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三重维度*

2017-01-25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特色发展

刘 斌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2488)

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三重维度*

刘 斌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2488)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体现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深化了社会主义的内涵。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中蕴含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结构的最新拓展以及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方略为我们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全面理解十八大以来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知;维度

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在十八大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学术界一直保持着持久稳定的研究热情。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肖贵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学理分析》;辛向阳《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秦宣的《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周新城《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姜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贡献》等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侧面进行了探索和挖掘,以新颖的视角探讨了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其中肖贵清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发展逻辑,论述了制度自信的政治和经济基础,进一步剖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价值认同的深刻原因。辛向阳从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出发,“探讨了认识把握现代化一般规律、社会主义普遍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执政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等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2]秦宣从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的探讨,梳理了21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所争论的观点与分歧,进一步阐明了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是“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3]周新城归纳了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到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问题。并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它的具体形式区分开来,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法论,强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实践又是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4]姜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整体进程中进行考察,从开辟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新道路,理论发展新形态,运动发展新水平三个方面,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振兴的重要意义。面对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新形势,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作为代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运动发展新水平、未来发展新典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需要对其理论实践进行与时俱进的创造性学理概括,又需要从本质属性、内涵结构以及行动方略等层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和社会的取向,社会主义思想从1516年莫尔发表《乌托邦》一书开始,到2016年正好500年的时空历程中,社会主义经过了从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的成长发展。从历史发展的维度来考察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将更加清楚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新中国成立后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在党的领导下我国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放在世界范围内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由于开创了世界社会化主义运动发展的新局面,因此构成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第六个阶段。从世界社会主义思想源头和演进历程可以清楚认识到我们党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非一时兴起,也并非一劳永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一开始就植入了社会主义的基因,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中产生,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拓展丰富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从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马克思主义开始到20世纪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党领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党对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信念丝毫没有偏移动摇过。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探索开创社会主义发展新局面的努力丝毫没有动摇懈怠过。从建党之初我们党将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到勇于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历经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反革命政变、反围剿的失利、被迫进行红军长征,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再到赢得抗战胜利解放全中国并进一步领导并基本完成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当然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道路上也同样出现过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但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付出各种代价、排除各种艰难困苦、克服各类艰难险阻,自觉改正错误进行拨乱反正,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强大的理想信念指引下在紧要关头实行改革开放最终开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在建党以来的95年前赴后继的接力探索中,在建国以来65年的艰难曲折的接力探索中,在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无论我们探索道路的方式有何种变化,始终从未改变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这一进程中自始至终贯穿探索道路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基因,在道路探索一以贯之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基因中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从理论层面来看,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进一步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科学社会主义属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除了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趋势以及无产阶级历史使命以外,也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方向和一般特征作了科学预测和设想,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夺取政权建立发展社会主义方面提出了基本的原则,即“一、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二、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三、合乎自然规律的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四、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五、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六、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的高度发展,最终消灭剥削,向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5]经典作家的科学预测和设想为我们在各个时期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遵循,我国在进行国家建设中牢牢把握了这些基本原则,立足现实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紧密联系到国家建设发展现实中,渗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如,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均坚持了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我国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有效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的有机统一。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一系列在实践中形成完善的基本政治制度既保证了人民充分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又保证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从制度层面充分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从现实层面来看,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因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主义成功解决了我们国家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风雨如晦的战乱年代,各类群体、各种主义纷纷登场救亡图存,但各类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都无法真正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进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在古老的东方大国里成功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进程的争议,以改革开放为节点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所实行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差异构成了我国探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既相互联系又存在重大差异的两个历史时期。这两个时期虽然在政策方面存在差异,但本质上都是对社会主义的探索,都是社会主义的实践,只是道路探索方式具有差异。就其联系而言,这两个时期又是紧密相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开创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但没有改革开放前所奠定的制度基础和政治前提也是不可能的。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后28年的建设探索也是不可能的。改革开放是我们在新时期找到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但没有建国以来30多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所提供的环境、物质、制度条件,推进改革开放也是不现实的。两个历史时期方针政策上的差异并不表示两个时期彼此割裂和根本对立,在考察两个时期相互差异的同时也要看到两个时期的相互联系一以贯之,不能只看改革开放后新开创的方针政策,更要看到改革开放前后始终坚持的主张、决策和制度,看到改革开放前已经产生并未落实但在改革开放后实施的主张、政策和制度,充分把握两个时期相互衔接继承发展的逻辑关系。唯此才能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本质属性,既不偏离初心又不固步自封,在正确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结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该论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构的维度上阐释了党成立90多年来的根本成就,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党站在时代潮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清醒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总书记的讲话从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方面维度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文化这个更具有深层次影响的方面,突出强调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6]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拓展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认识和实践认知上的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结构的深刻把握与认知理解。