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浙江省嘉善县的样本分析
2017-01-24曾现锋
曾现锋
(中共平湖市委党校教研室,浙江平湖314200)
“新常态”下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浙江省嘉善县的样本分析
曾现锋
(中共平湖市委党校教研室,浙江平湖3142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在此背景下,探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分析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现状,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现路径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浙江省嘉善县作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县域发展必须增强紧迫感,把创新驱动置于发展的核心地位,以政府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嘉善;创新驱动;实践困境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行了统筹安排和总体规划,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吹响了总号角。经济发达的县域经济是浙江经济的典型特征,在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县域经济率先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开始呈现出“低、小、散”等发展的瓶颈,难以积聚创新资源与高端要素,县域经济面临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梳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分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现状,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现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围绕着理论渊源追溯、内涵界定、价值意义、实现路径及评价指标等方面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哲学等学科视角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成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扎实推进提供了一定理论指南。但是已有的研究仍存在不足,有些方面亟待加强。在研究内容方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渊源虽有所涉及,仍需进一步挖掘和厘定;在研究方法方面,现有的研究过于侧重宏观部署和理论框架建构,实证分析和微观研究不足。本课题一方面通过深入挖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渊源,厘清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的理论渊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选取嘉善为研究样本,在调研访谈的基础上从县域的视角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证分析和微观研究的不足。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按照《科学发展观词语解》的解释,所谓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的是我们国家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的战略[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创新思想的批判继承,又是对西方创新理论的借鉴吸收,如熊彼特对创新理论的阐释、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理论等等;但是,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思想的理论升华,是与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这一点,被誉为“创新”一词鼻祖的熊彼特(Schumpeter)本人也承认,他对“技术变革和生产组织变革”的讨论“同马克思的陈述更加接近”,“只包括他研究领域中的一小部分”(此处的“他”指的是马克思)[2]。应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虽然包含着丰富的创新思想,并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的理论源头,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有直接使用“创新”一词,而是通过使用“创造”“发明”“新发现”“革命的力量”等词汇和短语来形容和表述。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技术放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认为科学技术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生产力。这一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多处都能看到。如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马克思认为科技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3]190。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中,马克思指出,“这所谓科学力量,不仅指它自身,而且还包括为生产所占有的、甚至已经实现于生产中的科学力量”[4]。在作出科学本身也是一种生产力论断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肯定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5]97。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根本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6]123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创新思想继承的前提下,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将“科学技术”提升到“第一生产力”的历史地位,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为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定的理论支撑。
(二)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批判的对象,在对资产阶级追求剩余价值本性揭露的另一面,也肯定和赞扬资产阶级采用的科学技术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剧烈变化。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写道:“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3]67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到,“正是由于蒸汽和新工具机的广泛使用,才使得旧的工厂手工业迅速变成机器大工业,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才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规模发展起来”[6]618。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肯定了资产阶级具有巨大的生产力创造能力,认为铁路、电报、轮船的使用,新机器的采用及新科学在农业与工业中的应用,“使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5]277。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科技创新及其精神给予肯定和重视的思想,启示我们要以更强烈的创新精神和更巨大的创新激情投身到创新实践中。
