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道观、中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2017-01-24郭永萍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真主中道道观

郭永萍

(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中道观、中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郭永萍

(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在中华文化大家庭中,伊斯兰教文化与儒家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对于丰富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以及构造中国人的思维品质都做出了积极贡献。中道是伊斯兰教重要的观念之一,而中庸是儒家思想重要的价值原则。中道与中庸二者在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上有相通之处,但是二者的哲学基础与产生的渊源上又有一定的差别。积极弘扬伊斯兰教中道观与儒家中庸思想之中有时代价值的成分,对引领民族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中道 中庸 现代价值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伊斯兰教和儒家思想也获得了一个大发展。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和儒家思想在中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伊斯兰教的中道观与儒家中庸思想,不仅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积极作用,而且为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国际和平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中道观与中庸思想的相通之处

(一)思想表达上的相通

在伊斯兰教中,“中道”是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穆斯林在宗教活动和社会生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古兰经»中充分阐述了“中正之道”,如:“你应当按照天命而遵循正路,与你一起悔过的人,也当遵循正路。你们不要过分,他确是明察你们的行为的。”“中正”思想具体体现在穆斯林的信仰、宗教功修、社会生活、人权等方方面面。在信仰方面,伊斯兰教强调不偏不倚、纯正中正,坚定地信仰独一无二的真主。伊斯兰信仰不仅规范着人们的言行,更引领人们崇尚正义,谨守公平正义,不至于走向过分偏激。在宗教功修方面,伊斯兰教更加注重人性的培养,通过制定明确的教规和相对应的功修,使人在精神与物质、个人与集体、理想与现实等方面达到平衡。在日常生活中,伊斯兰教鼓励穆斯林合理享受生活,反对过激的奢侈纵欲和苦行主义。儒家思想也着重强调“中庸”,它作为一种折中适度的处事原则,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观念,并在实践中成为了人们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指南。凡事要讲度,过分极端有害而无益,中正为佳。中庸的价值原则对于个人中正修养的形成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和谐观念上的相通

伊斯兰教的中道观与传统的儒家中庸思想都提倡和谐观念,二者形式上各具特色,本质上异曲同工。其中,伊斯兰教倡导敬主爱人,守中行善,追求和平中正的和谐之道。儒家传统文化提倡的是适度的中庸原则,追求的是求同存异的和谐境界。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伊斯兰教的统一、和谐思想首先体现在“真主唯一”信仰上。穆斯林把安拉视为宇宙的主宰者,它创造和统治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真主也在呼唤和平,他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全体入在和平教中”。与此同时,在«古兰经»、“圣训”中,也蕴含着和谐理念。在伊斯兰文化中,同样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理念,旨在教导穆斯林在遵从真主的基础上,践行中道和谐,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和平发展。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深刻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品质和性格特征,其和谐的价值理念渗透在人们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具体来看,二者和谐理念的共通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与自然和谐

伊斯兰教和儒家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都主张和谐共处。伊斯兰教所指的自然,是指安拉创造和统治的一切万物的存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与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发展。同时,伊斯兰教强调要在尊重客观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真主为信主道而且行善的人们的未来,创立了美好的和谐幸福家园。«古兰经»中有这样的描述:“在这个乐园里,有水河,水质不腐;有乳河,乳质不变,有酒河,饮者称快;有各种水果,可以享受。”可以看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依赖大自然的馈赠,因此,要爱护大自然,保护自然资源,浪费资源就是对真主安拉的不敬,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儒家则倡导“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关系的和谐。在古代,天与人的关系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绝地天通——以德配天——尽性知天——制天命而用之——天人交相胜。最初的“天”是能够给人带来祸福灾难的存在,它主宰者大自然的一切,因此,人们对它生存敬畏;后来,统治者将“天”的神性与德性结合起来,以此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寻求合法性。之后,孟子、荀子依次提出“尽性知天”、“制天命而用之”,这里的“天”指自然规律,他认为人应当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万物,强调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刘禹锡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天人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天人交相胜”的理论。旨在表明自然界与人类各有区别又相互依存。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人则运用其特殊的能力,从事各种自觉活动,用自然提供的条件利用自然,治理万物。

2.人与他人和谐

伊斯兰教主张人人平等,慈爱他人,助人为乐,宽已待人。要有仁慈之心,施舍穷人。“天下穆斯林皆兄弟”,对非穆斯林要有宽容的态度。安拉对平等造化作出如下阐释:“众人啊!我确已从一男一女上创造你们,我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宗族,以便你们互相认识。”此外,伊斯兰教也提倡家庭内部和睦,夫妻和谐,抚育子女,赡养老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尤其倡导人际关系和谐,这一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优良传统被发扬光大,并成为处理家庭、邻里、上下级各种关系的道德标准。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实现人际和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人们实践的价值准则。这种折中、适度原则减少了社会冲突与对立,减轻了社会压力,为营造和谐有序繁荣的社会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3.人与自我和谐

