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健康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庐阳区样本分析
2017-01-24张传贵张国强
张传贵 张国强
(合肥市庐阳区委党校,安徽 合肥 230011)
合肥市健康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庐阳区样本分析
张传贵 张国强
(合肥市庐阳区委党校,安徽 合肥 230011)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健康产业发展研究逐渐成为热门。本文以合肥市庐阳区样本入手,分析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合肥市健康产业发展路径进行构想,提出合肥市健康产业发展的参考对策。
健康产业 发展 合肥
21世纪是大健康时代,健康产业将成为最具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全球人均健康支出持续快速增长,到2020年将达到1882.188美元。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财富第五波》中将健康产业称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慢性病、老年病、肥胖症等趋于增多,亚健康状态在中青年群体中不断蔓延。世界银行2014年针对中国慢性病做的调查数据称,在今后的20年,40岁以上人群,慢性病的发病人数会增长三倍。人口老龄化、亚健康状态与气候环境变化为大健康产业创造广阔发展空间,科技发展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对于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预计到202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规模将达到8万亿,占GDP比重将达到6.5%。
一、关于健康产业研究的文献综述
健康产业是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的新兴产业。从健康消费需求和服务提供模式角度出发,健康产业可分为医疗性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类,并且可以形成四大基本产业群体,即: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传统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保健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健康产业包括制造经营和健康服务两项活动。制造经营是指产品的生产经营,例如药品、保健品、中药材、医疗器械、医用材料、化妆品、食品饮品、设备等。健康服务活动是指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休闲健身、营养保健、人才服务、咨询服务等领域的服务。具有“防——治——养”一体化的链式服务特点。
(一)国外研究概况
1.国际《大健康产业未来十年发展机会研究报告》(2014):低成本高效率的医疗健康体系将深刻影响各国医疗产业格局;经济全球化机遇与挑战并存;人口老龄化、亚健康状态与气候环境变化为大健康产业创造广阔发展空间;科技发展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作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全球健康年支出总额占GWP总额的十分之一左右,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普华永道 《全球健康产业趋势报告》(2015):对传统医疗行业面临的挑战,新兴医疗产业的优势以及挑战都做了梳理,并基于报告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
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2016)指出,全球70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每增加1岁,需要健康产业投入1.35万亿美元。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如果每提升平均预期寿命1年,健康产业必须投入约3000亿美元。
(二)国内研究概况
1.《“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2016)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并提出到2020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要达到8万亿,2030年要达到16万亿的具体指标。
2.何俊明(2016)认为,凡是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的食品、医疗设备器械等都应该是大健康产业。在庞大的人口数量、老龄化加剧、技术突破、互联网+、医疗体制改革等背景下,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必将迎来井喷式发展,到2020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总规模突破8万亿元完全可期。
3.耿越昌(2017)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经济转型、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未来中国市场对健康服务需求庞大,健康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4.张建华(2017)认为,“健康中国”概念的提出,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发展大健康产业,不仅适应了我们国家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还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大健康产业必将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现有的研究健康产业的文献,多数研究成果大多以全球、全国的视角宏观分析为主,研究目的大多以预测行业发展前景、论证发展趋势、空间为主,研究涉及市级层面的很少,特别是对合肥市的健康产业研究鲜见。
二、合肥市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合肥主城之基,庐阳区健康产业发展情况,对合肥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在以庐阳区为例,窥斑知豹,以点扩面,分析合肥市健康产情况。庐阳区人流、物流、信息流、财富流高度密集,医疗、教育、商贸、金融等优势明显,近年来,庐阳区健康产业特别是健康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基础医疗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居民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服务领域全方位拓展,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一)基本情况
1.医疗服务机构:至2016年底,辖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18家,其中省、市医疗机构22家,区卫生行政部门发证的189家,其它卫生机构7家。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共有专业技术人员约9000名,其中省、市大型综合医院约6500名,区属机构医护人员近600人,其他民营机构约1900人。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共有床位7319张,每千人拥有床位12张,超过全市平均标准。
2.康复、疗养机构:全区共有养老机构11家,其中养老机构举办提供医疗服务的3家,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联合的6家,正在筹建的2家。
3.体育健身场所:共16家,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从业人员210人,注册资金近2000万元,年服务人数50余万人次。
