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意蕴及实践路径

2017-01-25刘宗洪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全党党员干部党员

刘宗洪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上海 徐汇 200233)

一、党内生活需要时代的政治

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是由党面临的“执政地位、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和外部环境”四大考验决定的。党内政治生活有了时代特征,才能解决党内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党在新起点需要夯实新的思想基础

政党的力量源于思想统一基础上的行动一致,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就是用党的理想信念武装党员。理想是政党的目标追求,而信念是政党所认同的思想价值。统一全党的思想,既要全党认同理想中的价值理念,又要激发全党为实现党的最近目标而奋斗的政治激情。建党90多年以来,我们党不仅矢志不渝地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武装全党,而且致力于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现实的奋斗目标上。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具有宏观性、长远性和价值性特征,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纲领政策与当下中华民族的命运和中国人民的利益直接联系着。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最近的纲领政策武装全党,对全党思想的统一和凝聚更紧迫、更紧要,也更有效。延安时期,党内的政治生活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全党,清算了党内历次“左”倾和右倾的错误和思想根源,实现了全党的政治大团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内政治生活主要是消除“文革”左倾思潮的影响,通过拨乱反正,把思想统一到邓小平理论上来,从而开辟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内政治生活需要一次新的思想武装。改革开放近40年,我们党遇到了新的历史机遇和新的重大挑战。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我们要应对西方国家的“逆全球化”思潮;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我们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我们要推进依法治国和实现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之后的一次理论飞跃,是全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面对社会上各种新的错误思潮,我们要用习近平总书记的理论武器去批判;面对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新问题,我们要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来指导;面对党内出现的新矛盾,我们要用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党思想来解决。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武装全党,是新形势下增强党内政治生活时代性的首要任务。

(二)党内新矛盾需要党员有新的本质改造

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核心问题是用党章的要求对党员进行本质改造,使党员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党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党内政治生活所要解决的矛盾也就不同。在革命时期,由于党员多数来自农民,因而党内政治生活主要是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鉴于党内同志受左倾思想长期而严重的影响,党内政治生活主要是解决党内“个人迷信”“以阶级斗争为纲”等方面的认识问题,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上来。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革,党员队伍也发生了代际的交替,与此同时,党内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就是要根据党情的变化认识党内的新矛盾,对党员来一次新的本质改造。

具体地说,党内新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执政地位引来的“权和利”的矛盾。党处在执政地位,广大党员干部掌握着大大小小的权力。权力的实质是对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党员干部掌握了权力,就存在着获得非法资源的可能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中央强调“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在革命时期,党员面临的主要考验是“生与死”,而执政的考验主要是“权和利”。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求党员干部保持勤政廉洁的政治本色。二是市场经济引来的“公与私”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其价值导向会对党员的宗旨意识产生一定冲击。党员在党内生活中要发扬奉献精神,而在经济生活中却要奉行市场交换的原则。政治领域与经济领域的双重价值使一些党员淡忘了宗旨,产生了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思想。为此,《准则》警示党员“绝不能把商品交换那一套搬到党内政治生活和工作中来”[1-2]。三是改革开放引来的“是与非”的矛盾。党的先进性是基于先进理论的武装以及由此而来的政治忠诚。但在全面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党员在政治上的坚定性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会出现许多问题并引发思想理论上的争论。一些党员鉴于自身利益的调整和信息化平台上的社会思潮冲击,对党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党内政治生活需要不断解决“是与非”的矛盾。四是外部环境引来的“奢与俭”的矛盾。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党员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优越。一些党员忘记了艰苦奋斗精神,开始追求奢靡享乐的生活方式,甚至在道德上滑坡。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需要全党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高尚的生活情趣。

