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人才工作质效提升研究*
——基于国内互联网创业企业人才特征的经验分析
2017-01-25贾传令缪世岭
贾传令 缪世岭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 江苏 南京 210008; 南京市人社局 江苏 南京 210019)
南京市人才工作质效提升研究*
——基于国内互联网创业企业人才特征的经验分析
贾传令 缪世岭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 江苏 南京 210008; 南京市人社局 江苏 南京 210019)
地方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汇聚起一批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建设一批创新型企业,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本文以建立一批创新型企业这一目标为导向,通过分析国内互联网创业创新领军企业及其创始人的特征和成长经验,总结出人才引领型企业成长的一些基本规律,对比我市人才工作的政策重点、主要成效,指出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政策重点的偏差,提出要在“留住人才‘种子’、加强培育培养上”下功夫,完善人才培育保障机制,促进“种子”在南京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同时为其他地方人才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人才工作;目标导向;政策重点;人才“种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地方人才工作落到实处,就是汇聚起一批领军型人才,创建或带动一批创新型企业,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在目标导向前提下,本文通过分析创业创新领军企业及其创始人的特征和成长经验,总结出人才引领型企业成长的一些基本规律,必将对人才工作方向和政策重点有一定指导作用。
一、国内人才引领型企业特征的经验分析
本文选取2016年中国互联网100强企业作为统计对象,剔除国企及控股参股公司及信息不全的公司,剩下70家作为分析对象,总结出这些优秀人才引领型企业的一些普遍规律。
(一)创始人多数选择在求学地或者工作地进行创业
创业地为工作地的占61.43%,为求学地的占52.86%,创业地为工作或者求学地的占比为82.86%,另外12人除了在家乡创业外,基本集中在一线发达城市创业。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成功创业者选择在求学地或者工作地这两类地方创业。
(二)创始人学历与创业成功率不成正相关,但与受教育学校层次、工作经历密切相关
本文选取创始人全日制最高学历进行分析。从学历层次上看,博士占4.3%,硕士占30%,本科占61.4%,专科及以下占4.3%;从毕业院校情况看, 985、211高校占57.1%,海归占14.3%,普通本科院校占24.3%,专科及以下院校占4.3%;从专业关联性上看,创始人在所学专业相关领域创业的占44.3%,在工作相关领域的占74.3%。,在专业或者工作相关领域的占84.3%。可见,不能得出互联网创业者学历越高、创业成功率就越高这个结论,但创始人受教育学校层次、工作领域与市场评价关联度很强。
(三)创业企业对创业城市忠诚度高
在笔者考察的样本中,仅有一个因为同业企业战略合并外,其他创业企业总部都一直在原创始地,可以说总部自创立起没有搬迁的比例占98.57%,显示出创业企业对创业地极高的忠诚度,原因主要有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在创业之初的作用,当地政府对优秀企业的扶持和关注及在创业初步成功后发挥的作用,资源的集聚和规模对成长起来的大型企业的固着作用。
(四)成功的创业者需要工作积累
企业创始人首次创业时间在毕业后五年内的占15.71%,五到十年的占68.57%,十年以上的占15.71%,反映出优秀的创业者需要一定的成长周期与时间积累。因此,我们在制定扶持青年大学生创业政策时,要考虑到这一特点,不能简单的将扶持对象毕业后年限作为创业限定门槛。
从这些创新创业企业人才特征,我们可以看出,要发展人才引领型企业,基础是留住人才“种子”,即各类新就业大学生,“挖苗”“移树”固然见效快,但容易因为水土不服导致成活率低、成长速度慢等问题;关键是厚植人才成长土壤,为创新型企业发展提供帮助,只有让创新型人才有良好的成长条件和足够的成长时间,才能真正培育出更多成功创业者;原则是提高宽容度,不能单纯以学历出身对人才进行评价,随着跨专业就业日益普遍、终身学习理念深入人心、高技能型人才日益稀缺,学历对人才的评价作用会越来越小。提高城市对高层次新就业人员的吸引力,千方百计留住“种子”、培育人才才是提升人才工作效能的根本着力点。
二、南京人才政策和工作成效分析
近年来,为全面提升南京人才竞争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引进科创人才,精心培育初创人才企业,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和独特优势的产业科技人才高地,人才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南京市人才工作取得的成绩
1、人才政策体系完备
