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阈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考
2017-01-25安丽梅
◎安丽梅
文化自信视阈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考
◎安丽梅
(本文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体现了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审视。人民的文化自信,深刻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想宝库。
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模式;资金缺口
文化含义广泛,既包括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等有形的文化形态,又包括思想理论、价值理念、意识形态等无形的文化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构成文化的核心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开展,重要前提则是民众的文化自信。从文化自信的视阈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
一、文化自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的前提
人民对当代中国文化的自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础。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中获得不断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世界性、实践性的特征。文化自信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状态,是在文化建设中逐渐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创新。其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创新的基础,文化建设前进一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也就向前发展一步,人民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了解、掌握、实践着自己的文化,增进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这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性审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前提。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既包括经典理论,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发展与社会实际发展状况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植根于有着独特文化传统、民族特征的中国大地,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获得中国人民的心理认同。其次,全球化背景下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保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不蔑视、不自大、善转化。蔑视传统、数典忘祖的思想和行为是不可取的,故步自封的想法和做法也是要不得的。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应是理性的,要清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认识到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并根据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促使人民获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心理认同与可接受的表达方式。
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包容借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条件。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具有国际性的科学理论,包容各个民族的文化,在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世界人民中得到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欧美文化、中东文化、拉美文化、南亚文化等世界文化兼收并蓄,对各国文明有选择的借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先进文化。其次,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欧美等强势文化的冲击下,既不能崇洋媚外、全盘西化,也不能闭目塞听、全然排斥,而应该在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不仅包括爱国主义的历史内涵,也包含着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当今中国的蓬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代中国的成功实践。“这种‘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的信念是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心的核心内容”[1]。
(一)对文化的不自信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辐射力
全球化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强势文化的冲击,使有些人表现出对“好莱坞”影视文化、“肯德基”饮食文化、“芯片”科技文化的热衷与追捧,他们对西方生活礼仪、价值观念、社会思潮等的迷恋与痴迷,此种现象值得深思。这反映了对西方文化的追捧、对西方价值观念的认同;实际上是人民对自己的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自信。进一步说,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认同。这种自近代以来形成的崇拜西方文化的惯性心理,不是存在于某一个群体或者阶层之中的,而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各阶层和各群体。这些社会民间力量,对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产生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军队、企业、社区等域有效开展带来颇大影响,难以发挥理论教育的效果。
(二)对文化的不自信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聚焦力
一是在扩大对外开放环境下,我国文化环境逐渐呈现为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局面,各种社会思潮鱼龙混杂,社会不时充斥着“反马”“去马”“非马”以及把马克思主义妖魔化的论调。这对于世界观、价值观正处于塑型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着较大程度的影响。青少年学生由于经验少、阅历浅,往往不能全面准确对待这些文化现象,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收效甚微、处境尴尬。二是社会转型期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贫富分化、党群纠纷、民族团结、经济结构转型问题突出。有些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自我迷失、政治冷漠、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信念淡化,甚至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质疑、反对,制约着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聚焦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要求提出了严重挑战难题。
三、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
文化自信既是在国家蓬勃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获得的一种状态,又是主体自觉在主观上提高认识、确立自信的过程。可以从理论宣传和研究两个方面通过多种举措提高民众的文化自信。
(一)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激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微循环
人民大众在文化上的自信状态有利于调动全社会到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有利于激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现良性循环。建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的人民大众,真正了解、掌握、实践自己的文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认识与认同,自觉投身参与到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创作和生产反映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在参与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生活质量,丰富自身的文化需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一项辐射全民的系统工程,需要依靠全党和全社会共同参与,发挥理论宣传教育的最佳效果,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社会层面的广泛开展。
(二)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
高度的文化自信表现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认同与自觉践行。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希望,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课堂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通过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课堂、进头脑”,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强化青少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认同,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能力。
(三)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资源宝库
高度的文化自信,表现为理论研究上的学术自信。学术自信在于实现学术创新,这种创新来源于当今时代条件和中国现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我国形成和升华出一种独具特色的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是一种政党意识形态,也是一个崭新的学术园地”[2]。坚定的学术自信,表现为哲学社会科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理化和科学化,重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龙头带动作用,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资源宝库,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化和学科化。
[1][2]刘建军:《论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来源》,《文化软实力》,2016年第1期。
责任编辑:李冬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