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自觉的几点思考
2017-01-25高玉敏李荣菊马亚敏
高玉敏 李荣菊 马亚敏
(河北行政学院 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河北 石家庄 050031)
【文化视点】
关于文化自觉的几点思考
高玉敏 李荣菊 马亚敏
(河北行政学院 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河北 石家庄 050031)
当下,中国以崛起的大国姿态登上了世界舞台,伴随着经济实力的上升,传统文化正以强劲的复兴态势蔓延中国大地。而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复兴,绝不是简单地复活传统文化,而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实现其创造性转化,这就需要以长远的历史眼光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也就是要有文化上的自觉。要做到文化自觉,核心内容有三点:一是各美其美,正确认知、充分肯定自己的文化;二是美人之美,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三是美美与共,兼容并蓄创新发展自身文化。“文化自觉”只有在每一个人的心底生根、发芽,才能唤醒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理性认识,才能自觉为文化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晚年反复提及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经济全球化后文化接触的大波动必然会到来,如何有准备地迎接这场世界性文化大论争,中国人究竟能不能继续保持原有的文化认同?还是必须向西方文化认同?中华文化在这场论争中到底何去何从?需要引起特别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所以他呼吁“文化自觉”,希望大家对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有“自知之明”。自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以来,学界便不断对其内涵进行阐释、延伸,研究成果也是层出不穷,但正如冯骥才先生所指出的“不是说‘文化自觉’,文化就自觉了。重要的是什么叫文化自觉,谁先自觉,怎么自觉。不弄清这些根本问题,‘文化自觉’最终会变成一个空洞的口号”[1]。那么,“文化自觉”的内涵到底指什么?怎样才能让“文化自觉”从理论层面走到实践层面,真正上升为“文化自信”?
一、当下重提“文化自觉”的社会背景和重要意义
20年前,费孝通先生在展望21世纪时认为,未来世界的发展 “就是多元一体的世界文化的出现,我们要看清楚这个方向,向这个方向努力,为它准备条件”[2]。为此,他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不得不说,费老这一判断极具前瞻性和科学性。当下,随着经济科技、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整个世界已然成为一个“地球村”,而有意思的是,“当全球的经济一元化成为世界趋同的大力量时,却出现全球的‘文化多元性’的发展态势”[3]。这不仅是学者的共识,并且得到了实证研究强有力的支持,这一研究是由美国学者英格莱哈特(R.Inglehart)和贝克(W.E.Baker)开展的,他们在调查了世界范围内65个社会和全球百分之七十的人口基础上,于2000年发表了世界价值观的调查报告,报告称:“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我们所看到的不是以西方文化普遍化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与日俱增的一致性,而是文明多样性的延续。这种延续是通过积极地重新创造和重新吸纳非西方文明模式而得以实现的”[3]。面临全球范围内的社会转型,中国以强大的国力、崛起的姿态登上了世界舞台,我国领导人倡议提出的“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支持。与此同时,随着西方国家无力解决的全球环境污染、诚信危机等世界性难题频频涌现,中国经验、中国方案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关注和重视,中国人从未像现在这般自信,从心底深处真正对传统文化产生了由衷的认同,从城市到乡村,从大街小巷到田间地头,传统文化以一股强劲的复兴态势悄然蔓延。但复兴绝不是照搬、照抄和复活,如果仅仅是这样,那我们的文化复兴就只有死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复兴,是中华文化如何在踏上全球化的征程中,既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又保持和坚守自身特色,并不断实现创造性的转化。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就需要我们每个中国人都站在全球的视角,对费老提出的“文化自觉”进行新的思考,这种思考应该既包含了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反思,也包含了对西方文化现代性的反思,在这种深刻而又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我们才可能做到“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觉的前提
文化自觉的前提是正确认识和正确评价自身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如果连这一点也做不到就根本谈不到文化自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一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文化最繁荣的国家之一。转至唐宋,中华文化更是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呈现出海纳百川、气象恢弘的气势。唐王朝长安,长期定居着众多的外交使节、商人和僧侣,他们来自亚欧各国,在此游学、经商和传道,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艺术与政治制度,进行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正是各国使节朝拜大明宫的真实写照。大唐以她海纳百川的胸襟迎接世界,对当时及其以后的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那是一种何等的自信。回顾历史,不是要沉浸于曾经的辉煌,而是为了加强文化自觉的反思,对我们的文化有更深刻、更清醒地了解和认知,激发我们的自信,增强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传统文化发展到近代,在与西方文化的交锋中落了下风。中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便开始主张学习引进西方文化,从刚开始“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后来赤裸裸的主张“全盘西化”,西方文化势如破竹地占领了文化阵地,传统文化遭到了沉重打击。与此同时,我们开始不断地向日本、苏联、美国等先进国家学习,几乎学遍了所有被认为可学的国家,对我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学西方的一个负面结果,就是中国文化自信心全无,丧失了文化主体性。钱穆先生曾沉重地指出:“中国一百年来,经不起西方文化强有力的冲击,把自己的民族自尊心、文化自信心扫荡一空,不仅军事、经济、政治都向外国学习,连文学艺术,甚至日常人生都要学外国。”[4]现在回过头来,不得不说,近100年来,我们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出现了非常大的问题。传统被否定、抛弃,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和严重后果也逐渐显现,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安全问题频出……中国人在安身立命方面遭遇了空前危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知道一味地向西方学习是行不通的,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实践都告诉我们,必须回归传统,从传统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回归传统的前提是首先要正确认知我们的传统文化,客观评价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就是费老所说的首先要有文化上的“自知之明”。