伊斯兰教注重穆斯林功修的养成和内心精神境界的提升。伊斯兰教认为人的本性是贪婪、懒惰、功利、奢侈享乐,但人不能过分极端,过度放纵是不被允许的。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注重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本前提下,还要注重自身道德情操的培养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向往与追求。与此同时,伊斯兰教以教义的形式规范穆斯林言行,穆斯林要时刻念诵清真言“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也将安拉唯一的和谐理念深深植根于穆斯林心中,在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中实现人与自身和谐;儒家文化自古以来注重人自身的发展以及身心统一。在«孟子»一书中提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成大事者必先磨砺自己的身心,实现身心统一,才有可能成为大写的人。«礼记·大学»中对君主、士大夫提出了立身之道“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君子要心怀大志,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方能有所作为。这些观点都强调人超越自己、发展自己的重要意义。

二、中道观与中庸思想的差别之处

伊斯兰教“中道”和儒家思想“中庸”在思想内涵和价值理念上有相通之处,但二者在产生的渊源、哲学基础以及评价标准上又各具特色,差异明显。

(一)产生的历史渊源不同

伊斯兰教主张“中正之道”的正统派的兴起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曾与穆尔太齐赖派、瓦利吉派等多个极端主义派别产生激烈的斗争,在斗争中伊斯兰教中正派以其自身的优势取得战争的胜利并巩固了自身的合法地位。公元7世纪前,阿拉伯人过着游牧生活,他们逐水草而居,有着浓厚的部落意识和宗派主义。长久以来,形成了具有阿拉伯特色的沙漠文化。然而,伊斯兰教的兴起,深刻地改变了阿拉伯人的传统文化。随着一部分极端主义分子的出现,伊斯兰教被这些人视为异端。在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644-656年在位)和第四任阿里执政时期,穆斯林社会混乱不堪,最终哈里发奥斯曼遭某些极端主义暗杀,因宗教冲突导致统治阶级与极端主义(“哈瓦利吉派”)矛盾激化,极端主义者大肆屠杀伊斯兰教人士,国家陷入混战之中。严重影响到国家治理和长治久安。除此之外,以“穆尔太齐赖派”为代表的的极端思想更多地表现在思想层面。他们极力鼓吹“理性”和自由,偏离经典和理性并重的基本原则,并且设立“异端审判所”,旨在打压伊斯兰教势力,各种形式的极端主义此起彼伏。伊斯兰教中道派在激烈的极端主义斗争中,其中正思想深得人心,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儒家的中庸思想最早萌发于尧舜时期。那时的部落联盟首长已经开始意识到“执中”的重要性,并将这一原则运用于协调部落成员关系和与维护各邦友好和睦中来。周朝的商王也继承和发展了尧舜时期“执中”的价值原则。«论语»记载:“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论语·尧曰»)可见,商王盘庚把“执中”看得很重,并高度评价和倡导这一原则。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争相称霸,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混乱的社会形态造就了古代思想史上的巨大变革,“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出现。不少仁人志士分别为各诸侯国提供了一系列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以孔子为代表的积极救市派继承和发展了先帝之道,提出了新的名词“中庸”。旨在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主张“仁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宋代以来,朱子提出要遏制人的私欲,即“灭人欲”,并创造性地把“礼制”当作人们必须遵守的天理,即“存天理”。于是理学家们第一次将天人合一的中庸思想以哲学形态完整呈现出来,上层阶级也将中庸作为治理国家的依据。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庸思想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到后来,中庸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其内涵也不断丰富和深化,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

(二)立论的哲学基础不同

伊斯兰教的“中道观”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兰经»和圣训中的“认主独一论”思想。即认为真主安拉是绝对唯一神,它有超自然的力量,主宰和支配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而人作为真主在人间的代理者,有责任服从真主的安排,担当好“代理人”这一角色。伊斯兰教力求使穆斯林在坚持真主唯一的基础上实践“人道”,即通过认真研读教规教义,规范自己的言行,提升道德水平,丰富内心的精神境界,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代理者”,行使安拉赋予的使命。“求你引导我们正路,你所佑助者的路,不是受遣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误者的路。”《古兰经》中所指的正道,即和谐之道,正是安拉所主张的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儒家的中庸观念最早出现在«尚书»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可以视为简单的中庸观念的早期描述。书中的“厥中”即中庸。早期的思想家们普遍认为中庸的核心在“中”不在“庸”。在儒家看来,“中”是培养人才和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准。这也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强调的左右兼顾、合理平衡的理念。另外,儒家也认为人的欲望是合理的,但凡事要力求守中,舍其两端而用其中,反对走极端,而要取其“中道”。这正是儒家思想中所解释的“中”。中庸思想是一种理性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中道观和中庸思想的现代价值

儒家的“中庸”与伊斯兰教的“中道”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强调适度、中正的价值理念。中庸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更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意义。

