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地区“菩提心”思想的现实文化意义
2017-01-24仁增才郎
仁增才郎,陈 通
(天津大学,天津 300072)
藏族地区“菩提心”思想的现实文化意义
仁增才郎,陈 通
(天津大学,天津 300072)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论述了文明及文化的重大意义、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密切关联。藏传佛教作为中华佛教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信和秉持真善美一体性理念,“菩提心”思想是具有丰富人文及道德内涵的宗教理念,知恩图报、利益他者等思想具有无限可拓展性。科学阐释“菩提心”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部分,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藏传佛教;菩提心;藏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
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论述了文明及文化的重大意义、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密切关联:“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①《习近平在联合会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8日,http://news.xinhuanent.com/politics/2014-03/28/c_119982831.htm.“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②《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2014年2月25日,http://news.xinhuanent.com/politics/2014-02/25/ c_1199499523.htm.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文化传统有着内在、历史、逻辑的必然联系。就藏族地区而言,藏传佛教是中华佛教重要组成部分,“菩提心”思想对藏族人民言行意的影响是深刻彻底的,如何科学阐释其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部分,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藏族地区“菩提心”思想的内容与影响
藏传佛教始终坚信和秉持真善美一体性理念,兼容不同层次闻思修次第理论和实践有机系统性。“菩提心”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具有人文精神和道德思想的宗教理念,深深地渗透在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中。它以“人身难得”、人是“会言具智”兼具“善性”的存在者为立论基础,系统阐释以“向善”为逻辑起点、最终达到“至善”目的的伦理道德升华进程。这种思想贯穿于以人类个体及家庭幸福、社会与国家和谐繁荣为主线的道德理想信念中。依据“菩提心”系统理论,只有萌发知恩图报思想,才算是具备了“菩提心”的前提和基础;“菩提心”道德的升华进程,都是知恩图报思想不断拓展的结果。
以知恩图报为起点的利益他者、利益众生的思想,主要是通过七重因果和自他相换两种观修方法和路径来实践的。以“七重因果”为基本路径的知恩图报思想是通过对相关佛经的引释并逐步整合梳理而成。根据《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有一次佛祖释迦牟尼引领众人前往南方时,突然看到路边散落着一堆聚骨,“如来向彼枯骨,五体投地,恭敬礼拜”。阿难合掌恭问其故,世尊回答:“或是我前世祖先,多生父母,以是因缘,我今礼拜。”世尊以解惑的方式向阿难说明,在无数生死轮回中,所有众生皆有成为自己因缘父母的可能性。世尊进而详细列举母亲怀胎守护、临产受苦、生子忘忧等难以报答的十大殊胜恩德。“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决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该经指出父母究竟殊胜恩德的难以报答,以及将生死轮回中众生视为现世父母的必要。只有以此作为预设前提和逻辑假设,才能有知恩图报思想成为活的动态的理论体系的可能性。自他相换则是一种换位思考和利他为重的知恩图报思想。
藏人在念诵祈祷经,特别是在做擦擦像的功德回向时,必然念“愿我所做所有善功德,回向今生养育父母恩,广大众生怙主诸上师,介入佛法金刚诸道友,所有冤亲债主得解脱,以及自己享用动物等,即可能够获得解脱界”。在这简单的颂词中,反映出藏人对待生命的最为质朴的基本观念和全部内涵,即以慈悲为核心的“菩提心”知恩图报思想。藏族群众中盛行祭祀山神和水神等的各种祭奠活动,几年来频发比较典型的大规模放生,“舍身饲虎”的故事家喻户晓,盛行以“天葬”作为此生终极归宿方式,都表现了“知恩图报”思想。例如在四川省阿坝州安斗乡,因修建公路使河流改道,无数鱼虾遗留河床之事时,当地农牧民群众自发组成救援队伍,将遗留在河床的鱼虾及时放回阿坝河中,使无数生命得到继续生存的机会。
