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刻把握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2017-01-25刘俊杰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生产力中心

刘俊杰

(中共中央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北京 100091)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深刻把握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刘俊杰

(中共中央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北京 100091)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线,贯穿于新时代历史方位、新社会主要矛盾、新的历史使命和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中。深刻把握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就把握住了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新时代历史方位;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发展;共同富裕

经过长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历史方位决定了这个时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强国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

一、新时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

“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集合概念,包括每一位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公民,主要指一切从事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是人类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力军。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本质的思想。新时代历史方位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论的丰富和发展。如果从大的历史观看,是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从人类社会发展史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做的划分;从以人民为中心角度看,是中国人民经历了站起来到富起来之后,到“以人民为中心”“强起来”的新时代社会发展阶段。如果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发展阶段看,是中国人民经过实现温饱,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具有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取得成功,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告别了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积贫积弱,饱受任人欺凌宰割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推翻了一切压迫和剥削人民的旧制度,人民获得解放,成为了国家主人。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之后,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中国建立,中国人民有了经济制度的保障和基础;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从政治制度确立了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标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按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发展阶段划分,从1956年到二十一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可以划分三个阶段的话,第一阶段是从1956年到1978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初期,这个时期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建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道路提供物质基础和理论准备时期,也就是十九大报告指出的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时期;第二阶段是从1978年到2012年的十八大,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也是中国和平崛起,经济发展创造奇迹的时期,十九大报告把这个时期概括为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时期;第三阶段是从2012年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期,这个时期国家综合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和文化实力大幅提升,告别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生产力落后的状况,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更加成熟,上层建筑更加完善,社会急剧变化导致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十九大报告把这个阶段概括为中国人民强起来的时期。正是这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出了巨大生机和活力。这个时代包括两个历史交汇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就是中等收入社会和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交汇期,并且提出两个新征程的战略目标和任务,第一个征程是到2035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目标比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提前了15年;第二个征程是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入世界强国之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贯穿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思想。

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五年中,依据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依据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状况,依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是一个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依据,也是国家治理的依据。能否根据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变化,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及时作出判断,是一个执政党治理国家能力的标志。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正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对现阶段我国主要矛盾状况科学判断的结果。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反映。从实践上看,我国稳定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告别了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时代,进入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并逐步进入世界高收入国家行列,在完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和人工智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短缺的问题,而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从社会生产力看,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沿海和内地,东部和西部,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是主要问题;在收入分配差距方面,无论城乡还是行业之间依然较大,这些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制约生产力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因此,从全局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

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是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需要出发的,这里要把握新时代社会矛盾的两层涵义:一是社会主要矛盾在新时代转化了,就是在原有主要矛盾基础上发生了转化,是矛盾由于量的积累,向更高层次的转化,是向良性的更高需求的转化,也就是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向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化,美好生活是人民的需求由温饱上升为更高层次和更多方面的需求,不仅包括吃穿住行的生存需求,还包括精神、民主参与、法治和生态环境的需求;在物质上要求不仅是数量上而是更高质量的供给。二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并不意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国情总的判断,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必须牢牢把握,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但发展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并根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准确把握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新的方针和政策以及新的发展方式的变化。

二、新时代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这个目的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本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社会本质规定。十九大报告中,“八个明确”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居于核心地位。“八个明确”中建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的总目标,无论实现现代化强国,还是中国梦的实现,最终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梦;新征程分两步走,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都是围绕人民的需要提出来的;社会全面发展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也是围绕人民的根本利益确立的;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国内和国外安全保障,也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中心提出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体,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一切利益属于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是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本质属性。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丰富和发展。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373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社会发展诸多因素中,生产力最重要。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解决好。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上”[3]373。

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3]123即使是共同富裕的目标,也不是同步富裕,人们也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如果企图立即实现消灭剥削和合理差别,搞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必然使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经济发展受到挫折,带来共同贫穷。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总结十八大以来五年治国理政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新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新的情况,我国已由解决温饱转到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党第一次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把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本质来认识,这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认识的深化,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再认识的一个突破,也是我们党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共产主义的本质贯通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其生产力的发展并不能使人获得自由全面发展,其制度设计本身是少数人占有社会大量财富,其价值目标是物化了的世界,社会发展的结果是人依附物,人处于异化状态。社会主义要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端,其生产力的发展和制度的设计是为了人,人是目的,其他都是手段,手段要服从目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中代表先进生产力根本要求的目的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是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性的力量,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人,要求进步的阶层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要求执政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切都是从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利益方式讲的,从人的全面发展讲的。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讲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相联系的,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不同的,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治国理政全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伟大复兴更近了。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保障,没有中国共产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就会因缺少凝聚力量和发展方向,导致中国一盘散沙。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的利益不代表任何集团的利益,它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集中了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和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具有巨大的动员能力、凝聚能力和执政能力。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是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并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党的领导是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确保党总揽全局和协调各方。要发挥党的领导在执政党执政方略的独特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保证了执政党与参政党团结一致,保证了国家和社会长期稳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立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不是西方的多党制或两党制轮流执政,也不是苏联的一党制,其初心就是肩负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命,它既要解决集中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推进现代化的任务,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要防止无政府主义和国家四分五裂的出现。正因为中国共产党贯彻民主集中的原则,民主和集中的结合,集中各政党和各阶层的意见和要求,党才能从政治、组织、思想上领导国家、社会和经济,总揽全局,协调一致,形成全党全国的共识,高效执行,步调一致。民主集中制具有决策民主、决策共识、决策效率的优势。

坚持党的领导要与全面从严治党相结合。一党长期执政,要勇于自我革命,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化党内监督,提高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坚持伟大斗争就是要同利益集团和权力腐败进行斗争;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有效规范和制约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的胜利。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治国理政始终,就要推进社会全面发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就需要破除影响社会全面进步的体制机制障碍,就要解决发展起来遇到的问题挑战,就要穿越中等收入陷阱,解决经济发展与政治和社会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用新发展理念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比如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由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必然面临社会结构、阶层和价值观的分化和重构。社会矛盾导致的社会问题,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解决社会发展出现的特权腐败、贫富差距拉大、分配不公、资源破坏、环境污染、诚信缺失等问题和矛盾。创新引领科学发展,共享凝聚发展活力和力量,只有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才能穿越中等收入陷阱,取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

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如何处理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立现代经济体系,核心是市场化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问题。事实上,改革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权力对市场的过度干预与寻租,导致市场失灵与权力腐败的发生,是穿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大障碍。如何尊重劳动、驾驭市场、制约权力?如何进行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尤其如何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加快建立现代经济体系的关键问题。

总之,新时代历史方位、新时代社会矛盾,新时代社会本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本质和灵魂都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心、以破解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改革方向,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只有依靠人民、得到人民支持,伟大梦想、伟大事业,通过伟大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就一定能够实现。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D261

A

1009-0169(2017)12-0004-04

刘俊杰(1961-),男,吉林舒兰人,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治制度研究。

责任编辑:王玉华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生产力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