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忠:中医惠民如甘霖润物
2017-01-25肖格格李善举
文 / 肖格格 李善举
2017年4月11日,年已花甲的刘维忠正式离开工作20年的甘肃省卫生计生系统。从“猪蹄厅长”“打通任督二脉”到“黄花菜治抑郁症”,刘维忠这些年力挺中医药的言行一直饱受质疑和非议。然而,任何质疑和非议都抵挡不住他对维护甘肃人民健康的责任和担当。甘肃是欠发达省份,还有老百姓看不起病。“坚持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是刘维忠在任时的工作思路,也是他力挺中医的根源所在。在国家大力提倡中医保障国民健康时,他已经推广“村级三件事”,用中医药为甘肃人民心贴心地服务了很多年。在全国热议如何让中医药走出国门时,他已经让中医药在一带一路上的八个国家落地生根,为甘肃省的中药企业和农民增加了收入。一个集医疗、中药、养生、保健、中医药旅游等的多元化、综合性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已经在甘肃形成,这对全国利用中医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示范作用。据卫生年鉴统计,连续5年除西藏外甘肃平均住院费、门诊费保持在全国最低水平,甘肃人均寿命增长速度列西部12省份第四。2014年国务院医改办公布的数据显示甘肃平均住院费、门诊费低于西藏,为全国最低。刘维忠的中医惠民,如甘霖润物,在中国公共卫生健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治未病在减少患者源头上发力
刘维忠出身于农村,大学时期学的是西医,但是每逢寒暑假,总在一个老中医身边抄方子中度过,他深得“中医三昧”。中医推崇“上医治未病”,成功“治未病”,就能减少病人,就能化解“看病难,看病贵”。
从2013年起,甘肃省卫计委每年通过网络投票选出群众患病人数多、看病负担重的五种疾病,针对患病原因和干预方法组织专家调查一年,第二年在全省发动老百姓用中医等方法干预这五种病。此外,开展各类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广泛培育中医药适用型人才,有力地改善了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缺乏、服务水平偏低的现状。以定西地区为例,2012年,全市实施了中医药适宜技术“双十计划”:筛选10种地方常见病多发病,确定10种预防和治疗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进行推广培训,全市共培训医务人员1万多人次,培训城乡居民17万多人次。全市乡村两级70%以上的卫生技术人员能够掌握10~15项中医药适宜技术,90%的基层医疗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村级三件事”是刘维忠提高农民健康知识的创新性做法,力争“保健在家庭,小病在乡村,大病不出县”。第一件事,“大病上墙 ,一病一墙”。人民日报曾评论这面墙是“健康文化墙,犹如医生在身旁”。第二件事,在雨天或农闲时,村医把农民召集起来,互相交流保健、治病及一些慢性病的预防方法。第三件事,农户答对相关培训知识,就发一个“保健箱”,有的地方还进行健康达人比赛,在村民中掀起学习健康知识的高潮。“保健箱”里有一个盐袋子、一个刮痧板、拔火罐器、体温表,400多万名农民争相认领“保健箱”。农民把盐炒热,里面加一些茴香、花椒叶,放在盐袋子里能治13种病,如颈椎病、甲状腺结节、咳嗽、咽炎、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关节炎、胃疼等,特别是对治疗老年人前列腺肥大效果明显。甘肃还从外省购买中医养生节目1000期在市县电视台免费播放,提高农民的健康素养,力争把“治未病”落进人心。“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卫生工作和群众运动相结合,毛主席这四句话,甘肃实实在在地落实了。”刘维忠说这些话时,颇显得自豪。
健康促进模式突出预防和健康教育
健康促进模式由甘肃省委省政府牵头抓办,主要目的是“减少病人,突出预防,突出健康教育”。首先,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不利于健康的大项目不能实施,不利于健康的文件不能发,不利于健康的法律不能立。国土、水利、建设、食药监、环保等等,围绕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建筑材料污染、食品污染进行定期监测、定期治理,把老百姓的健康环境做好了,病人就少了。如兰州市治理空气污染,污染问题解决以后,上呼吸道疾病减少28%,呼吸道疾病医疗费用减少40%。
其次,甘肃各个县成立常年的体检队伍,由预防人员、医生、村医、疾防所的专干四个人入户,建立健康档案。如体检发现五位高血压病人,就每隔半月监测这五人,防止高血压变为脑溢血、心脏病。此外是支付方式改革,各级医院实行总额包干,倡导“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中西医同病同价,中医药治疗百分之百报销。此外,疗效好的中药院内制剂在省内流通,满足了患者需求。
渭源县健康促进模式的效果最为突出:就诊率8.75%,平均住院治病费用879元,下降11%;县级实际住院费用2986元,下降14%;新农合1~2月份节约206万元,实际补偿率是64.77%,上升6.14个百分点,门诊人数下降3.57%。
中医出国门中药为甘肃百姓创收
文化无国界,利益有主体。把中医输出去,把经济增上去,是刘维忠的开创性做法。截至今年四月,甘肃省已经在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马达加斯加、俄罗斯、法国、新西兰、匈牙利8个国家挂牌成立了岐黄中医学院,已经为所在国家培养1000多名中医。在马达加斯加、摩尔多瓦、吉尔吉斯斯坦、匈牙利等4个国家成立了中医中心。甘肃佛慈制药和盛堂制药、龙神药业、惠森药业、陇西一方等企业的中药颗粒剂和中成药已经出口到匈牙利、俄罗斯、乌克兰、美国、哈萨克斯坦、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注册品种达200多个,年出口额4000多万元。
甘肃省地处偏远地区,但是甘肃中药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贫困县50%农民收入来自中药种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医药的需求,提高了甘肃中药销量,有力促进甘肃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以定西地区为例,“十二五”期间,全市中药材加工企业196家,较“十一五”末增加103家,其中,通过药品GMP认证生产企业59家。中医药加工企业年消耗中药材25万吨,较“十一五”末增加16.2万吨。加工产值48亿元,为“十一五”末的6倍。生产的基本药物涉及72个品种89个批准文号产品。中医药产品已发展到中药饮片、中药半成品(标准提取物)、中成药、保健品、美容化妆品等多个系列。定西以打造“中国药都”和创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核心区为目标,力争到2020年,全市中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300亿元,中药材市场交易额达到500亿元,农民人均中医药产业收入达到2000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提高到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