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中国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7-01-24汪振仁
汪振仁
(中南神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0)
基督教中国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汪振仁
(中南神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0)
基督教中国化是神学思想建设的现实转化。基督教具有普世性,但基督教存在的社会环境影响神学发展的方向。因此,中国化方向是中国基督教建设的必由之路。基督教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在保持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不变的前提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服务于社会。中国基督教的建设面临一些实际问题,需要通过修改《宗教事务条例》,集合各方面的力量来解决。
基督教中国化;宗教院校;私设聚会点
基督教来到中国,就必须植根于中国土壤,使之有中国特色,基督教本土化早已在中国开始了。现在我们讲基督教中国化包括几个层面:从政治层面来说,基督教信众要爱国、爱教、爱自己的民族,这些内容在《圣经》上都能找到根据,要热爱自己的民族,因为民族背景是先天的,人有自己的家乡,还有自己的家,爱这些并不是排外。从文化层面来说,基督教要融入中国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从社会层面来说,基督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社会慈善公益,扶贫、赈灾、助学、环保、养老等。以湖北省基督教“两会”为例,近年来,我们每年都开展神学思想建设研讨会和基督教中国化研讨会,乃至举办演讲比赛,成立宣讲团,在全省巡回宣讲,都是从基督教中国化的角度来进行的。
一、基督教中国化是神学思想建设的现实转化
基督教本土化是神学思想建设的内容之一。基督教是普世的,它的普世性是不变的。就拿《圣经》来说,我们现在有中文的《圣经》,它是根据原文翻译的,原文不是英文、德文等语言,原文是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经典的原文版本很重要,翻译必须忠于原文。无论翻译成何种语言,《圣经》中的核心内容是不变的,它不受任何文化影响,即基本的核心教义是不变的,但表现形式可以变化。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表现,比如在非洲,那里有基督教或者其他宗派,非洲信徒的崇拜形式跟我们就不一样,他们喜欢唱歌跳舞。再比如奉献方式,西方教会奉献钱不一定是将钱投到奉献箱,他们喜欢传一个盘子或一个布袋子收奉献,既然你来教会聚会,你是信徒,你就要投钱奉献,哪怕你投一分钱也要投。非洲的教会却不一样,他们是跳着舞来奉献,不一定放钱,放一支笔或放一个水果也行,其它的物品也行。世界各地的教会履行教义的方式都与自己的文化习俗相结合,这并不影响基本教义,比如相信上帝、天国等是不变的;基本的礼仪,如洗礼、圣餐是不变的,是必有的,一变就不正统。而有些东西是可变的,比如洗礼、圣餐仪式可以稍稍变化一下。变与不变,哪些可以变,哪些不可以变,都属于神学探讨的内容。
社会环境决定了神学思想建设的内容。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解放神学”,我们称之为“解放神学”,其实它就是斗争。拉丁美洲受到压迫的人民,甚至拿起枪反对压迫者。《圣经》里面说这样不对,你怎么能拿枪。但他们找到神学的依据,得到了基督徒的认同,并成为了一种神学,菲律宾将之称为斗争神学,韩国称之为民众神学。再比如,亚洲的妇女神学,源于性别歧视,为了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就从《圣经》中找依据。如果没有歧视妇女的社会问题,也许就不会出现“妇女神学”。因此,神学都要产生于一定的地方、一定环境、一定的处境,时代处境和社会处境影响神学思考与建设。
基督教中国化是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发展的结果。宗教中国化由多方共同提出,一方是党和政府提出,如国家宗教局、中央统战部;另一方是宗教团体。基督教的宗教团体,我们有基督教全国“两会”(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全国“两会”也提出基督教中国化。在我看来,宗教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必然要进行的。以基督教来说,1998年开始加强神学思想建设,以“自治、自养、自传”为原则,坚持独立自办,使中国的基督教会成为中国人自己的教会。神学思想建设是从神学上解决教会的问题,如信与不信的问题、理性与灵性的问题、信心与行为的问题,教会与国家、社会的关系等。到了神学思想建设的后期阶段,提出了基督教中国化。基督教中国化属于神学思想建设,也是为办好教会。神学思想建设,开头是理论,到后期自然要把神学思想建设的成果转化成讲台信息。如何转化呢?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个方面就是讲道信息,对信徒讲道就是要解释圣经,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处境。讲道的时候,要结合我们的教义、神学、工作、生活,才能使讲道不成为说教,而是有丰富内容的交流。基督教传教者——牧师、教师等,除了要关心信徒,还要把经典的信息、正确的信仰传给信教群众。另一个方面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办教会,包括成立组织、制定规章、行政管理、牧养信徒等。
