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先进文化与社会治理的关联

2017-01-24侯晓娜辛淑兰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个体文化

荣 燕,侯晓娜,辛淑兰

(武警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论先进文化与社会治理的关联

荣 燕,侯晓娜,辛淑兰

(武警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文化具有社会治理功能,创新社会治理有赖于先进的文化。先进文化与社会治理的目标体现共同的价值取向,先进的文化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支撑并拓展了社会治理的途径。分析先进文化和社会治理二者间的关联能够有效激活先进文化的社会治理效能。

社会治理;先进文化;关联

社会治理作为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管理活动,在维系社会有序、稳定、和谐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当前中国社会正经历的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传统社会治理模式面临的新挑战,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进文化作为影响和改善社会治理效果的因素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剖析先进文化与社会治理的关联,提出社会善治不仅需要外在的硬性调处机制,还需要内在的软性支撑,需要依靠先进文化来加强社会治理,引领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一、先进文化与社会治理的目标体现共同的价值取向

社会治理是多元主体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以共同价值为基础,对公民社会领域的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和社会活动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治理作为具有极强目的性的实践活动,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由于不同的社会治理主体所预期的社会状态的不同,会具体表现为具有不同内容的治理目标。但是无论就广义还是狭义而言,所有社会治理的一般的、普遍的追求目标却是一致的,即服务于社会成员,着眼于社会发展,通过协调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保证社会协调有序高效运转,整个社会系统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处于良性运行状态,进而实现社会发展效果的最优化。

第一,先进文化与社会治理的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内在价值取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创新社会治理着眼于服务社会成员和社会发展,让老百姓过上更好日子的价值取向,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创新社会治理的追求。这涵盖了要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使其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等。这一系列朴实的目标中内含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目标内含的价值取向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文化,它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培养“四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其价值取向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与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均指向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第二,先进文化与创新社会治理的目标体现社会稳定的价值追求。

社会稳定是国家与公民在社会中的良性互动,通过干预、调节、控制等途径使社会系统保持稳固、安定、有序与和谐的良好状态,实现动态的平衡。没有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就不会有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也不会产生有组织有秩序的社会善治。因此它事关国家的兴盛和富强,关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直是社会治理目标的价值追求。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状态,是一个社会的价值凝练,它通过文化的教育、凝聚、鼓舞和引领作用使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得到民众的认可和支持,进而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进步[1]。先进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以价值引导尽最大可能地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和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和价值认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系社会的团结和睦,进而激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培育共同的思想基础、道德规范使社会安定、和谐、健康、有序。可见,先进文化和创新社会治理都内含着追求社会稳定,以期实现社会长久发展的价值目标。

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先进文化提供支撑

第一,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先进文化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社会的发展与变革需要优秀思想文化的引导与推动,要实现社会善治,也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力支撑[2]。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必然要求有科学的治理理论作指导,以先进经验为借鉴,通过内在的精神文化的支撑探索创新社会治理的理念、方法、体系和机制等等。因此要培育和弘扬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民众;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社会各阶层,形成治理的合力;要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鼓舞全民族的斗志。要遵从社会治理规律,着力推进社会治理主体的能力素质,加强学习型领导班子、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丰富完善社会治理理论,并用经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创新社会治理、实现社会善治。

第二,先进文化能够涵养社会个体的治理自觉。

社会治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服务与管理,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个体发展所具有的引领与塑造功能,培育具有公民文化与公共精神的高素质社会个体。

一是先进文化有利于提高个体的文化素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综合体[3]。人是文化的产物,社会个体之所以能按照自己的生活尺度和审美标准去改造世界,是因为他们具有动物所没有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追求。但是,人的文化素质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途径后天习得的,是社会个体由于生活在特定的文化氛围或文化环境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获得的。创新社会治理,需要社会个体具备自觉参加政治生活的意识。他们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能够依法独立行使权利和义务,这些标准无疑与社会个体的文化素养具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既需要社会个体具备自然科学知识,还需要社会个体具备人文社会知识;要具备平等和协商、参与和责任、信任和宽容、团结和协作等素质。社会个体只有通过先进文化的学习,掌握其中蕴含的知识、智慧、经验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才能使个体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增强其竞争意识、公平效率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形成崇尚科学、文明、进步、积极、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与思想观念。只有个体公民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能够辨别是非,参与社会生活,社会善治才能得以进行,才能较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创新社会治理,需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增强其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进而形成适应现代社会治理环境的行为模式。

