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甘南藏区天葬习俗

2017-01-24张可吉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7期
关键词:天葬秃鹫死者

张可吉

(甘南州博物馆,甘肃 甘南州 747000)

略论甘南藏区天葬习俗

张可吉

(甘南州博物馆,甘肃 甘南州 747000)

天葬,是藏族地区流传至今的一种较为普遍且又具有独特性的丧葬仪式。本文主要讲述甘南藏区殡尸习俗、出殡、葬后习俗等一系列天葬习俗。

甘南藏区;天葬;出殡;秃鹫

丧葬,是死者在人世的最后程序,也是生者表达哀悼的重要方式。“由于人类起源的地区不同,不同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不同区域居民的不同经济生活、不同风俗习惯”。丧葬作为一种习俗现象,不同地区表现得各不相同。天葬,是藏族地区流传至今的一种较为普遍且又具有独特性的丧葬仪式。它不占据大自然一点空间一星土地,何等潇洒自如,完全一副天人一体和谐尽美的景观。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肃省西南部,甘、青、川交界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甘南藏区地域辽阔,因气候环境差异较大,有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之分,因而也产生了较为丰富多样的文化。在多样的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下,其丧葬习俗也呈现出多样性,但天葬是主流丧葬习俗。天葬在藏语中被称之为“施鸟”,是一种充满神奇色彩和具有诱惑力的葬俗,也是青藏高原一种独特的葬俗。天葬普遍盛行于甘南藏区,主要是受到藏传佛教“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等教义的影响,尤其是直接受到藏传佛教中舍生饲虎、割肉喂鹰等“慈悲”“布施”“轮回转世”观念影响而形成的一种较为独特的丧葬形式。

甘南藏区各地的天葬风俗大同小异,整个天葬过程礼仪繁缛,活动甚多。由于受宗教观念的影响,藏族人笃信灵魂不灭和转世再生,丧葬过程的诸多繁缛活动多与生生不灭的灵魂与再生观念密切相关。下面根据笔者在甘南藏区的实地调查和有关参考资料,将天葬习俗做一叙述。

一、亡前礼仪

当垂亡者已进入昏迷之际,家人一般忌讳生人进入,担心带来邪气、晦气,对亲人的灵魂造成扰乱和冲击,无法拧成一个意念,影响和破坏灵魂的顺利转移,从而使垂亡者无法安然、尽早地死亡。避讳生客进屋的方法,农区在大门门环里插上香柏一束,表示家中有病人,需驱邪逐秽,恕不待客。而牧区则在帐房门前煨起一堆牛粪火,昼夜不息。只要是藏家人,见到这一标志便会回避不上门,即便是亲戚也如此。在甘南藏区一般都是当死者停止呼吸之后,即将遗体抬至低温而没有杂人出入的房间,安置在毡铺上,用长袍从头到脚盖掩,收一卷《菩提道次第广论》经典当中翻开,置于枕前,再点上一盏酥油灯,随时添酥油直至出殡不能熄灭。老人与妇女们在院内为死者口诵嘛呢经、转经筒。亲人死亡的当天,家中男女老少都要换掉华丽新颖的服装,换上旧衣裳,并取掉身上一切装饰物;长辈去世,小辈一律守孝;丈夫去世,妻子要守孝;而妻子去世,丈夫不一定有守孝的标志。小辈死去则长辈不用戴孝,也不用大张旗鼓地去办丧事。守孝标志在死者周年过后才会取掉。在东部农区,男人和妇女的腰带结不能掉落,标示正在服孝。在牧区妇女发辫中要夹续白羊毛或白毛线。家中服丧守孝的那几天,守孝者不能骑马、佩刀,不梳洗颜面,禁止带任何首饰、穿新衣,更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梳妆打扮。象唱歌、跳舞、串门、外游以及参加任何形式聚会也都是不允许的。

二、殡尸习俗

人亡故后,请喇嘛根据死者的生辰、属相、卒日星相和死亡征兆算卦,测算停尸的时日,一般需在丧家停尸5~7日,停尸期间主要有以下活动:请僧人诵经守灵,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人亡故后请僧人诵经做法事均是十分普遍的,诵经的目的是使亡灵早日踏上转生之途。家人每日为死者供灯和献食,供灯通常是酥油灯。用苏鲁、牛粪燃烟,火不能熄灭,放入用糌粑和酥油、酸奶、白糖拌合的“饲尔”,一日三餐加添,为死者(亡灵)进食,在人们的观念中,亡灵已不能像生者一样吃喝固体和液体食物,而只能吃(闻)烟(味)以进餐。停灵期间,需拴好猫、狗等动物,据说猫触摸死者后会引起恐怖的“诈尸”。远近的亲朋好友闻讯后都会到丧家慰问,并带来茶、哈达和慰问金。停灵期间,丧家亲人和至亲好友要到附近寺院礼佛拜神,祈求死者灵魂早日进人极乐胜境转生为人。