近年来南京市委市政府围绕“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目标,先后出台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其中以“321人才计划”和“创业南京计划”最为社会所关注。2011年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推出“南京创业人才321计划”政策,即“用5年时间,大力引进3000名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重点培养200名科技创业家,加快集聚100名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2015年11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创业南京”人才计划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宁委发〔2015〕45号),正式启动实施“创业南京”英才计划,我市人才政策体系框架得到进一步完善。与“321计划”相比,“创业南京”重点在两个方面作了改进和创新:一是在高端人才引进上,健全人才“金字塔”梯次体系,向上延伸到人才链顶端,对诺奖、院士等“高精尖缺”人才,给予产业化配套资金和跟进投资政策;二是向下延伸到青年大学生,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将扶持对象限制在了毕业五年内的大学生。
2、人才工作成效显著
目前,南京人才资源总量达220.73万人,人才贡献率达46%,高端人才集聚度和区域人才竞争力走在全国前列,人才发展绩效都得到明显提升。首先,人才集聚质量明显提升。到“十二五”末,南京市域共培养入选国家“千人计划”303人、“万人计划”52人,江苏省“双创”团队60个、人才455名、博士224名,“科技企业家”123名,“333工程”培养对象500名。“321计划”累计引进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3752名,培养科技创业家254名,吸引348名高校院所和外省市“千人计划”专家在宁开展科技创业,位居全国全省前列。其次,人才队伍素质层次全面提升。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比重达10.4%,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123.75万人,每万人劳动力研发人员达175人、每万人高技能人员数达697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3.13件。引进外国专家超6000人、留学回国人员超3万人,人才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最后,人才发展绩效日益凸显。“321计划”培育资产亿元级人才企业36家,年销售千万级企业160家。163家市级以上人才计划企业被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0家在境内外挂牌上市。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6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人才驱动”下提速发展,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石化、钢铁、建材三大传统产业之和,形成以高端人才引领新兴产业、以产业集群带动人才集聚的生动局面。
(二)南京市人才工作存在的误区和问题
从近年来人才政策和效果看,南京在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和人才发展绩效上,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从目标导向来看,对比互联网领军企业的成长规律,可以分析出我市人才工作在效能提升上,还有一些需要改善和提高的地方,特别是人才“种子”培育等方面还存着一些误区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重引进、轻培养”情况还比较普遍
无论是“321人才”计划,还是“创业南京”英才计划,近年来我市人才工作的重点更多的放在引进上,引进来后培养的关注还不够、力度还有所欠缺。在绩效考核上,指标设置更多考核引进人才的数量,很少从后续企业落地、人才服务上考虑。“312人才计划”在人才引进上,主要集中在高端较成熟人才上,目前所引进人才的成长情况还没有对外公布,但是相关排名上,没有见到这些人才所创立的企业。“创业南京”政策的进步是认识到了自主培养人才的重要性,由重视高端人才引进向引进与自主培养并重转变,问题是扶持的重点不符合人才成长和人才引领型企业发展规律。人才工作的根本还在于发挥人才的经济价值,为我市产生经济效益,如果仅仅重视人才一时一地的引入,而不关注后续经济产出,则达不到人才工作所预期的效果。
2、人才“种子”的重视度、培育度还不够
人才引进仍偏向于“挖苗”“移树”,而对本地人才“种子”重视、培育度均不够。南京每万人中大学生数量全国第一,每万人中研究生数量全国第二,在宁两院院士数量全国第三。无论是南京重点高校数量,还是在校高校人数,相对城市人口来说,在全国都是排列居前,而拥有如此丰富的科教资源,我们的人才工作却没有足够重视现有资源挖掘、培育和扶持上,而把大部分工作精力、财政资源投入到外地人才引进上,难免有舍近求远之嫌。相比较而言,2015年,盐城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了“515”三年引才行动计划,即:每年引进50000名大学生、10000名专门人、500名领军人才,在重视领军型人才的同时,对高技能人才、大学毕业生等专门人才、种子型人才都给予了高度重视。这种选择性忽视对人才工作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相当于在拼命短板的同时,忽略了自身优势的强化和发挥。最可能的后果是,补上的“短板”不够坚固,而原来的优势却在不断丧失,变得不伦不类、毫无竞争力。
3、对人才“种子”培育思路和措施上有所偏差
近年来,我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人才“种子”的重要作用,也出台了一些大学生创业扶持的措施,但在人才“种子”培育、大创业项目支持政策思路和措施上还存在着一些偏差和不足,具体表现在政策扶持过于单一、忽略创业指导教育、资金扶持门槛设置不够合理等方面,比如有的毕业生工作多年有了一定的工作阅历和积累,再开始创业才会更理性、更成熟,而大创项目时间限制在毕业五年内,就屏蔽了很多萌芽期的“种子”。再比如对大学毕业生租房补贴上,年龄限制、补贴标准等都存在力度不够、条件过严等问题,导致效果上有所折扣。另外,在青年大学生创业指导教育上,南京本土高校做的有所欠缺,政府产学研对接的力度、支持科研人才创业的措施还都有所不足。