二、传教对象的文化背景、传教地区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基督教中国化的必然性
作为宗教界人士,我认为,全国宗教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宗教中国化方向非常好。要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它是一个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据我理解,宗教中国化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体现。我们搞“三自”爱国运动、搞神学思想建设,就是要建立中国人自己的教会,有自己的神学,要办中国特色的教会。我所说的“中国特色”包括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环境、中国的社会等。不可否认,基督教是一个普世的宗教,基督教虽然是从国外传来的,但在中国的土壤上,已逐步融入中国的文化。我们的传教对象是自己的同胞,是中国人,属于中华民族,有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魂,带有中华文化的色彩。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能够相互融合,这种融合有利于基督教的传播。《圣经》里的一些教训传递出的价值观,与中国古代典籍里的一些故事能够有机结合起来。这不是牵强附和,而是真正地贴近信教群众。比如,西方唱赞美诗,如果我们把它翻译过来,有时候翻译水平不高的话,翻出来一听就是舶来品,很难让信众接受。20世纪20年代,出现本色化运动,他们创作了一些中国调的赞美诗,很受中国基督信众喜欢。我们现在唱中国调的赞美诗更觉得有民族感情,有的教会用民族乐器如二胡、古筝、笛子、锣鼓等来演奏和伴奏。有的教会在献堂典礼,或在圣诞节、复活节等节日活动中,自编自演歌舞节目,如扇子舞、腰鼓、戏曲、三句半、相声等,这就是结合了中国文化,更有亲切感,但我们也不是排除西洋文化,两者可以结合起来。
中国的社会环境决定基督教必然中国化。基督教是社会的一个部分,它也要与社会联系、接触。中国的基督教存在于中国社会环境中。而中国的社会环境有其特色,正是因为这些特色区分了中国与他国。如果中国没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精神,那么其他的民族、国家会看不起我们。而从宗教角度而言,中国的基督教也有中国特色,对此我深有体会。基督教要宣教,要传福音,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宣教传福音要依托中国式的社会组织方式。比如:依托亲属关系,我们宣教的信徒,他参加教会,听了道,他自己很热心,当他见到亲友就会邀请亲友参加教会的活动。而有的人正是因为觉得信教的亲友为人好,才有了“我们去看看”的想法。人都会遇到问题,教会给他一点关爱、帮助他。在我们当下飞速发展的社会,从信仰的角度讲一些人生的道理,能够让许多人得到安慰。我们常有国际交往,许多教会来访,考察我们是怎么办教会的,他们很欣赏我们办教会的方法,赞赏我们教会建设的成果。
基督教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法律、政策的保障。20世纪80年代初,根据中央19号文件、82号文件,我们才能够复堂,开办神学院。中国确实是在发展,跟西方比较起来我们发展速度还比较快,当然发展过程当中还有一些不够好的,但发展成就不容否定。当今世界,西方基督教正走下坡路,他们教堂的人数在减少,甚至有的少到了没法维持下去的程度,北欧尤为如此,如教堂被卖或挪做它用。他们的代表来到中国,看到我们教会的发展,觉得不可思议。现在,不同阶层的人,知识分子、企业家、医生、教授、大学生,参加教会活动的多起来了。不一定要作为基督信徒,而是对基督教感兴趣,接触一下,这种情况很多,当然,也带来非正式教会的问题。有一些企业以基督教为信仰,据我所知,在武汉、深圳、上海都有。员工当中不一定清一色都是基督徒,但企业把基督教作为企业文化宣扬,有助于企业管理和发展。我觉得这些企业中的传道人应在我们正规神学院受过神学的训练。要管理好一个工厂、一个企业,就一定要制定规章制度来管理,教会也是这样,办教会也要规章可循,不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或者不够规范,或者出现腐败。2004年国务院公布《宗教事务条例》,基督教全国“两会”根据《条例》也制定了一些规章和教职人员认定办法,正是有这些国家的制度保障,我们的教会才能不断发展。
三、基督教中国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基督教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对宗教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去年召开全国宗教工作会议,说明党和政府重视宗教工作。同时,根据新时代、新情况,修改《宗教事务条例》,用以指导新时期的宗教工作,解决宗教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很有必要。中国基督教的发展面临以下问题:
(一)宗教人才匮乏
办好中国教会的根本是人的问题。一定要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宗教人士的综合素质。政府也提出加强宗教人才培养,比如说要培养“学术上有造诣”的人。宗教界人士,无论信仰何种宗教,都应在学术上有造诣,有高学历;品德上要能服众,不要认为是宗教信徒,其品德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我们基督教强调灵性、灵命,但是品德修养是其表现,不然,光讲灵命有点空、有点虚。有的信众可以虔诚祷告,甚至大声的喊叫以示虔诚,但是品德,比如有爱心、谦卑等,却不能通过虔诚祷告来展示。宗教人才的培养,也要重视品德。
(二)私设聚会点问题