(三)党员新情况需要开辟新的治理方式

我们党已经执政68年,改革开放也近40年,不仅党员队伍发生了代际更替,而且党员的思想观念也有了重大变化。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必须关注党内治理的时代特点。第一,党员社会成分的多元化,决定了党内治理要体现层次性。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阶层是“两阶级一阶层”的格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我国社会已经分化为工人阶层、农民阶层、企业家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等多个阶层。与社会阶层的变动相适应,党内也出现了不同社会成分的党员。党员所处阶层不同,思想认识、知识水平和生活习惯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性。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必须关注党员教育和管理的层次性。第二,党员利益的多元化,决定了党内治理要体现针对性。在战争年代或计划经济时代,党员利益具有单一性特征。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党员利益呈现多元化格局。有的党员担任高管拿高薪,而有的党员则处于社会大众化的生活水平;“老板”党员因获高额利润而过着高品质的生活,而被聘用的工人党员则可能面临着高房价压力。党员在社会经济关系中的地位不同,价值趋向和政治情感也会不同,甚至存在冲突的因素。党内政治生活固守抽象的理论说教,忽视不同社会身份党员的生活感受和实际问题,党内治理就难以取得实效。第三,党员就业方式的多元化,决定了党内治理要体现灵活性。随着我国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党员就业渠道早已出现了多元化。有的党员在国家机关或国有企业工作,也有的党员自谋职业或在“两新组织”中就业;有的党员在相对固定的岗位工作,也有不少党员长年处于流动之中。就业方式的多元化,使党内政治生活的实践方式难以做到统一和规范。如一些外企党员和流动党员与基层党组织的联系确有实际困难,从而导致日常的“三会一课”制度难以落实。党员就业方式的多样性要求创新党内政治生活的实践。

二、政治在党内生活的时代化

党内政治生活的核心要义是讲政治。时代不同,党内政治生活中的“政治”会有不同意蕴。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提出了讲政治的具体要求,就是坚定政治方向、政治立场,遵守政治纪律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学习和落实《准则》,就是要从时代的政治高度开展党内政治生活。

韵脚平仄同样是影响声情的因素之一,王易认为:“韵与文清关系至切:平韵和畅,上去韵缠绵,入韵迫切,此四声之别也”[7]178-179。两宋《卜算子》多为仄声韵,可知该词调振厉迫切。

(一)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首要,不断强化“不忘初心”的政治实践

“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1-3]党员的理想信念不是抽象、空洞或乏味的,而应当与新时代的伟大事业联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提出要“不忘初心”,就是要求全党把崇高的理想彰显于当下的政治实践中。

1.从党的信念中把握政治方向,把崇高理想与重大决策结合起来。《准则》指出,党员的毕生追求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的目标。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实质是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旨趣;对社会主义的追求,实质是对人民达到共同富裕的向往;对共产主义的信奉,实质是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期望。共产党人没有任何私利,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共产党人都把实现人民的利益和人类的自由解放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党的领导的权威性和长久性,根源于理想的崇高性和人民性。

党的理想信念从来就不是好高骛远的口头承诺,而是体现在当前的政治实践中。建党90多年以来,党的理想信念总是规定着现行政策的选择,而现行的政策总是彰显着理想信念的价值。新形势下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要求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与重大决策联系起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导致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党员干部就要用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去实现公平正义;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必然出现资本获取高额利润的弊端,党员干部就要用社会主义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利益;集中政府权力发展经济可能会出现权力寻租的问题,党员干部就要用巴黎公社原则践行人民公仆的精神。党的崇高理想是未来的,又是现实的;是理性的,又是能被感受的;是遥远的,又是存在中的希望。《准则》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以实际行动让党员和群众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1-3]

