、实习经历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基于山东省2007届高校毕业生的实证检验》,载《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6期,第102-108页。
9.舒媛:《高校大学生参与实习的国内研究评述》,载《出国与就业: 就业教育》,2012年第2期,第35页。
10.王振源、孙珊珊:《大学生实习与就业结果关系的实证研究》,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第10期,第132-135页。
11.王霆、曾湘泉:《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原因及对策研究》,载《教育与经济》,2009年第1期,第1-4页。
12.叶梅娇:《硕士毕业生的人力资本与求职行为对求职结果的影响机制研究》,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13.袁庆宏、范冠华:《找回从学校到工作的 “中间地带”——大学本科生实习的类型区分与意义解析》,载《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4期,第78-82页。
14.岳昌君、杨中超:《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 2011 年全国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载《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第35-44页。
15.岳昌君、文东茅、丁小浩:《求职与起薪: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载《管理世界》,2004年第11期,第53-61页。
16.曾宏:《大学生实习与就业结果关系的实证研究》,载《赤峰学院学报》,2014年第30期,第181-183页。
17.周桐:《大学生实习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从组织社会化角度的实证研究》,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8.朱红、凯伦、阿诺德、陈永利:《制度的基石,保障与功能——中美大学生实习比较及对就业的启示》,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年第10期,第107-123页。
19.朱生玉:《大学生实习经历对就业期望的影响——基于中西部十省份的实证研究》,载《煤炭高等教育》,2010年第4期,第107-111页。
20.Aggett M, Busby G.Opting out of internship: Perceptions of hospitality tourism and events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s at a British university.Journal of Hospitality, Leisure, Sport & Tourism Education, 2011, 10(1):1–8.
21.Albu N, Calu D A, Gue G R.The role of accounting internships in preparing students’ 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active life.Accounting an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16, 15(1):131-153.
22.Ashkanasy N M.Introduction: Arguments for a more grounded approach in management educa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Education, 2006, 5(2): 207-208.
23.Beenen G.The effects of goal orientations and supervisor concerns on MBA intern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 2014,13(1): 88-101.
24.Binder J F, Baguley T, Crook C, Miller F.The academic value of internships: Benefits across disciplines and student backgrounds.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15, 41: 73-82.
25.Blair B, Millea M.Student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compensation: The impact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 Journal, 2004, 38(4): 643–653.
26.Cook S J, Parker R S, Pettijohn C E.The perceptions of interns: 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2004, 79(3): 179-185.
27.Crebert G, Bates M, Bell B, Patrick C J, Cragnolini V.Developing generic skills at university, during work placement and in employment: Graduates' perceptions.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Development, 2004, 23(2):147-165.
28.Cuyper N D, Jong J D, Witte H D, Isaksson K, Rigotti T, Schalk R.Literature review of theory and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temporary employment: Towards a conceptual mode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08, 10(1): 25-51.
29.D'abate C P, Youndt M A, Wenzel K E.Making the most of an internship: An empirical study of internship satisfac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Education, 2009, 8(4): 527-539.
30.Deci E L, Ryan R M.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0, 11(4): 227-268.
31.Dowlatshahi S.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graduates' starting salary and employers' selection criteri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alue-Based Management, 1994, 7(2): 127-139.
32.Drewery D, Nevison C, Pretti T J.The influence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reflection upon previous work experiences on university graduates’ vocational selfconcept.Education + Training, 2016, 58(2): 179–192.
33.Fang X, Lee S, Lee T E, Huang W.Critical factors affecting job offers for new MIS graduates.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 2004:15(2), 189-203.
34.Fong L H N, Lee H, Luk C, Law R.How do hotel and tourism students select internship employers? A segmentation approach.Journal of Hospitality, Leisure, Sport & Tourism Education, 2014, 15:68–79.
35.Gamboa V, Paixão M P, De Jesus S N.Internship quality predicts career explor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13, 83(1): 78-87.
36.Garavan T N, Murphy C.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cess and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A qualitative study of student perceptions of its effectiveness.Education+ Training, 2001, 43(6): 281-302.