(三)科技创新的动力来源于社会需求
马克思、恩格斯界定了科学技术的性质,明确了科技创新在生产力中的决定作用,同时还论述了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马克思写到:“机器劳动这一革命因素是直接由于需求超过了用以前的生产手段来满足运种需求的可能性引起的。”[3]205这就是说,当现有的生产手段难以满足进一步的需求时,相应的发明就会慢慢出现。在恩格斯看来,没有社会需求对生产的推动和催生,就不会有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社会需求在科技创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书信中写到:“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却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7]通过这些论述,可以看出,科学的发展同样靠生产推动。生产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从而有了科学的不断进步。生产需求推动了科学的出现,生产发展为科学提供了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有利的环境。总之,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源自生产的需要,当今社会的创新同样源自生产的需要。靠要素驱动的经济发展难以持续时,创新驱动发展就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
三、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嘉善样本”
新常态背景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嘉善县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的科学发展观联系点和全国唯一的县域科学发展观示范点,把科技创新摆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县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通过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集聚创新资源和高端要素,完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目前,嘉善县已连续第七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被列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县”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一)创新体系建设特色鲜明,初步形成以“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为主体的一体化创新创业培育链
嘉善县围绕着县科创中心、加速器、归谷嘉善科技园、高铁新城等专业创新平台建设,建立起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构建了“孵化-转化-产业化”的联动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其中,孵化器通过为新创企业提供一系列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成功的企业;加速器续接孵化器的扩展工作空间与延伸服务体系,帮助企业突破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和障碍,实现加速企业创新成长的政策目标;产业园区承接经由加速器壮大和园外引入的高科技成长企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载体。截止2016年底,总投资3.32亿元、总建筑面积77000平方米的科创中心二期工程投入使用,先后建设了总面积5.1万平方米的大云和罗星加速器,全县孵化器和加速器总面积达到近16.5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289家,毕业企业63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2家、双软认定企业20家。高铁新城正式奠基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一期顺利开工。中华两岸文化创意、精迪敏科技、国际信息技术、吴镇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区中园”建设有序推进。
(二)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探索了以“依托上海-集聚人才-培育企业”为路径的开放式创新要素引进聚集机制
嘉善利用自身地域优势以加强与上海科技创新合作为核心,积极建立或拓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国内外开放式创新合作网络。嘉善县科技局与上海市科委、浙江省科技厅建立三方协调机制,探索与上海市孵化器、科技园区、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科技部门“六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先后引进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嘉善分院、中科院声学所、上海应物所、微电子所、遥感所、西南自动化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共建了一批行业研发平台。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创业创新型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嘉善县高层次人才引进服务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服务的力度。截至2016年底,累计引育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6名、国家“万人计划”专家2名、省“千人计划”专家22名,位居浙江省县(市、区)前列。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截至2016年底,嘉善县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5家、省级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11家、省级科技型企业299家。累计培育各级企业研发中心159家,设立院士工作站5个、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个。
(三)产业转型升级初现成效,形成了以“三大高新产业、两大传统产业、一个新兴产业”为主导的转型升级产业集群
嘉善县立足全县产业基础和优势,形成了打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三大主导产业集群,提升发展木业家具和纺织服饰两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思路,努力形成高技术产业集群,促使嘉善由模仿型、装配型的一般制造向拥有更多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转变。2016年,以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为主导的工业产业体系逐渐成型,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32.9%、34.4%,同时,百亿企业实现零突破,规上工业产值跻身千亿俱乐部,走出了集聚、集群、集约和创新发展新路子。
嘉善县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探索特色创新体系与创新驱动发展新机制,走出了一条嘉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形成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但在探索过程中,嘉善县在创新意识的增强、创新平台的搭建、顶层设计的部署、体制机制的完善、创新环境的优化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难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困境
