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枢纽型经济发展的研究和思考*

2017-01-25张芬芬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经济区枢纽南京

张芬芬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江苏 南京 210046)

南京枢纽型经济发展的研究和思考*

张芬芬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江苏 南京 210046)

枢纽型经济是提升南京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和依据。本文通过对枢纽型经济内涵的理论与阶段分析,借鉴上海虹桥枢纽的经验,立足于南京发展枢纽型经济的资源禀赋与机遇,研究南京发展枢纽型经济存在的困难与挑战,最后提出自己的建议与思考,以期为南京枢纽型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枢纽型经济;发展阶段;产城融合

2015年7月,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依托综合交通体系发达优势,大力推进海港、空港、高铁枢纽型经济区建设,加快发展枢纽型经济,为推动南京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注入新动力。十三次党代会指出将一以贯之。为此,笔者对南京三大枢纽型经济区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其存在的机遇与挑战进入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思考。

一、枢纽型经济的内涵特征及经验启示

(一)枢纽型经济的涵义

枢纽型经济,是指一个地区利用交通枢纽优势,吸引周边区域各类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资金、信息等)向枢纽地区集聚,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大量服务业经济新业态,从而发展壮大本地区经济的模式。从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枢纽型经济被国内学者不断提及并加以研究,概括起来,枢纽型经济主要是由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线三大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有机的经济系统。枢纽产业功能区就是经济中心,对各类资源要素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集散功能;辐射和影响的地域范围就是经济腹地,包括直接腹地、间接腹地和竞争腹地;联系中心和腹地的交通和设施网络就是经济网线,是枢纽经济产生和发展的“生命脉络”,网线的密度、可达性、流量对枢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近10年来,国内许多城市及区域航空、高铁、海港、高速公路、地铁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为人、财、物、信息和技术快速流动提供了极大便利,产生了枢纽型经济特征较为显著的区域,如上海虹桥商务区、北京临空经济核心区。

(二)枢纽型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根据枢纽型经济发展规律,枢纽型经济一般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初级阶段(枢纽功能阶段):此发展阶段的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托自身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承担人、财、物等经济要素的传递功能,成为区域性人流、物流的枢纽节点。

中级阶段(枢纽型经济阶段):在强化枢纽设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规划引领作用。根据枢纽型经济区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指向性制造业和服务业。现代枢纽经济广泛涉及许多上下游关联产业,包括现代交通运输、仓储物流等直接关联产业,依存或毗邻发展的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以及衍生发展的金融保险、服务贸易、商务办公、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此时枢纽对产业和经济的“搅拌器”和“放大器”功能逐步增强,枢纽区域逐渐成为产业密集区,枢纽自身完成由枢纽功能向枢纽型经济转型。

高级阶段(产城融合阶段):在完成枢纽型经济转型这一关键阶段后,枢纽区域将迈入枢纽型经济发展腾飞期,枢纽成为区域性经济核心增长极,各类要素自发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当地产业升级,枢纽型经济对周边的辐射带动能力也显著增强。

(三)上海虹桥综合枢纽型经济区发展经验及启示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作为长三角乃至中国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既是上海通往长三角的重要门户,也是上海城市东西发展黄金走廊的西延伸,枢纽基本功能是通过便捷和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服务吸引大量的商务客流和旅游客流。而虹桥商务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虹综合交通枢纽,建成上海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新平台,面向国内外企业总部和贸易机构的汇集地,是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高端商务中心。虹桥商务区的建设运营使虹桥枢纽对于经济和社会的贡献达到最大化,实现社会资源的集约化和可持续利用,已经达到产城融合阶段。

虹桥综合枢纽型经济区的主要启示:一是做好枢纽的功能规划,科学布局,把枢纽周边的地块和地理空间进行功能性划分,发挥好枢纽的传递功能;二是做好产业规划和培育,大力发展投资、研发、销售、物流等总部经济。引导枢纽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动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三是通过商务区建设,促进交通枢纽进一步完善,二者相互依存,同步发展。

二、南京发展枢纽型经济的机遇和条件

(一)综合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在地理区位上,南京沟通东西、纵贯南北,地处沿海开放带与长江开发带的“T”字交汇处,是全国最重要的战略中枢节点之一。南京地处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板块之一—长三角地区,区域面积 21.07 万平方公里,以上海、南京、杭州等16个城市为核心区,已经形成“一小时通勤圈”。作为国家定位的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南京与上海的地理空间距离适度,既便于接受辐射,也便于向长三角以至中西部地区传导。南京还拥有南京都市圈这一直接腹地,以及整个长江流域这一间接腹地。南京都市圈以南京为核心,含苏皖2省8市,总人口约3300万,总面积6.3万平方公里,具有交通条件便利、地缘关系亲密、要素互补性强等优势。“近年来,南京加快推进枢纽基础设施建设,禄口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建成使用、-12.5米深水航道初通南京、南京南站成为亚洲最大的高铁站”①,这都为南京打造枢纽城市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多重国家发展战略机遇叠加

