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的历史形成及时代价值探析
2017-01-25吕列霞祖金玉
吕列霞 祖金玉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西柏坡精神研究】
西柏坡精神的历史形成及时代价值探析
吕列霞 祖金玉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西柏坡精神为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实践所催生,孕育形成于革命和反革命势力的较量过程中,孕育形成于党所面临的四次历史性转变中。西柏坡精神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定内涵。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西柏坡精神,不仅要坚定理想信念、继承戒骄戒躁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还要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发展严守纪律、听党指挥的可贵品质。
西柏坡精神;历史形成;时代价值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于20世纪40年代在异常艰难、无比险恶的战争环境中凝练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发展西柏坡精神仍然具有重大的价值。
一、西柏坡精神的历史形成
西柏坡精神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它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为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实践所催生的。周恩来曾深刻指出:“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1]因此,党在西柏坡时期的历史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
(一)西柏坡精神孕育形成于两种政治力量的较量过程中
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然而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扶持下,坚持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与中国共产党主张地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国家背道而驰。国共两党的对峙使得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和两种前途的艰难选择。中国共产党经过重庆谈判的努力,依然未能粉碎蒋介石要在全国进行独裁专制统治的阴谋,且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集团率先挑起全面内战,革命与反革命势力两种政治力量的斗争拉开序幕。中国共产党在前期以防御为主,直至1948年5月,共产党进驻西柏坡,开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时期。当时解放战争已进入到第三年,反帝反封和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高潮。战场上军民浴血奋战,第二条战线的人民全力以赴支援一线作战,国统区人民因不满国民党的残暴统治而发起一系列的抗税斗争。尽管当时国民党的人数比起我军人数占优势,但由于蒋介石在军事上遭遇失败、政治上不得人心、经济上全面崩溃使得我军转劣为优。在此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发出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口号,用这种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来激励广大军民采取在战略上重视敌人,战术上蔑视敌人的策略,抓住有利时机而迅速地发起了著名的“三大战役”,和国民党反动集团展开了空前的大决战。西柏坡精神就在这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浪潮中诞生,它是伟大时代的产物,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革命精神的象征。
(二)西柏坡精神丰富和发展于党所面临的四次历史性转变中
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胜利实现了中国革命的战略决战,使得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变迅速到来。当时党面临的全新课题是:全国的形势由战争转向和平、党的主要任务是由革命转向建设、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党的性质由革命党和局部执政党转向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正是在这四次历史性的转变中,西柏坡精神得到丰富和发展。
解放战争的胜利意味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是国内形势由战争转向和平、党的主要任务由革命转向建设的重大转折点。其胜利摧毁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是中国实现国内和平的关键一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对蒋介石的本质已有深入了解。自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来,蒋介石的种种表现都深刻表明:党中央发出的“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伟大决策顺应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这一战的胜利成为中国由战争转向和平的关键。最终中国共产党不负众望,完成了这一历史性任务。自此,中国结束了内战赢来了永久的和平,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已不再是进行革命,而是转变为了带领人民巩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成果,建设一个新中国。
解放战争的胜利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即将由一个革命党和局部执政党转向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如何完成这一历史性巨变进而部署接下来的任务,是党中央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党中央于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及时回答了这个问题。会议首先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转变的命题。认为从1927年开始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方式已经完结,从现在起要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在管理和建设城市的过程中,注重从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和国民党以及帝国主义做坚决的斗争。同时也不能忽略乡村的建设,必须紧密联系城市和乡村工作、重视工人和农民、工业和农业的全面发展。其次,确立我党在夺取全国胜利后的各个方面的政策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在全会上,毛泽东代表党中央指出,夺取全国性的革命胜利后,党要领导人民加大力度生产以恢复生产生活上的秩序进而使我国实现在经济上由农业国向工业国和政治上由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性转变。在会议的最后强调,由于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一个革命党和局部执政党转变为全国执政党,因此更加注重加强党以思想建设为中心的各个方面建设,时刻注意纯洁党的队伍,警惕“糖衣炮弹”的诱惑,筑牢思想根基,落实“两个务必”进而带领人民实现和平发展的愿望。
二、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涵
关于西柏坡精神,对其基本内涵的概括和提炼从很早时期就已经开始。毛泽东同志没有明确提及过“西柏坡精神”的概念,但对西柏坡精神有过较为系统的论述。江泽民同志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同志必须始终坚持“两个务必”。胡锦涛同志于2002年12月在西柏坡考察时指出,要注重发扬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思想,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习近平同志于2013年7月在河北调研时深刻指出:“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也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2]通过概括总结党的领导人有关的论述,可以将西柏坡精神概括为:“两个敢于”的奋斗精神、“两个务必”的创业精神、“两个坚持”的民主精神以及坚决地执行党的政策和纪律的精神。