三、南京市人才“种子”流失的原因分析
南京作为全国高校最为密集的城市之一,常住人口800多万,在校大学生就有有80万之多,可谓人才文化资源丰富。而每年从南京本地高校毕业的各类毕业生多达25万人,可以说“种子”产量巨大,但是从就业情况看,这些种子大都选择离开南京,留下来工作的不足三成。相比科技资源相当的北京和上海,南京的人才流失情况可以说非常严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就业发展机会小
对于集聚在城市的人才而言,就业岗位是满足人们生存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平台。根本上来说,一个城市的经济规模和产业机构是提供就业岗位的基础。在长三角上海、南京、苏州三个城市中,南京与上海的差距明显,即使与省内的苏州相比,不论是经济规模,还是产业结构,竞争力都还不够强。整体上长三角主要城市的第一产业的比重都在渐渐下降,吸纳就业多的第三产业比重都在上升。但就五年数据而言,第三产业变化最快的是上海,由57%上升到67.8%,其次是苏州,由41.6%上升到49.5%,相比之下,南京是由50.7%上升到57.8%,这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工业去产能导致第二产业绝对值下降造成的。同样,提供更高薪水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也是最低。因此,相对于每年庞大的毕业生数量而言,南京应该重点扶持新兴产业、高新产业和高端服务业,还需要继续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来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就业。
(二)生活安家成本高
毕业生选择留在一个城市,除了考虑就业岗位、发展机会外,还会考虑留在这座城市的成本,最主要的就是基本生活成本。对基本生活而言,各城市之间差异比较显著的就是住房成本,而“准一线的房价、二三线的收入”是南京生活成本的写照,极大增加了毕业生留在南京的生活成本。从房价水平看,南京10月份平均房价位居全国第五,已经超越一线城市广州的房价②,在长三角区域仅次于上海;从房价涨幅看,根据中住288指数10月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南京房价涨幅全国第一③。从房价收入比看,南京比杭州、宁波、苏州等长三角同类城市都要高④。总体来看,毕业生留在南京工作置业的性价比并不高。
(三)留才政策支持弱
从国内人才引领型企业特征的经验分析可以看出,成功的创业者往往在一个城市工作多年才开始创业,毕业即创业的毕竟还是少数,因此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更多的人才“种子”留在南京工作。近年来,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南京市政府从户籍、财政补贴等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扶持优惠政策,更多的侧重在创业政策,总体来说,对吸引本地或者外地毕业生在宁工作支持政策还比较弱。如毕业生租房补贴政策,媒体报道“政策很好,但就是拿不到”,究其主要原因就是租金发票在实际补贴成功中房东不愿意办理,截止三季度,我市目前申请租房补贴的仅有6100多人,实际符合条件拿到补贴的会更少,足见这项政策实际覆盖面很小、受益群体比例很低。
四、强化我市人才工作的对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得,我市人才工作在保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的政策下,应该重点关注人才“种子”,让高校毕业生愿意来、留得下、成长的快。围绕人才“种子”,现就我市如何强化人才工作、提升人才工作效能提出以下建议:
(一)壮大经济规模与优化产业结构并举,增加城市就业发展机会
提供就业岗位、增加个人发展机会,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千万百计的发展经济,只有不断壮大经济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充分解决本地庞大的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发展问题,同时也能吸引外地毕业生来宁工作。市场经济具有天然的集聚虹吸效应,只要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壮大了,区域外的人财物就会被自然的吸引过来,发达地区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个道理。不唯GDP,不是不要GDP。十八大以来,为改变过去发展方式对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环境代价,中央提出“不唯GDP”,政绩考核也不强调GDP,但并不是说不要GDP,发展始终是硬道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只有用发展的办法才能予以解决。对于我们南京目前所处的经济地位和发展水平来看,南京经济规模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只能排在中游位置,即使在省内也只是位居第二,所以我们依然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实现经济水平的争先竞位。既要经济规模大,更要产业结构优。当前,我们的经济环境正处于增速换挡、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充分把握机遇,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和高端服务业,在新一轮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赶超,既可以实现经济规模的不断壮大,又同时优化了我市的产业机构,为人才“种子”提供更多就业发展的机会。