在前进道路上,我们党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道路的推进中不断凝练总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进而在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基础上产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结构中,道路是实现现代化的路径,理论体系构成了实现现代化的行动指南,制度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铸就了坚韧的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标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历尽艰辛带领全国人民探索出的一条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时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路径,是推动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注重立足国情与把握矛盾相统一,坚持经济建设与其他建设相协调,又注重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既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注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立场,保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属性和共产主义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党领导人民开创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互动中不断升华提炼出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理性认识,是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理论学说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逐步创造、积累形成的,充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思想精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理论体系的指引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路径,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改革开放实践中,在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探索产生的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时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充分借鉴古今中外制度治理经验而形成的一整套制度体系,包括了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以及各方面相互联系紧密结合起来的体制机制。这套制度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互结合起来,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明结合起来,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新一代中央领导核心在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价值的最新概括。其中包括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95年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逐步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优秀文化的积淀、传承和融合逐步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精神标识,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基石和精神源泉。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进一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结构的维度上重申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重要意义,强调“全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矢志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结构由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方面相互构成,形成一个相互紧密融合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在成功的实践中探索出道路,又在坚持道路的发展进程中构建出指导全局的理论体系,并在现实中形成规范稳定的制度,进而在制度设计、贯彻、实施中产生了鲜明独特的文化。把握住中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总体结构也就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过程中的框架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方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动方略立足我国发展实际,从现实问题着手,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部署了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的一整套的实践层面的理念和战略。具体内容包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化和拓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认知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等涉及治国理政各个方面的战略部署,通过这些战略思想的构建逐步形成了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严密的行动纲领,在回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基础上,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的行动方略和实践部署。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在战略层面从目标和措施相互结合的维度上,确立了新历史起点上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要遵循,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问题进行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直面我国当前发展的现实要求,从我国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发展阶段着手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总方略。面对我国发展所处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我国所处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充分赢得未来、赢得优势,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迫切需要党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谋划治国理政的总思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面对这个需要,站在时代前列对治国理政所进行的战略部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鲜明的问题导向,积极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人民群众日益提出的要求和反映的问题入手,深刻剖析问题根源,提纲挈领,抓住关键,强调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重要抓手来推动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突出强调问题意识,积极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针对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从全局和整体的高度谋划问题治理举措和行动方略。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整体上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目标举措相互呼应、紧密衔接、有机统一。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目标,对其他举措具有统一引领的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则面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着力于破解利益固化的藩篱,增强社会活力,为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不竭动力。全面依法治国着力于推动国家各项事业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系统完备、运行高效、科学规范的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着力于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力求通过从严治党更好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为其他“三个全面”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和方向保证。“四个全面”战略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个全面同其他全面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必须从整体上系统把握,并在实践中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来统一思想,引领工作。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如何实现发展问题的重要思想指引。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在新起点上直面发展问题、把握发展机遇、厚植发展优势提供了理论指导。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中出现一系列新的变化趋势,旧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科技创新催生新的产业突破,迫切需要确立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开创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新发展理念紧密围绕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提出治理方案,其中创新注重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解决我国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科技支撑经济发展贡献度不足的问题,突出将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来带动管理、制度、文化及各个方面的创新创造,培育和发展更多依靠创新、立足创造的引领型发展。协调注重解决的我国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注重区域协调、城乡协同、物质精神并重、经济国防融合,在短板方面和薄弱领域增强发展后劲。绿色突出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强调坚持生态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开放注重解决的是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强调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内外需、进出口、引进来走出去相互平衡,以开放促进创新,推动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提升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性话语权,引导全球经济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共赢格局。共享注重的是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牢牢把握无产阶级政党的人民立场,突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我们党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较大的现实,决定了我们必须牢牢守住发展的人民立场,通过更有效更公平的制度安排将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在建设发展社会主义进程中的福祉和获得感。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之间相互关联,密切耦合,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在落实贯彻过程中要注重统筹推进,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注重从整体着手,从内在联系上把握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确保贯彻落实的全面统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和实施,为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战略保障,为推进社会主义发展探索了正确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行动方略。

总体而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发展新阶段上所形成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形势下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新的历史起点上,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内涵结构和行动方略三重维度来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将为我们紧密联系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进程,全面深刻理解十八大以来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精神实质,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现实中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深刻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启发。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辛向阳.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J].北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1).

[3]秦宣.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1).

[4]周新城.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

[5]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02.

[7]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N].光明日报,2016-11-03.

(责任编辑:木 杉)

2016-12-01

刘斌(1987—),男,山东潍坊人,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

A8

A

1672-1071(2017)01-0011-06

猜你喜欢

特色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特色小镇”看“浙”里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