(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西柏坡时期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由防御转入全国性的战略反攻的关键时期。党是否有决心和勇气来抵御国民党的军事压力,是否能够抓住最后的时机发起战略反攻是党此时必须面对的重大抉择。毛泽东深刻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3]297正是在这种危急时刻下,党中央呼吁广大解放军官兵务必将革命进行到底,决不能中途放弃。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蒋介石提出的和平谈判谈完全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阴谋,他是企图达到“划江而治”的目的以便为卷土重来赢得时间。他不失时机地发表声明揭露蒋介石的虚伪求和面目,使蒋介石彻底失去了在国民党党内、军内和人民群众中的政治认可。在此种情况下,党中央带领人民解放军紧抓机遇,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军事力量,粉碎了国民党反动集团“划江而治”的阴谋,以更快的速度推进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渡江战役的胜利是中国解放战争取得成功的关键,它的胜利预示着: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反动集团彻底失去了斗争的能力,中国人民即将摆脱水深火热的战争生活而有希望实现永久的和平。中共中央发出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口号,突出地显示了我们党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永不退缩的精神,为了广大人民及全中国的前途命运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是一种善于抓住历史机遇,敢于面对严峻的挑战,争取最终胜利的革命进取精神。
(二)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即将从一个局部性的革命党转变为全国性的执政党,执政问题是党中央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会不会走李自成的老路?中共党人是否能规避“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率,在革命胜利后能否抵挡住众多诱惑带领人民走向更为辉煌的前景?共产党人能否迅速完成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角色的转变?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国共产党20多年革命斗争成果、建设社会主义宏伟目标、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是否能顺利推进的重大问题。在面对这个全新的课题时,毛泽东有预见性地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警示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4]1438在毛泽东看来,“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4]1438。他预见性地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4]1438-1439。他始终坚信:“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4]1439在离开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去往北平的途中,毛泽东曾多次语重心长地表示,我们此次去北平是“进京赶考”,共产党人坚决不能走李自成的老路,要经受住革命胜利后的各种诱惑和考验。共产党人来自于人民群众,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迅速地完成角色转变,带领人民完成在和平时期的建设。这些思想无不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这些论述科学完整地回答了共产党人在革命胜利后作为一个执政党应该注重的重大问题,对于今天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建设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三)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
西柏坡时期,党中央尽可能地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中去,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和广大群众基础,这是解放战争得以胜利的重要条件。为依靠群众获得群众支持,中国共产党从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角度出发,相继发布“五四指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3]297中国共产党人不仅颁布相关政策和法令来支持人民群众的斗争,而且还给予广大人民群众一定的自主权,即鼓励广大人民群众要敢于组织起来打倒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保证了土改运动的彻底进行。经过土改运动,广大农民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在“参军保田”的号召下,大批农民涌入人民军队,达到了军民之间的空前团结,进而为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人力和物力。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到解放战争中去,客观上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战胜一切敌人的条件。同时,党始终不忘听取群众的意见,提出“凡属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党必须依据情况,领导群众,加以实现”[3]307。做到了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战略构想。
(四)坚决的执行政策、严守纪律的精神
西柏坡时期,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纪律建设。首先,党中央始终强调纪律建设是我们党建事业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毛泽东同志还提出了“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的主张。为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党中央从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从方式方法、纪律条例、制度层面上都进行了创新。首先,为培育全党的纪律意识,中央多次召开专门会议重申纪律建设的重要性,强调要从具体的工作中加强纪律建设。主要的方式有:通过印发大量的材料让党员进行系统地学习;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一把手在党内的影响力来促使广大党员不断强化纪律观念;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有力武器,在党内定期开展民主生活会来清查党内存在的有关思想、作风、纪律方面的突出问题。其次,中共党人通过实践方面的积累制定了较为完备的纪律方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纪律条例。主要是针对党内存在的各种不良现象制定了较为科学的纪律条例。这些纪律条例要求包含党建方面的各种突出问题,纪律条例是广大共产党人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集体商议的结果。最后,中国共产党注重从制度方面建党。通过了地方党组织定期向中央报告、党委会议制度等决议。针对党内存在的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和小团体主义的问题,党中央明确要求要将部分权力紧紧地抓在党中央手中,因为某些权力的分散必然导致社会动荡。在我们今天来看,可能存在过分集权的现象,但它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无疑是合适的。此外,中国共产党特别注重纪律地遵守与执行,对于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及时地发现、解决。西柏坡是共产党人“立规矩”的地方,更加注重了党的纪律建设。西柏坡精神是我们党在革命时期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时刻提醒着中国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三、西柏坡精神的时代价值
西柏坡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具有及其重大的历史意义。新的历史条件下,西柏坡精神并没有因为我们距离革命战争年代及其遥远而被历史所掩埋和遗忘,恰恰相反,它的精神在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历史光芒。
(一)西柏坡精神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历史之镜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历史的沉痛教训所做出的重大历史总结。然而,打铁还需自身硬,党要办好事情,必须把党的建设放在首位。习总书记明确强调:“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5]70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6]。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把党的建设放在首位,新时期,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下,依旧要把党的建设作为主要任务来抓。
