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民偕乐”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2017-01-25曹景年
◎曹景年
孟子“与民偕乐”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曹景年
(本文作者:中国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孟子的“与民偕乐”思想大致有三个层面,首先是否定君主的独享特权,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与民共享;其次是保民所有,保障人民的合法财产;第三是恤民疾苦,关爱弱势群体。孟子的“与民偕乐”思想是中国传统政德思想的宝贵财富,与我们党的治国理念血脉相通,各级领导干部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孟子思想;与民偕乐;国家治理
孟子说:“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梁惠王上》)认为只有与民偕乐,才是真正的乐。君主只有与百姓同乐,才能真正实现王天下。“与民偕乐”是孟子仁政思想的重要内涵,孟子认识到国家的治乱、天下的安危,其根本所系既不在天,也不在君,而在民。徐复观指出:“孟子在政治上谈‘仁义’、谈‘王道’的具体内容,只是要把政治从以统治者为出发点,以统治者为归结点的方向,彻底扭转过来。使其成为一切为人民而政治。”“与民偕乐”思想,深刻体现了传统儒者治国平天下、仁民爱物的宏大理想,影响深远。孟子“与民偕乐”思想包含与民共享、保民所有、恤民疾苦三个方面的内容,对现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具有借鉴启发意义。
一、与民共享:杜绝特权存在
“与民偕乐”的实质是“与民共享”。孟子认为,天下并不是君主一个人的天下,而是所有人的天下,君主不过是上天选出来为民众服务的,如果君主将天下当成自己的私产独自享用,追求自己的一己之乐,而置人民的死活于不顾,就是君主的失职。当孟子问齐宣王,士师没有尽到其职责而不能治士该如何处理时,宣王很爽快地回答说把他撤了,然而孟子接着问:“四境之内不治,当如之何?”宣王猝然不知如何回答,“顾左右而言他”。孟子之意是,其他官吏因不称职固然应该撤换,那么君王不称职也应当撤换。
孟子认为,如果君主单独享乐而置百姓死活于不顾,百姓看到君主行乐,就会“疾首蹙眉”,充满怨愤和不满。反之,如果君主与民偕乐,百姓看到君主行乐,非但不会埋怨和不满,反而会充满关心地说:“我们的君主能奏乐、能打猎,看来他身体很健康啊!”孟子还以帝王的苑囿与臣民的关系来谈与民共享的问题,举了正反两个方面的例子。正面的例子是文王经营苑囿,虽然耗用民财民力,而人民仍热烈支持,“庶民攻之,不日成之”,大家都乐意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气。而夏桀却与此相反,人民非但不支持,反而“欲与之偕亡”,哪怕跟他同归于尽也愿意,这是多么大的反差!夏桀虽然身为天子,却遭到全天下人的嫉恨,真正成了独自享乐的孤家寡人,这样,即使有“台池鸟兽”,又怎么能快乐起来呢?文王何以能够获得人民的热烈支持,以至于人民乐意主动贡献力量?关键就在于文王的苑囿不是自己独自享用,而是与人民共享的,它是一个对民众完全开放的园子,砍柴的可以进去,打猎的也可以进去,园子里的一切都与民共享。所以文王之囿虽然达到方圆七十里那么大,人民仍然不觉得大,因为它不是扰民工程,而是利民工程。而齐宣王的苑囿却相反,虽然只有方圆四十里,人民已经感觉太大了,因为宣王把这个苑囿当成自己的私产,有专人把守,不准民众进出,谁要是杀了里面的一只鹿,与杀人同罪。这个苑囿实质上就成了齐国的一个巨大“陷阱”,谁陷进去谁受惩罚。对这个严重扰民的陷阱,即使再小,人民也会觉得很大。
君主有各种的耳目声色之欲,正如齐宣王常说的“寡人好货”“寡人好色”,这些都无可厚非,孟子统统认可,但说要“与民共之”,君子自己好货,与民共之,使民众也能满足好货,使“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君主自己好色,与民共之,使民众也能满足好色,使“内无怨女,外无旷夫”。这就是与民共享。否则,一边“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一边“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人民的生活还不如君主的马匹,这不是率领禽兽去吃人吗?根本就不再是一个文明的社会,而成为一群野兽了。这其实也是孟子仁政的基本立足点。
与民共享的理念对我们有很多启发。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府的根本职能是服务社会和全体公民,政府没有也不应有自己的特殊权力。但是,当前,在公权力的庇护下享有特权的现象在许多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中存在,如医疗、教育、住房等,还有的地方大肆扩建豪华办公场所、吃喝、旅游等。尤其是圈定土地建设豪华机关大楼,机关人员在豪华的办公室悠闲地办公,在严密把守的高墙大院中,“躲进小楼成一统”,过自己滋润的小日子,而将普通民众拒之门外。这与齐宣王所圈定的严禁人民进出的苑囿,何其相似!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豪华高档的政府大院之外,有因利益受损而上访的民众。这种场景与孟子的描述如出一辙,民众在王宫外听见君王奏乐行乐,便发出“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不满,不能不引发我们深思。
改变这种情况,做到“与民共享”,首先,破除独乐独享。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运动,严厉打击了独乐独享和特权意识,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务院要求推动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无论是封闭的住宅区还是单位大院,实质上都是一种利益独享观念的体现,而打破围墙不啻是对特权意识的当头一击。其次,政府在重大举措上要转变发展思路,不只从政绩、形象、经济利益等方面考虑,更多考虑民众的受益问题。不少地方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引进一些不利于环境保护和人民健康的项目,经常会招致民众的反对。最后,使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使人民群众真正从发展中增强“获得感”,从免除农业税,到义务教育全免费,再到个税起征点的多次调整。