4.健康休闲娱乐场所:共241家,其中书店58家、影院14家、电玩10家、网吧125家、歌舞厅34家,年服务人数约3000万人次。
5.营养保健品销售店:共200家,建筑面积22550平方米,从业人员650人,年服务人数约40万人次。
(二)发展优势
1.基础医疗保障体系日臻完善
一是基层医改持续深入推进。作为安徽省首批32个医改试点单位之一,庐阳区自2010年1月全面实施医改,稳步推进编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坚决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科学的梯度补偿机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建设、体制机制、服务能力都有了明显改善和提升,并作为全省唯一城区荣登“2012中国医改政府支持榜”。2015年,新一轮医改全面推开,庐阳区迅速取消“收支两条线”,有序推进药品带量采购,“医联体”建设成效初显,绩效管理进一步完善,村医保障机制不断健全。
二是社区卫生创出庐阳品牌。不断完善社区卫生布局,形成了符合庐阳城区实际、便捷、畅通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基本检查项目、常见病诊疗、家庭诊疗及转诊三类基本医疗功能和公共卫生服务有效实施,全面发挥“六位一体”功能。在全省率先开展家庭医生服务、医联体建设、慢病(糖尿病、高血压)免费治疗等创新服务模式,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显著提高,全区社区卫生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分别达到92%、96%以上,并在全省率先建成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省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双岗、杏林和亳州路街道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后建成“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双岗、杏林中心连续四年被市政府授予“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称号,双岗中心获全国“群众满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称号(全国98个),杏林中心荣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三是中医特色优势初步显现。以中医中药治疗和中医药养生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全区9个中心和1个卫生院全部设置了中医科,亳州路、双岗、逍遥津、三孝口、林店中心建成了特色中医馆,社区中医适宜技术进一步普及。利用省中医院等人才优势,建立全方位合作机制,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的同时,培养自有中医药骨干,相继涌现出方平西、汪滢滢、吴敏等在患者中知名度较高的“名中医”,中医门诊量逐步提高,中医特色服务受到居民普遍欢迎,并相继建成省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2.居民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截至2017年6月,庐阳区有6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7万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约为4800人),占户籍人口比约为15%。政府购买居家医疗和养老服务保障对象总人数为1894人,其中70周岁以上低保老人为294人,70周岁以上空巢(无子女)老人为171人,9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为1427人(占比约为75%,全市最高)。百岁老人39人,在全市各城区中人数和比例相对较高。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养老服务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不断优化养老设施建设,积极创新养老服务形式,逐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加大“医养结合”力度,推动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目前,已推动市第一人民医院“社区医联体”与6家养老机构建立了“医养结合联合体”,民办新民医院开设了老年护理床位300张,核批了乐年长者之家等3家社区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有效整合了我区医疗卫生资源。正在装修的合肥凯溪护理院,设计面积8000平米、床位220张;庐阳医养结合护理院,设计面积5800平米、床位201张。逐渐构建起“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区域医疗机构为老年人健康服务的承接能力。2016年,全区共投入2300万元用于医疗和养老服务。成功创建“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单位”。
3.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
区政府出台 《庐阳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每年举办“奔跑吧,庐阳”、首善庐阳新年健康跑、桃花节、牡丹节、合肥青年足球赛、中日韩围棋赛、半程马拉松等多项重大活动;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全面落实体检制度,工间操制度落实覆盖率达到30.6%;各社区均成立了健身活动团体,每月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健身活动,全民健身队伍逐渐壮大,体育健身组织网络日益健全;区直各部门组织了丰富多样的群体性健身活动,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倡导健康生活理念;卫计部门建立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大力实施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选择8—10种治疗糖尿病和高血压的药物,对特殊人群实施免费治疗,并在全区建立22个慢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将慢病防控举措落实在日常工作中;投入慢病防控经费近220万元,强化健康主题公园等支持性环境建设,创建健康小屋、健康社区、健康学校等示范单位23个;依托区疾控中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三级防控网络平台,强化区政府、乡镇街道和村居慢病防控的属地责任,慢病综合防控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成功创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家庭保健项目”示范点。
(三)存在的问题
当前,庐阳区乃至合肥市健康产业发展总体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基础医疗保障体系方面
一是社区卫生网络有待完善。部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半径不能有效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基础设施、医疗技术和设备等,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要求。二是基层机构存在人才短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人员少、层次低的问题,卫生高层次人才、基层医疗卫生骨干人才相对缺乏,医疗卫生整体能力和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卫生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卫生服务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不足,信息孤岛化、碎片化和多头开发现象亟需整合。四是基本药物制度有待完善。基本药物品种、数量少,加之没有单独的医保网络系统和收费系统,极大地制约了医保职工购买基本药物的积极性;同时,存在配送机制不完善、配送不及时、基本药物品种与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