“菩提心”知恩图报、利益他者及众生的思想具有从父母兄弟到他者、民族、国家等的无限可拓展性,也是在藏族地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更容易使广大藏族人民群众在根本上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趋于一致性。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在于合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①《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依靠藏传佛教的理性思维,可以为内外不二地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性支撑。闻思修过程中均以严密的量学逻辑为先行导出其信仰体系,如《量学》体系中将人定义为“能言具慧者”,也就是说,人不仅是能说会道的存在,更为重要的是具有理性智慧。而从亲近善知识开始,就强调以智慧和逻辑来判断佛教及佛法的重要性。在确证“无我”的正确性时,也是以量学体系,通过为自比量来判断、确证诸事物存在的因果性,以此确立万物依因缘而生灭的缘起学说。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同样应该用藏传佛教自身的逻辑思路来论证其广泛性和合理性,以此引导藏族信教群众以更加清晰的思维来理解和认同核心价值观。这样才能使核心价值观在广大藏区深入人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也是“以理服人,以文服人”的重要体现。
二、“菩提心”思想同平等、友善、自由、民主等具有内在一致性
根据“菩提心”理念,人是众生之宝,人身难得,因为人具备“会言具智”的根本属性。不仅提倡人人平等,而且认为众生平等,甚至凡圣平等、情器平等,即外部物质世界和依靠物质世界生存的众生也是平等的。就平等而言,有着不二、无别、平等心、平等行、平等性和平等觉等不同称谓和涵义,并贯穿于以菩提道次第闻思修和境行果所构建的所有道德升华进程。因此,不论何时何地都将尊重个人和他人的生命作为第一原则,进而认为伤害他者和自我伤害均是有罪的。人只有通过善待自己和不断努力,才能获得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和未来趋向中的解脱。
在人身难得方面,如《涅槃经》中所述:“生世为人难,值佛世亦难,犹如大海中,盲龟值浮孔。”在众生平等方面,如《大涅槃经》中所述:“于诸众生其心平等,犹如父母等视一子,所有身心众中最胜。”也就是说,众生因其心性而彼此平等,犹如父母眼中的孩子,既平等又宝贵。亦如《菩提行经》中所述:“不分人胜劣,令彼重平等。”在对等级观念的批评方面,如《长阿含经》中所述:“舍平等道,入于邪见。”意思是说,在人类中本来就不存在优劣贵贱之分,要求所有人必须重视平等;如果舍弃平等观念,就等同于落入邪教。因为人身难得、尊贵、平等,所以要利用难得的人身来完成利己利他和自觉觉他的道德升华历程。
在道德升华方面,又有三层次第之分。首先要亲近善知识,善知识使人断除十恶,实现十善。然后通过下士道和中士道,达到上士道,也即菩萨道。进入菩萨道就必须遵从菩萨戒,来完成利他利众的菩萨行实践历程。
善知识是指能引导众生离恶修善、趣入佛法者,也是修有成就者的尊称。反之,误人子弟、误导他人入邪道者,称为恶知识。从体道果而言,依止善知识是皈依者进入佛法的必经之路,善知识的引导是皈依者步入解脱道、菩提道和密宗道的前提条件,善知识的教授、传承和防护是皈依者修行、断恶、证果的根本保障。无论修习世间善法还是杜绝一切恶法,无论修行小乘戒定慧三学还是修行大乘显密教法,均离不开善知识的引导、指导和防护。
在佛法皈依者和善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互考验和相互选择的自由。皈依善知识是“依法不依人”的理性精神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盲目崇拜和强行灌输。
因此,善知识的教导和佛法精神应该是完全一致的,皈依者也应该依他修法。若是违背佛法精神的恶知识或徒具名声的虚假师,皈依者有舍弃和远离的自由。
综上,“菩提心”思想不仅要求平等、友善及和谐、文明,而且蕴含了自由、民主的精神。这些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是弘扬和践行后者的文化基础。
三、“菩提心”思想同诚信、文明、爱国、和谐等具有逻辑趋同性
在藏传佛教诸多清规戒律中,最为根本和基础的是十善法和五戒。十善为不杀生、不盗窃、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和不邪见。五戒为不杀生、不盗窃、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十善法是针对信仰群众而立的行为规范,五戒是针对佛教职业人员所立的清规戒律,其中内在蕴含了平等、友善及诚信、文明、和谐等。在闻思修体系中,戒律具有统摄其他次第的作用和地位。如《正法念处经》中所述:“若人护持戒,此人则为胜;若人舍离戒,是名为死人;知此功德已,若为爱自身;善护持禁戒,远离犯戒心。”十善五戒是对不论僧俗的人类个体提出的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底线,故将违法违戒者称为“死人”。在藏族地区,以十善法和五戒等构成的道德规范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和引导力,也是藏族信佛群众自我约束和待人接物的重要行为规范。
随着闻思修次第的不断升华,就有了最高的道德戒律,即“菩萨戒”。菩萨戒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遮止恶行,轨则清净;二摄诸善法,广行六度;三饶益有情,普度众生。在断除和自己言行意相关联的一切恶行的基础上,以七重因果和自他相换为逻辑路径,以平等和利他原则为出发点,逐步实践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增上意乐、大悲心、菩提心等组成的菩萨修行进程。《修行地道经》说:“当发行慈心,念怨如善友,展转在生死,悉皆为亲族。譬如树生花,转成果无异,父母妻子女,宗亲亦如是。其行慈心者,等意无憎爱,不问于远近,乃应为大慈,等心行大哀。”
不论是十善法、五戒,还是菩萨戒,均有自我规范和促进利他、利社会和利国家的价值内涵,也是通过自我规范、养成及实现来引领和塑造他人的道德规范,以及以利他、利众和利国家的实际行动来完成饶益众生和服务社会。
在藏传佛教中,还有很多体现爱国的思想,如《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所述:“一切国土若欲乱时,有诸灾难贼来破坏,汝等诸王应当受持、读诵此般若波罗蜜多,严饰道场。”也就是说,在国家有难的时候,所有信仰释迦牟尼的出家弟子和在家信者,不但要积极融入各种法会来诵经求福,还要投入护国救灾的实际工作中,来使国泰民安。
