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史论翻译方法总结
2017-01-24吴平
吴 平
(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三苏”史论翻译方法总结
吴 平
(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宋代苏洵与苏轼、苏辙父子,以文名世,被尊称为“三苏”。史论文是“三苏”史学的重要体现,其史论在形式上笔势纵横,议论横生,在宋以降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大的影响力。本文通过选取“三苏”的史论名篇《心术》《留侯论》与《六国论》,分析各篇的论史特色以及主要内容与思想,并将其翻译成英语,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总结分析翻译方法。对帮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以及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智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习古代文学的翻译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苏;史论;古文翻译;翻译方法
引言
“史论”,是指各种论史的文章。具体包括对史事或历史人物所作的评论以及对史学、史书或某种史学现象、史学思想的评论。“三苏”用“时势”的观点来观风察势,旨在考察古今社会风俗习尚同政治盛衰的联系,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为现实政治服务。
一直以来史学家、文学家都非常重视对“三苏” 史论文的研究,但是目前还没有《心术》《留侯论》与《六国论》等史论文的翻译版本。本文在总结之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三篇史论文的大意,重点主要是分析翻译方法,探讨古文翻译的原则。
一、“三苏”历史背景介绍
宋代史学是在自觉继承中国古典史学精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精神要义在于以维护王朝统治为目的,以维护军权为核心自觉地服务于政治教化。所以北宋文学家和史学家有着共同的历史使命。作为文人,三苏爱好历史,“好观前世盛衰之迹,与其一时风俗之变。”喜欢评论历史,他们虽是以文人的眼光来解读历史,但他们关心社会,他们的史论往往针对现实有感而发。他们试图从历代朝政得失、成败、演变中找出有规律的东西,以便为统治者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二、“三苏”人物及所选史论介绍
(一)苏洵与《心术》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中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以鲜明的议论特色与散文成就与二子苏轼、苏辙卓然屹立于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席。
《心术》是《权书》(苏洵的一组策论,共十篇)中的一篇,逐节论述用兵的方法,分治心、尚义、养士、智愚、料敌、审势、出奇、守备等八个方面,而以治心(即将帅的思想与军事素养)为核心,所以标题叫“心术”。其中包含着一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全篇段落分明,井井有条。
(二)苏轼与《留侯论》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留侯论》是颇得后人关注的著名论史作品,这篇文章把一个“忍”字发挥得淋漓尽致,文章以“忍”为轴,强调“忍小忿而就大谋”,贯穿史实,独茧抽丝,反复论证。开篇提出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能忍”,指出豪杰之士与普通人的最大不同是“能忍”与“不能忍”。接着以圯上老人授书是为了深折张良,以砥砺他的过人之节为例,用张良的“不忍忿忿之心”与郑伯、勾践的“能忍”相对比,批评了张良的狭隘心胸和莽撞行为。最后强调张良“能忍”的品质帮助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战胜了项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三)苏辙与《六国论》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自号颍滨遗老,汉族,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诗人。
在《六国论》中,苏辙深入分析了战国时期的形势,认为韩国和魏国是六国的屏障,也是秦国的咽喉,齐、楚、燕、赵与韩、魏是唇齿相依的关系。若没有韩魏两国来阻隔秦国,就不会有齐、楚、燕、赵等国的安宁。可惜六国却不知道天下之势。因小利而背盟败约,互相残杀,最终自取灭亡。文章通过议论古人,目的是论述安国之计在知天下之势头,也是为了暗喻了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骄奢淫逸生活腐化,必将招致社会倾覆的灾难。
三、“三苏”史论翻译方法总结
翻译“三苏”史论,首先需要理解原文的意思,笔者在翻译之前,参考不同的翻译版本以及文言文字典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然后再翻译成英语,在翻译过程中不断总结翻译方法。
(一)增补主语
汉语中有很多无主句或省略主语的句子,在英语中,主语不可或缺,翻译时必须补充主语,以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例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六国论》
I always think about solutions for them,I believe there must be some ways for them to survive the war.
(二)增补宾语
汉语中,只要从上下文里能看得清楚,作宾语的代词常可以省略,但是在英语中凡是及物动词都得有宾语。因此,汉译英时要补上宾语。
例2:虽有贲、育,无所复施。《留侯论》
At that period of history, even if there are warriors like Meng Ben and Xia Yu, they do not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employ their abilities.
(三)抽象变具体
文言文中有大量含义比较抽象的词语,具有典型的文言文特色,在译成白话文和英语时都需要具体化和精确化。
例3: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六国论》
The key area which is vital in the war between Qin and other subordinate states to win the whole world dose not lie in Qi,Chu,Yan and Zhao,but on the border of the Han and Wei.
(四)具体变抽象
若原文中一些具体的表达方式或文化现象在译入语文化中没有相对应的内容,为了不影响读者的阅读,需要采取抽象概括的译法。
例4: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六国论》
When Han ended,Qin was at its peak. Qin Shi Huang treated the persons of ideals and integrity with cruel torture.
(五)调整语序
汉语和英语句中词语的顺序存在一定的差异,定语和状语表现尤为突出。翻译时,要对原文的定语、状语以及其他一些短语的位置进行调整,从而符合英语语法和表达习惯。
例5: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心术》
Setting the alarm of the flames carefully and letting the sentries patrol the border conscientiously to help farmers focus on their agriculture without any concerns.
(六)一词多译
文言文中一词多译(一个文言词语对应多个白话文意思)的现象非常多,在英译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具体翻译。
例6:(1)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心术》
Therefore, the excellent generals in ancient times could use his military force to test the enemy,s actual situation,which then be used to assess his own .
(2)尝读六国世家《六国论》
I have read the stories of the six states in the the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例7:(1)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留侯论》
In ancient times,heroes must have extraordinary tolerance and high moral integrity.
(2)知节而后可以用兵。《心术》
one must know how to dispatch the soldiers before commanding them.
四、结语
三苏史论见解不凡,颇具卓识,又纵横捭阖,事理兼备,故而后人誉之为“古今议论之杰”。翻译三苏史论文,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能对古代文学,而且对古代智慧、军事战略思想有更多的了解。笔者在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差异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的翻译技巧,翻译了《心术》《留侯论》和《六国论》,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翻译技巧,希望能够给研究史论翻译的读者一些启示。翻译技巧的选取因人而异,同一文章的翻译版本也不尽相同,本文给出的翻译还存在一定缺陷,有待完善。
[1]曹惠民.古文观止(上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贾正传.英汉比较与翻译读本[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4]牛宝彤选注.《三苏文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5]隋荣谊.汉英翻译新教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H059-5
A
吴平(1992-),女,安徽安庆人,研究生,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研究方向:英语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