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理念为指导 构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
2017-01-25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课题组
◎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课题组
以新理念为指导 构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
◎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课题组
(课题执笔人:张晓明,上海警备区司令员;课题组成员:刘立根、张建敏、王春法、雷鸣山)
习近平主席指出:“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是当前国家转型发展大势,在军地具有充分的积极性和广泛的支持度。如何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是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
一、新视角深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认知
习近平主席指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一项利国利军利民的大战略,军地双方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和思考问题。
(一)从战略价值角度看军民融合高度。一是站高一层看纵深。建国时期,中央动员全国科研力量组成协作网,军地联合攻关300余个科研项目,不仅使我国国防尖端科技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且极大促进民用科技和基础工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载人航天、深海探测等一系列以军带民重大战略工程,使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涌现,推动了经济社会转型。二是跳出一域看世界。从战略高度推动军民融合已成为各国共识,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共有1万余名科学家参与研究、设计、制造武器,全面带动国防科技发展领先全球;欧洲“伽利略”工程、“尤里卡”高科技计划等,虽然系统复杂、耗资巨大、周期较长,却有效形成空间、电子、精密仪器等国防工业领域的创新优势。三是上行一步看成效。当前我国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建设的军民协同创新取得重要成果,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在军地领域广泛应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投入运营,大推力涡扇发动机、3D打印以及量子通信等国防前沿科技发展加速,同步加快我军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军民融合的战略属性越来越凸显。
(二)从经济价值角度看军民融合广度。一是融合领域决定投资回报。一个国家投资总量是有限的,用于生产“大炮”的增多,用于生产“黄油”的必定减少。拓宽融合范围,减少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挤出效应”,形成一种资源投入、两种效益产出的“双赢”局面。二是融合项目决定财富价值。在经济建设中全面贯彻国防需求,大力推动军民融合项目建设,让各类资金在军民两大体系中得到高效利用,让战斗力和生产力相互促进,使财富成为谁也抢夺不走的真正价值。三是融合标准决定发展效益。美国2013年发布的19000项现行有效标准中民用标准占比超过50%,使众多军事项目可直接使用民技、采购民品;英国国防采购办白皮书公布,向民企采购比例已达55%;而同年我国民口单位军品产值仅为13.4%。走军民融合之路不仅能够节约国防研发成本,而且大量增加了企业收入和社会就业,最大限度提高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效益。
(三)从安全底线角度看军民融合难度。千里大堤溃于蚁穴。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特殊规律和内在要求,决定着安全发展是关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成败的关键所在。一是防军事信息泄密难。随着军民两大体系互相联系更加密切,敌特间谍在不断扩大的军事涉密信息与地方接触面上活动日益频繁,核心涉密信息防范更难。二是防核心技术扩散难。军用技术和武器装备军地联合研发越多,军工核心技术扩散至地方甚至国外的可能性越大。美国政府专门成立军地联合防止武器扩散特别小组,加强军地合作过程监管。三是防供需链条断裂难。地方参加军品科研生产、担负军民融合保障任务时,可能会受利益多寡、企业倒闭、战场危险以及短期投机等多种因素影响,单方拒绝履行责任义务,造成重大损失。
(四)从发展价值角度看军民融合热度。一是政策升温。“政策驱动”在国家发展中始终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军民融合在国家《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指导意见》等政策推动下逐渐升温。2016年5月党中央印发了建国以来第一个指导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发〔2016〕12号),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部署,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国先后有20余个地方性军民融合发展规划或军民融合实施意见出台,军民融合热的态势正加速形成。二是地方加柴。军民两大体系的交集区往往能够成为创新发展的聚集地。全国约百余个城市按照《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通过各种渠道提出申创,同时各地自主建设的军民融合产业园、示范基地等也如雨后春笋,目前全国共有27个军民结合产业基地被国家授予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三是冷静控热。军民融合产业遍地开花是把“双刃剑”,在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同时,也带来管理风险。按照战略地位突出、军事需求明确、具有典型示范带动的要求实施精准化管理,建立军民融合“账户”,定期“查账”,分期“核账”,末期“销账”,避免因扎堆建设形成“鸡肋项目”,因利益驱动形成“风险项目”。