从哲学范畴来看,中庸更多的体现在方法论意义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充分体现在事物发展过程的质量互变规律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度是保持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身质的数量的界限。超过了度,事物就由量变发生了质变。所以,我们在实践中要充分把握适度原则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防止过犹不及。

从个人修养的提升来看,中庸思想教会我们用哲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用不偏不倚的态度,全面的、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把握好内心的伦理道德准则,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总之,中庸思想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对当代社会的发展来说,中庸是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国家的富强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和谐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今天,和谐经济要求我们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竞争中求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实现全球资源的利用最大化,达到“双赢”局面。同时,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谐政治体现在国内与国际和谐。国内和谐首先是实现人民内部和谐,扩大民主参与,真正做到人民当家做主;党际关系和谐,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和谐,中央与地方权力和谐,实现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国际和谐要求我们用“和”、“中”的原则来化解社会矛盾。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平发展,也需要用“和而不同”的原则来处理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和谐文化要求我们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求同存异,形成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格局。文化上只有“和而不同”和“兼容并蓄”,才能促进多元文化的相互借鉴和共同发展。传统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作为中华民族的精华,对中国与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和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和谐生态即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的生态文明价值理念,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核心和基础。保护绿色家园,维护生态平衡,应当是和谐的主旋律。在经济发展中要坚持经济建设与保护环境相结合,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在现代化背景下,伊斯兰教中正之道的意义体现在多个层面。

首先是有利于穆斯林虔诚履行宗教功修、完善和丰富个人内心精神世界、重塑中正的价值观念、形成宽容仁爱的为人处世态度。«古兰经»中指出“真主只依个人的能力加以责成”这就意味着穆斯林规定的礼拜、斋戒等其他功课是人可以完成的,履行宗教功修,要讲适度,不能过度极端。«古兰经»中还特别提到,真主曾以怜悯为己任:“你们的主,曾以怜悯为自己的己任”信仰真主就应服从真主的指示,以真主的教化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宽容忍让的美好品质。

其次,中正之道所体现出的和谐理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价值。在伊斯兰教中,所有教义、教理都紧紧围绕“和平、和谐”这一主线展开。每一个穆斯林都希望生活在和平吉祥的世界,连他们的见面问候语都要说一声“色俩目”祝词。和谐的教义思想为伊斯兰教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此外,中道观对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等积极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弘扬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和”、“止”,即恰如其分的分寸感,追求一种与万事万物和谐的境界。«中庸»指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即人应当恰当的把握欲望和感情的分寸,权衡好利弊,不过分不极端,适可而止。“以和为贵”也是构成中华民族核心的重要部分,它强调的是个人之间、国家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人与人之间要和睦友好,国家间要和平共处,达到互利双赢的局面,而伊斯兰教的中道观也主张中正和谐、热爱和平、不过分极端、反对极端暴力的理念。从一定程度上,中道观对于继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精神具有积极意义。

最后,正确阐释和弘扬中国伊斯兰教爱国、中道、和平、团结的基本精神,对于抵制造成恶劣影响的宗教极端思想和“三股势力”,反对暴力恐怖活动,加强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新疆目前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外“东伊运”组织对中国进行宗教渗透,部分暴力恐怖分子借助宗教的外衣,企图歪曲伊斯兰教教义,实施暴力恐怖活动,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伤害。这些都是严重违反伊斯兰教宗旨和根本教义的。因此,要认真做好广泛宣传和引导穆斯林正确解读伊斯兰教中道思想的工作,使其在当前社会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促使其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穆斯林更要自觉抵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完善功修,端正信仰,谨守正道,树立爱国意识、法制意识、公民意识。同时,拒绝参加一切非法宗教活动,自觉抵制宗教思想传播,作中道思想的践行者、传承者和弘扬者。积极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武装头脑,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人类璀璨文明的发展需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倡导多元文化并存的理念。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吸收借鉴,不仅完善了本民族的文化体系,同时对于世界文明的丰富和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推动力。充分分析中道观与中庸思想的异同,运用多维的视角阐述中道的现代意义,对于引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长期来看,将伊斯兰教“中道”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的“中庸思想”交融贯通,是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唐旻星]

[1]从恩霖.伊斯兰教中道观的内涵与实践[J].中国穆斯林,2014.

[2]周小平.论伊斯兰文化的和谐理念及现代价值[J].长春大学学报,2009(5).

[3]陈广元.弘扬中道思想,反对极端主义[J].中国宗教,2016.

10.3969/j.issn.1674-6287.2017.02.22

B968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1

1674-6287(2017)02-0081-04

2017-03-06

郭永萍(1993~),女,山西吕梁人,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宗教文化研究。

中亚与中国西北边疆政治经济研究中心学生创新基金项目课题(课题编号:040316D14)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真主中道道观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论道教宫观建筑的衍变脉络
《古兰经》中的人生观
禅活
静淡
观茶
人生棒喝
性别权力视角下的越剧《道观情缘》研究
浅析佛庙与道观建筑规划设计的风格差异
“生命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