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未来5-10年我国将稳步推进三大国家战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都是以综合枢纽功能设施的完善为基础和前提,都是以促进产业互动、实现区域联动融合开放发展为关键路径。其中“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都覆盖南京:在“一带一路”的规划中,提及多个节点城市,并重点提到要建设沿海各主要港口。从规划可以看出,发挥节点城市枢纽对外开放功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是战略实施的关键举措;就长江经济带来说,国家提出要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规划中,南京被赋予了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区域性航空枢纽、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信息基础设施骨干节点等重要功能。这些国家层面的规划和战略,为南京发展枢纽型经济提供了重要机遇。

(三)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攀升

综合经济整体实力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靠前。“2015年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20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服务业增加值5572亿元,同比增长11.3%,占GDP比重达57.3%;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20亿元,同比增长9.3%;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84亿元,同比增长0.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90亿元,同比增长10.2%。有着合理的产业结构,2015年,南京的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2.4:40.3:57.3。在长三角地区的主要城市中,南京是继上海之后第二个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的城市。金融业比重:2011—2015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9.0%、10.0 %、10. 6%、10.9%、11.5%,跃居全市服务业首位,并成为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的全国六大中心城市之一。”②

(四)历史积淀深厚生态环境优良

南京山川形胜,文化底蕴深厚,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之地,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南京云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等学府,科教资源、人才资源在全国位居前列,科研院所和医疗教育在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科技教育名城。南京的旅游文化资源在国内也是首屈一指,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吸引游客不断驻足。这些都为枢纽型经济发展聚集了人气,提升了城市品牌效应。

三、南京枢纽型经济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一)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相对滞后

从南京三大枢纽型经济区地理位置看,除高铁枢纽型经济区距离主城区较近,公路、地铁、公交等配套设施较为齐全外,南京港和禄口机场分别位于东郊、南郊,部分海港片区位于江北远郊,离主城较远。由于缺乏总体规划,海港和空港的配套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货物配送主要依靠公路运输,从国内外枢纽型经济发展经验来看,大体量的货物运输必须依靠专属的铁路运输,目前,空港和海港的配套专线铁路还未启动建设。

从枢纽型经济发展阶段来看,目前高铁、海港和空港主要发挥着人员和货物的转运职能,三大枢纽型经济区缺乏产业发展配套和居民生活配套设施,周边区域教育医疗等公共配套设施落后,难以吸引符合经济区发展的企业和人才落户。产业发展上,产业低端化及临空指向度不高。比如南京的高铁枢纽经济区刚刚起步,专业化的物流、金融、商务、总部等产业集聚度不高。空港的产业发展重心集中在制造业,与临空关联度有较大差距,空港江宁片区临空指向型新兴产业占比仅为30%左右,溧水片区差距更大。可以说我们正处于从枢纽功能型阶段向枢纽型经济阶段的过渡,或者正处于枢纽型经济的起飞阶段。

(二)对周边区域的吸引和辐射能力欠缺

南京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作为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发展的门户城市,其经济腹地十分广阔,从经济综合实力来看,南京经济发展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位于前列,但与国内一些综合枢纽城市相比,南京在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数量、航线数量、国际班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与其城市定位和经济发展不匹配,与枢纽型经济发展目标尚有不小差距。如“2015年,南京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2亿吨,集装箱294万标箱”③,不仅远远落后于“广州港的5.2亿吨和1762万标箱”④,也落后于省内的太仓港、连云港。

(三)与上海枢纽型经济区未形成错位发展

上海凭借其区域战略核心地位、国内国际通达航线和强大技术服务优势,长三角龙头地位无法撼动。上海有虹桥和浦东两大国际机场,且大、小洋山港已完成海陆空货运通程,对江苏、浙江及广大经济腹地,形成了强大的“虹吸效应”,苏南及浙江很多货运都通过上海的机场、港口口岸出关。航空方面,由于长三角旅客运量的70%、货邮运量的80%集中在上海虹桥和浦东两大机场, 目前上海面临着受两大机场空间限制,部分航班无法正常起落,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上海枢纽型功能的发挥。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由于南京海关、禄口机场、口岸委、出入境管理局、长江航道管委会部门繁多,无法有效衔接,耽误货运速度和出关效率。南京无法与上海形成错位发展态势,在受到上海“虹吸效应”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同时,无法享受上海“溢出效应”带来的发展机遇。

