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政府兜底脱贫成为真正的最后保障线

2017-01-25◎尹

中国领导科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救助农村

◎尹 君



让政府兜底脱贫成为真正的最后保障线

◎尹 君

(本文作者:中共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委书记)

龙亭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柳园口乡位于开封市北郊沿黄地带,也是开封市引用水源保护地,全乡农业现代化、集约化水平低,工业基础基本为零,沿黄湿地旅游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农民人均耕地不足1亩,青壮年进城务工成为主流,农村空心化较重,成为了龙亭区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洼地和短板。

一、农村低保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量化指标界定救助对象

在传统社会,儿女成年后“分家”自立门户,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与子女的关系直接决定了其赡养关系是由政府兜底还是子女负担,而往往在界定救助对象的时候,户口簿成为救助手续的第一环。核算农村贫困对象家庭收入是当前工作的难点。家庭收入主要以生产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为主:一方面,农作物产量受季节、品种、投入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产品大多是自我消化,不进入市场流通,所以难以货币化估量;另一方面,进城务工农民劳务输出呈现季节性,加上工种和个人技能的因素,难免会有大大小小的差距,既不能以稳定收入衡量,又不能以统一的标准量化核算。

(二)评选标准不科学,缺乏民主公开

在确定救助对象时,以农村社区“两委”为主的基层权力容易滋生腐败和暗箱操作,人情低保、关系低保、平衡低保频现。一些强势村组干部直接霸占指标,或者将指标分配给自己的近亲属及关系户;有的村“两委”干部人数超过组织规定,就以发放低保金作为工资性收入平衡关系。在确定低保对象时,没有科学的界定标准,容易出现“一刀切”或混乱现象。比如在市区联动巡察中发现,有的以丧失劳动能力为标准,有的以年龄大小为标准。这样就容易出现多子女赡养的老人享受低保待遇,这既是资源的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财供负担,而且容易给骗保者可乘之机。有的没有明确保障标准,个人申请多少就是多少,给制度化的管理造成了混乱。

新世纪以来,农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大部分群众走上富裕小康的道路,绝对贫困家庭基本消失。在救助指标充分、相对贫困难以界定的情况下,低保救助金成了谁都想染指的“肥肉”,各种权力交织、关系横行导致恶性循环,出现了形式上的“分配不公”。有的干部把低保金作为平衡和制约关系的筹码,如作上访户的稳定工作,拉拢人脉,搞组织团体等,这些都严重违背了制度的本意,偏离了低保实施的目标,影响了社会公正。

(三)实施水平总体较低,难以抵御风险

针对因长期慢性疾病、子女深造高等学校导致的生活消费水平增加,这些日常性消费成为家庭开支的重要出口,目前没有纳入到低保救助的范围。一些突发状况导致的贫困现象,比如重大疾病,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救助,但是后续医药费用以及面临可能失去劳动能力的风险,使他们瞬间致贫。在因病致贫的107户家庭中,大多有家庭成员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还要负担长期的医药费用。2015年夏季小刘不慎从脚手架跌落,造成腰部严重损伤,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妻子远走他乡。此种情况下,每月400元的家庭低保远远不能抵御生活生产方面的风险。虽然,政府为五口人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但其家庭人均纯收入仍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脱贫标准。

二、建立与发展实际相适应的管理机制

(一)提高基层决策的透明度

首先,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坚持党性、讲求原则的力度还不强,要进一步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让基层政权运行在阳光和群众广泛的监督之下,充分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解决基层问题,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决策、监督决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党建提升推动具体工作。其次,加强对基层办事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机制需要现代化的操作标准,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后,民政部门整合为社会事务办公室,人员老化,硬件老化,大量专门性工作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完成。

(二)完善相匹配的专项救助

低保的保障内容为基本生活。倘若因突发重大疾病、子女高额学费导致生活困难,那么低保的救助效果就无法充分显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逐步推进,新农合报补比例明显提高,长期慢性病救助和重大疾病救助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民政和工会部门也对贫困子女升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盲区:新农合筹资个人比例逐年增加(2017年达到150元),贫困家庭缴费存在一定的困难;义务教育阶段增加了补课、教辅资料等隐性消费。这些偏离了政策初衷的额外支出,没有让困难群众真正享受到政策的阳光和政府救助的温暖。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思路

目前,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和农村变革的过程中,与农村发展相适应的救助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坚持可持续和连续性。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因地制宜,完善管理程序和管理机制,建立救助对象档案,实施分级管理和流动管理,坚持经常性救助或临时性救济相结合。

三、多措并举,打赢脱贫攻坚战

调研表明,农村贫困现象的产生既有体制机制的因素,也有个人和家庭的因素。作为主导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党委政府,在引领规划发展的同时,也要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切实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扩大就业创业,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农业以及沿黄生态观光农业,积极谋划一批生态农业项目,调整农业结构,扩大招商引资范围,鼓励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牢脱贫攻坚的经济基础。

(二)加强技能培训,实施科技扶贫

借助“雨露计划”培训平台,加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培训培养,全面提高自主脱贫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利用农闲时段、上党课、远程教育等方式,邀请农业技术专家、致富能手授课帮教,加强农技培训,夯实脱贫攻坚的思想基础。

(三)搞好配套服务,完善保障机制

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义务教育等条件,改善生产、生活等人居环境,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农村贫困人群不仅物质上匮乏,还表现在现代思维的缺失,要避免产生“福利依赖”,更要提高他们参与公共决策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全面监督、公正施策。对不同的贫困对象,要根据特定情形,实施有针对性的救助。

责任编辑:江生亮

猜你喜欢

救助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下救助抢险
快速救助艇降放装置陆上模拟试验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救助小猫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临时救助 “善政”还需“善为”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