三、文化自觉的核心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空前紧密,交锋和碰撞也空前激烈,要在文化多元化的激烈竞争中,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的发展,我们国家、民族乃至每一个人都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只有文化自觉从理论层面走到实践层面,真正成为全民的文化追求,才能走向文化自信。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做到文化自觉?正如费老所说的:“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5]因此要做到文化自觉,核心内容有三点:
一是各美其美,正确认知、充分肯定自己的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曾经拥有无比辉煌的过往,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崇尚和合的价值观念,“刚健有为”“厚德载物”的人文品格,“孝老爱亲”“勤劳智慧”的传统美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法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积淀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世代传承。时至今日,传统文化的“印记”仍无处不在,成为我们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如今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中国传统文化正以其独特的价值在世界舞台上散发出迷人的魅力,热爱传统文化的“粉丝”遍布世界各地。
二是美人之美,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6]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应该秉持客观理性的态度,正确处理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既不妄自尊大、一味排斥,也不妄自菲薄、全盘吸收,积极进行交流,加强学习与借鉴。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越是以积极的态度、开放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自身文化就越能得到丰富发展;越是以消极、保守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自身文化就只能驻足不前,甚至出现倒退和衰落。事实上,盛唐之所以成为当时世界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其文化上采取的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态度是密不可分的,而晚清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则直接导致了其历史舞台的退幕。而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是积极的对待还是消极的对抗,恰巧是一个国家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表现。
三是美美与共,兼容并蓄创新发展自身文化。汤一介先生在《关于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指出,21世纪将形成一个文化上的新轴心时代,在这个新轴心时代,各种文化将由其吸收他种文化的某些因素和更新自身文化的能力,决定其对人类文化贡献的大小[7]。金耀基教授在北京大学第二届费孝通纪念讲座上的讲演也指出:“中国现代的新文明不是在文化真空中构建的,它必然是以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作为构建的资源。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现代的新文明将必然是中西文化的创造性的转化与二者之交融。”[3]这就意味着,谁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化的学习交流、借鉴融合,谁就能在文化多元化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拥有话语权。中华文化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与超越,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博采众家之长,将包括各民族优秀文化在内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在吸收、融合别国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更新与超越。
以上三点,是实现文化自觉的核心,也是由文化自觉上升为文化自信的必经阶段,只有文化自觉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生根、发芽,深入灵魂、进入血液,才能唤醒人们对自身文化的理性认识,才能在实现自身文化价值追求的实践中,自觉为文化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说:“只有全民在文化上自觉,社会文明才能逐步提高、放出光彩。 ”[1]
[1]冯骥才.文化怎么自觉[N].文汇报 2011-08-26(5).
[2]方李莉.费孝通“文化自觉”思想的再解读[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7,(3):16-21.
[3]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金耀基教授在北京大学第二届费孝通纪念讲座上的讲演[J/OL].[2009-11-02].http://www.qstheory.cn/wz/jiangt/200911/t20091102_14311.htm.
[4]钱穆.中国文化十二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95.
[5]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183-196.
[6]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OL].[2014-09-2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12018.htm.
[7]汤一介.关于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M]∥汤一介.嘱望新轴心时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29.
G122
A
1009-0169(2017)12-0036-03
本文为2017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703010114)的研究成果。
高玉敏(1980-),女,河北灵寿人,河北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传统文化及文化管理研究;李荣菊(1965-),女,河北赵县人,河北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主要从事文化管理及文化政策研究;马亚敏(1987-),女,河北永年人,河北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文化管理及文化政策研究。
责任编辑:邓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