三、出殡

何日出殡、出殡时辰和尸体出户的方位均需喇嘛占卜测定,丧家严格遵循。出殡前的傍晚,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口撒上灰,表示杜绝亡人灵魂串门游荡到自己家。其目的是促使亡灵抛弃尘念,顺利离开人间。出殡的时辰多定在黎明时际,冒黑进行。这是人们对天葬时刻的选择,认为一天中最好的时辰是朝阳抹黄天葬场背倚山尖时辰。因为在观念意识中,普遍认定朝阳是大地阳气上升并最强盛的时辰,阴魂不受其它物质的干扰,有助于脱离肉体顺利走向中阴。甘南许多地方采用担架或木架抬尸,尸体置于木架上,呈坐式,覆裹白氆氇,送殡队伍通常都要抬着尸体绕过本地寺院转一圈,送葬的队伍顺序一般为几个亲戚朋友点燃藏香在前开道,然后是抬尸架的人,其后才是家属和其他亲朋,送葬时手持藏香,口诵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咪吽”,庄严肃穆,送葬人一般不能回头张望,家属不去天葬场。当送葬的队伍远离后,部分妇孺会前去寺院周边,或是村中佛塔、供神的庙堂前清扫道路。它意味着帮助亡人消除罪孽,敬佛积德,在中阴少受痛苦,早日转世轮生。在送葬队伍的尾后,有一二个中老年人提着糖袋,遇到行人会送上一两颗。这象征着亡人对众生同胞的宽厚、善良之心意,也是亲人希望所有人都能祈祷亡人顺利超度的企冀。

四、天葬场及秃鹫

天葬场多在远离闹市、视野开阔、环境较好的半山坡或山脚,且多在寺院附近。谈到天葬场,自然会谈到天葬场的主角之一——秃鹫。秃鹫,体大、凶猛、盘旋于蓝天之上,栖息于高山之巅,平时很难见其踪影。藏族人视秃鹫为神鸟,被藏传佛教认定为“格龙”(比丘)的化身,人死后灵魂经过它们的手中,可以投生到“六道轮回”中最理想的境地。这种轮回观念指导下的天葬精神,表现出藏族作为一个伟大的文明民族所拥有的博大胸襟。在天葬中表现为不占用一点土地和一寸空间,保持最纯最真的自然原貌,为了一切有形无形的众生的生存与发展,尽量提供更多的空间,报答自然,报答万物。天葬场周围的高山上常有秃鹫活动,殡葬队伍到了天葬场后,第一件事就是煨起香柏桑火,让浓浓的烟缕飘升天际,让烧焦的糌粑味弥漫在空间。只要见到天葬场上煨烧起桑烟,秃鹫就会聚集于天葬场,桑烟就是发给它们的信号。

五、天葬师及尸体处理

甘南大多数地区没有固定的天葬师,一般都由村落中根子干净、作风正派、对尸体解剖略知一二、较年长的人临时充当天葬师,他们认为这是积善积德、助人为乐、为自己来世积累善业,有种神圣的使命感,从来任劳任怨,毫不推诿。各地在施行天葬时具体做法有所不同,但程序和过程一般为:念经、煨桑、尸体处理、清理葬地。天葬时一般都要处理干净,不留死者的东西,但有的人家需要死者的天灵盖骨,以便以后烧成灰做“擦擦”,或者去圣地拉萨朝佛时带去,撒到三大寺背坡。亡人的旧衣烂物(失去布施的价值),大多会拿到天葬场焚烧一尽,免得亡灵牵挂。还有送葬时包裹尸体的衣袍,得火化,不能拿回屋中,用意仍是防止邪气秽气带回家中作祟,给后人带来危害。而苫盖尸体的衣服可带回家但不能带进屋内,需在院中晾一晚上方可拿进屋中,在牧区,苫盖尸体的新氆氇褐衫一般都会赠送给前去送葬的人们。待尸体处理完毕后,送葬的人们口诵嘛呢经返回。进死者家门时,先要跳火堆、浇清水洗手、白水(掺有牛奶)来冲,再用柏香薰身体,以此祛除邪气,消毒除污。

六、葬后习俗

藏传佛教经典认为,人的中阴身(即前身已弃而后身未得之间)能够维持的最长期限是49天。当死者亡故时,亲人们为表哀悼之情,不梳头,着素装,去除首饰发簪等饰品。在第“49日”这一天的法事活动最为隆重,届时,需请来有名望的活佛和较多的僧人到丧家举行大型法事,亲朋好友齐聚丧家,主人准备大量的茶、饮食盛情款待,以感谢亲友乡邻在整个丧期给予的帮助和关心。有条件的人家要向寺院进行大量布施,至此,各项超度善业圆满结束。以后3~5年内每年都要两次供饭,届时请喇嘛念经。藏族的葬后禁忌较多,如一年内家人不参加各项娱乐活动、不着艳丽衣饰、不婚嫁等,尤其忌讳直呼死者的名字,只称亡人。

藏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藏族的丧葬习俗与藏族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天葬里有佛的慈悲、爱心、利众、施舍的观念在里面,应该肯定的是它们都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共性很多,人们对死的观念也几乎是一致的,正因为佛教的慈悲之心在天葬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绝大多数的藏族人选择这一葬仪,在藏族丧葬习俗中天葬是藏族人民最能接受、藏区最普遍的一种葬俗,是藏族地区使用最多的一种葬仪,丧葬文化十分贴近人民的生活,颇受藏族人民的关切。藏族的丧葬习俗反映出人类与大自然关系的协调程度,人类不仅担负着如何开发和利用好大自然资源的问题,还担负着如何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问题。藏族有珍惜生灵的观念,无形地保护着自然。

[1]尕藏才旦,格桑本.藏族丧葬文化[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

[2]陈立明,曹晓燕.西藏民俗文化[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

G122

A

猜你喜欢

天葬秃鹫死者
秃鹫、蝙蝠和大黄蜂
为什么秃鹫的头上没有毛
秃鹫的视力
天葬台
ORGANIZED GIVING
拍天葬?别说我没提醒你!
毛遂自荐的秃鹫
我在天葬台找到答案
走近“死者之脸”
李昌钰:替死者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