2.从社会思潮中增强政治辨别力,把道路自信与抵制错误结合起来。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但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源于资源分配的公正性、经济发展的高效性和政治制度的民主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前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绝对的自信。自信来自于比较。进入新世纪,美国的经典资本主义制度遇挑战,欧洲的福利资本主义在衰退,拉丁美洲的民粹社会主义已失败,而非洲的发展道路仍然在苦苦摸索。我国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员有了这一政治共识,就要勇于抵制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一段时间以来,有人鼓吹新自由主义,有人散布“左”的言论,也有人污蔑党的领袖和革命英雄。党员忠诚于自己的理想,就要同一切违背党中央和丑化党的言论和行为作斗争。《准则》要求党员对“一切歪曲、丑化、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言行”,“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1-4]。

3.从本职岗位中彰显政治忠诚,把历史担当与工作实绩结合起来。实现党的理想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的努力。今天,实现党的理想的时代任务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党员为党的理想奋斗,需要有历史的担当,着力用本职岗位的工作实绩为党的事业添砖加瓦。首先,政治要忠诚,不做“两面人”。党内“两面人”的特征,就是对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没有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党内“两面人”是政治不忠诚的突出表现,其危害是背叛了党的理想追求。《准则》要求全党:“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1-5]第二,工作要务实,不干“虚假事”。党员对党的政治忠诚不是随意的口头承诺,而是对党的事业的实际贡献。事实上,检验一个党员的政治忠诚不在于他说了什么,而在于他做了什么。辽宁省发生的政绩造假事件令中央震惊,也反映一些党员干部在政治上的不忠诚。政绩造假的目的是实现个人的政治野心,其危害是以欺骗的方式误导中央的决策。《准则》要求党员干部“反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1-5]。第三,做人要诚实,不讲“吹捧话”。党员做人要诚实,首先是对党要讲真心话。对党诚实是党员的道德要求,也是对党政治忠诚的重要体现。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党员干部对上级领导吹吹拍拍,搞阿谀奉承。党员干部讲“吹捧话”的实质,是通过取悦上级领导或组织以谋取个人的私利,其危害是引导上级延续错误的决策,给党和人民带来更大的损失。《准则》要求:“对领导人的宣传要实事求是,禁止吹捧。”[1-6]

(二)要以严明政治纪律为关键,不断增强“团结统一”的政治意识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党员干部运作权力具有分散性和本位性的特点,因而,着力加强团结和统一就成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要求。《准则》指出:“纪律严明是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的重要保障”[1-7],而“政治纪律是党的最根本、最重要的纪律”[1-8]。

1.加强政治建设是严明政治纪律的基础。党的团结统一有思想的统一、政治的统一和行动的统一,其中,思想统一是基础,政治统一是重点,行动统一是目的。实现党内思想政治的统一,需要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党的政治建设主要是党制定纲领路线政策的政治过程以及党为实现纲领路线政策而努力使全党意志统一的政治工作。党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党的政治建设仅仅重视制定和完善党的纲领路线政策是不够的,还必须提高全党对党的纲领路线政策的认同,努力增强全党的政治自觉。

全党的政治自觉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主决策。党的纲领路线政策不应是少数人在研究室里商议的结果,而应当是全党共同参与、集思广益的集体智慧。只有党的纲领路线政策反映全党的意志,才能变为千百万党员群众的自觉行动。发展党内民主,激发党员的广泛参与,使党的纲领路线政策充分反映广大党员的意志,这是实现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二是政治教育。实现党内思想政治的统一,既需要民主的决策过程,更需要有效的政治教育。这是因为党的先进理论与科学决策只有通过宣传和灌输才能让广大党员所接受。党员作为社会实践的个体,思想认识受制于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和自身利益的局限,不可能与中央的决策天然地保持一致。在党的建设的历史实践中,加强党内的政治教育是提升党员政治自觉的最主要手段。三是纪律约束。党的政治纪律是建立在全党自觉遵守基础上的,同时对每一个党员又是一个刚性约束。世界政党有各种类型,但党员遵守政治纪律却有严格的一致性,任何政党都不会允许本党成员反对本党的政治主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政党都是有政治纪律要求的,没有政治纪律要求,没有政治上的规矩不能成其政党。就是西方国家,主要政党在政治方面也有严格约束的,政党的重要成员必须拥护本党的政治主张、政策主张,包括本党的意识形态。”[2]

