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的“大智慧”

2017-01-24梁瑞英李文娟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微时代网络化党员干部

梁瑞英李文娟

(1.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河北石家庄050061;2.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外语系,河北石家庄050070)

【干部教育】

“微时代”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的“大智慧”

梁瑞英1李文娟2

(1.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河北石家庄050061;2.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外语系,河北石家庄050070)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介推动着“微时代”的到来。“微时代”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交流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在“微时代”背景下,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工作也迎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顺应微时代潮流,充分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兴载体,从党员学习教育、组织管理、信息发布、党务活动、党员干部监督和舆论引导网络化等方面探索微时代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微时代;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大智慧

从2009年开始,微博在中国各大门户网站迅速升温,截止到2016年上半年,腾讯微博注册账户数已达到5.4亿,日均活跃用户数超1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微博使用大国。在微博迅猛发展的同时,微信也日益活跃。据有关数据显示,微信公司注册用户已超越2000万。正如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卡尔所言:“其实,每一项技术都是人类意愿的一种表达。”[1]随着微博、微信的迅猛发展,又出现了微小说、微电影、微公益、微政务、微话筒、微报纸、微访谈等多种形式。从此,中国进入了微时代。

“微时代”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体验、思维方式、情感理念和行为习惯,而且也给党员教育管理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我们只有积极应对,构建“微时代”党员教育管理的科学模式和方法体系,才能不断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效。

一、“微时代”及其传播特征

(一)“微时代”

“微时代”指的是以微博、微信等为主要传播媒介,以短小精悍为主要传播特性的时代。“微”时代具有信息传播速度,传播面广、传播内容冲击力强劲等特点。微时代迅疾地改变了传统媒体形态,且更具亲和力,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并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汇集。

(二)微时代的传播特征

“微”以小见长。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微信、微博等形式存在的微型化的传播方式便流行起来。“这些都是以信息的简便传播和获取为标志的,可谓‘无微不在’”[2]。今天,这个“微”正以势不可挡的态势,改变着社会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方式,也改变着干部教育管理的思路和模式。微时代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大众化

当前使用微博、微信或拍摄微电影、发布微小说的主体不是明星、政府官员或是知名人士的专利,而是普通民众。众所周知,使用微博、微信的门槛比较低,使广大民众获得了平等交流和“发声”的机会。在跟帖、转帖中,有关政治、经济生活的海量信息涌动其中,满足了公众对信息的渴求。微博、微信的用户群中普通民众的比例很高,这些普通人在关注别人,也在被别人关注着。尤其是朋友、同学、同事被更多关注。这种大众化的特征,反映出民众表达个人诉求、展现自我价值的心情和愿景。这是人类民主发展的进步,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与挑战。

2.快速性

微博、微信的出现使信息获取和人际交流更加随性,同时也能更方便地表达自己。微博、微信开通的多种API使得许多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等来及时获取和更新信息,突破了传统媒体受时间、地域限制的局限。一条新闻、一个事件极有可能在极其短的时间内瞬间就被圈群无限快速传播,这种快速性的特点反映出信息时代人们接受和传播信息的积极性。

3.扩散性

所谓扩散性指的是一个具体事件会通过群体互动而相互传播,问题的程度在传导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呈现几何数增长,也有可能发生裂变式的传播,致使一些突发事件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蔓延,被全国网民关注或是热议,最终形成一种广泛的,或消极或积极的影响。尤其对于微时代的传播个体而言,正如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个体一旦参加到群体之中,由于模仿、感染、暗示、顺从等心理因素的作用,个体就会丧失理智和社会责任感,有时表现出冲动而具有攻击性等行为。因此,对于接受党的教育的党员干部的言行也要积极引导,谨防出现过激行动。

二、微时代干部教育管理新理念

“微”时代干部教育管理,是指基于“微”时代下的信息技术平台,对干部进行教育管理工作,以达到提升干部队伍素质的目的,让教育管理染上“微”色彩,充满大智慧。

互联网研究专家谢尔·以色列在《微博力》中强调,“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换的时代——一个全新的交流时代正在代替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在这个由微博推动的、正在到来的交流时代,如果我们还没能跟上它的脚步,那么就可能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3]。王冀生教授在分析教育理念与教育规律的关系时,认为教育理念“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他又指出:“科学的教育理念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前进方向”。[4]在新媒体环境下,微传播既然已成为一种新的传播交流方式,我们就应认真对待,妥善利用。所以,我们应积极研究和探索微时代干部教育管理的新理念。