因此,藏传佛教以戒律为根本,通过守戒善行来提升道德素质并完成对他者、社会和国家的义务。知恩图报、无害、不杀生、非暴力,以及体现菩萨慈悲精神的全部戒律,均构成在家出家七众皆需遵守并促成社会安定和谐文明的思想基础。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对“菩提心”思想进行与时俱进的诠释,使其获得新的内涵和意义,就可造福于个人、民族及国家。通过提倡知恩图报、平等慈悲、自觉觉他、自利利人为基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催生报答恩人、报答社会、报效国家的感恩意识。
通过树立自觉自利精神,可以促进个人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通过强调觉他利人精神,可以进一步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利众范围。自觉自利与觉他利他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有机体。个体要达到生命的自觉,仅靠独善其身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在对一切众生关怀与同情,与他者建立和谐关系中才能实现。自觉自利还是觉他利人的必要前提和准备,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对真谛的觉悟,才有能力去普度众生、利乐有情。反之,觉他利人是觉悟人生的必然要求,也是自身觉悟的组成部分。因此,通过提倡“菩提心”思想,既有助于发扬团结友爱的道德精神,也有助于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道德实践,并带动社会公德的全面提升和民众职业道德的普遍提高。
四、“菩提心”思想蕴含自然生态和谐思想
在藏传佛教闻思修理论,特别是“菩提心”思想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以慈悲为根本的生命智慧、人文精神和生态和谐思想。这种环境及生态理念,对以往的生态保护实践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如非暴力思想、维护生态平衡的思想以及对动植物的慈悲观念等等,不仅是藏传佛教的根本和前提,而且深深影响和矫正着衣食住行等全方位的日常行为。
前佛教时期斯巴宰牛歌、创世歌等当中的和谐观,以及本教的天神(赞)、地神(年)和地下神(鲁)三界和谐观,深深地影响着藏族人民的日常行为。根据藏族本土宗教观念,整个宇宙是由上界的天界、中界的人界和下界的龙界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三界之间有相互沟通、相互依存的关系,对任何一方的破坏会引起其余二者的灾难,进而人、神和自然之间有着互为依存一体的内在必然的关系。藏传佛教则以轮回、因果、缘起等理论,系统论证了人类与万物平等、万物均具其特殊价值的生态伦理思想。佛教认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万事万物均由彼此间存在的因缘和合条件而生起,万事万物存在着互为因缘、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必然关系。人作为万物之一,也是和大自然其他一切生物相依为命、互为生存条件的存在物。“菩提心”思想的根本特征是万事万物的一体性、关联性和和谐性。大至三千大千世界,小至微观世界,均以互为依次、联系、因果的完整有机的系统性而存在。如果其中的任何部分遭到破坏,就会牵连到整个生态系统,危及众生的存在。人类就是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人类组成的社会与自然组成的大千世界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存在着相通相融的关系。因此,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顺从、尊重自然规律,同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思想具体表现在自然、神灵和人类和谐统一的观念,以及要求人作为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融入自然并同自然万物和谐共存等道德规范中。神山、神湖和神水等神圣不可侵犯。在遵从自然和自然规律的同时,必须尊重属于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所有生物皆有其独特的生存必要和价值,出于对生命的尊重而禁忌杀生,也就成为佛法戒律和世俗习惯法的根本条律。宰杀日常食用动物时,也会通过念经、供灯及超度等仪式来忏悔自己的罪孽。由于鱼类产卵数量多等原因,严禁打捞和宰杀。在很多藏族地区都有一年一度的正月祈愿大法会,期间皆有专门的放生法事活动。
在藏传佛教强烈的慈悲思想和生态系统观念下形成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善待生命的观念,对维持青藏高原的生态平衡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起到积极的作用。发扬“菩提心”思想,有助于对人类自身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对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反之,对自然的破坏,会危及人类自身和子孙后代。
总之,通过提倡和弘扬“菩提心”思想,有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建立更加和谐的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道德思想支撑。
责任编辑:董宇宇
D948
A
1002-0519(2017)04-0127-04
2017 - 06 - 20
仁增才郎,青海日报社主任编辑、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博士研究生;陈通,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