2.树立核心意识与维护中央权威是严明政治纪律的重点。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我们党确立了习近平同志在全党的核心地位,这是党进入历史新阶段的郑重选择。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就要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首先,以“树立核心意识”检验政治忠诚。群众是由阶级组成的,阶级是由政党领导的,而政党则需要领袖的指引。邓小平在总结党的领导教训的时候曾经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3]“核心”对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性在于:“核心”依据时代发展有一套引领全党继续前进的理论体系;有全党公认的领袖品格和向心力;有被实践证明的领导才干。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党风廉政建设成就巨大,对外开放谋略成效显著。维护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关系到党和民族的命运。政治上讲忠诚就必须树立核心意识。其次,以“维护中央权威”检验政治立场。党的领导是我国政治体制的优势,而有坚强有力的党中央领导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政治大一统的国家,自上而下的坚强领导能够确保国家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近代政治发展的一个深刻教训,就是四分五裂的领导体制使中华民族长期陷入深重的灾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制强化党中央的权威,不仅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而且与我国传统优秀的政治文化相契合。当今不少国家受西方民主制度影响导致政治混乱,教训十分深刻。我们党是使命型政党,有振兴中华的百年大计。全党服从中央,才能实现中国梦。《准则》指出:“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1-4]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把维护中央权威作为最重要的政治原则。第三,以“贯彻中央决策”检验政治能力。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目的是把中央的决策在地方或基层落地生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党员树立核心意识不是口头的表态,干部维护中央权威不是政治的姿态,而是要落实于行动。把中央的决策变为执政的成效,不仅需要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领导艺术,更需要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党员干部有了政治能力,才能辨别是非,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把中央的决策落到实处。

3.规范党内关系是严明政治纪律的紧迫任务。《准则》在阐释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时,十分强调严肃政治纪律的必要性。一段时间以来,党内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宗派主义、山头主义现象。有的党员干部在党内拉帮结派,培植个人势力,结成了利益集团。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调节党内关系,从党的组织体系和党员的行为规范上增强党的团结和统一。第一,严禁党内搞人身依附关系。人身依附关系是封建官场的痼疾,也是政治涣散的重要原因。在党内,有的党员干部把下级作为私有财产来使唤,而下级对上级领导则显示不讲原则的愚忠。防止党内的帮帮派派,需要通过严肃政治纪律,构建党内同志间的正常合作关系。第二,严禁党内搞等级森严的关系。上级对下级颐指气使,造成了下级对上级的心理疏远;而下级对上级阿谀奉承,总是包含奉承者实现私利的欲望。因此,党内上下级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不利于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党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第三,严禁党内搞团团伙伙的关系。党内的团团伙伙,也就是党内的宗派主义和山头主义。党员干部热衷于团团伙伙,目的是获取更大政治权力和保护既得利益或非法利益,其后果是分裂党的组织。巩固党的团结和统一,需要用党的政治纪律规范党员与党员、党员与干部和干部与干部的政治关系。