二、保民所有:保障合法财产
“保民所有”即保护民众的私有财产安全,保障民众的基本物质生活。孟子认为有恒产者才有恒心,有了稳定的能够满足个人需要的私有财产,才会有安定下来过安定生活之心,才不会做出各种悖乱的举动。如果人人都有恒产,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因此,孟子希望君主保证人民有充足的私有财产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他告诫君主说:“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相反,“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梁惠王上》)人民的生计都不能保证,又怎么有心思去遵守圣王的礼义呢?既然不遵礼义,则各种悖乱的事情也就在所难免了。
孟子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发,对“保民所有”的理想状况进行了比较形象的描述:“五亩之宅,树以之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五十岁的人能够穿帛做的衣服,七十岁的人能够吃到肉,一家种百亩农田,不要因公差耽误农民的农时,那么八口之家就能够实现温饱了,这样,老人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就是王道的天下、理想的社会!这段话在《孟子》一书中出现了三次,简单之中包含着治国的大道理。
2007年,中国颁布《物权法》,第一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对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给予平等保护,标志着中国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进入到新的阶段。然而,时至今日,仍有不少肆意侵犯公民财产和基本权利的行为,给政府的威信和公信力造成严重伤害。比如,某些地方在拆迁方面,在没有征得房主同意的情况下将其房屋拆毁;某些城管、警察在执法方面任意抢夺小商小贩的财物的粗暴行为。
要真正做到保民所有,首先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落实,对侵犯公民财产和权利的行为进行明确规定和依法严厉惩处。其次要提高民众依靠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加强普法宣传,做到人人懂法,人人用法。为一元钱打官司是否值得,从普法用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角度考量,这无疑是人们法律意识提高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在一元钱上退缩,那么在十元、一百元,甚至几万元上也就未必有勇气为自己维护合法利益。最后,要畅通民众诉求渠道。许多地方现在虽然各级政府都有信访部门,但是未必都能真正解决问题,仍奉行传统的压制、堵截的消极方式来对待信访人员,考虑的不是去解决他们的问题,而是如何跟踪其行踪等等。因此,信访部门尤其应该转变工作思路,变“堵”为“疏”,变被动为主动,变对立为和解,使下情得以上达,上下畅通,整个社会的“气”才能真正理顺。
三、恤民疾苦: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孟子对恤民疾苦是非常关注的,并把它作为施行仁政的首要举措。孟子云:“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孟子·梁惠王下》)君主治理天下,首先要关注的就是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孟子》中有一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恤民疾苦的重要性。邹国与鲁国打仗,鲁国的军官战死了三十三人,但民众却都不肯卖命,纷纷奔逃,鲁君无奈地说:要杀吧,民众那么多是杀不完的。不杀吧,他们眼看着自己的长官战死也不去救,我该怎么办呢?孟子首先批评鲁君平日的作为:在年成不好的时候,鲁国的民众老弱者都转死于沟壑,青壮年则逃亡他国,但相反鲁君的国库非常充实,却不救济民众。民众遇到困苦,君主不去帮一把,那么当国家有难、君主有难的时候,人民也不会去帮你。而君主如果行仁政、体恤民情,那么人民都会争着“亲其上,死其长”。君主不救民疾苦会失去民心,地方官使自己治下的民众流离失所,则根本就是一种失职。
春秋时期诸侯力争,天下大乱,战争就达395次,战国时期也有230次之多。但谁能统一天下成为继周之后的新王,则还是未知数。孟子认为,要想成为新王,最重要的就是要恤民疾苦,做到这一点得天下就易如反掌。何以如此?孟子认为,在社会环境恶劣、人民生活困苦的时候行仁政,收效会比平时更为显著,孟子曾讲过举葛伯仇饷的故事。商汤的部落与葛伯相邻,葛伯势力强大,常常对汤提出各种财物方面的无理要求,汤都隐忍同意,这非但没有使葛伯满足,反而使他愈加嚣张,竟率领其民直接到汤部落抢夺,并且杀了一个童子,汤至此忍无可忍,开始讨伐葛伯,“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不为别的,就为这个童子的生命而与葛伯对抗,这是为平民百姓复仇啊。凭这一点,汤就渐渐地获得民心,史书载“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汤能最后取得天下根源还在于恤民疾苦,为民解难。
民众的疾苦,特别是处在弱势地位的民众,一直是儒家持续关注的对象。近年来,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正是恤民疾苦这一传统儒家精神的真切体现,因为精准扶贫直接针对贫穷无告的弱势民众。值得一提的是失独老人。这一类人因计划生育为国家做出了贡献,现在他们处在生活的困境,国家也更应该关心他们,将他们纳入专项的救助计划,不仅是物质的救助,更多的是精神的安慰。
孟子所主张的“与民偕乐”思想,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正因为孟子将民放到如此崇高的地位,所以他才能有底气对君主进行当面批评,对仁政有期许。“与民偕乐”思想中所蕴含的与民共享、保民所有和恤民疾苦的价值内涵,是现实的、具体的,具有永恒价值。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念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这与孟子的“与民偕乐”思想,是血脉相通的,无疑从中汲取到有益的智慧和营养。
责任编辑:江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