37.Gault J, Redington J, Schlager T.Undergraduate business internships and career success: Are they related? 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 2000, 22(1): 45-53.
38.Hynie M, Jensen K, Johnny M, Wedlock J, Phipps D.Student internships bridge research to real world problems.Education +Training, 2011, 53(1): 237-248.
39.Jackson D.The contribution of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to undergraduate employability skill outcomes.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2013, 14(2): 99-115.
40.Jokisaari M.The role of leader–member and social network relations in newcomers' role performance.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13, 82(2): 96-104.
41.Kenny M E, Bledsoe M.Contributions of the relational context to career adaptability among urban adolescent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5, 67(2): 257–272.
42.Kim H B, Park E J.The role of social experience in undergraduates’ career perceptions through internships.Journal of Hospitality, Leisure, Sport & Tourism Education, 2013, 12: 70–78.
43.Knouse S B, Fontenot G.Benefits of the business college internship: A research review.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 2008, 45(2): 61-66.
44.Koc E, Yumusak S, Ulukoy M, Kilic R, Toptas A.Are internship programs encouraging or discouraging?—A viewpoint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students in Turkey.Journal of Hospitality, Leisure, Sport & Tourism Education, 2014, 15:135–142.
45.Liu Y, Xu J, Weitz B A.The role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mentoring in internship learning.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Education, 2011, 10(1): 94-110.
46.Liu Y, Ferris G R, Xu J, Weitz B A, Perrewé P L.When ingratiation backfires: The role of political skill in the Ingratiation–Internship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Education, 2014, 13(4): 569-586.
47.Lohman L, Austin E, Borgen B, Salo Wolff S.Business perspectives on faculty internships: Not just for students anymore? Journal for Advancement of Marketing Education, 2015, 23(2): 23–33.
48.Lu W C, Kuo C C.Internship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in sports: Application of the proactive motivation model.Journal of Hospitality, Leisure, Sport & Tourism Education, 2016, 18: 33–41.
49.Luyckx K, Goossens L, Soenens B, Beyers W, Vansteenkiste M.Identity statuses based on 4 rather than 2 identity dimensions: Extending and refining Marcia's paradigm.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05, 34(6): 605-618.
50.Maelah R, Aman A, Mohamed Z M, Ramli R.Enhancing soft skills of accounting undergraduates through industrial training.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 59: 541-549.
51.Mason G, Williams G, Cranmer S.Employability skills initiatives in higher education: What effects do they have on graduate labor market outcomes? Education Economics, 2009, 17(1): 1-30.
52.Mihail D M.Internships at Greek universities: An exploratory study.Journal of Workplace Learning, 2006, 18(1): 28-41.
53.Morrison D, Cordery J, Girardi A, Payne R.Job design opportunities for skill utilization and intrinsic job satisfaction.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05, 14(1): 59-79.
54.Narayanan V K, Olk P M, Fukami C V.Determinants of internship effectiveness: An exploratory model.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Education, 2010, 9(1): 61-80.
55.Neill N, Mulholland G, Ross V, Leckey J.The influence of part-time work on student placement.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2004, 28(2): 123-137.
56.Nunley J M, Pugh A, Romero N, Seals R A.College major, internship experience and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Estimates from a résumé audit.Labour Economics, 2016, 38:37–46.
57.Parker E T I, Kilgo C A, Ezell Sheets J K, Pascarella E T.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internship participation on end-of-fourth year GPA by demographic and i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2016, 57(1): 104–109.
58.Pedro J D.Induction into the workplace: The impact of internship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84, 25(1): 80-95.
59.Quiñones M A.Pretraining context effects: Training assignment as feedback.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5, 80(2): 226-238.
60.Robinson R N S, Kralj A, Brenner M, Lee A H.Reflective practice in food and beverage education.Journal of Hospitality &Tourism Education, 2014, 26(4): 166–177.
61.Roessler R T, Hennessey M L, Hogan E M, Savickas S.Career assessment and planning strategies for postsecondary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Journal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and Disability, 2009, 21(3): 126-137.
62.Rose P S, Teo S T T, Connell J.Converting interns into regular employees: The role of intern–supervisor exchange.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13, 84(2): 153-163.