(三)要以加强党员修养为重点,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党员修养包括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准则》要求党员干部“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1-9]。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注重党员的修养,树立良好的执政形象,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1.坚持人民至上的观念,筑牢党在群众中的政治根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从一定意义上说,政治就是执政的政治集团与人民大众的关系。历史上政权的动荡与更替,一般源于执政的政治集团与人民大众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党要增强政治的合法性基础,就要赢得群众真心的支持和信赖。《准则》指出:“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1-6]在革命时代,我们党有一整套赢得群众拥护的制度和方法。在执政条件下如何赢得群众的长期支持?关键是党员干部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内心的道德要求。首先,工作上要运用协商民主。党没有任何私利,把实现人民愿望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党员干部践行宗旨就是运用“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民主方法实现好人民的利益。在执政条件下,党员干部“唯上”的工作态度是背离党的宗旨的突出表现,而实现群众利益则是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其次,品格上要做人民的公仆。自古以来,当官发财就是统治阶级从政的圭臬。共产党人与历代统治阶级的根本区别就是当官不发财、发财不当官,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但在执政条件下,党员干部有支配社会资源的权力,具有谋取特殊利益的便利性,因而消除特权思想和特殊待遇就成为党性修养的时代要求。第三,行动上为人民排忧解难。党员干部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貌似生活中的小事,但群众的小事却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自古以来,执政的政治集团帮助人民安居乐业都是最大的政治。因此,党员干部讲政治,一定要帮助群众解决最直接最紧迫的问题。

2.坚守执政伦理的规范,发扬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执政伦理是执政者行使国家权力应遵循的价值、规范和作风的道德要求。我们党的执政伦理以为人民服务为准则,注重弘扬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第一,反对形式主义,倡导求真务实。形式主义以作风漂浮和工作不实为特征,实质是通过巧取虚名以实现政治上的不当利益。党员干部遵循党的执政伦理,需要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知真情,干实事,求实效。第二,反对官僚主义,倡导热情服务。官僚主义的特点是对群众态度冷漠、办事推诿扯皮和工作作风霸道。官僚主义的实质是颠倒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反对官僚主义,就要建设服务型政党,把服务群众作为基本的职业道德,自觉做人民的勤务员。第三,反对以权谋私,倡导廉洁从政。党员干部掌握国家的权力,有为人民服务和为个人谋私利的双重可能性。党员干部以权谋私的实质是用国家的权力窃取人民的财富。党的执政伦理要求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反对以权谋私,防止权力异化。第四,反对“为官不为”,倡导开拓创新。“为官不为”的主要表现是不担责、不作为或慢作为,其实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心理。党员干部“为官不为”,不仅违反了从政的职业道德,而且耽误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因此,党员干部在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工作中主动担责,不仅是党性的要求,也是执政伦理的规定。

3.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良好形象赢得人民拥戴。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党员干部经受不住权力、金钱和美色的考验,追求奢靡生活方式,讲排场,铺张浪费,挥霍无度,骄奢淫逸,腐化堕落,严重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为此,《准则》要求党员讲修养,脱离低级趣味,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首先,党员干部要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主导,又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有世界现代文明的吸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使人民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党员干部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人民群众的优秀品德的典范,以引导社会的文明进步。第二,党员干部要带头践行艰苦奋斗的生活方式。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时代,党员干部面对财富增长和物欲横流的环境,都有一个生活方式选择的问题。历史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如果在实现经济起飞后安于享乐,追求奢靡享乐的生活方式,社会发展就会陷于停顿甚至衰退。为此,党员干部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保证精神不懈怠,始终保持进取的精神。第三,党员干部要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社会转型期,各种追求感官刺激的娱乐形式会在社会阴暗的角落出现。党员干部如果没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就可能陷于低级趣味的泥潭。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培育高尚的生活情趣始终是一个重要内容。

三、增强党内政治生活时代性需要科学精神

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需要依据时代的变化对党内教育和管理的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既要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又要遵循科学精神。