(四)三大枢纽型经济缺乏内部协调机制

目前,海港、高铁、空港三个枢纽经济区分别牵头成立枢纽型经济建设领导小组,并分别抽调人员实现了集中办公,负责规划编制及落实相关发展配套政策。但由于三大枢纽区彼此独自发展,三个经济区内部协调机制没有建立,包括统筹三大枢纽经济区协调发展,三大枢纽型经济区资源共享及总体效益最大化等更高层面的前瞻性工作难以开展。同时,枢纽区内的各种审批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还需通过当地政府甚至街道逐级往上申报办理,大量重要工作和细节性工作久拖不决,如土地指标无法落实、融资渠道不畅、拆迁征地事物繁多,路桥水电气供应不足,导致枢纽区建设和推进速度较慢。

四、南京发展枢纽型经济的建议与对策

(一)把握南京自身与周边发展的互动关系,找准目标定位。

开放合作是枢纽型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在区域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在明确当前正处于枢纽型经济的起飞阶段的基础上,加深对国家战略机遇、对枢纽经济发展规律、对其他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推动南京枢纽型经济发展与国家、省对外开放战略的对接,与国内外关联区域、关联城市发展的互动。应当找准差异化优势,主动增进与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城市发展的互动,主动促进宁镇扬、南京都市圈城市的深度融合,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枢纽产业、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合作。发挥南京承东启西的地理区位优势和综合枢纽优势,全面深化与长江中上游城市等中西部地区的多领域合作,持续增强辐射带动中西部发展的作用。

(二)优化枢纽型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原则,加快枢纽型经济发展规划和三大枢纽型经济区规划的编制、审核、报批和公示,推动发展规划和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规划的“多规合一”,注重三个枢纽型经济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和枢纽型经济区产城融合建设,充分发挥规划对枢纽型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推动枢纽型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推动三大枢纽型经济区克服资源要素制约。加快枢纽型经济区内部港口、码头、货场、通港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公铁水联运,提升物流转运效率。同时,强化南京与周边区域城市路网建设,疏通经济腹地物流转运渠道,增强南京辐射能力。更加注重新兴产业招商,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贸易、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加快商务会展、科技研发总部布局,推动枢纽型经济区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尽快配套枢纽区附近的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枢纽区内居民生活便利化水平,提高枢纽区对高端人群的吸引力。

三是加快枢纽区配套相关政策的落地。借鉴国内外枢纽型经济区发展经验,积极向省政府及国家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建立全省范围内土地增减挂钩机制,在省级层面做好土地资源平衡,确保枢纽区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土地指标。在枢纽经济区内建立物流业发展基金,鼓励扶持专业化、个性化中小物流企业加快发展,积极为大型物流企业和其他产业提供配套服务。

四是把握“点”“轴”“片”的联结关系,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带来的时空变化,形成“点”、“轴”、“片”有机结合的枢纽经济发展格局。首先,着眼城市发展需求织密枢纽网络。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加快完善枢纽综合服务功能,扩大枢纽辐射范围,为拓展腹地发展空间奠定基础。其次,是依托枢纽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明确好区域发展定位,构建层级合理、功能清晰、分工协作的区域枢纽经济发展格局。在产业引进上应当严格把关,除了空港、海港的紧密产业、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其他的低关联度产业一律不引进。另外,要依托枢纽和产业来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发挥枢纽的纽带作用,吸引更多人才,完善区域内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加快周边旧城更新改造,建设功能化的城市新区,优化城市发展布局。

(三)理顺枢纽型经济管理体制

一是在市政府层面建立更高级别的协调运行体制,统筹三大枢纽型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协作共享机制,实现资源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二是尽快理顺枢纽型经济区与所在行政区的合作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分工分酬机制,枢纽型经济区负责规划落实、招商引资、项目推进等经济发展工作,行政区负责征地拆迁、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辖区居民管理等城市和社会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经济区发展成果共享机制。

三是尽快制定三大枢纽经济区管委会“三定”方案,明确集团企业化运营管理模式。

四是建立年度目标激励考核机制,激励三大枢纽经济区扎实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注释:

①南京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

②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年鉴2016》。

③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年鉴2016》。

④数据来源于广州2016年度统计报表。

(责任编辑:辉 龙)

本文受2016年南京市委党校校极课题资助。

2016-12-12

张芬芬(1977-),女,南京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公共财政。

F061.5

A

1672-1071(2017)01-0058-04

猜你喜欢

经济区枢纽南京
“南京不会忘记”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南京大闯关
枢纽的力量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媒体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
南京、南京
善于抓枢纽的指挥艺术——析直罗镇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