嘉善县作为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特点、成效和问题,不仅是嘉善特有的现象,更是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一个缩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总体上,我国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存在实践不足、进展缓慢的问题。究其原因,制约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企业创新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研发水平的提高。从调研的情况看,存在的问题为:一是创新型企业数量不多。县域经济的产业构成通常以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为主,该类企业多数规模小、工作环境较差,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强,研发队伍不稳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不高,产业链发展不完善。二是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中小企业对科技创新规律认识不足,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参与科技活动的主动性不强,怕担风险、不敢创新,能力有限、不会创新的现象较为普遍。同时,不少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意识不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缺乏科技合作,停留在自身低水平的科技活动层面,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三是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大部分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在研发上不舍得投入,创新乏力,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缺乏市场话语权。
(二)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结构有待优化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培养又是系统工程。近年来,随着县(市)大力支持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人力资源结构变化正逐步凸显,对高端人才总的需求不断加大,同时也对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提出新的要求。但由于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相比,缺乏本土性的高等研究院校,科技研发的整体性力量和人才集聚区难以形成;现有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不足造成职业毕业生技能与企业岗位匹配性不强,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明显,实用技能型、中高级技术人才及专业高级管理人才紧缺,科技型企业在本地招到合适应用型人才的难度较大,创新人才结构存在断层现象。当前,虽然县域经济制定了较为优厚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了对创业类、创新类、外国专家类领军人才引进力度,但鉴于生活环境、资源信息等方面的劣势,对创新人才、特别是一些高科技项目中的骨干人才,吸引力不强。此外,在人才培养开发、管理使用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够科学合理之处,存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现象。
(三)创新环境和统筹机制有待完善
表现在:一是创新驱动合力有待加强。创新驱动存在政府热、企业冷的局面,社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还有待加强,吸引创新创业人才潜心且高效地致力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还未真正形成。从调查的情况看,现有政策和考核导向更有利于增加有效投入,企业扩大产能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更容易从政府获得支持,而鼓励创业创新的一些政策措施无论是力度还是与企业创新需求的针对性、有效性方面还不够强,政策碎片化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资金补助方式的绩效导向尚不明显。二是科技创新体系有待完善。受城市能级影响,县域科技中介服务起步晚,发展不快,行业类公共服务平台的运作仍以政府行政推动为主,运行机制不够灵活,资源整合度不高,在为企业开展供需对接、创新服务、解决共性难题等方面的作用不够突出。行业内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开展难度大,侵权行为未得到有力打击。三是统筹协调力度有待加强。县域之间在涉及科技政策、财政投入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会商机制,产业布局和产业链形成缺乏统筹协调。部分财政补贴政策没有从有利于营造公开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构建市场主体创业创新的制度环境来制定,人为干预和扭曲了市场机制的发挥。对资金分配权的约束和规范不够,以“一对一”单项审批为主,“一对多”的竞争性分配相对缺乏。科技补助项目小而审核过程长、重复申报补助、未按申报计划投入自筹资金、监管验收不到位、资金使用绩效评估不完善等现象较为突出。
五、推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对策思考
当前,县域经济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县域经济必须增强紧迫感,进一步把创新驱动置于发展的核心战略地位,以政府制度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
(一)坚持人才平台项目一体化培育,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活力
实现创新发展,人才是核心,平台是载体,项目是纽带,三者紧密联系、互为条件。必须切实加强政策集成和衔接,实现三者有机结合,把科技项目实施的过程变为人才培育的过程和产业发展的过程,形成持久的科技动力。一是加快发展众创空间。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围绕产业特点和孵化链条需求,按照分类集群模式布局培育一批专业孵化器,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提质升级。加快构建新型孵化载体,以高新区、高校院所、领军企业为依托,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鼓励孵化机构以市场化手段联合金融、投资、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组建孵化器联盟等行业组织,为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一站式服务。安排科技资金重点支持服务体系完善、服务绩效显著、孵化特色突出的专业孵化器和孵化器联盟建设。对发挥作用好,创业培育能力强、孵化企业创新活跃的新型孵化载体,不唯孵化面积、在孵企业数量等指标,根据其孵化和服务绩效,择优纳入政策支持范围。对进入孵化器提供专业服务的企业管理、信息咨询、研发设计、人力资源服务、专利代理运营等科技服务机构,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根据其服务绩效予以支持。二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坚持引进人才与开发本土人才相结合,培养造就一批产业核心技术领域的带头人。考虑到县域高等院校缺乏的现状,可以鼓励事业单位的科技人才在一定时期内保留编制进入企业工作,帮助其比较和了解企业的优势,推动正式转入企业。根据本地企业需求,调整优化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充分发挥技能实训基地的作用。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引导、扶持具备创业创新潜质的在校生创办企业,允许其在孵化器虚拟注册企业并享受各项服务。支持组建大学生创业者联盟,通过开展联谊活动、交流创业经验,加强与政府创业政策和创业服务的信息互通,共享创新创业服务资源。三是加强公共科技服务。不断壮大创业导师队伍,有针对性地筛选技术、财务、法律、金融等方面专业人才,并支持创业投资机构高管、企业家、职业经理人担当创业导师,搭建网络化的创业辅导平台,把创业导师工作绩效纳入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绩效评价。