加强纪律建设是党的建设治本之策。坚决执行政策和严守纪律的精神是西柏坡精神的灵魂。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纪律建设,强调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7],将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地位提升到崭新的高度。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习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5]131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他再次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5]764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正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许多带有新的历史特点的艰难抉择。“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5]61。党的十九大更是把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8]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是在科学总结90多年来管党治党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党中央的一系列管党治党的伟大举措,就是为了使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能战胜四大危险,经受住四大考验,时刻保持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升自身执政能力、更好地承担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
(二)西柏坡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支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精神营养来自于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而西柏坡精神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历尽千辛万苦培育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西柏坡精神将为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今天,党带领人民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任,虽然没有像三大战役那样要付出血的代价,但是在我们这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党要带领全国大约7000多万贫困人口截止到2020年全部摘掉贫困的帽子是非常艰难的任务,这是党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因此,学习和弘扬西柏坡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我们要学习西柏坡时期的将革命进行到底以及坚信革命必将胜利的伟大决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胜利的阶段,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务必要坚定理想信念。党要带领人民群众去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突出短板,而西柏坡精神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正如西柏坡时期是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环节一样,我们充分坚信:最后的胜利一定会属于我们。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习西柏坡时期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及团结群众的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做的是全面。何谓全面,是发展要平衡、协调、要可持续,就是要做到小康路上一个群众也不能掉队。习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9]59-60“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0]。做好扶贫工作,帮助和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使改革开放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体现,更是党和政府职责所在。当前,党中央的扶贫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坚信扶贫工作定会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小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西柏坡时期,我们党紧密团结人民群众,最终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阶段,中国共产党也必将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目标的完成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必将获得更加稳固的群众基础。
(三)西柏坡精神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理想指引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要求我们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它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西柏坡时期的历史启示我们:人类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其威力是无穷大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取得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所产生出的强大精神力量。西柏坡时期的历史还启示我们:革命总会有低谷,历史总是曲折前进的,暂时的失败并不能改变历史的方向。低谷时期更要有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这种理想信念一旦根植于我们心中就会变成无坚不摧的力量。当前,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的党中央正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习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5]84在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我们更要加大力度弘扬西柏坡精神,将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落实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实际行动中。
[1]赵贵世.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
[2]习近平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DB/OL].[2013-07-1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712/c1001-22184505.html.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
[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打铁必须自身硬[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10-23(1).
[7]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03(2).
[8]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 [N].人民日报,2017-10-19(2).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0]习近平的“扶贫观”:因地制宜“真扶贫,扶真贫”[DB/OL].[2014-10-17].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017/c1001-25854660.html.
[1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1(2).
D261.1
A
1009-0169(2017)12-0031-05
吕列霞(1993-),女,甘肃平凉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祖
金玉(1973-),女,辽宁铁岭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研究。
责任编辑:邓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