(二)促进楼市健康发展与加大住房补贴力度并举,有效降低城市生活成本。
衣食住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也是现代政府保障民生的职责所在。试想,如果毕业生留在这所城市居无定所、心无所安,自然很多人会选择离开。一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逐步改变“土地财政”发展模式,引导房价回归合理区间,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发展,降低大学生购房安家的成本;二要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形成“个人+企业+政府”多元化的租赁供给模式,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同时,完善法律法规,充分保障租房者的权益;三要在当前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降低租房补贴的门槛、加大覆盖范围和提高补贴标准,吸引刚毕业大学生留宁工作。只有将促进楼市健康发展与加大住房力度充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降低毕业生生活成本。
(三)完善政策体系与强化跟踪服务并举,吸引人才“种子”本地就业创业
除了放宽户籍政策、加大住房补贴力度等政策外,要出台有针对性的一揽子扶持和服务政策,吸引人才“种子”留在南京就业创业。首先,要搭建留宁就业平台。整合现有就业服务体系,打通在宁高校就业服务网,搭建南京市一体化就业服务平台,提供更加透明、全面的毕业生就业招聘信息。采取资金、住房等政策措施,鼓励在宁各大企业集团招聘本地毕业生,对人才招聘大户可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其次,要完善初创扶持政策。对于在校大学生、毕业青年、高校教师等各类高知识人群出台专门创业扶持政策,放宽毕业年限限制,针对创业初期的企业可以提供贴息贷款、税收减免、股权投资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青年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最后,要强化人才跟踪服务。除了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更要培育人才。现在“挖苗”“ 移树”的政策,泥沙俱下,引进来的企业有不少只是为了骗取政策扶持,很多地方为了完成任务,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国家支持的资金流失。所以要加强跟踪服务和过程监管,建立企业动态信息库,全面掌握企业生存状况,及时提供帮助引导服务,强化政策执行监督检查,全过程做好成长期的人才创业服务。
注释:
① 中国互联网企业百强榜名单是由中国互联网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2016年7月在北京发布。
②来自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主办的房价平台的数据。
③数据来自克而瑞信息集团(CRIC)、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和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发布的《2016年10月中国城市住房价格288指数》(以下简称“中住288指数”)。
④数据来源:易居研究院。
[1]马莉.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现状及管理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06,(1).
[2]上海闵行区委办.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现状及管理策略研究[J]. 上海党史与党建,2016,(8).
[3]覃黄莉.新常态下广西高层次人才工作的思考[J].实践与探索,2016,(5).
[4]郭恒强. 健全政策完善机制扎实做好新常态下的人才工作[J].人才资源开发, 2016,(3).
[5]倪敏.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关于宁国市高层次人才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6,(23).
[6]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 关于“创业南京”人才计划的实施意见[Z].2015-11-13
[7]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制度先行、园区先试"八项重点计划的通知[Z].2011-7-1.
[8]孙剑平,李涛.南京科技人才培育与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J]. 江苏商论,2005,(3).
(责任编辑:时 间)
2016-12-16
贾传令(1986- ),男,山东枣庄人,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主任科员,南京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党的建设、行政管理、农村经济、电子商务;缪世岭(1986- ),男,江苏徐州人,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主任科员,南京大学管理学硕士。
C962
A
1672-1071(2017)01-009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