(二)加快推动技术市场健康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强化创新成果同产业的对接,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采取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网上平台与实体机构相结合、技术要素与功能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政府、行业、中介机构良性互动,构建开放共享的技术市场体系。一是加快推进技术市场建设。按照县域联建、开放共享、促进转化的要求,健全县域统一的网上技术交易平台体系和多层次的实体技术交易体系。网上平台的数据标准、品牌标识、管理制度和服务规则应统一,信息审核、统计分析、诚信监督、信息安全等管理保障措施要到位,在线交流、展示洽谈、申报受理、信息推送等功能要完善。加强对线下实体技术市场建设的规划和指导,围绕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布局建设专业性强的行业技术转移中心,鼓励在技术需求旺盛、技术供给能力强、科技中介服务较为完善的区域建立综合性技术交易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技术交易机构,逐步构建起区域性与行业性纵横交错的技术转移组织体系,并积极融入全国技术交易体系,进一步提升内联外引、互联合作的水平。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对多元投资主体设立的各类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由行业协会进行绩效考评,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向经营专业化、信誉品牌化方向发展。要支持相关高层次人才从事技术转移工作,选择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共建技术交易人才培训基地,加强技术经纪人业务能力培训。二是健全技术交易政策保障机制。认真落实国家技术交易和科技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严格依法规范技术交易行为,发展技术评价、代理、融资等第三方参与技术交易模式,落实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制度,保护交易人的合法权益。引导技术市场制定相关技术交易活动规范,完善技术交易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开展征信评价,依法依规向社会提供相关信用等级信息,及时清退征信程度差的中介机构,确保技术市场健康发展。三是优化财政科技投入机制。依法加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力度,优化结构,突出重点,抓大放小,扶优弃平,引导社会投入。强化财政科技资金竞争性分配制度改革,深化完善科技创新券使用模式,形成以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对于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更多地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引入第三方对科技项目经费进行评估,作为改进管理、延续设立、调整或中止的重要依据。
(三)加快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引领县域产业结构升级
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推进县域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的重要途径。应以协同创新为手段,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纽带,以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重大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为突破,以高新区(开发区)和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加快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探索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以集群发展促进全市经济“凤凰涅槃”。一是统筹县域产业规划布局。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和升级的内在规律,按照布局合理、产业协同、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对产业集群进行科学规划和功能定位。总结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的经验,依据县域现有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有效促进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二是明确产业集群发展的工作重点。突出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的带动作用,瞄准技术发展前沿和制约集群发展瓶颈,加强原始创新和配套技术研发,依靠协同创新拉长完善产业链条,实现技术和产品上中下游紧密衔接,提高集群整体竞争力。着力打造一批对于产业集群具有引领升级作用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骨干企业,强化商业模式、资源配置模式和科技服务模式创新,集聚资源、扶优扶强。重视培育集群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强化对与集群配套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服务,鼓励支持他们与骨干企业分工协作、相互支撑、联动配套、协调发展,使其成为壮大集群的重要后备力量。三是完善创新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措施。切实提高县域产业布局规划的执行力,可以向市级政府建议,建立市、县两级统筹和会商机制,通过局县会商、部门会商和政企协同、企企协同,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步伐。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计划在创新型集群落地,推动创新资源向集群持续集聚。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建立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和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工作机制,大力推动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查处和打击各种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支持集群与各省市高水平集群的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和产业链合作,通过联合孵化项目,共建产业基地,推动集群产业链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提高持续发展能力。
[1]周文夫,刘月.科学发展观词语解[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87.
[2]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68.
[3]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4]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科学技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1-732.
责任编辑:邓小龙
F124.3
A
1009-0169(2017)03-0019-06
本文为浙江省党校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八批规划课题立项(XJ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曾现锋(1980-),男,河南汝阳人,中共平湖市委党校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