二、新优势筑起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高台
军民融合是军民两大体系的全方位融合,体现的是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同频共振。乘势而上、借力而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兴起新高潮、迈进新局面、走上新高度。
(一)党的一元化领导的治理力是构建高台的政治之力。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和建国以来面对经济发展、应对安全威胁的双重压力,成为坚强的一元化领导核心,这种政治体制的独特优势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构建了党领导一切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组织模式,开创了国家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全面深化改革,重塑党的形象,积极践行治国理政思想体系,全面领导军民融合工作,有效加强顶层聚合力量、统筹各方优势资源,是推动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由初步融合走向深度融合的根本所在。
(二)五大发展理念的思想力是构建高台的粘合之力。五大新发展理念是引领时代发展、拓展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灵魂指引。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和钥匙,引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瞄准世界前沿,在军民协同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协调发展理念是整体和兼容的,推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绿色发展理念是资源节约型和发展可持续性,促进由军地相对隔离、各自运行“二元结构”向一体融合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理念是趋势和未来,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中融入开放元素,积极衔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国家三大战略;共享发展理念是终极目标和核心要义,使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带来的安全产品和经济成果为全国人民共享。
(三)既有平台的支撑力是筑起高台的基础之力。长期军民融合发展实践形成的既有平台机制,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打桩夯基。军地交流机制,“国家军民融合高技术成果展暨高层论坛”、“中国军民融合年会”、“全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上海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大会暨项目对接会”,以及军民融合物联网专业委员会、军民融合与资本对接研讨会等常态运行;资金扶持机制,国家设立军民融合项目资金800亿元,地方也纷纷设立数亿至百亿不等的军民融合基金和专项资金,带动数倍军民融合领域的社会投资资金;国防动员机制,县级以上国动委一头连着军民融合潜力基础、一头连着部队作战需求,以动员需求牵引军民融合发展,以动员供给推动军民融合建设成为重要实践途径。
(四)比较优势的物资力是筑起高台的禀赋之力。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是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心所在。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特大型城市高技术集聚,大飞机、大轮船、航空航天、北斗导航、量子调控等众多领域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站上国际竞争制高点,在尖端技术和战略新兴领域形成融合优势;以黑吉辽川晋等为代表的重工业基地及大型军工聚合地,在军工溢出和装备制造领域具备重要条件;以江西、广西、贵州、西藏等为代表的老区、边区、贫困地区,发展落后但便于规划,在军民融合统筹发展上拥有后发优势;在枣庄、黄石、抚顺、铜川等为代表的能源枯竭型城市,在承接军工配套、军事和国防功能等领域具有基础优势。
(五)产业技术的推动力是筑起高台的内驱之力。建国初期军民融合不仅实现了“两弹一星”的辉煌,而且极大地促进民用科技和基础工业发展,为武器装备研发打下坚实基础,带动大批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发展;“三线”建设时期,军民融合项目过半,形成以国防科技为重点的生产配套、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军民融合领域更是集聚了10大军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4万余项国防科技专利知识产权;新世纪新阶段,国家统筹布局京津冀等8个全面改革试验区先试先行,其中依托上海创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求在科技创新能力上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四大全球城市比肩。当前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每年保持10%以上增速,有效促进军民融合进入高起点筹划、高层次推动、高水平落实的快速通道。