63.Roth P L, Clarke R L.Meta-analyz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grades and salary.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98, 53(3): 386–400.
64.Ruhanen L, Robinson R, Breakey N.A foreign assignment: Internships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Management, 2013, 20: 1–4.
65.Ryan R M, Deci E L.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1): 68-78.
66.Saariluoma P, Kalakoski V.Skilled imagery and long-term working memory.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8, 110(2): 177-201.
67.Saniter N, Siedler T.Door opener or waste of time?The effects of student internships on labor market outcomes.IZA Discussion Paper,2014.No.8141.
68.Shoenfelt E L, Kottke J L, Stone N J.Master’s and undergraduat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l internships: Data-based recommendations for successful experiences.Teaching of Psychology, 2012, 39(2): 100-106.
69.Sobral F, Islam G.He who laughs best leaves last: The influence of humor on th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of interns.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Education, 2015, 385-387(3): 701-704.
70.Stansbie P, Nash R.Customizing internship experiences by emphasis area: The key to increased satisfaction and motivation in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students.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Education, 2016, 28(2): 71–84.
71.Stansbie P, Nash R, Chang S.Linking internships and classroom learning: A case study examination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students.Journal of Hospitality, Leisure, Sport & Tourism Education, 2016, 19:19–29.
72.Sullivan S E, Baruch Y.Advances in career theory and research: A critical review and agenda for future exploration.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9, 35(6): 1542-1571.
73.Super D E.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80, 16(3):282-298.
74.Taveira M C, Moreno M L R.Guidance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status of career exploration.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 2003, 31(2): 189–207.
75.Taylor M S.Effects of college internships on individual participant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88, 73(3): 393-401.
76.Templeton W K, Updyke K, Bennet R B.Internships and the assessment of student learning.Business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2012, 6(2): 27-38.
77.Thomas W H N, Daniel C F.The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A role identity perspective.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7, 71(1): 114-134.
78.Tovey J.Building connections between industry and university: Implementing an internship program at a regional university.Technical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2001, 10(2): 225-239.
79.Verner M E.Internship search, selection and solidification strategies.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 2004, 75(1): 25-27.
80.Vélez G S, Giner G R.Effects of business internships on students, employers an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 2015, 52(3): 121-130.
81.Walmsley A, Thomas R, Jameson S.Internships in SMEs and career intentions.Journal of Education &Work.2012, 25(2): 185–204.
82.Wan C S, Yang J T, Cheng S Y, Su C.A longitudinal study on internship effectiveness in vocational higher education.Educational Review, 2013, 65(1): 1-19.
83.Wang Y F, Chiang M H, Lee Y J.The relationships amongst the intern anxiety, internship outcomes and career commitment of hospitality college students.Journal of Hospitality ,Leisure ,Sport&Tourism Education,2014, 15(15): 86–93.
84.Warinda T.Accounting students’ evaluation of internship experiences from a skills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ocial Science, 2013, 3(3): 783-799.
85.Zhao H, Liden R C.Internship: A recruitment and selection perspective.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11, 96(1): 221-229.
■责编/倪超 E-mail:nc714@163.com Tel: 010-88383907
College Students’Internship: 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 Causes and Effects
Wang Zhimei12, Gong Qing1, Li Junting1, Luo Nanfeng1, Cheng Yanyuan1and Ge Xiaolei1
(1.Shool of Labor and Human Resourc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2.Shool of Finance,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he intern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 long discussed topic.College students internship which can provide students with work experience related to their own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professional interest, is a kind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The research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and analyzed the concept, measurement, influencing factor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nship research.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future research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finition, theoretical basis, measurement and effectiveness of internship.
College Students Internship; Internship Experience; Internship Results; Career Development
王志梅,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
龚青,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本科生。
李骏婷,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硕士研究生。
骆南峰(通讯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助理教授。电子邮箱:nanfeng.luo@ruc.edu.cn。
程延园,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
葛晓蕾,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本科生。
本文受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2017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BJSZ2017YB19)、中央财经大学2016年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课题(DJD16020)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