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播学视野看云南彝族题材电影中的文化传播形式

2017-01-25仝美慧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9期
关键词:受者人际彝族

仝美慧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云南 昆明 650100)

从传播学视野看云南彝族题材电影中的文化传播形式

仝美慧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云南 昆明 650100)

彝族文化的传播,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信息的传播活动,这就离不开传播的几种形式。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彝族文化传播进行研究,并对其传播形式进行分析,认为彝族文化可以通过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三种形式完成文化传播的过程。

传播学;彝族文化;传播形式

从“传播”一词出现在美国公共话语时,就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传播概念: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在这两种概念中,最常用也是最为普遍接受的是传播的传递观。所谓传播的传递观,也是现在传播学课本中常常出现的对于“传播”的定义,更是对于传播本质的一个反映:将信息从一地传递到另一地,这也说明了“传递观”实际上来源于地理和运输。“传播的这一概念源自人类最古来的梦想:希望增进讯息在空间遨游时的速度与效率”。当科技出现 在传播中时,传播的介质就开始变得复杂,借助于刊物、广播、电视等等。各种文化也借助这些传播媒介开始不断地、大范围地进行传播,实现了对于讯息传达的速度和效率的追求。对于彝族题材电影中的文化传播来说,不能追求仅仅这种速度和效率。从纵向来说,民族之间通过口口相传等形式将文化在本民族之间进行传播,也是一种传承;从横向来说,随着科技的发展,各民族文化也在不同民族间传递开来。

从传播学分类,传播可以分为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形式,彝族题材电影中的彝族文化传播也离不开这几种形式。

一、人际传播形式

人际传播是最常见的一种传播形式。对于纵向的文化传播来说,人际传播出现在对于艺术表现或者语言、传说等的传播活动中。语言解放了人类的双手,人们通过语言构建了社会,所以,语言也是人类社会化的产物,每个民族最重要的传播手段就是最普通的“语言”。长者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以语言为媒介,使信息得以传播。并且,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形式,这些语言形式有自己的发音、词汇以及语法习惯。而这些,也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一个体现,可以映射出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特性,就像文化人类学家基辛说过的“语言如果是话语(即说话) 的基础概念符码, 而文化是社会行为的基础概念性的符码的话, 语言显然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人际传播的桥梁,语言传递着属于本民族独有的神话、传说,也传递着民族文化的技巧,使得民族文化得以一代代传承下去。

在彝族题材的电影中,传播者也尽可能地还原以人际传播,或者说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递彝族文化的传统。比如,在电影《花腰新娘》中,对于花腰彝族古老的结婚风俗“归家”的表现就是通过人际传播形式来完成的。《花腰新娘》在处理“归家”这一民族文化上,并没有在电影一开始就交代清楚这一风俗,而是通过新婚当夜新娘烂醉于新郎家,后被抬回娘家的故事表现“归家”的习俗。而对于该习俗的具体讲解工作,就由人际传播担任,在偏僻、闭塞的村庄,人们的传播形式原本就比较单一,尤其是出现了打破原有规矩的事情,人际传播就愈发活跃,在人们口口相传之中,将“归家”的习俗解释清楚,让受众明白这一传统的彝族婚俗文化。

从横向来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民族间的往来日益频繁,民族间的文化也得到了充分的传播。在横向的艺术传递过程中,传播者把自己从长者那里传承到的文化展现给受者,这些文化被受者转换成图像、声音记忆进大脑,再向他们周围的人进行传播,这时,受者的身份转换成传者,也造就了新的受者,而新的受者的身份也会在人际传播中快速转换成传者,这样就完成了横向上的民族文化的传播,使得民族文化得以更替和展现。这种横向的传播形式更多地体现在人们观看电影之后,通过人际传播的形式,将电影中展现出的少数民族文化传递给更多的受众,包括没有观看过电影的受众,这又完成了第二个层次上的民族文化传播。

二、群体传播形式

广义上看,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在彝族电影中,群体传播形式主要表现在仪式和节日中对于彝族文化的传播。