2.居民养老服务体系方面
一是由于养老服务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养老服务发展落后于经济建设的步伐,基础设施数量少、条件简陋、功能不全,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我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还有很大短板,民政、老龄部门人员力量严重不足,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寥寥无几,尤其是养老护理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较低,并且人员难招、流动性大,需要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三是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迟迟未能启动,急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完善第三方评估和整体监管体系。四是服务理念落后,服务内容单一。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相对滞后,而且在服务理念上也存在很大差距。在服务内容上,仅仅局限于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而其他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项目尚不能有效满足需求。
3.全民健身构建方面
一是群众健身意识有待提高,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人数比例偏低;二是公共场地设施不足,公共体育设施数量、面积和质量不能满足群众多元化健身的需求;三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不够广泛,城乡基层公共服务能力薄弱;四是城市、农村区域之间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差距较大,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事业,兴办体育健身产业的积极性尚未充分发挥;五是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投入机制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合肥市健康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从庐阳区健康产业发展来看,作为省会城市的核心城区,健康产业发展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拥有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和优越的医疗、教育、商贸、金融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明显,瑶海、蜀山区相对薄弱,包河区由于省、市政府机构入驻,前景美好、引而待发。目前,合肥市已出台《健康合肥2030规划》,健康产业基本布局初现端倪,鉴于目前发展形势及全市健康产业发展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下一步,合肥健康产业发展要补齐发展短板,充分挖掘省会城市的资源优势,准确把握健康产业发展脉搏,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引导,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健康事业与健康产业有机衔接,全力提高人民健康福祉,建设健康合肥。
(一)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健康服务“均等化”
针对合肥市普遍存在的医疗保障、养老服务、全民健身等服务体系不完善,以及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整合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加大财政投入,整体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养老等保障机制,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生活等质化水平,提升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二)引导激发市场活力,实现公共服务“多元化”
按照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广泛学习发达国家和先发地区的经验,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改革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和方式,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健康产业发展需要,扩大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非营利性机构用地,大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健康产业领域,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健康产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升健康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公共服务市场化、多元化。
(三)用活科技创新优势,实现健康产品“高端化”
依托中科大等高校、科研院所及各类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科技优势,整合研发资源,健全创新机制,强化创新政策支持,加强源头创新和重点项目研发,建设一批医药技术、高端医疗器械、药物等生产研发基地,形成与健康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研发支撑体系,实现高品质医学影像设备、临床检验设备、先进治疗设备、新型高端救护车设备、高端医疗耗材、医院系统集成产品等高端医疗器械的“合肥造”,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四)规范健康行业管理,实现市场监管“规范化”
强化政府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责任,推进健康领域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规范社会办医行为,严厉打击危害群众健康的违法行为。探索审慎监管,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健康产业特点的监管方式。加强信用监管、智能监管联动,建立健康产业信用机制。
(五)扶持优势重点项目,实现健康产业“品牌化”
与信息化密切融合,突破传统模式转向高端化、高效化的质量提升模式,以国家级区域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和大健康产业园项目为牵引,加快出台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促进医院与高校、科技机构、企业合作,建立医学转化平台,完善科研成果和技术转化机制。建立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机制,对基础条件好、产业优势明显、发展规划清晰的重点区域、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优先予以扶持,引导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和集聚发展,打造合肥医疗健康产业基地和健康产业示范区,并逐步延伸产业链条。
2017年度合肥市委党校重点课题“合肥市健康产业发展研究”(立项编号:HFDXKT201717)。
2017-09-01
张传贵,合肥市庐阳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张国强,合肥市庐阳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宣传科科长、政工师。
责任编辑:许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