私设聚会点是中国基督教存在的一个问题,且较为普遍,我在湖北省深有体会。我们的教会在各级政府的宗教部门登记,成立基督教“两会”组织,设有常委会、委员会,在民政厅办理社团法人登记,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而私设聚会点没有登记,没有规范的组织,现在私设聚会点的数量不少,尤其像武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如何管理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私设聚会点的教牧人员出国不需要经过批准,有些境外势力通过他们进行渗透,比较严重,尤其是在神学思想、教义方面,部分信教群众接受了他们的思想。如何解决?就基督教来说,一定要办好神学教育,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传道人,这样才能办好教会,团结游离于“三自”以外的家庭教会信众。
私设聚会点和三自教会的关系,不是说他们不在三自教会,就不是基督教,他们也使用同样的圣经。对于私设聚会点,要依法纳入管理,而且最好是用一个渠道,如果不把他们纳入现行的宗教管理范围,只是在社区或者是直接成为合法的聚会,那就会形成两种体制的教会,需要慎重对待这个问题。在私设聚会点的立法或规定上,要平等对待。私设聚会点对三自教会有看法和不同意见,我认为他们的观念是可以转变的,要用统战工作实现这种转变,这是一项长期工作。
(三)加强宗教院校建设
我们现在培养人才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宗教院校进行培养,各大宗教都有宗教院校,佛教有佛学院、天主教有神哲学院,基督教有神学院,等等。宗教院校要培养人才,宗教院校的师资力量就一定要提高,师资力量不提高,培养出来的教牧人员学识及综合素质就会低。提升宗教院校教师水平,可以由著名高等院校提供渠道,定向培养神学院年轻教师,提升教师的学历和水平。基督教神学院的教师通过考试选拔,到著名高等院校学习,学习和考核要求与在校学生一样,不因宗教背景而放低标准,全日制完成学业,取得学历。这样培养的教师回到神学院教学,才能逐步提升师资力量。目前,已有这方面的尝试,但是数量太少。
我们说要办好神学院不是喊句口号、走个过场、开个研讨会就可以,要实实在在地办学,与大学水准接轨。神学院在开课方面还要加强文、史、哲等社科类的课程,扩大学生视野、增长见识,还要培养学生真正爱国爱教、热爱社会主义社会的感情。
基督教神学院校的招生地域范围应当适当放宽,各个院校今后招生都能放开一点,邻省的也可以来。只要按照招生规定,不降低招生标准,再经过当地宗教局认可,就可以入学。各个神学院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办得好,教会就会推荐学生,学生也会慕名而来;办得不好,学生就不会去,这样也能够促进发展。以中南神学院为例,最早批准的招生范围是中南六省。但中南六省以外的教会也想推荐人过来学习,我们以前也收过,严格来讲,这并不符合规定要求,所以我们也受到一些限制。我觉得在保证招生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允许邻省人员就读也好,能够促进各神学院的发展。
(四)教会应加强组织建设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教会要加强组织建设。有些信教群众觉得,我们为什么要法律来管理,我们有《圣经》,《圣经》里面有戒律。其实不然,正是认识到宗教有戒律,我们早些年提出要创建和谐寺观教堂。这种和谐,要有标准,在某些方面也要进行规范,这就需要教会的组织建设。即使是海外的那些教会,比如说它是有宗派的教会,跟我们当然不同,但它也有它的规章,保证它能够正常运行。
(五)宗教事务管理权限应下放
有些宗教事务管理权限可以由国家宗教局转到省级宗教局,比如说在外事方面,我们有一些长期有着友好关系的境外教会团体,如基督教信义会,他们要来参观和访问时,通常是先到全国“两会”,然后再访问几个省的教会。有时他们会先跟我们联系,我们报省宗教局,而省宗教局要我们报全国“两会”,还要得到国家宗教局批准,才能接待,那我们要提前多天上报,耗时耗力。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宗教局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通过修订《宗教事务条例》,实现部分宗教事务管理权下放,毕竟很多具体事情是由省级机构办理。一个省的“两会”有几十万信徒,有众多的堂点,还有神学院。有的事务省一级的宗教局和“两会”是能够掌握方向的,而且许多具体事情的处理还是应该立于基层。
(六)重视互联网对基督教的影响
互联网既包括传统的互联网,也包括移动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实现远程教育。以湖北恩施为例,恩施土家族自治州是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当地的教育比较落后,武汉市某些中学就采取远程授课系统,使远在恩施州的学生通过互联网远程学习。海外的一些神学院就采用网上授课,交一定费用,按照其要求上课、学习。远程教育的方式值得借鉴,我们的学院也可以运用互联网实现远程教育,当地只需要提供电脑和网络,就能修读神学课程。
当然,境外也通过互联网进行渗透,是别有用心的,需要信徒有分辨能力。因此,我们要加强中国教会的神学教育,不光是教牧人员,还需要信众也能够识别那些不按照正统的或者是有偏差的解经。
总之,必须继续努力完成基督教中国化的伟大事业,要研究、借鉴和承担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实践教训和当代责任;要解决好中国基督教的思想观念、神学教育和牧养管理三大层面问题。
(本文根据访谈记录整理而成)
责任编辑:杨 东
B978
A
1002-0519(2017)04-0113-04
2017 - 04 - 30
汪振仁,湖北省基督教三自爱国会主席,中南神学院院长,湖北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民族宗教专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