(六)法规政策的保障力是筑起高台的固本之力。党和国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制定出台《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国防科工局、总装备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实施意见》等10余部法规文件,废止50余项不利于军民协同创新的政策性文件,发布118项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转化目录。各地编制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纲要和专项行动计划,依法推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兼容型、双赢式发展。
(七)职能拓展的能动力是筑起高台的开创之力。习近平主席亲自部署国防动员体制机制改革,亲自作出将省军区划归军委国防动员部领导管理的战略决策。改革后,省军区系统担负“当好军民融合协调部”职能,2016年11月军委印发《关于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拓展省军区系统军民融合协调功能。这给省军区系统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带来新契机,目前上海已着手筹划建立全国首个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新研究院,开展军民融合政策理论研究、定期组织融合发展论坛和培训辅导、进行考察调研和政策咨询,为破解军民融合思想观念、运行机制、顶层统筹统管、政策法规保障等军民融合突出问题提供充分的智力和理论支持。
三、新路径构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做到有压力要变成动力,有认识要付诸行动,有优势要充分发挥,有设计要精心施工,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高含金量的新成果。
(一)以思想认识融合为首要,打造内发动因。军民融合是军民两大体系的深度融合,其基础前提是思想认识上的融合,需要再来一次思想大解放,让推动融合的每个人思想冲破“牢笼”,让军民融合的理念挣脱各种习惯传统的“束缚”,让军民融合发展理论在各个领域广为“传诵”。一是大局意识赋魂。用“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责任担当作为融合之魂,努力突破军民二元结构壁垒,摒弃军地之间互抱成见、画地为牢的做法,坚持经济建设兼顾国防建设,国防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二是“大国防”观念固本。把“全民建国防”作为推动融合之本,进一步消除各种利益藩篱,积极促进军工向民企开放,在装备制造、军工生产中引入民营企业和民用技术,推动军民技术、产品、能力和资本的深度融合。三是理论研究拓新。协调政府或利用社会力量召开军民融合相关论坛、学术交流、座谈会、研讨会,协调军地相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网站媒体举办不同形式的军民融合研究交流活动,以理论创新牵引军民融合实践创新。
(二)以规划布局融合为基础,实现统筹共进。通过加强军民融合顶层统筹,以科学的规划布局明确目标、聚合力量、规范行动,把军民融合发展思路有效转化为工作实践行动,推动军民融合在经济社会各领域高效有序发展。一是用国家和军队战略规划统筹,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纳入国家重大战略和军队发展战略,进行前瞻布局、统筹实施,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用“十三五”总体规划统筹,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全面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准最佳军民融合度,画好最优军民融合路线图,确保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和兼容发展。三是用各行业领域专项规划统筹,围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础建设、产业经济、科技协同、人力资源开发、社会服务保障、应急应战、国防动员等“八个重点”进行布局,集中运用军地双方力量、集约使用军地双方资源,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在重要关节、重点项目上突破。
(三)以新兴产业融合为重点,形成集聚突进。围绕《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七大产业,按照功能聚集、重点建设原则,以政府为推力、以市场为纽带、以技术为依托,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化、功能化、集团化发展。一是构建军民融合产业集群,重点突出具有区域优势和行业特色的航天、航空、船舶、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形成以大型军工企业为核心,充分集聚同类民营企业,形成军民特定行业融合的产业功能区;二是铸造军民融合产业链条,重点突出智能装备、电子信息与元器件、军民两用材料,与民营企业签订军工配套的技术服务和产品供应合同,形成完善的武器装备研发生产体系;三是实施国家级重大科研生产专项,主动配合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改革创新,推动民用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超级计算机等国家大科学设施建设,促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带动国防工业科技全面升级,开拓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新局面。