微博、微信作为网络新兴教育载体,要想会用、善用,就必须转变观念。党员干部教育工作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理念创新、思想创新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提升党员教育管理的效果,首先,要更新党员教育的理念。党员教育理念的更新要立足“微时代”和党员的实际。《中国共产党党校条例》写到:“党校要努力创新教学形式,综合运用研讨式、讲授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教员和学员两个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这其实就是党员教育管理理念的更新,不再单纯地把党员看作教育的对象,而是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把党员教育管理转变为党员的自觉行为。其次,党员干部教育管理者要转变教育思路,主动抢占微博、微信阵地,正确把握微时代的传播特点、规律,积极了解并主动运用,加强与受教育者的沟通交流,积极构建平等、互助、包容的关系。第三,党员干部要积极面对网络,拒绝各种不良思想影响。目前,官员面对网络的表现五花八门,“一部分身体力行,直面网民;一部分匿名‘潜水’,静观其变;一部分作壁上观,指指点点;一部分视若无物,掩耳盗铃;一部分心生惧意,问为何要有网络?”[5]其实,微博、微信等是一把“双刃剑”,党政干部要想避其缺点,还应主动应对,进一步了解网络、学习网络、善用网络,而不是消极逃避,才能真正适应形势。尤其是随着“微时代”派生出“微阅读”“微课堂”“微服务”等,即时性、碎片化特征日益显现,广大党员干部要紧跟时代步伐,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增强运用微博、微信等载体的自觉性。第四,准确把握“微时代”党员教育的规律,提高“微时代”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党员教育的“客体主体化”“微化”、亲切化和全员化。第五,构建“微平台”,与党员干部进行平等的交流和积极的引导。主要形式是通过微博、微信建立公共账号和微群,利用BBS论坛和其它社交网络,形成一对一、一对多的直接沟通,创造即时互动和自由交流的空间。与传统传播平台相比,“微平台”的基本特点是,传播内容是以参与者兴趣爱好为导向,党员干部真正成为平台的主角。

三、微时代干部教育管理新思路

(一)党员学习教育网络化

据工信部发布的信息显示,截止2015年底,全国移动宽带用户数达7.85亿个。随着4G移动通信技术的推广,移动互联网发展浪潮将持续推进。尤其是近年来,手机APP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并产生了许多资讯平台。据中国社科院新媒体蓝皮书(2016)显示,截至2015年底,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6.97亿。微信凭借庞大的用户数量,成为全球社交软件的领跑者。

2016年8月份,据腾讯统计显示,微信月活跃用户均超8亿,覆盖了90%以上的智能手机。其中,党员人数占了相当比例。鉴于这一趋势,其实早在2014年,中央就未雨绸缪,提出了在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中,不断创新载体手段,鼓励党员参与微信等互动交流,提高党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毫无疑问,微信确实契合了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态势,同时也契合了广大党员干部在关注、获取党中央声音以及党务信息方面的强烈需求。

微时代,党员学习教育网络化,主要是指依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党建网站和微平台等实现对党员学习教育的统一实施。应该说,党员学习教育的网络化,由于在学习教育的内容、形式、载体等方面与传统的组织教育有着很大区别,因此可以提高党员学习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据学者高骥调查显示,在支部生活中,90%以上的党员反感读报形式;50%以上的党员对通过讲解形式所传达的要点有不同程度的不理解;30%左右的党员认为党员教育电视片教育内容不及时[6]。通过党员学习教育网络化,既可以通过新颖的形式吸引党员,又可以通过统一的教育内容统一党员的思想认识。同时,借助网络技术跨时空的优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有效解决了工学矛盾和难以集中等困难。掌上学习已经成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

微时代的到来,不仅信息传播量大,而且拓展了传播渠道,丰富了信息资源,为开展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更引人注目的是,使现代教育资源更加立体生动,具有亲和力。同时,党员干部还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信息的传播交流与互动。畅通党员干部交流沟通渠道,创新党员干部教育模式。

(二)党员组织管理网络化

党员组织管理网络化主要是为破解党员队伍中的流动党员以及“两新”组织中的党员管理问题而摸索出来的新的组织形式。在流动党员的管理方面,党员组织管理的网络化可以实现党员组织关系的实时对接,从而能确保党员组织管理的连续性。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大量下岗、离岗、转岗党员的出现,以及党员从业的流动性、多样性、分散性,使传统的党组织出现了覆盖盲区。同时,随着流动党员人数的日益增多,往往造成由于组织机制上的不完善而使党员的组织关系转接难、党员去向掌握难、党员身份明确难、组织生活参加难等问题,大量的流动党员游离在党组织之外,成为“隐形党员”“口袋党员”。因此,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可以利用网络的跨地域性,保持与党员通讯联系,实现对流动党员的组织管理。具体而言:就是在技术层面上,扩大微支部的覆盖面,实现支部对“两新”组织、党员的全覆盖,使微支部成为联系和动员群众的有效平台。