在彝族文化中,节日和仪式是分不开的,节日中会有各种形式的仪式出现。仪式蕴含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比如摩梭人在每年秋天,都会自发地组织跳“经舞”。据说谁跳得好,跳得快,谁家的庄稼就长得好,与之相对应的唱词也是庆贺丰收。从这种仪式中可以看出,摩梭人对于丰收的渴望,同时也说明他们靠天吃饭的落后的耕作模式。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在不同的节日中会有本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仪式。在一般的传播过程中,通常传者处在主动、积极的地位,而受者则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这种固有的程式也会阻碍民族文化的积极传播,而少数民族节日上民族文化的表现就在逐渐打破这一程式,大大提升了受者接受信息的兴趣,使受者融入到节日的气氛当中,感同身受地接受了这种民族文化。这时,受者既是这一活动的接受者,同时也是这一活动的传播者。在电影《花腰新娘》中,故事就是围绕彝族女子舞龙队展开的,而舞龙就是彝族文化的一种仪式的体现。在舞龙队中,也构成了传受关系,男主角阿龙将舞龙的技巧和其中的文化内涵不仅传递给舞龙队员,还传递给了荧幕前的观众,从而达到了彝族文化的传播任务。

在对彝族题材电影内容的传播中,同样存在群体传播的形式。在“舆论领袖”的作用下,对于彝族文化的传播又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对于彝族文化的有效传播,需要传受双方在一个共通的意义空间之中,而彝族电影叙事就是按照线性叙事的规律,逐步表现彝族文化,为受众构建起一个共通的意义空间,再通过“舆论领袖”的作用,实现受众对于彝族文化的正确理解,从而实现彝族文化传播的效果。

三、大众传播形式

大众传播的到来对于彝族文化传播来说具有不容替代的意义。这取决于大众传播的特点:覆盖广、传播快,并且具有专业的从业人员,给很多彝族文化提供了一个快速传播的平台。但是,通常在大众传播中,彝族文化实际上处于被动地位,需要大众传播中的传者发现和报道,才能够达到传播的目的,而电影却因其娱乐功能改变了这一情况。作为传播者来说,不仅需要满足受传者的信息获取需求,还要满足对于电影娱乐功能的需求,所以在题材和内容选择上,会更加倾向于大众化,可以主动地传播彝族文化。

再加上新媒体背景下,彝族文化传播走上了新平台,电影也将彝族文化带进了千家万户,使得人们最初增进讯息在空间遨游时的速度和效率的梦想成为现实。另外,大众传播的另一个特点也加快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可复制性,就是这种前所未有的可复制性完全打破了原有的传播形式,不仅扩大了彝族文化的传播范围,同时也扩大了彝族文化的影响力。

彝族文化借助电影媒介,将文化传统以生动活泼的视听形式传递给受众,对于受众接受来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电影本身就具有综合性,融合了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而彝族文化中又有大量的其他艺术形式的体现,所以,电影可以更加全面地表现彝族文化。对于受众来说,通过多种艺术形式也能够更好地接受彝族文化;其次,电影通过声画表现和逼真的视听体验,给受众构建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接受环境,让受众能够更加自如地完成彝族文化的接受;最后,电影由专门的组织进行制作,在电影的内容和主题上都有“把关人”进行把关,所以,传播者对于彝族文化传播的内容进行了主观的筛选,在电影传播媒介下,彝族文化的传播显得更加组织化。

总之,媒介的影响范围越广,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也就越有利,电影依靠其影响力成为了传播者的首选,如何利用电影进行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四、结语

彝族文化的传播,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信息的传播,因此,离不开传播的各项要素。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受者对于传者的认同与否,对于文化的接受程度,传者作为一个“把关人”对于信息的传播程度,这些都影响着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效果。除此之外,传播的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彝族文化的传播效果,本文正是想从传播形式的角度入手,分析各种不同传播形式下的彝族文化传播。

[1][美]詹姆斯·W·凯瑞,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等.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李丽芳.民族文化原传介质与艺术传播[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3).

J905

A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指导性项目(项目编号:2017ZDX246)。

仝美慧(1987-),女,汉,山东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理论。

猜你喜欢

受者人际彝族
彝族海菜腔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影响移植受者生存质量的相关护理因素及对策
肝移植受者术后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人际自立特质、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关系研究
搞好人际『弱』关系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