二是先进文化有利于凝聚个体的精神力量。文化既是社会个体思想与实践的产物,又反过来影响社会个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它所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可以丰富社会个体的精神世界,赋予其精神力量;可以塑造社会个体的情感世界,形成文化共识,使其认同并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并以文化共识带来社会认同,以社会认同促进社会治理;使社会个体最大限度地在思想和行动方面保持一致,在全社会凝聚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激励人们团结一致,克服困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影响社会个体的思维方式、认识方式和实践活动,训练并鼓励受教育对象按照这些观念和规范去行动,实现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以文铸魂、以文凝心,涵养个体的社会治理自觉,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动力支撑。

三是先进文化有利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创新社会治理离不开社会个体的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既包括社会个体身体机能的发展,也包括社会个体在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提升。他们要具备正确的三观,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人的全面发展使人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使社会个体能够真正融入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社会个体的全面发展能够充分激活社会成员、社会组织和社会机制的创造活力,为社会善治提供动力支撑。

第三,先进文化能够夯实中华民族的治理基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一经形成,便会以无形的力量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不同的形式和渠道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中华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文化个性和文化精神,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稳定、发展和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新形势下要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需要先进文化的参与,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民族基础和精神支撑。唯有如此,才能夯实社会治理的民族基础,打造社会善治的良好环境,把握创新社会治理的前途方向。另外,发展先进文化也有助于提高执政党自身执政的本领和能力,提升我们党的社会治理水平,实现“四个自信”,夯实执政的文化基础。

三、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先进文化拓展途径

先进文化能够为创新社会治理、实现治理的现代化开辟新的途径。因为先进文化具有道德教化与规范的作用,能够用柔化制度所形成的社会秩序填补刚性的社会治理制度覆盖不到的领域,为创新社会治理、实现人的自我善治提供新的途径。

第一,先进文化对人的社会角色意识的教化。

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有着不同的位置和角色。治理效能的高低,与治理主体和社会个体的思想观念、人文素养密切相关。社会治理中的诸多问题,都源于人的民主法治意识淡薄、缺少国民精神、不尊重科学文化等思想观念。破除这些思想意识的层层束缚,需要借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力量。通过先进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大力倡导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先进文化的规范和教化,培育公民意识和观念,使社会成员理解自身在社会中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力争个体与群体要求相统一。发挥先进文化对现代治理理念的塑造和影响,形成社会角色意识,已经成为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的基础和重要途径。

第二,先进文化对个人生活技能的教化。

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网络的时代,是知识和信息的时代,也是快速变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也面临诸多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在新的时代,如果缺乏文化、信息等素质,很可能遭遇生存危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结了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因此只有通过先进文化的教化和规范,才能使人们掌握生存发展的经验、知识和技能,提高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这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前提[4], 也成为拓展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

第三,先进文化对社会信仰和思想观念的教化。

文化对人有直接的影响和间接的影响。直接影响是指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使社会个体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启迪,进而追求社会所弘扬的真善美,摒弃假恶丑;间接影响是指文化的教化功能,通过文化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打造其思想,使社会成员树立正确思想和观念。不论是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都解决了社会治理方式对人的行为外在控制的有限性,在导向上二者具有内在的趋同性[5]。通过先进文化的教化和环境影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含的科学的价值信仰和行为规范,以及社会个体对于善与恶、美与丑、对与错、真与假、是与非、好与坏等一系列标准的判断内化为社会主流的价值和价值追求,从而实现人的自我管理。

[1] 曹凌燕.借助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与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15,170(2):84-88.

[2] 孙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文化保障体系的构建[J].理论导刊, 2015(12):68-70.

[3] 泰勒.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M].连树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4] 谢新松.文化的社会治理刍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0(3):20-23.

[5] 张国臣,贾宝先.应重视发挥文化的治理功能[N].光明日报,2015-08-10(11).

(责任编辑 李献惠)

On the Relationship of Advanced Culture and Social Management

RONG Yan, HOU Xiaona, XIN Shulan

(TheArmedPoliceAcademy,Langfang,HebeiProvince065000,China)

Culture has the func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while creative social management depends on advanced culture. Advanced culture and the goal of social management can reflect a common value orientation. Advanced culture provides a support and widens ways for creative social management. Culture’s social management function can be effectively activated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ocial management; advanced culture; relationship

2017-01-17

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基于文化视角的社会治理创新研究”(201603030509)

荣燕(1972— ),女,河北大城人,教授; 侯晓娜(1983— ),女,河北石家庄人; 辛淑兰(1971— ),女,河北香河人,副教授。

G02

A

1008-2077(2017)03-0052-04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猜你喜欢

个体文化
组织合法性的个体判断机制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谁远谁近?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