(四)以改革创新融合为核心,引领转型发展。习近平主席指出,打破军民二元分离结构、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坚持以国家安全和发展关键技术需求为牵引,激发军地创新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推进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一是纳入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着眼把军民融合创新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分级、分类把军民融合六大体系纳入国家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纳入国家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19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总体战略规划,建立基于国家竞争力导向的国防和民用技术的创新模式。二是培育军地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促进军地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协作共赢,引导军地多元主体共生发展,纵深推动军民两大创新基础互通、互补、互动,实现军民创新资源的优化和高效配置,形成军地各条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繁荣局面。三是打造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动能,统筹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与中关村和张江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等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全面改革创新试验区联动建设,推动国防科技创新进入打造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入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研发生产高地,进入各省(自治区、直属市)创新平台或功能区。四是推动军用标准和军品采购模式创新,减少繁琐的军用规范及标准使用,在军用领域中尽量采取国家及行业标准,普遍实施军地间的竞争性采购,尽可能向创新型中小企业倾斜,签订产品生产和技术服务合同。五是破解军队有偿服务涉法问题。针对实施中央军委全面停止军队有偿服务的重大决策部署带来的“五难”涉法问题(合同解除难、利益纠葛深清理难、赔偿难、执行难、风险防控难),借鉴国有产权转让交易办法,由军委职能部门主管,依托或衔接国家国资委选定的三大联合产权交易所(上海、天津、重庆),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军民融合产权交易中心,统一对军队资产(包含各类资产、负债、合同项目等)进行评审,用市场手段进行包装交易,收益纳入军费统一管理,通过创新军民融合运行模式,有效解决有偿服务难题。
(五)以体制机制融合为根本,坚实支撑保障。使最有效的资源流通到最合适的地方,使最优化的建设方案得到最有效的实施,使最利于国防而经济见效慢的项目得到最得力的保障,加强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建设是最根本的路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政府主导,做到凝心聚力、协力推动;坚持综合施策,做到多渠道发力、多手段实施,全面提升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融合发展水平。一是健全机构、优化环境。统筹军地相关部门设立国家至县级以上军民融合军地联合实体工作机构,建立跨军地、跨部门、跨系统的军民融合领导管理体系,在顶层实现统筹统管,军地间明确责权分工,实施中体现权威高效,形成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良好生态。二是用足政策、体现优惠。研究制定国家军民融合相关法规政策,支持鼓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配套的地方性法规;结合国家现行有效的法规政策,把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纳入知识产权、税收减免、贷款贴息、人才引进、资金扶持等优待政策范畴;同步国家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在企业工商登记、经营范围调整、项目申报审批、技术升级改造等方面,研究建立民企参军优先通道,形成与改革发展相适应、与国防需求相衔接、与军地互需相统一的军民融合发展国家及地方相结合的法规政策体系。三是顺畅机制、实现高效。加快构建统分结合、运行顺畅的军地协调、需求对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监督评估等机制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有序运行、协调高效发展。
(六)以“走出去”融合为契机,扩大延伸覆盖。大国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安全保障的全球化。中发〔2016〕12号文件明确提出“统筹海洋开发和海上维权”“维护国家海上利益”等战略任务。未来国家在统筹国内外大局中拓展军民融合发展空间成为当务之急。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必须无缝衔接“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构想统筹推动,把推进民企海外布局与国家以民掩军、以军护民、军民共进的“走出去”融合发展布局结合起来。一是在对外基础设施援建上,按照军民融合的思路,深耕细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组织国内重点企业同步拓展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建设,隐性贯彻我国战时国防需求;二是在对外合作交流上,积极借力在国际上与我国或国内城市的友好国家或城市以及民间组织,共同维护国家海外利益,支持国家军事力量海外布势;三是在对外经济贸易上,充分利用国内走出去的企业、资本等力量,进行战略物资国际化储备,并通过参与海外基础设施建设为军事力量走出去提供基地化保障;四是对外战略实施上,积极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按照合作共赢原则推动自由贸易区战略拓展延伸,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向外拓展延伸,推动国家创建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向外虹吸,使沿线国家人才与资源直接或间接为我国国防科技服务,提高新型武器装备研发和制造水平;为未来作战服务,打造沿线国家同盟式战时国防动员机制。
责任编辑:李冬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