(三)党建信息发布网络化

党建信息发布网络化是指除了以党建网站为主要平台之外,建立以微博、微信为主的信息系统,及时发布党建的相关信息,方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及时了解党建信息。党建信息发布网络化,可以打破地域的时空限制、降低信息的层级损耗,真正做到信息发布的全员、全组织覆盖。据学者高骥调查,“传统党员教育中自上而下的党员教育内容到达基层支部平均需要10多天,文件、通知等文字内容需要15天左右,党员教育电视版有的需要20天左右”[6]。地域广和层级多造成党员教育的有效性与及时性受到损耗与延误,往往使基层党员无法及时了解上级的要求,因此,通过微博、微信等实现信息发布,能提升信息传递的速度和传播的范围。

(四)基层党务活动网络化

基层党务活动网络化,主要是指通过网上党务活动的开展,解决党员民主参与能力不足和党员组织生活缺位的问题。可以尝试通过网上“微平台”“微支部”的建立,加强党委组织部门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沟通。通过实名注册,党员可以在不同入口登陆党务平台,了解相关党务信息。这里的党务信息包括非涉密材料,比如,党内文件、通知、简报、献计献策讨论专版、留言版等等。在设限平台上,党员还可以给领导留言,提出意见或建议。通过微平台的构建,实现了党员实名登陆、分权享有,进一步保障了党员的民主权利。同时,还可以建立网上“微支部”,这样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和身份壁垒,把党员聚到一起。“还可以实现实体支部网络化,凡网民党员达到50%以上的党支部,逐步实现在微平台活动,支部在上边办公”[7]。此外还可以尝试建立微党校,定期发布党课材料、讲座,入党积极分子可以随时接受教育。针对流动党员和“两新”组织小型分散的特点,可以尝试召开“网上组织生活会”、网上审批党员转正等,这些都可以有效弥补党员组织生活缺位的问题。这样不仅创新了基层党建工作模式,而且也增强了党内活动的生命力。

(五)党员干部监督网络化

通过微信平台,可以实现自我监督、党组织内部监督和公众监督的有机统一,形成有效的监督网络,对党员干部进行一定的约束。首先,自我监督。微时代下,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都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党员干部更应该谨言慎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党员干部的自我监督,以党的政治规矩和纪律严格要求自己。其次,党内监督。党组织和党员可以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抓住重要微群,真诚倾听群众的意愿和呼声,掌握其思想动态,对于个别党员的不当言论进行及时引导教育。再次,公众监督。微时代,公民更乐意利用微博、微信等对公权力进行监督。他们积极曝光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失职现象,并进行信息转发,形成舆论合力,从而迫使相关部门做出反应。微时代,监督主体规模呈现扩大趋势,在微博、微信的使用中,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监督者。此外,随着腐败现象的不断出现,他们监督的积极性更加高涨,由于网络存在匿名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使公民少了后顾之忧,从而使他们更积极地表达利益诉求,披露政府或公务人员的失职行为。

在监督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社会力量,包括记者、网民、意见领袖等都被积极发动起来,形成了全方位的监督网络,从而对党员干部进行无处不在的监督和约束。而信息发布的快捷性也使得网络民意迅速聚集,形成强大的倒逼压力,对政府官员产生极大的震慑作用,进而规范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有效惩治和预防腐败。

(六)干部舆论引导网络化

“微时代”里人人都是评论员,人们普遍获得自由、平等表达的空间,网络微平台也成为各种利益诉求和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因此,价值多元化成为微时代的最大特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甚至造成部分党员干部思想迷茫,理想信念动摇或缺失、道德虚无等现象。微时代,如何引导党员干部抵制不良思想的冲击,坚定理想信念,是对党员干部教育舆论引导提出的严峻挑战。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微时代的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正面的舆论宣传,积极引导网络舆论,主动设置网络议题,积极策划舆论教育,宣传党和政府的权威观点主张。在应对重特大事件上,要抢占舆论制高点,与其对网络舆论进行围追堵截,不如及时、透明地发布权威信息,进行舆论疏导,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明白事情的真相,这才是明智之举。

[1][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中信出版社,2010:47.

[2]陈正辉.微时代的教育创新初探[J].江苏高教,2014,(4):95.

[3][美]谢尔·以色列.微博力[M].任文科,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

[4]王冀生.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J].现代教育管理,1999,(1):31-34.

[5]肖潘潘.“微时代”,考验干部“微素养”[N].人民日报,2011-09-08(11).

[6]高骥,虞志灏.基层党建e时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1-12.

[7]薛小荣.网络党建论——互联网时代政党的组织变革与社会适应[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3:182.

责任编辑:邓小龙

D262.3

A

1009-0169(2017)03-0035-04

本文为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6JY027)的研究成果。

梁瑞英(1977-),女,河北迁西人,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执政党建设研究;李文娟(1981-),女,河北魏县人,河北省广播电视大学外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远程教育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微时代网络化党员干部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党员干部新书架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基于最优树的网络化作战装备体系结构优化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