(一)党内教育要实现“内化于心”的实际效果

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任务是加强思想理论教育,保证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一些党的组织虽然花了很大精力开展党内政治学习,但收效往往甚微。究其原因,既有教育形式上的枯燥乏味,更有教育内容“高大空”的问题。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既要抓制度化日常化的学习,更要把握理论教育的真理性原则。首先,党内思想教育必须制度化和常态化。当今不少党员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不扎实,面对互联网时代又不屑于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或党的文件。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级党组织加强党内政治学习就显得非常紧迫。革命时代的党内教育主要靠思想灌输;在新媒体时代,党内教育更需要灌输。这是因为以手机为载体的宣传形式几乎代替了纸质的宣传,党员选择阅读的自由空间更大了。党组织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治宣传,党员的思想就会在大是大非面前失去方向。第二,党内思想建设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党员的思想观念来自于方方面面的影响,其中,实际的生活感受对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更为直接。党内教育如果局限于读书看报,不去了解党员的思想困惑,就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各级党组织开展党内学习要及时把握社会思潮的动向和党员的思想状况,用党的理论和最新的理论成果去化解党员的思想困惑,进而把党员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第三,党内教育必须占领真理精神的制高点。党内政治教育,不单是中央精神的机械传播,而是让党员掌握真理。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掌握真理,党的教育内容才能成为全党的理论武器和心中的信仰。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需要建设一批有学术涵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们精通马克思主义,把握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用真理的力量阐述党的理论和政策,从而使党的理论“内化于”党员之心。

(二)党内批评要锻造“自我提高”的党性熔炉

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载体是党的组织生活,而党的组织生活的重要工作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革命时期党内批评多有战斗性的“火药味”,执政条件下的党内批评则应当彰显建设性的特点。所谓党内批评的建设性,就是党内同志通过相互批评帮助党员进行反思,按党员标准提高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新形势下的党内矛盾不是社会阶级斗争反映,更不存在两条路线的斗争,而是“公与私”“廉与腐”“俭与奢”“苦与乐”的矛盾,有些还是心理因素或脾气秉性问题。解决党内矛盾不应是疾风暴雨似的斗争,而是通过党内同志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善意批评来解决。党内有些问题可以放到党组织生活会上解决,而大量的日常问题则可以用会下交流或谈话方式来解决。党内批评的目的不是制造党内的紧张关系,而是寻求党员在政治上的统一、工作积极性的激发和工作业绩的提升。注重政治性与生活性、原则性与灵活性、时代性与传统性的融合,应当是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特点。

(三)党内问责要融入“利益激励”的关怀机制

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保障。党委主体责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通过党内问责制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内问责的目的是通过压力传导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但从实践来看,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人离开了利益,制度的压力就极其有限。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既要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也要不断传导制度的压力,更要有利益的激励。在党的历史上,对党员干部精神上的激励与组织上的关怀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增强党内问责的传导压力而忽视党员干部的利益驱动,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四)党内规矩要实现“政治文化”的转化

党内规矩和纪律具有刚性特征,依靠外在压力加强党内治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在因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党的规矩和纪律转化为党员干部的内心要求。人的内心需求是由自身所接受的文化决定的,而文化可以把特定的规矩变成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因此,把党内制度转化为党员内心追求的唯一方法是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是党的价值理念、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的观念形态,与党内规矩和纪律有内在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党员接受了党内政治文化,执行制度就会成为一种政治自觉,而不再是一种精神负担。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和自觉的纪律的辩证统一。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既要强化党内的规矩意识,更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

(五)党内责任要开创“全党动手”的局面

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要发挥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强化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对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至关重要。然而,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仅仅依靠“关键少数”是不够的,还需要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一方面,认识党内的突出问题,需要全党的参与来发现。党的事业是全体党员的事业而不是少数人的工作。事实上,党内问题的发现离不开党员群众的监督。党内政治生活没有全体党员的参与,党组织就难以实现自我净化和自我提高的目的。另一方面,解决党内的突出问题,也需要全党参与来解决。对党内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的路径,基层党员群众最了解也最有智慧。而且,党员群众与党员干部没有特殊利益的纠葛和交换,因而对解决党内问题有无穷的动力。可以说,落实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罢免权,是解决党内问题的根本路径。《准则》指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党的共同任务,必须全党一起动手。”[1-2]强调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与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的一致性,是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方法。

猜你喜欢

全党党员干部党员
罗亦农——“中国共产党全党党员之楷模”
我是党员向我看
党员干部新书架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党员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